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戏曲理论

戏曲理论

戏曲理论的相关文献在1966年到2022年内共计57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戏剧艺术、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608篇;相关期刊254种,包括四川戏剧、上海戏剧、文化艺术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戏曲理论的相关文献由468位作者贡献,包括安葵、徐燕琳、俞为民等。

戏曲理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8 占比:9.3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608 占比:90.64%

总计:6187篇

戏曲理论—发文趋势图

戏曲理论

-研究学者

  • 安葵
  • 徐燕琳
  • 俞为民
  • 李志远
  • 骆兵
  • 刘祯
  • 武砺兴
  • 沈新林
  • 葛丽英
  • 郭汉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婧
    • 摘要: 清代康乾时期,一生为官的韩锡胙十分重视戏曲的教化功能,因此在创作时更加在意对场上演出的编排。其戏曲理论观点主要散见于《渔邨记》《砭真记》《南山法曲》三部剧作的序和批注中,在戏曲的创作方法、人物塑造、舞台搬演等方面皆有深刻的见解。从情节和语言、人物的类型化与个性化、场上之曲的安排和舞台调度的设置等方面对韩锡胙的戏曲创作搬演理论进行探究,将其剧作与创作理论相结合,可以较为全面地探讨其戏曲编剧艺术与总体戏剧理论的暗合,以及在践行创作理论时其在戏曲创作中表现出的得与失。
    • 徐燕琳
    • 摘要: 李渔的《闲情偶寄》肯定戏曲文体特有的叙事性、舞台性,是戏曲编剧技巧、舞台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推进,也是在前人理论成果基础上的新创。他将戏曲与“史传诗文”并列,抬高它的文体地位;更从形式、创作、功用等方面说明戏曲是“绝大文章”。他从创作的角度,强调戏曲文体服务于舞台演出的目的,强调“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又从戏曲叙事性的角度,要求“结构第一,一人一事”。李渔发展了王骥德“大头脑”、金圣叹“一人”“一事”等意见,强调戏曲创作要有吸引观众的新奇故事,能够收到深入大众、劝善戒恶的传播效果,并将“一事”引申为戏剧的核心事件及引发后续情节和戏剧冲突的重要关键,深入到了叙事和戏剧的本质。史传叙事思想为金圣叹评点《西厢记》重视,也是李渔戏曲批评的理论来源。李渔称戏曲与史传“同源而异派”,客观上将戏曲纳入叙事文学的轨道。又将叙事批评的“人情”“物理”概念引申到史传及其他传统文学,肯定了戏曲这种俗文学体裁的叙事特征。这显示出李渔以戏剧为本体、以登场为目的、以演出效果为标准的戏剧观构造下的戏曲理论超出一般文人戏曲思想和评论的特出之处。
    • 王小慧
    • 摘要: 关于“本色”的讨论在中国古典戏剧史上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主要从作为诗的语言风格的“本色”和作为戏剧的语言风格的“本色”两个方面来阐释。从元杂剧到明清传奇,古典戏剧理论也从不自觉走向了自觉,对“本色”理解的变化也是中国古典戏剧从“诗”到“剧”的演化过程。
    • 孟根
    • 摘要: 凌廷堪的戏曲理论具有很强的“辨体”倾向。宏观上凌氏从戏曲起源的角度辨明戏曲与其他文体之不同,并由此出发,构建其“代降”的戏曲发展观念,完成以“清空古质”为正的风格之辨。微观上凌氏针对戏曲创作进行辨体,充分肯定戏曲创作中的虚构,提出戏曲语言贵“真”的要求。
    • 李旭; 王蕾; 龙毅湘
    • 摘要: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园林与戏曲的创作在追求布局整体观和新异上具有一致性。以李渔的戏曲理论为基础,通过考证李渔诗词文集中有关园林实践的记载,探究其与李渔戏曲理论中叙事手法的对应关系,并归纳出其园林实践中的三种戏曲叙事手法,以此为基础探究造园叙事手法,为当代造园提供理论及实践层面的借鉴。
    • 夏心言
    • 摘要: 戏曲补恨现象在明代戏曲中已经出现,在清代被总结为理论并受到广泛关注.毛纶是这一理论的开创者.补恨的基本内涵是戏曲家通过文人之笔弥补前人的缺憾;在取材上一般选择历史故事和前代文学作品,内容上追求自由的想象力;在写作技巧上则强调将本事中的一切缺憾都转化为圆满.补恨论继承了关乎风化的中国戏曲批评传统,强调戏曲作家应当秉持忠厚待人的旨趣,并由此从道德教化的角度肯定了中国古典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
    • 孙玫
    • 摘要: 漫长的史前史形成了后世戏曲表演艺术高度的综合性;从南戏开始的脚色行当体制促成了后世戏曲表演艺术中脚色行当分工的细密化;折子戏丰富和发展了戏曲艺术的表演技巧。这三个面向分别位于古代戏曲发展史的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貌离”但是“神合”,直接关乎戏曲表演艺术特质的历史形塑。
    • 安葵; 李志远
    • 摘要: 李志远(以下简称“李”):安葵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的采访。您能不能简单谈谈是什么原因让您走上了戏曲研究道路的?王安奎(以下简称“王”):我走上戏曲研究的道路,有一定的偶然性。因为我是在辽宁一个小山村里长大的,我从小都没接触过戏曲。但是,我从小就喜欢文学,特别是从上中学以后,教语文的老师水平都很高,在老师们的带动下,同学中间形成了很强的喜欢文学的氛围,到高中阶段还成立了一些文学的课外研究小组,学生们自己办刊物、办小报什么的。
    • 张敏
    • 摘要: 在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史上,王骥德的《曲律》当属集大成之作.该书从发展演变、作品评价、创作规范、场上表演等方面对中国古典戏曲进行了广泛细致的研究和总结.作为这样一部意义重大,具有开创性的戏曲理论著作,理应受到历来研究者的重视,其研究也应该是多维度、深层次的.本文将结合近年来所提出的明清戏曲"宗元"观念,在新的"宗元"视野下重新审视这部著作.
    • 宋泽阳
    • 摘要: 李渔是我国古代著名戏曲家,其戏曲理论见于《闲情偶寄》,他从戏曲创作、编排、导演到表演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上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他的人物塑造理论更是具有开创意义:在戏曲语言个性化的基本要求之上,又提出“代人立心”的人物塑造方法,从而使作品体现艺术真实,同时又对艺术的虚实有详尽论述,三者共同构成了他的戏曲人物塑造理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