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琴

古琴

古琴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2197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中国文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3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77篇;相关期刊748种,包括文化月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大众文艺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4年中医健康养生与服务论坛学术年会、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2011文化遗产保护及发展国际学术会议等;古琴的相关文献由182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致俭、严晓星、刘承华等。

古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3 占比:82.52%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32%

专利文献>

论文:377 占比:17.16%

总计:2197篇

古琴—发文趋势图

古琴

-研究学者

  • 杨致俭
  • 严晓星
  • 刘承华
  • 王新娟
  • 田泉
  • 章华英
  • 谢天雨
  • 谢爱军
  • 郑珉中
  • 孟建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杨时娟
    • 摘要: 文章通过对大学音乐教育课程的设计和探究,以具体的古琴音乐教学为例,通过学情分析、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和评价,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民族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 张六逸
    • 摘要: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清李渔《闲情偶寄》中论述:"丝竹之音,推琴为首。古乐相传至今,其已变而未尽变者,独此一种,余皆末世之音也。"[1]古琴自远古时期就已诞生,与巫术有一定联系,其外在形制经历漫长的发展后在唐代基本成熟,西汉时期首次以图像形式出现在画像石(砖)和壁画中。随着文人的介入,古琴相比其他乐器有了特殊的艺术功能和审美意蕴,逐渐成为文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工具,"古琴"形象也成为中国画中极为常见的图像之一。
    • 仲思润; 王煜
    • 摘要: 音乐以流动的韵律、有序的节奏引领着气韵的生成,将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贯通起来。这种针对生命精神的凝练概括与绘画中的文人精神互通,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断追寻的形神之美、天人之道。笔墨挥洒中,线条的起承转合、墨色的浓淡干湿都以其富于韵律、组织的排布,构成了“有意味的形式”,为画面注入了流动的力量美感。生命的节奏运行其中,通过气韵的引领在静态画面的虚白之处形成动态的灵气,流注于天地之间,为人们构出一个可游可居的意象空间。本文以中国传统器乐中的古琴意象为例,探析中国画所蕴含的音乐性表现。
    • 章华英
    • 摘要: 裴铁侠是近代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琴家。他早年留学日本,民国初年担任四川省司法司司长等职,后隐逸成都郊外的沙堰,尤以所藏唐代大小雷琴而享誉琴坛。本文对裴铁侠的生平及琴事,“双雷”琴及“引凤”琴的考辨,裴铁侠编撰的《沙堰琴编》《琴余》进行解读,以期对裴铁侠的人生经历、古琴师承、藏琴、琴学著述、古琴审美思想等做一探讨和分析。他所撰著的《沙堰琴编》虽不尽完美,却是传统意义的最后一部琴谱。如今,斯人已逝,双雷不复,他留给我们的,是永远的痛惜和哀伤!
    • 马瑜理
    • 摘要: 将古琴艺术融入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不仅是对传统艺术、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新文科背景下文学与艺术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趋势,适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要。
    • 月东晓
    • 摘要: 琴歌,亦称“弦歌”,是古琴艺术的传统表现形式之一。从“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始,琴歌历史已有三千年之久,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其音乐形象的塑造与流变历经千年而弥新。琴歌艺术既融入了民间的质朴情趣,也于历代长河中浸润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情志追求,在“文”的意象和“乐”的显化中生动塑造了文情并茂的音乐形象。本文以琴歌的音乐形象为研究核心,通过考证历代琴歌音乐形象的流变现象,进而探讨琴歌塑造音乐形象的多元手段和典型特点。
    • 章华英
    • 摘要: 黄勉之(1853-1919)是清末民初声震京师的琴家,其身世不详,留存史料很少。文章从黄勉之异于寻常的人生经历、古琴师承、教学和演奏特点及其琴学传承四个方面展开讨论。黄勉之师从剑师一元子、浙江萧山陶梦兰、广陵派琴僧释空尘等人学习古琴,派宗广陵。其弟子有杨宗稷、贾阔峰、张之洞、叶诗梦、溥侗、李济等人;其演奏指下的功夫很深,用指苍劲有力,力透琴背,弹琴时对吟猱、指法及乐曲的节奏、板眼等均十分讲究,处理得细致入微。而自幼习武练剑和中年修行佛道的特殊经历,亦使他的琴声多了一种迥于凡俗的绝尘之气。
    • 赵光强
    • 摘要: 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一种,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长久以来受到文化阶层的限制,成为一种小众的高雅艺术形式。在新的形势下,世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化,古琴在新的生态环境中也必须要变化,应顺势而为。古琴的音量小、工艺复杂等问题已十分突出,限制了它的新发展,迫切需要改良,唯有改良才是其在新形势下突破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古琴的改良可以为古琴艺术的演出大众化和教育现代化做出十分重大的贡献,是一次积极地探索。
    • 陈紫璇; 曾利
    • 摘要: 马王堆出土古琴属于方首圆项肩圆束腰式样,是首次被发现的"半箱式"古琴制式。相较于战国时期楚地范围内出土的同类古琴,本文探讨早期古琴形制的变化,概括"半箱"式鲜明的楚式地域特征。古琴斫琴工艺自成体系,马王堆古琴漆艺的内柔温润传达出追求自然的内敛之气。琴足处寓静于动的云状花纹,不仅为古琴增添飘逸灵动之感,更突显了楚人的浪漫色彩。总之,马王堆古琴二维立体造型及漆艺装饰体现出高古稳重、洒脱自由的艺术特色,也展现出后世古琴"中正平和"的气质。
    • 阎林红
    • 摘要: 古琴泛音的演奏,得益于琴徽的标识,而琴徽的设置采用了泛音的发音原理,将自然泛音这种科学的发音方法物化在乐器上,成为古琴形制的重要特征。古琴对泛音的发现、演奏历史悠久,在古琴众多作品中大多有泛音的应用,如琴曲《幽兰》、《广陵散》、《潇湘水云》、《梅花三弄》等经典作品,使泛音这种音色的应用发扬光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