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古琴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1668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中国文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1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80篇;相关期刊593种,包括文化月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大众文艺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4年中医健康养生与服务论坛学术年会、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2011文化遗产保护及发展国际学术会议等;古琴的相关文献由1405位作者贡献,包括严晓星、刘承华、李美燕等。
古琴
-研究学者
- 严晓星
- 刘承华
- 李美燕
- 孟建军
- 章华英
- 顾永杰
- 丁明顺
- 杨青
- 丁云
- 丰子一
- 于珊珊
- 傅暮蓉
- 成公亮
- 施咏
- 曾凡忠
- 林晨
- 梅曰强
- 苟英杰
- 裴建华
- 裴金宝
- 马维衡
- 魏圩
- 亓娟莉
- 刘彦
- 刘星
- 刘泠然
- 吕净植
- 吴钊
- 周佩文
- 唐冶泽
- 夏娱
- 姜燕
- 宁江滨
- 方晓阳
- 昭闻
- 李德敬
- 杨帆
- 杨立
- 林华
- 王咏
- 王清雷
- 王爱国
- 田野
- 章宏伟
- 章岑
- 翟敏
- 苏婷
- 董文静
- 赵丽宏
- 车延高
-
-
刘星
- 《乐器》
| 2020年
-
摘要: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悠久、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文音乐艺术.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输出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措施之一.笔者在海外做访问学者期间发现,古琴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不仅存在着信息缺失和误读的现象,在古琴艺术的翻译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将古琴艺术更好地传播出去,作者通过海外考察和自身实践进行了探究.
-
-
-
黄家庭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从上古造琴传说中,可以看出古琴历史之悠久,古琴的出现对于华夏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周时期,琴已成为中原地区较为流行的一种弦乐器,当时的乐器制作技术已比较成熟,古琴的斫制遵循着"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造物思想和原则.先秦琴器主要由椅、桐、梓木材砍削而成,外髹以天然生漆,并张以蚕丝做成的丝弦.考古发现出土的半箱式无徽"楚琴"与汉晋间定型并流存至今的古琴在形制上不具有同源性,后者可能是由先秦北方中原地区所广泛使用琴的延续和发展.
-
-
-
-
-
-
-
宋万鸣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在宋代程朱理学的影响下,琴学思想也呈现出理学化的特征.宋儒将琴乐上升至天理自然的层面,并于琴音中体悟"天地生意",促使体道之人进入浑融万象、与道为一的境界,赋予了道德主体以审美的价值.宋儒在继承了传统乐论的审美理想之外,还提出了"淡"的审美追求,推崇古淡简静、萧散闲远的琴乐美学风格.此外,理学家将抚琴纳入理学涵养功夫层面,藉习琴实现正己修身、发明本心、体悟天理的目的.在程朱理学思潮的影响下,理学化的琴学阐释深入人心,逐渐发展成为士人的自觉与共识.
-
-
-
Zhao hao;
赵好;
Lin Xuejie;
蔺学杰
- 《第六届东亚音乐考古学国际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玉振"古琴,年代久远、价值突出,为馆藏乐器类文物中精品,是研究传统制琴工艺的代表器物.本文基于古琴断代常用的方法,以"玉振"为例,从古琴的断纹、形制、髹漆、木质、附件、音色、款识等方面,阐述了古琴断代考证的方式与方法;并结合文献资料考释款识与腹款信息,认为该琴制作年代为明朝中后期,以期对此类文物的鉴别与考证提供参考.
-
-
林振华
- 《2014年中医健康养生与服务论坛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古琴,亦称七弦琴,自古以来,是儒道两家的重要道器,是文人士大夫生活必备的治心养身器物,用以修身理性.调养生命,实质就是陪护精气神。在精气神的调治上,有许多养生方法,其中古琴的方法恐怕是最好的,弄琴能够有效地调和精气神。弹奏古琴,要求弹奏者精神集中,指心同步,耳听琴音,身心意手均在琴上,念头自然纯净单一,气贯全身,这种境界琴人合化,心音合一,在淡薄、清心中保持真气充盈,防病治病。古琴,以弦生音,指弦相应,太和美妙,由音人心见性,系典型的见性器物。对见性之器物,心领神会,品味操习,明了中和之境,由此当能达到见性的境地。陶弘景言,“学道如弹琴,执心调适”,执心调适是弹奏古琴的心要,启弹当下,阴阳自然放开,奏曲实际是抽爻换象的过程,在音乐形象中感悟阴阳天地万物的变化,察知心性,自然精神升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身心安泰。
-
-
张幼泉
- 《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
| 2014年
-
摘要:
2003年11月7日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中国古琴艺术列入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古琴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九七二年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约"将其特殊价值的遗迹、遗址及景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目前已有故宫和长城等二十九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琴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汉代马王堆墓出士了七弦琴,其形制与曾候乙墓出土十弦琴基本相同,不过琴面弦的数量不同,古琴制作十分重视选择理想木材,现在见到的古琴尺寸,一般长为1lOem,琴头宽为17em,琴尾宽为12em。分大、中、小不同形制。古琴有三种音:散音、泛音,走手音。近代虽受社会变迁的影响,琴艺活动坎坷,古琴艺术其演奏、琴理、琴曲、琴人、特作等方面可讲是一座硕大的宝库。最后提出几点建议:进一步发挥琴社作用,多举办一些古琴演奏会,同时配合讲解,以助群众欣赏和理解。建立“中国古琴艺术馆”。古琴历史悠久,先秦之前已有了“琴”的概念和琴艺活动。同时在琴理、琴人、琴曲、制作、教学等方面的资料和实物非常丰富。艺术馆可将展览、演奏、教学结合起来,与观众互动。使古琴艺术有与广大群众接触的机会,使其更切实地弘扬这一宝贵艺术。
-
-
陆云飞;
贾一亮
- 《2011文化遗产保护及发展国际学术会议》
| 2011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剖析和比较曾侯乙墓十弦琴和唐代古琴的琴体结构,来推演古琴的演化历程,并通过对战国瑟的结构分析,提出了瑟的琴体构造对古琴演化的重要影响.古琴琴体的演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开始至曾侯乙墓的十弦琴,古琴的丝弦、桐木和"琴较调音"的结构,奠定了古琴的初始形态,再至西汉的平直面板和按音实践,古琴形态的演化已日趋成熟,而瑟的琴体构造是启发古琴革新的又一关键因素,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第二次"百家争鸣",古琴在一个极具创新精神的环境下孕育而生,至唐代已发展成熟,"雷琴"是古琴制作史上的里程碑,为后世的古琴制作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典范。古琴的实践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是音乐演奏形式不断完善的过程,它凝聚了无数的工匠、琴师和文人雅士的智慧,成为中华文明必不可少的瑰宝,而古琴过程中的"创新精神"是古琴演化的灵魂所在。
-
-
-
杨智海
- 《第四届(2016)中国杭州国际棋文化峰会》
| 2016年
-
摘要:
在初民的原始狩猎与祭祀等活动中,产生了最早的中国民歌,也揭开了五音汇聚的音乐史页.古代氏族领袖伏羲、神农、炎黄时代,已开始有削桐为琴,束丝为弦的传说.《礼记·乐记》云:“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谢孝苹有《中国古琴创始于虞舜时代论》一文,作者认为最早创制古琴的是虞舜时代的乐正夔.古琴和围棋,创自尧舜时期,是大家比较认同的观点,它们创始的时间基本相同。
-
-
-
-
-
-
-
-
-
-
-
-
-
- 贺国庆
- 公开公告日期:2018-05-29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领域古琴,具体涉及一种安装有古琴调节装置的古琴,包括琴体,岳山,琴弦,雁足,出音孔,出音孔和雁足设置于琴体背面,所述琴体前端下部固定设置有护轸,琴轸的高度小于护轸的高度,琴轸靠近护轸安装固定,琴轸长度小于护轸的长度,琴弦一端通过岳山与琴轸连接,琴弦另一端穿过龙龈与古琴调节装置连接,古琴调节装置包括固定板,蜗轮孔,蜗轮,蜗杆支座,蜗轮轴及蜗杆,蜗杆穿过设置于蜗杆支座上的蜗杆孔,蜗轮设置于蜗杆一侧,蜗杆孔一侧呈倒拱形开口状,本实用新型通过蜗轮蜗杆调节装置调节琴弦,方便准确,不容易走调,琴弦拆卸方便,便于安装,琴轸短于护轸,并稍向右移动,使得古琴完全摆放在琴桌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