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琵琶记》

《琵琶记》

《琵琶记》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73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戏剧艺术、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264篇;相关期刊334种,包括文史知识、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四川戏剧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丝绸之路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传统文化与元代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琵琶记》的相关文献由649位作者贡献,包括俞为民、蔡运长、刘祯等。

《琵琶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7 占比:36.4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1264 占比:63.36%

总计:1995篇

《琵琶记》—发文趋势图

《琵琶记》

-研究学者

  • 俞为民
  • 蔡运长
  • 刘祯
  • 徐宏图
  • 张秋林
  • 王良成
  • 谢柏梁
  • 黄仕忠
  • 余丹
  • 叶建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心怡
    • 摘要: 作为南戏的早期作品,《张协状元》比被称为“南戏之祖”的《琵琶记》早面世将近一个世纪,虽然二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时间跨度,但它们的内容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都是关于负心汉和苦情女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但是,在相似的故事框架之下,两位处于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作者却塑造了两位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一位是《张协状元》中的贫女,另一位是《琵琶记》中的赵五娘。 本文着重分析这两位女性命运、性格以及最终团圆结局的异同,探究产生异同的客观与主观原因,从而揭示宋元两代的社会状况和女性命运。
    • 何悦玲
    • 摘要: “动人”是高明《琵琶记》自觉追求的戏曲创作与审美观念。作品对其内涵展布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庸中之奇”叙述中自然而然感发接受者向“善”伦理意志;二是“布帛菽粟”题材与笔墨中传达丰富深刻内涵;三是“因文生事”中体现杰出“文才”。三方面内涵展布,体现出对戏曲文体传“奇”本质尊重、对“文”抒情特征与表现才能开发、对经史传统征实尚用重教“不务胜人而务感人”观念继承、对读者与观众审美情趣自觉迎合。这三方面展布,使《琵琶记》形成非同凡响格调,促成它“经典”地位确立。以《琵琶记》“动人”内涵展布成功为借镜,可为当今文学创作提供有益价值资源。
    • 李旭云
    • 摘要: 湘剧传统剧目《琵琶记》,源自元末明初剧作家高明的一部同名南戏,经过一代代湘剧艺术家的整理改编,沾染了湖南人性格中的“辣味”,融入了湖南人敢于抗争的个性,成为湘剧高腔十大记中的一出,是一部很有观众缘的传统湘剧高腔大戏。尤其是湘剧表演艺术家彭俐侬、著名编剧范正明伉俪联手改编的湘剧《琵琶记》(上、下集,12场),1990年由湖南省湘剧院首演,同年赴京作汇报演出。该剧相继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编剧奖,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文艺作品奖。
    • 汪鹏
    • 摘要: 古代文人以孝道伦常为重,故而留下“教化派”一说;近世则开始以戏剧的眼光看待,不断阐释《琵琶记》的主题内涵。结合作者高则诚生平,可见《琵琶记》不仅是一部反映“忠孝节义”的作品,更是作者“隐士思想”的体现。作者以蔡伯喈的“违心之举”和“团圆结局”构建了一个高则诚心目中的“乌托邦”,究其根源是高则诚的古儒思想。
    • 黄仕忠
    • 摘要: 高明《琵琶记》系从宋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而成,改变了谴责婚变负心主题,将家庭的不幸归结于追求功名所致,将历史人物蔡邕被董卓逼迫为官而导致身败名裂的境遇潜含于剧中,且有高明自身仕宦经历的投射。高明与友人刘基均为进士出身,在至正年间剿灭方国珍叛乱时,主张惩首恶而赦余众,但不被当局理解,且横遭忌恶,两人最后对时局彻底失望,选择了不合作的态度。这在《琵琶记》里留下了痕迹,对于了解元末知识阶层的出、处、进、退有其特殊的意义。
    • 邓郁兰
    • 摘要: 孝道为“百行之源”,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人们言行的依据与准则。作为戏曲经典的《琵琶记》,继承了文学的教化传统,将弘扬孝道伦理作为立文之依据,赋予了主人公“孝”的美好属性。但其并非对“孝”进行一味歌颂,文中也表现了在现实面前,孝道难以以纯粹形式履行的复杂性。深入研读《琵琶记》中基于孝道的矛盾与冲突,理解冲突背后存在的内在文化根源,可为后世进一步领悟传统孝道精神提供参考。
    • 张勇风
    • 摘要: 元末高明创作的南戏《琵琶记》,在美国被改编为音乐剧《琵琶歌》,于1946年搬上百老汇舞台。此次改编是一次文化疏离的文本重构过程,具体表现为新作与原剧表现作者辞仕、归隐思想和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丰富内涵相疏离,将文本重构为一部具有异域风情的爱情剧。重构中,原剧“情节多破绽”的问题虽有所规避,但又衍化出新的漏洞,造成此次搬演造势很大,但票房并不太理想,亦未获得艺术上的很大成功。《琵琶歌》在百老汇改编和搬演得失的探讨,对进一步理解和推进中国戏曲海外传播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席媛媛
    • 摘要: 《琵琶记》是由高明据民间流传的各种有关赵贞女故事内容的作品改编而成,自问世数百年来以来得到坊间百姓极大喜爱,明代魏良辅高度评价《琵琶记》为“曲祖”,吕天成将《琵琶记》列为“神品”。它代表元代南戏发展的最高成就,其故事改编、关目处理、人物刻画和语言辞彩都堪称完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进行的关于《琵琶记》大讨论更值得后人研究和借鉴。
    • 罗欢
    • 摘要: 元末高明所作《琵琶记》在明代得到广泛的演出与刊印,由此产生大量本子,据明末人统计,达70余种版本,今尚存30多种。每一次演出都是一种新的理解与创造,每一次刊印都会有所修订删改,因而这些明代版本也记录着《琵琶记》在明代的接受历史,以及明代戏曲观念的变迁史。20世纪初以来,《琵琶记》的版本问题就受到学者关注,内容涉及《琵琶记》文本原貌探讨、版本编目与著录、影印与校注、版本介绍与考证、异文与评点研究等诸多方面,对其版本的研究史作系统的梳理,有助于戏曲史的研讨。
    • 朱丽宇
    • 摘要: 《桃花扇》与《牡丹亭》《长生殿》《琵琶记》并列为昆剧的四大名著,昆剧《1699·桃花扇》在舞台上的诞生具有重大意义,《桃花扇》与江苏昆剧有着深厚的渊源背景,江苏是昆曲的故乡,昆曲是江苏最具世界意义的历史文化名片,南京又是《桃花扇》的故乡。这为该剧在创作和制作中,挖掘并融入江苏文化的精华,提供了具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可能性,也为重现昆曲艺术提供了全面而深厚的文化品质的保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