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63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轻工业、手工业、戏剧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7792篇;相关期刊440种,包括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大众文艺、四川戏剧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届亚洲食学论坛、第六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2013年年会等;《闲情偶寄》的相关文献由595位作者贡献,包括杜书瀛、周贻谋、黄强等。

《闲情偶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6 占比:7.5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7792 占比:92.42%

总计:8431篇

《闲情偶寄》—发文趋势图

《闲情偶寄》

-研究学者

  • 杜书瀛
  • 周贻谋
  • 黄强
  • 单锦珩
  • 唐惠忠
  • 柳哲
  • 梁实秋
  • 王纯
  • 刘兴汉
  • 叶俊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六逸
    • 摘要: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清李渔《闲情偶寄》中论述:"丝竹之音,推琴为首。古乐相传至今,其已变而未尽变者,独此一种,余皆末世之音也。"[1]古琴自远古时期就已诞生,与巫术有一定联系,其外在形制经历漫长的发展后在唐代基本成熟,西汉时期首次以图像形式出现在画像石(砖)和壁画中。随着文人的介入,古琴相比其他乐器有了特殊的艺术功能和审美意蕴,逐渐成为文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工具,"古琴"形象也成为中国画中极为常见的图像之一。
    • 盛雅琳
    • 摘要: 李渔是中国明末清初的戏剧家和戏剧理论家,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扎实的戏曲创作和演出经验,得以创立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在戏剧理论的构建强调对于创新的要求,体现出远超时代的前瞻性。其中重要内容进行包括"脱窠臼""意取尖新""缩长为短"等原则。
    • 徐燕琳
    • 摘要: 李渔的《闲情偶寄》肯定戏曲文体特有的叙事性、舞台性,是戏曲编剧技巧、舞台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推进,也是在前人理论成果基础上的新创。他将戏曲与“史传诗文”并列,抬高它的文体地位;更从形式、创作、功用等方面说明戏曲是“绝大文章”。他从创作的角度,强调戏曲文体服务于舞台演出的目的,强调“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又从戏曲叙事性的角度,要求“结构第一,一人一事”。李渔发展了王骥德“大头脑”、金圣叹“一人”“一事”等意见,强调戏曲创作要有吸引观众的新奇故事,能够收到深入大众、劝善戒恶的传播效果,并将“一事”引申为戏剧的核心事件及引发后续情节和戏剧冲突的重要关键,深入到了叙事和戏剧的本质。史传叙事思想为金圣叹评点《西厢记》重视,也是李渔戏曲批评的理论来源。李渔称戏曲与史传“同源而异派”,客观上将戏曲纳入叙事文学的轨道。又将叙事批评的“人情”“物理”概念引申到史传及其他传统文学,肯定了戏曲这种俗文学体裁的叙事特征。这显示出李渔以戏剧为本体、以登场为目的、以演出效果为标准的戏剧观构造下的戏曲理论超出一般文人戏曲思想和评论的特出之处。
    • 祝一勇
    • 摘要: 《闲情偶寄》种植部中的花草书写是李渔格物和人格化的产物。“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李渔自道格物说尽其秘密,他或亲历种植、或细玩、或欲证、或尝观,找准笔下植物的自然物性和独特的本质属性,观草木以识“理”;同时又将其人格化,“予谈草木,辄以人喻”,或赋花以人格,或赋人以花格,“观树即所以观身”,在草木中识“人”、识“己”,借花草完成了自己对世间人、事的理解和阐述。
    • 邓石峰; 张泓(指导)
    • 摘要: 李渔(1611-1680),字谪凡,号笠翁,为清代著名的养生学家、戏剧理论家、作家。李渔的著作颇丰,他有关养生保健的思想、经验主要总结在《闲情偶寄》一书当中。后世学者主要从行乐、止忧、调饮啜、节色欲、却病、疗病6个方面对其思想进行研究,归纳出其以“心”为乐,重视精神、心理调养的主要养生学观念。
    • 吴茜茜
    • 摘要: 李渔在《闲情偶寄》“器玩部”章节对家具设计及理念进行了阐述,并且其还设计了橱柜、暖椅、几案等家具。对这几种家具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李渔“循其物性”的家具设计思想,具体体现为关注家具的易用性、注重使用场景和“惜物”等,这对现代家具设计及室内陈设也十分具有启发与借鉴价值。
    • 许郑超; 周军; 邓燕飞; 李旭光; 周刚; 陆全平; 潘建林
    • 摘要: 河蟹历来是我国诸多珍馐美馔中的上品,早在周朝时期,河蟹就为人们所熟悉,《周礼》中就有食用蟹胥(蟹酱)的记载。随后的历朝历代都有关于河蟹的记载文献,三国时期沈莹的《临海异物志》,唐朝陆龟蒙的《蟹志》,宋朝傅肱的《蟹谱》和高似孙的《蟹略》,元朝高德基《平江记事》,明朝李渔的《闲情偶寄》,清朝孙之騄的《晴川蟹录》等等。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啖蟹、品蟹、咏蟹,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河蟹的身影在古今文籍中若隐若现。
    • 詹艾斌
    • 摘要: 杜书瀛简介:1938年生,山东宁津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为博士生导师,兼任多所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长期任《文学评论》编委,中国社科院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数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文学研究所科研成果奖及首届中国文学研究奖。著有《文学原理——创作论》《从“诗文评”到“文艺学”》《价值美学》《学术一家言》《李渔美学思想研究》《戏看人间——李渔》,校注“三全本”《闲情偶寄》等。
    • 袁楚林; 魏琛琳
    • 摘要: 作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曲家、戏曲理论家、通俗文化大师、生活美学的集大成者,李渔(1611—1680)在戏曲、小说、出版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留下极为丰富的文学遗产.对比《闲情偶寄》中的戏曲理论和李渔的创作实践,能够发现李渔曲论与其创作之间的诸多"矛盾":李渔力倡"戒淫亵"、"戒荒唐"、追求艺术创作的"无我之境"等,但其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却不忌淫词秽语、大胆进行艺术虚构,与此同时又难免作者意识、声音等主观因素的介入,矛盾频现.这种"矛盾性"及其成因,旁涉明末清初的时代氛围、社会文化风气和士人心态以及李渔为了使作品在市民大众和不同阶层的读者群中得到接受、传播,在创作实践中对自己理论主张的背离.
    • 关懿芩; 陈健(摄影)
    • 摘要: 阳春三月,吃笋正当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是这样说笋,"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仿佛只有吃下这一口笋,才算真正迎来了春天。3月16日,厦航把这一味春日美好带上高空,"飞要好好吃"经济舱免费选餐心选库再上春季限定新品——"阿嬷笋干烧肉饭"。同时,即日起所有福建基地(包括厦门、福州、泉州)始发至北京、成都、昆明、西安、郑州的航班旅客都可以享受到厦航经济舱免费选餐服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