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
梨园戏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250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音乐、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9篇、专利文献150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中外文化交流、大舞台、福建艺术等;
梨园戏的相关文献由20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耀华、黄文娟、宋妍等。
梨园戏
-研究学者
- 王耀华
- 黄文娟
- 宋妍
- 朱媞媞
- 王伟
- 罗金满
- 郑国权
- 吴少静
- 杨榕
- 林静
- 王小梅
- 谢子丑
- 何昌林
- 傅翔
- 刘富琳
- 刘清彬
- 吴伊萍
- 吴凤章
- 吴政家
- 吴若峰(图)
- 孙星群
- 廖淑云
- 张婉玲
- 李娟雅
- 杨乃运
- 汪照安
- 王评章
- 王鸿伟
- 蔡铁民
- 谢叻
- 郑丽红
- 郑红燕
- 郭汉城
- 陈德华
- 陈明玉
- 陈燕
- 黄玫瑰
- 丁玲
- 丁聪辉
- 中国文化报
- 于
- 任兆学
- 何绵山
- 佘峥嵘
- 余宁宁1
- 俞为民
- 俞建芬
- 倪俊峰
- 傅骏
- 元味
-
-
骆婧
-
-
摘要:
关于经典剧目地域传播问题,过去学界多留意改编本对原作的继承即共通点,却往往忽略了传播之另一大面向,即差异化问题。不同地域剧种,甚至是同一剧种之不同流派,在接受经典剧目时都面临多样化选择。以梨园戏《吕蒙正》为例,其与明代几大同题材传奇文本的比对,生动地诠释了《破窑记》经历南戏—明改本—泉州本土本的历程,据此可推其泉州改本出现时间不晚于明万历初期。同存于小梨园、下南二派的两本《吕蒙正》,有着泾渭分明的场口安排。“小梨园”本以可充分发挥生、旦二行唱功及表演程式的关目为重,“下南”本则在能够发挥净、末、丑行优势的关目上更加用心。显然,经典剧目在特定地域的差异性传播,与该地域多样化的审美趣味息息相关。同时,多元化的艺术环境亦是产生差异性文本的重要条件,譬如“小梨园”本《千金叹》一出,即受闽南南音艺术之影响而添入。正是多样化的审美选择促成戏曲经典在民间生生不息。
-
-
-
刘宬一
-
-
摘要: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戏画·画戏”线上美术作品展于2021年12月开始,在公众号“福建艺术评论”上陆续发布展出。这是一次戏曲题材的专题性展览。福建戏曲历史悠久,拥有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等本土剧种,也有京剧、越剧、黄梅戏等跨省剧种,既保存一批宋元南戏及明清诸腔剧种,也有新中国成立后从曲唱、民歌衍生的南词戏、山歌戏等新兴剧种,种类丰富、底蕴深厚,为绘画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此前,福建省内少有这类的绘画展览,此次展览填补了这项空白。
-
-
蔡明宏
-
-
摘要:
梨园戏滥觞于宋元,作为“在古乐南音的地域声腔基础上,汇聚了唐参军戏、五代歌舞、宋百戏等戏曲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土生南戏。”[1]它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作为全国仅存的合三流派、单一传世的古南戏遗响,它没有重蹈印度梵剧或希腊悲剧的覆辙,而是在近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保留了大量原汁原味的宋元戏文和艺术表演,被郭汉城认为是“中国文化之大幸”[2]。
-
-
李晖
-
-
摘要:
梨园戏音乐与传统科步紧密配合,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了现代和传统艺术和谐统一。歌仔戏音乐在把握传统意味的同时兼顾时代的审美趋向,充分地彰显现代与传统的差异又始终渗透着浓厚的歌仔戏韵味。无论是属于“南管”系统的古老剧种梨园戏的音乐,还是属于“歌仔”系统的年轻剧种歌仔戏,其音乐架构都体现了对“和”的美学追求,在文乐与唱腔、文武乐与表演、文乐内部之间,“和”的追求无处不在。
-
-
林苍晓
-
-
摘要:
为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4周年献礼,2021年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决定排演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梨园戏现代戏《英雄虎胆》。《英雄虎胆》以解放军侦察科长曾泰化装潜伏到国民党残匪的老巢,协助大部队将匪徒一网打尽的故事,讴歌了捍卫祖国和平、守护百姓安宁的英雄人物。从著名剧作家王仁杰的《枫林晚》之后,剧团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创排现代戏,在排练过程中,主创们听到过一些质疑的声音,认为作为有着八百年悠久历史的“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不应该也不必要尝试现代题材,这样的尝试会破坏古典戏曲的美学精神,使梨园戏不像梨园戏,更有“梨园戏演《英雄虎胆》真的是英雄虎胆”这样比较严厉的批评之声。
-
-
张婉玲
-
-
摘要:
梨园戏新编剧目《丁兰刻木》的服装设计,以鲜明的程式性、剧种性、情节性、人物性的理念,为整体舞台意境的烘托以及人物形象与情感的塑造表达提供了很好的艺术助力。文章结合人物剧情,论述四个理念特性在该剧戏曲服装设计中所发挥的原则性作用。
-
-
张婉玲
-
-
摘要:
传统戏服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舞台上人物装扮与塑造的重要辅助手段,有着千百年审美体验的丰富积淀。角色人物一出场亮相,还未开口唱挥袖舞,但是观众已经能从他们的服装样式上,得以判断出这个人物的朝代、身份、个性等一系列特征。作为梨园戏青年服装设计者,我们先要学习传统戏服的样式,众多剧种通用的,还有自己本剧种独特的。
-
-
赓续华
-
-
摘要:
欣闻莆仙戏《踏伞行》作为文华奖参评剧目入围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可喜可贺!《踏伞行》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硕果。当艺术为时代放歌之际,怎能少了优秀传统戏曲的曼妙身姿。遥想2019年11月,福州凤凰剧院,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由周长赋据传统剧目编剧,徐春兰导演,黄艳艳、吴清华主演的《踏伞行》,一如璀璨的烟花,点亮了第十六届戏剧节的艺术星空,映红了每个观众喜悦的面颊。古老剧种的艺术力量深刻感染着当代人。媲美当年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的问世轰动。终于看到了一出中国的、戏曲的、剧种的、艺术的、个性的、审美的佳作。
-
-
郭晨子
-
-
摘要:
1一下子找不到语言了,比如,"2020年11月22日下午2时,受南京大学文学院吕效平教授之邀,于他装修成迷你小剧场的别墅地下室内,欣赏曾静萍女士和她的同行们的表演",这是多么乏味寡淡的陈述,至少是"庚子年十月初八,小雪",还得是"蒙吕公诚挚约请,梨园戏翘楚曾静萍亲临府上做场",最后才是"余等有幸,得以……",得以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