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戏曲传播

戏曲传播

戏曲传播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专利文献7099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东南传播、现代传播、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等; 戏曲传播的相关文献由13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廷信、焦福民、任婷婷等。

戏曲传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 占比:1.85%

专利文献>

论文:7099 占比:98.15%

总计:7233篇

戏曲传播—发文趋势图

戏曲传播

-研究学者

  • 王廷信
  • 焦福民
  • 任婷婷
  • 史原博
  • 周东颖
  • 孙杨俊
  • 张文琛
  • 杨玉
  • 洪畅
  • 潘晓东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骆婧
    • 摘要: 关于经典剧目地域传播问题,过去学界多留意改编本对原作的继承即共通点,却往往忽略了传播之另一大面向,即差异化问题。不同地域剧种,甚至是同一剧种之不同流派,在接受经典剧目时都面临多样化选择。以梨园戏《吕蒙正》为例,其与明代几大同题材传奇文本的比对,生动地诠释了《破窑记》经历南戏—明改本—泉州本土本的历程,据此可推其泉州改本出现时间不晚于明万历初期。同存于小梨园、下南二派的两本《吕蒙正》,有着泾渭分明的场口安排。“小梨园”本以可充分发挥生、旦二行唱功及表演程式的关目为重,“下南”本则在能够发挥净、末、丑行优势的关目上更加用心。显然,经典剧目在特定地域的差异性传播,与该地域多样化的审美趣味息息相关。同时,多元化的艺术环境亦是产生差异性文本的重要条件,譬如“小梨园”本《千金叹》一出,即受闽南南音艺术之影响而添入。正是多样化的审美选择促成戏曲经典在民间生生不息。
    • 苏博
    • 摘要: 山东的报刊业在民国时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给戏曲的传播带来新的途径,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存在形态。各种戏曲媒介共同构建的传播氛围形成了戏曲传播的公众视域,这种公众视域既是指进行戏曲传播活动的媒介组织因其传播行为而生成的一个具有广泛参与性的空间,也是指由戏曲传播活动参与者共同促成的一种话语环境。山东戏曲在民国时期有不同于以往的媒介表征,主要体现在戏曲新闻和戏曲广告两个领域。
    • 刘晓晔
    • 摘要: 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以极富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呈现精彩的情节内容,深受人们喜爱,也在世界剧坛中享誉盛名。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戏曲传播的路径和方式被颠覆。传统戏曲文化搭上了新媒体的“快车”,有了精彩内容的直观呈现,有了更广范围的传播影响,也有了文化推广传承的可靠保障。
    • 石书乐
    • 摘要: 虚拟的、综合的戏曲对民俗不可分离的依赖性即戏曲的社会在场性。传统戏曲的社会在场性根植于儒家封建社会之中,其程式化的文化惰性使自身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以致于戏曲传播面临巨大困境。突破此困境需要缓解戏曲和现代文化环境之间的冲突并借助跨文化交流的力量。
    • 雍梦婷
    • 摘要: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艺术的多元化,戏曲的传承发展应遵循艺术规律,适应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结合戏曲本身价值与作用,探究传统戏曲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利用时代特征及社会发展实现有效、高效的传播与发展;同时依据学者们提出的“可沟通性“”数字化”等传播理论,探究具体可行的“线上带动线下”协同发展策略,使得戏曲线下演出的优势不被埋没,落实传统戏曲的可行性发展与传承,力求为前沿理论联系具体戏曲传播实践提供积极的思路与探索。
    • 谢春阳
    • 摘要: 近年来,为了迎合观众口味,构建传统戏曲和现代新戏桥梁,小剧场戏曲创作“热情高涨”。黄梅戏也在戏曲传播和创新方面下足功夫,连续推出《玉天仙》《美人》等多部小剧场戏曲作品,并受到观众一致好评。本文拟以《玉天仙》《美人》为例,从这两部作品的情节设置、空间构造、语言风格、女性形象等角度的创新,谈小剧场黄梅戏创作的当代价值,为地方戏曲的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 王楚; 施博
    • 摘要: 近年来,再媒介化手段的应用为昆曲表演艺术的传播与传承注入新活力,对大众文化审美的重塑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均产生一定影响。本文着眼于传统昆曲表演艺术再媒介化转换的内在机制,从叙事空间、艺术表达与审美体验三个维度,探讨再媒介化的手段如何通过保留和复刻传统昆曲中的经典元素,充分把握演员与角色、自然空间与剧作空间、情与境之间的虚实相生关系,在现代科技赋能的基础上,寻求从艺术共感到文化共情的昆曲文化魅力。
    • 张勇风
    • 摘要: 元末高明创作的南戏《琵琶记》,在美国被改编为音乐剧《琵琶歌》,于1946年搬上百老汇舞台。此次改编是一次文化疏离的文本重构过程,具体表现为新作与原剧表现作者辞仕、归隐思想和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丰富内涵相疏离,将文本重构为一部具有异域风情的爱情剧。重构中,原剧“情节多破绽”的问题虽有所规避,但又衍化出新的漏洞,造成此次搬演造势很大,但票房并不太理想,亦未获得艺术上的很大成功。《琵琶歌》在百老汇改编和搬演得失的探讨,对进一步理解和推进中国戏曲海外传播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张成龙
    • 摘要: 戏曲艺术以其诉诸视听觉的传播符号与特定空间场域的即时演出确立其媒介性。现代媒介对戏曲传播渠道的拓宽,改变了传统戏曲演出的观演关系与情境。当下戏曲传播的一个普遍方向,是以短视频为传播载体,呈现出以戏曲为中心的类型融合与跨媒介互动。
    • 许博
    • 摘要: 媒介场域深刻影响着戏曲艺术传播的结构、形态与特征。戏曲传播的发展历经了从地域空间向大众媒介场域、网络社交场域、智能虚拟场域的三度迁移,并呈现出“身体技术化”“受众社群化”“结构与权力去中心化”的三大特征。梳理戏曲传播的场域变迁历程并掌握其核心特征,有助于把握不同媒介生态下戏曲艺术高质量传播的路径与方法,以更好地实现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