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刘基

刘基

刘基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1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8篇、相关期刊219种,包括浙江学刊、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刘基的相关文献由33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宏敏、俞美玉、吕立汉等。

刘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8 占比:100.00%

总计:418篇

刘基—发文趋势图

刘基

-研究学者

  • 张宏敏
  • 俞美玉
  • 吕立汉
  • 周松芳
  • 毕英春
  • 陈守文
  • 何伟
  • 周群
  • 李青云
  • 王闰吉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卫红
    • 摘要: 刘基诗歌中表现出的变风变雅精神,是对诗歌“美刺风戒”的自觉继承。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体现在他“人生情死非男儿,但得马革可裹尸”个人政治追求的抒发中;另一方面,隐含在他“清泉素石堪乘兴,欲买扁舟过此生”个人文学创作的隐微表达里。这两者恰好构成了刘基诗歌变风变雅精神的源泉。同时,变风变雅精神在其诗歌创作中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二是对个人不幸遭际的直接抒发和嗟叹;三是深沉的忧患感和历史责任感。
    • 綦中明; 路鹏
    • 摘要: 隐居在刘基生命中占据重要位置,与其政治生涯联系紧密。目前学界虽有关于刘基隐居经历的讨论,但尚未有全面梳理其隐居始末的论说。通过探研诸多相关史料,可知刘基重要的隐居经历共有四次,就其隐居之由而论,可概括为“投劾隐居”“寓居绍兴”“愤而辞官”“致仕归里”,四次隐居充分体现了刘基文学思想、政治态度、处事思维的变迁。
    • 李艳敏; 杨晓珍
    • 摘要: 典章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组织部分,对国家运转和发展走向影响巨大,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士大夫的重视。明洪武年间,刘基对明朝典章制度构建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创新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大力提倡办学,恢复科举;参修律令,实行德刑并举;重视农业生产,关心国计民生,与民生息;还奏立军卫,甚至在建都、礼制、历制、军制等方面,都有着独到见解。凡此,皆对新生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对后世典章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 周玉华
    • 摘要: 《天说》作为柳宗元重要的哲学代表作,批判了天能赏罚的唯心主义天命观,明确阐述了天人关系,表达了朴素的唯物思想,受到后世推崇和学习。刘基作为元末明初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不仅将柳民本思想作为其德政出发点,还写了《天说》上、下篇,很大程度上传承了柳宗元的天人说,由此可见刘基深受天人说思想影响。
    • 李万进
    • 摘要: 刘基阐述的心性论,是基于程朱理学心性论而建立的。刘基在阐述其心性论时,论述了心与性、情的关系,由此还涉及理、气的概念,这是从天道衍生万物的角度来阐述心性论。与之相应,儒家主张天道与人道是合二为一的,因此刘基阐述的心性论还专门涉及人道的内容,这就是刘基主张的通过心性修养,提升个人精神、道德境界,以成就圣人之道,实现内圣外王的儒家理想。刘基阐述的心性论,承袭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并有所发挥,这也奠定了刘基心性论在明初思想史上的地位。
    • 金邦一
    • 摘要: 福科认为,“权力和知识是直接连带的”,刘伯温传记的记叙系统也同样受到官方权力和书写者权力的规训。本文以刘基“仕江西”作为论述中心,以《故诚意伯刘公行状》的记述作为事实基点,关照明初、明中期、明后期、明末、由明入清的同事件记述,并从撰述者在政权中不同身份的立场角度、与传主的关系等,呈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身份撰者对事件细节的省略、凸显乃至改写。分析五百年来刘基“仕江西事”的史籍书写流变,以刘基“仕江西事”的单个历史小事件为切入点,分析事件史籍书写流变,试图以此说明中国历史撰写呈现,受到政权规训、个人价值取向,甚至是个人与传主关系的影响。
    • 夏咸淳
    • 摘要: 元明之际大时代所赋予的历史责任和个人所选择的道路趋向,刘基扮演发挥了谋略家与学问家的双重社会角色和历史作用。谋略家成就了他政治军事的显赫地位,历来传颂不绝,似乎已成定评。学问家则表现了他是一位博学通才,在天文、地理、术数、科技、文学、哲学诸多领域均卓荦可述。窃以为,对于刘基作为学问家的一面,研究较为分散凌乱,或深或浅,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而此学术思想的一面,恰恰是认识刘基其人及其时代,认识宋元明乃至中国学术变迁的重要一环,重中之重。故为本文所取重。譬之“押宝”可也。今试先论刘基学术创构之总体特征,大家风范,至于知识体系、思想核心、文化传承等问题,且待后续研究。
    • 黄仕忠
    • 摘要: 高明《琵琶记》系从宋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而成,改变了谴责婚变负心主题,将家庭的不幸归结于追求功名所致,将历史人物蔡邕被董卓逼迫为官而导致身败名裂的境遇潜含于剧中,且有高明自身仕宦经历的投射。高明与友人刘基均为进士出身,在至正年间剿灭方国珍叛乱时,主张惩首恶而赦余众,但不被当局理解,且横遭忌恶,两人最后对时局彻底失望,选择了不合作的态度。这在《琵琶记》里留下了痕迹,对于了解元末知识阶层的出、处、进、退有其特殊的意义。
    • 郑任钊
    • 摘要: 刘基的“大一统”思想,主张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是维系统一和安定天下的保障;提出天下发展的方向是“大同”,向往各民族兼容并包、和谐共处;揭橥“大一统”的根本在于保民安民。在元末乱世,刘基深入思考长治久安的治理方略,热切追求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扶翊明朝实现了“大一统”的格局,并提出了“德者主也,政者佐也,财者使也”的一套凝聚、安定百姓的“聚人之道”。
    • 佟建伟
    • 摘要: 刘基是元末明初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其寓言散文集《郁离子》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全书主要通过寓言的方式反映民本、德刑并举互济、量才而用尽其职的为政思想,遵循经济规律、诚信为本、重视货币管理的经济思想,以农为本、天地之盗、固守职业、听民自为、宏观调控的农业思想,重视用兵之道、兵农合一、以德治军、好战必亡的军事思想,是刘伯温为后世立言的不朽名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