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论
心性论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63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宗教、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0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181篇;相关期刊277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五台山研究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全国青年哲学论坛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第四届青年学术论坛、首届全国文艺学与美学青年学者论坛、国际儒学论坛·2009等;心性论的相关文献由823位作者贡献,包括方立天、杨旭华、韩强等。
心性论
-研究学者
- 方立天
- 杨旭华
- 韩强
- 白玉凯
- 耿静波
- 任继愈
- 冯文灏
- 夏瑜
- 房永红
- 王超
- 黄世福
- 刘学智
- 廖怡
- 张庭超
- 张春波
- 李小勇
- 李景林
- 李阳
- 李静
- 洪军
- 王灿
- 田富美
- 盛益强
- 谢永鑫
- 郭齐勇
- 高雅丽
- J·D·康纳尔
- J·D·玛拉齐
- J·E·韦伯
- J·O·温格拉特
- P·F·米开罗斯基
- T·S·滕格
- 丁四新
- 丁晓慧
- 不公告发明人
- 严海
- 于冰
- 于立芹
- 仁君霞
- 付博
- 付玉琦
- 何小贤
- 何志强
- 何锋
- 何静
- 余阳俊
- 侯成真
- 侯扬波
- 侯景岩
- 党宁员
-
-
吴欢欢
-
-
摘要:
《庄子》一书作为我国文学经典,渗透着与道合一、逍遥无为的哲学思想,其丰富的寓言,蕴含着对客观世界的超越和对主体性精神自由的向往。心性论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的重要观点,徐复观吸收前人对“心”的多样阐释,认为“心”是人的价值的根源。以心性论来阐释《庄子·内篇》中的寓言,探索有关“心”的精神内蕴,可以为读者更深入地解读《庄子·内篇》寓言提供新视角。
-
-
王悦
-
-
摘要:
以叶燮《原诗》中的“识”为研究对象,阐释“识”的理论内涵,指出“识”包含的理性和感性双重因素,强调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与佛学“心性论”有着深刻联系。受此影响,叶燮“识”论强调审美主体的独断能力,提供一种执中的审美原则;“识”融通物、我两端,促进意象的生成。
-
-
吴恺
-
-
摘要:
人的生命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新儒家学者的心性论思想很好地阐述了这一点。在新儒家学者的心性论思想中,有的强调人的生命在于对至善的回归,有的强调人的生命在于道德的升华,有的强调人的生命在于人生境界之提升,等等。新儒家学者对心性问题的深刻论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良好融合。
-
-
吴宜珊;
储昭华
-
-
摘要:
张载的“心解”诠释观经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在追求“心解”的过程中,经虚心、存心两方面的工夫,张载达到了对“本心”的明确认识,此以其虚言是虚明本心,以其实言是义理之心,兼虚实而为言则是仁心。仁心既出,张载便以之为为学根本,由此出发而展开以“虚中求出实”为特征的自觉的“心解”诠释活动;其对心、性的认识亦在此诠释活动中得到深化,遂出“与圣人心同”“性原心派”诸命题,更至于将儒学定位为心性之学。总而言之,“心解”既是张载的方法,又是他的视域,其之心性理论正是在“心解”的视域下建立起来的;然此心性理论既出,其反过来构成对“心解”之可能性与合理性说明的同时,又通过“心解”诠释活动本身而得到证明。由是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圈,伴随着“心解”诠释活动之深化的,正是心性论的展开。
-
-
韩强
-
-
摘要:
王阳明的心性论中包含着真我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这对后来的现代新儒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梁濑溟、熊十力融合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提出了宇宙心和心性本体论,贺麟融合新黑格尔主义提出了主体逻辑心和自然的知行合一论,都充分发挥了王阳明思想。
-
-
秦晋楠
-
-
摘要:
罗钦顺心性论对于心有两个向度的强调:一方面,虚灵、知觉、神识描述了一种作为认识功能的心;另一方面,心性体用这个思路描述了一种作为性体之现象的心。心如上两个层次的意义必然引发出两种不同的心性关系。其中,心性体用的关系和理气论中的理气一物较为融贯,而心性能所的关系则与此不太融贯。罗钦顺肯定没有像批评他的刘宗周、黄宗羲那样直接主张心与气的平行对应关系。不过,以朱子学作为衡量标准,罗钦顺的理气论与心性论之间没有明显的不统一。只能说罗钦顺哲学在心性论内部因为对心的定义有多层,心性关系并非形式上只有一层,这里会产生形式上的不一致。
-
-
李万进
-
-
摘要:
刘基阐述的心性论,是基于程朱理学心性论而建立的。刘基在阐述其心性论时,论述了心与性、情的关系,由此还涉及理、气的概念,这是从天道衍生万物的角度来阐述心性论。与之相应,儒家主张天道与人道是合二为一的,因此刘基阐述的心性论还专门涉及人道的内容,这就是刘基主张的通过心性修养,提升个人精神、道德境界,以成就圣人之道,实现内圣外王的儒家理想。刘基阐述的心性论,承袭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并有所发挥,这也奠定了刘基心性论在明初思想史上的地位。
-
-
李慧子
-
-
摘要:
戴震之所以作出宋儒立说“似异于荀子而实同”的判断,乃在于他与荀子、朱子的心性论模式不同。在荀子思想中,性、情、欲、心是一源的。心的功能由人性决定,心虽好利,但心也有向善的资质。朱子把人性分成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两部分。仁义来自义理,欲望来自气质,虽性体情用,但情由心所发动,因而并非全善。戴震用血气心知界定人性:心知皆善,欲、情根于血气,私欲会推动恶情遮蔽心知。三位哲人都注重解蔽与心统性情,但侧重点不同:荀子主张清除干扰心意向善的因素,以理制欲;朱子主张以性节情,通过变化气质以复归心之本体;而戴震注重清除私欲,以心节欲、以情絜情。因此,戴震对宋儒立说与荀学实同之判断不能成立。
-
-
董津含
-
-
摘要:
“中和”思想源自于《中庸》,因其丰富的心性理论为宋代理学家所重视。北宋学者程颐从“已发未发”的视角对“中和”概念进行重组建构,将其抽象、提升为心性论的高度,并提出了“已发之后求中”的心性理论。而南宋学者李侗将程颐的“中和”概念进一步内化,提出了“未发之前求中”的心性理论,更加突出了“心”的作用。李侗对程颐“中和”思想的全新阐释,在宋代《中庸》的研究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
-
陈吉祥;
陈高华
-
-
摘要:
先秦儒家心性论体系旨在塑造理想性人格典范,成就修身为己乃至成人晋圣的践形智慧。概述而言,先秦儒家心性论体系包括三重维度:首先,体知禀性构建心性论的认知范式,认识人的本始之性意涵,进而设置作礼教人与复礼求仁的实践规范。其次,仁义思想是心性论的实质内容,立足仁义视阈建立修身以敬养气集义的为己方法,促使心性达到尽心和不动心的要求,构建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为己之学。最后,人格理想成为心性论的价值归宿,深究心性深处的道德根源理念,洞见成人之道的三维演绎进路。先秦儒家心性论体系的要义在于,通过建构主体人格内修与外事并进而行的践履理路,致力于彰显儒家承接斯文默契天道的人道理想。
-
-
王觅泉
-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 2018年
-
摘要:
从先秦思孟学派到宋明儒学,再到现代新儒学,心性论一直占据着核心和枢纽的地位.牟宗三在康德道德哲学的参照下,清楚地揭示了儒家心性论中所蕴含的道德主体性观念,但他同时也难免将康德的那种先验思维和话语移植到儒家心性论中来.然而,心性论诠释中的先验话语应当受到经验话语的限制,理解儒学心性论应当是理解其形上学及宇宙论的基础,而不应该反过来,首先根据某种形上学或宇宙论立场来定位儒学所论之心性,赋予后者以先验的或超越的性质,忽视它们在经验心理学意义上的真实来源和运作方式.自然主义在当今世界哲坛风头正劲,儒家心性论研究也有必要采纳自然主义进路,破除人-动物、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生物性-道德性等二元论,重视人之心性的发展性与复杂性.将儒家心性论自然化,是儒家思想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
-
-
-
-
王俊杰
- 《第十次应用伦理学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近代唯识学对宋明理学的批判和传统儒学的融摄,是围绕儒家传统伦理的普遍价值论的核心范畴"性与天道"展开的.唯识学者批评儒家道德哲学,在道德的心性的内在根据——性理方面心性论存在内在的结构紧张;在道德的形而上学根据——天道方面存在本体空洞、体用不符的逻辑悖谬.而以阿赖耶识缘起论予以疏通,使善恶的伦理判断均有根据,并逻辑融贯地解释天命论.
-
-
李雄燕
- 《首届全国文艺学与美学青年学者论坛》
| 2010年
-
摘要:
成玄英在对《庄子》一书中的音乐思想进行疏解时,在以“和”为美的文化背景中,基于重玄道学心性论,提出了“动乐音以和性”的音乐美学主张,并且认为琴是实现这一审美主张的重要媒介.他的这一美学主张,丰富了“和”这一美学范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