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乐

古乐

古乐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334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2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213种,包括三月风、文化月刊、民族文学等; 古乐的相关文献由32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志毅、艾思思、任海杰等。

古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2 占比:99.40%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0.60%

总计:334篇

古乐—发文趋势图

古乐

-研究学者

  • 刘志毅
  • 艾思思
  • 任海杰
  • 修海林
  • 侯光
  • 刘英
  • 宣科
  • 李明兴
  • 杨三川
  • 杨元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六逸
    • 摘要: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清李渔《闲情偶寄》中论述:"丝竹之音,推琴为首。古乐相传至今,其已变而未尽变者,独此一种,余皆末世之音也。"[1]古琴自远古时期就已诞生,与巫术有一定联系,其外在形制经历漫长的发展后在唐代基本成熟,西汉时期首次以图像形式出现在画像石(砖)和壁画中。随着文人的介入,古琴相比其他乐器有了特殊的艺术功能和审美意蕴,逐渐成为文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工具,"古琴"形象也成为中国画中极为常见的图像之一。
    • 蔡明宏
    • 摘要: 梨园戏滥觞于宋元,作为“在古乐南音的地域声腔基础上,汇聚了唐参军戏、五代歌舞、宋百戏等戏曲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土生南戏。”[1]它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作为全国仅存的合三流派、单一传世的古南戏遗响,它没有重蹈印度梵剧或希腊悲剧的覆辙,而是在近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保留了大量原汁原味的宋元戏文和艺术表演,被郭汉城认为是“中国文化之大幸”[2]。
    • 文章
    • 摘要: “宫、商、角、徵、羽”是中国古乐中使用的五个基本音阶,类似于西乐的Do(宫)、Re(商)、Mi(角)、Sol(徵)、La(羽)(没有Fa和Xi)。最早的“宫、商、角、徵、羽”名称出现于《管子·地员篇》,起源于距今两千六百余年的春秋时期。
    • 周冉;
    • 摘要: 《世说新语》中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被后世引为名.言,认为弹弦乐器的感染力不如吹管,吹管却不如人声。然而,人声受限于声带,有音域、音色、和声等无法达到的领域,器乐却远远冲破了这个极限,其声可嘹若天际,可深沉人海,远播八方,又沁人心脾。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以200余件的乐器文物规模,呈现了一场来自遥远历史的丝竹盛宴,往日只闻其声的古乐,现在可以一睹这些美妙音符载体的风采了。
    • 袁鑫笛
    • 摘要: AI模拟、8K摄影、数据算法模拟……通过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继续以鲜活、灵动的方式表现文物之重,拉近着国宝与观众的距离。古乐与电音齐鸣,古筝携马啸共吟,"爱就爱一个长相思,恨就恨一个生狂痴……"暌违两年,国宝携rap再度归来,新潮说唱打破历史的"玻璃罩",道出了国宝的内心"独白"。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前两季着眼龙飞凤舞、彩陶青铜,走过远古时代、战国秦汉。6月17日收官的《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聚焦流觞曲水的雅集、满壁风动的飞天,带领观众穿越中古魏晋,直抵盛世大唐。
    • 曹雅欣
    • 摘要: 一曲《丝路驼铃》,似裹挟着西域的尘沙习习,大漠上有骆驼商队正蜿蜒驶来,驼铃声声,黄沙漫漫,卷起时间的尘埃,袭来关塞的沧桑。丝路乐声在历史的长河中绵绵不绝。这就是阮,就是这种同时具备浑厚而甜美、苍劲和嘹亮的乐器,它能演绎异域曲目,也能驾驭华夏古乐,能完成独奏的昂扬,也能配合和鸣的衬托,这是最像中华文明性格的一种古乐器,它身上具有一种"中和式文明"的特征。
    • 王晓媚
    • 摘要: 十月的津城,我在古宅街市与商厦林立相间的一隅,初识“若遇江南”。诗意的名字,极易深人诗性的心底。乍闻其名,脑海里即富画面想象,甚或隐隐地充满期待。古朴、简约的店面,像极了乌镇随处可见的青瓦灰墙,那种灰色,常常让人有所想,低调不失深邃,宁静以致幽远,这一方所在,硬是在涌动的人流和往复的喧嚣中,辟出了这不算很宽敞的惬意之地,单是我素来偏爱的古乐、茶香,便足以让来来往往有同好的人们驻足、小歇,继而便是心绪不由自主地放空,享受静谧而忘返,此时想到一个词“寄存”。
    • 李蕊娟
    • 摘要: 2020年新年时,琵琶演奏家方锦龙在视频网站举办的跨年晚会上演奏的“国乐跨界串烧”表演,令人大开眼界。在节目中,他一口气弹奏了高音琵琶、尺八、冲绳三味线等多种古代乐器。8800年前的骨笛、上万年前的簧、用鼻孔吹奏的鼻箫、声音奇特的锯琴,这些动辄上千岁的古老乐器,极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而方锦龙不仅让这些“古董”再度发声,还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迷上这些源自中华的经典之声。
    • 王安娜
    • 摘要: 古乐南音被誉为闽文化发展史上的"活化石",当地的民俗文化、海洋文化、花果文化、茶文化等,通过南音的艺术呈现形式得以流传、传播、发展.从1984年到艺校学南音开始算起,笔者与南音已结缘30多年,通过唱腔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千年"世遗"南音艺术魅力,通过创新古乐南音的艺术形式,来增强这一古老音乐的魅力和审美效果,从而为千年古乐再次焕发生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