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石质文物

石质文物

石质文物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457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建筑科学、文物考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3篇、会议论文73篇、专利文献4203篇;相关期刊131种,包括敦煌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文物鉴定与鉴赏等; 相关会议48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文化遗产区域保护与活化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全国第十二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等;石质文物的相关文献由75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秉坚、张中俭、李黎等。

石质文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3 占比:5.17%

会议论文>

论文:73 占比:1.62%

专利文献>

论文:4203 占比:93.21%

总计:4509篇

石质文物—发文趋势图

石质文物

-研究学者

  • 张秉坚
  • 张中俭
  • 李黎
  • 刘强
  • 邵明申
  • 周华
  • 李宏松
  • 裴东杰
  • 高峰
  • 叶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作
    • 摘要: 石质文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大部分为露天存放并且历史久远,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受到侵害,如何更好地保护石质文物,最小干预地延长寿命,需要文物工作者深入研究、不断探索,下文对石质文物的保护进行浅析。石质文物概述一、石质文物的概念石质文物是指各级文博单位收藏或保存的,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以天然石材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遗物。主要包括石刻文字、石雕(刻)艺术品与石器时代的石制用具三大类别,以及各类文博单位收藏的建筑石构件、摩崖题刻等。
    • 魏忠武; 张秉坚
    • 摘要: 在题刻类石质文物表面的文字或图案上涂覆漆涂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见做法。经过长时间日晒雨淋和风吹霜打,表面漆涂层往往会褪色和剥落,传统做法是每隔一定年数又再涂覆一次。由于现在的商品漆是化工产品,随着国家一系列文物保护法规的出台和社会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题刻类文物表面的重涂已经面临许多问题:例如:1)原石刻表面涂层脱落后是否需要再次绘涂?2)现代商品漆类的涂覆是否会引发石质文物的次生病变?3)何种商品漆类产品与石质文物本体的相容性比较好?等等,目前众说纷纭。本文就其中一些技术问题,通过在四种岩石表面涂覆六种漆涂层,经过老化破坏循环实验和分析检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
    • 徐亚男; 魏鑫丽; 贾泽峰
    • 摘要: 世界各地古旧的石质建筑物都含有人文历史的底蕴,但由于环境等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一些裸露在室外的建筑物饱经风霜,从而使其表面失去了原有的容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地衣型真菌的侵蚀.地衣型真菌(即地衣)是地球生物圈内生态系统中真菌与相应藻类或蓝细菌形成的稳定胞外共生群落,其共生必要因素是该类真菌特异性与相应的藻类或蓝细菌共生而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生态位.共生藻利用光合作用为共生真菌提供有机物,而共生真菌通过吸收水分为共生藻提供原料.地衣型真菌通过菌丝直接附着于岩石,产生有机酸等次级代谢产物腐蚀岩石;但同时地衣分泌的有机酸也可以形成矿化膜,对石材在一定程度上亦起到防护作用.本文阐述了地衣对石材的侵蚀现象及其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为今后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资料.
    • 姜宁; 张秉坚; 胡瑜兰
    • 摘要: 石头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中西方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环境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石作文化.本文从宏观视角对比了中西方石作在技法、内容、色彩和文字方面的特色,为我国石材文化开发和石质文物修复保护提供借鉴和思路.
    • 刘妍; 何璐; 杨富巍; 张坤; 孙满利; 张秉坚
    • 摘要: 由于长期受到雨水冲刷、酸性环境污染物侵蚀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量石灰岩文物已经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风化破坏,亟需进行保护处理.为之发展防护材料及其适用的保护技术成为文物保护工作者重要的研究方向.草酸钙良好的耐候性及与石质文物的兼容性使之在石灰岩文物的表面防护及加固保护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该文通过查阅与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就草酸钙材料的特点、保护原理及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明确了其借鉴意义,并指出了草酸钙保护材料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 吴川; 廖坤阳; 孙大齐
    • 摘要: 为了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变异性上研究石质文物危岩体的结构稳定性,建立了岩体强度参数的空间分布和时间退化模型.选取麦积山石窟13号窟危岩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强度折减法对石窟岩体稳定性进行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① 麦积山13号窟现状条件下最大位移为1.8 mm,中部位移方向略微倾向石窟外侧,石窟顶部呈现局部塑性变形,但整体稳定性较好,模拟结果与现状调查较为一致.② 加入时间衰变模型后发现,13号窟现状条件下顶部位移为1.2 mm;预测50 a后洞窟最大位移位于洞顶,为1.3 mm;100 a后洞窟最大位移从洞顶转移至坡脚,为16.7 mm.③ 强度折减分析表明,100 a后模型产生大面积塑性区域贯通现象,洞顶发生拉张破坏,洞底剪切破坏.时空变异模型有效提高了传统静力学计算精度,通过时间退化模型真实地再现了石窟危岩体的动态破坏过程,在精确评价危岩体长期稳定性方面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可为危岩治理提供参考.
    • 马振华
    • 摘要: 广东的石质文物历史跨度长、分布广.受各方面因素限制,长期以来石质文物的保护工作一直未能系统地开展.环境的影响、技术的壁垒、管理上的难度是制约保护工作难以开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尝试在新时代文物保护指导思想背景下,探索通过评估、监测、研究等多种对策解决石质文物保护的难题,以期能为综合提升广东石质文物的管理与技术水平提供参考.
    • 胡玲玲; 张婷; 张秉坚; 沈飞
    • 摘要: 不可移动石质文物的保护需要特殊专业技术,一直是文物保护中难度较大、专业性较强的工程项目之一.本文以弘一法师舍利塔的保护修缮工程为例,探讨了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保护修缮项目的 组织、设计与实施中的一些关键要素.本次工程从立项、设计到施工中始终贯彻文物保护"不改变文物原状"、 "最小干预"等原则,以详实的现状调研和分析检测作为方案设计基础,施工过程经过前期小试验和全过程精心施工,使弘一法师舍利塔的各种主要病害威胁基本解除,达到了预期的文物保护目标.该工程涉及的相关组织管理、设计理念、特殊专业技术,以及施工经验等可为类似石质文物保护修缮提供借鉴.
    • 张程瑜
    • 摘要: 石质文物因其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并因此诞生过许多文学艺术作品.而化石有时也会存在于石质文物中,由于受限于古代的科学水平,其本身的价值往往被掩藏在文物及其文学作品之下而不为人所知.本文以中科院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于2013年展出的一件镌刻有黄庭坚真迹诗词的震旦角石为例,为大家揭开藏在文物诗文背后的化石故事.
    • 李万博; 胡占勇
    • 摘要: 在文物保护工程中,常有汉白玉石质文物的清洗及保护问题.对汉白玉石质文物的清洗和保护需建立在针对性的分析基础上.应选择合适的方法,以文物安全为前提,也要考虑保护除本体外的历史痕迹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