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律
曲律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音乐、戏剧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2篇、专利文献11850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南都学坛、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史知识等;
曲律的相关文献由166位作者贡献,包括俞为民、王卫民、许建中等。
曲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850篇
占比:98.49%
总计:12032篇
曲律
-研究学者
- 俞为民
- 王卫民
- 许建中
- 吴新雷
- 程华平
- 刘霄
- 夏写时
- 岡崎真治
- 广田胜己
- 李超
- 梁琨
- 江巨荣
- 洛地
- 海震
- 白宁
- 许莉莉
- 邓翔云
- 闵永军
- 陈崇仁
- 颜长珂
- 马立鞭
- 黄仕忠
- 乔新建
- 仰海龙
- 任典云
- 任孝温
- 何云
- 余丹
- 余国钦
- 俞妙兰
- 傅承洲
- 公木
- 刘刚
- 刘宗汉
- 刘惠
- 刘水云
- 刘芳
- 叶长海
- 吉灵娟
- 吕卫民
- 吴书荫
- 周世波
- 周寅宾
- 周振岳
- 周金霞
- 姚文元
- 姚文放
- 姜明
- 姬丽娜
- 孔丽君
-
-
黄仕忠
-
-
摘要:
本輯第一組爲兩篇專稿。第一篇是中山大學研究生戲曲文獻討論課的最新收獲。2021年秋季新學期,我們討論魏良輔《曲律》,由博士一年級的廖智敏同學主講,這是《太和正音譜》研討方式的延續。《曲律》有七個版本,各本條目有多寡,序次不相同,内容也有出入,智敏以《吴歈萃雅》所收條目爲序次,把其他版本的文字繫連於後,使原先混亂的内容顯得井然有序,可以清楚地看到兩組版本的前後順序.
-
-
黄仕忠;
廖智敏
-
-
摘要:
魏良輔《曲律》今存七個版本,條目及排序均有出入,經逐一比對,可知《南詞引正》《樂府名詞》《樂府紅珊》文字相近而且相承,其底本同出一源;《吴歈萃雅》當據《樂府名詞》增訂删改而成,其後三種版本均承《吴歈萃雅》而來。從内容增删與排序變化,可見《南詞引正》一組主要從“學唱”角度逐一深入,而《吴歈萃雅》一組則轉而從“擇具”出發。《南詞引正》組均有而《吴歈萃雅》組所無的兩條,可證《南詞引正》來源甚早而可信;《南詞引正》獨有的三條,被其他六本删去,是因爲隨着昆山腔的正式形成並且成爲主流,這些内容已不再適合萬曆三十年前後的曲壇實際。再從曹含齋“叙”用“今良輔”一詞,而不稱“翁”或“生”,可知他們當爲同輩人,《南詞引正》代表了魏良輔改良昆山腔之前對南曲“曲唱”的體驗與感悟。
-
-
张敏
-
-
摘要:
在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史上,王骥德的《曲律》当属集大成之作.该书从发展演变、作品评价、创作规范、场上表演等方面对中国古典戏曲进行了广泛细致的研究和总结.作为这样一部意义重大,具有开创性的戏曲理论著作,理应受到历来研究者的重视,其研究也应该是多维度、深层次的.本文将结合近年来所提出的明清戏曲"宗元"观念,在新的"宗元"视野下重新审视这部著作.
-
-
张明明
-
-
摘要:
元杂剧"楔子"曲牌大多用[仙吕·赏花时]、[仙吕·端正好],《北词广正谱》将此二牌定为散板,在"楔子"曲牌板式规律的研究上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传统认为"楔子"曲牌板式并不固定的观点,当予以修正."楔子"曲牌从性质上看,基本上都是套牌用作"楔子",形式为只曲独用或叠曲自套.[正宫·端正好]、[双调·新水令]本身是套首曲牌;仙吕[赏花时]与[端正好]作为"楔子"专用牌调,二者都有套首曲牌蜕变的痕迹;越调[忆王孙]与[金蕉叶]都源于同名词牌,[金蕉叶]同时也见于南越调引子."楔子"对于曲牌的筛选遵循曲律学逻辑,以上三类曲牌都指向"楔子"的散板属性.王骥德"北之楔儿,犹南之引曲"之论颇为后人诟病,若以"楔子"与引子皆作散板这一推论来看,王氏所言具有重要的曲律学价值,值得肯定.
-
-
许莉莉
-
-
摘要:
元末高明《琵琶记》问世以来,其音律方面曾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贬斥者有"作俑"、"厉端"、"决藩"之议;称道者有"音韵精绝","字字平章"之评.由《琵琶记》自身因素看,其在用韵、句法方面疏漏甚多,却在字声(平仄、四声、阴阳)方面精妙出彩.若从品评者角度看,各家不同的视角、思想、意图,甚或思维方式,是左右其结论的重要因素.追根究底,人们音律观念的悄然分途是根本原因.《琵琶记》作为曲祖,自始至终都"被参与"在音律观念发展、讨论的过程中.
-
-
马骕
-
-
摘要:
律者,法令也。《洪武正韵》曰:"律吕万法所出,故法令谓之律。"又,约束也。《释名》云:"律,累也。累人心,使不得放肆也。"曲律,曲之法令,以之律曲,使曲有所从而归于正。王骥德《曲律》云:"曲何以言律也?以律谱音,六乐之成文不乱;以律绳曲,七均之从调不奸。"明清以降,诸贤编词谱、订韵书,设规矩、定律度,为后世留下一大批可供参阅之书。
-
-
白宁
-
-
摘要:
缘起这是一篇班门弄斧之作。陈多、叶长海两先生1983年注释的《王骥德曲律》(1),是学习研究《曲律》的锁钥之作,在曲学界有着重要影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再版《曲律》时,陈多先生已作古,叶先生单独承担《曲律》的再版修订工作。
-
-
许建中
-
-
摘要:
集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曲体,追溯其源,则始于宋元戏文.“戏文三种”有六支集曲,是可见最早的集曲.其构成沿用了唐宋词调的联缀法和叠加法,其意义是为元代后期的集曲繁荣提供了启示、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为后之南曲集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
-
徐燕琳
-
-
摘要:
中国古代戏曲文体观念和理论发展至明代基本形成,且以王骥德《曲律》为标志.王骥德《曲律》对戏曲之“体”有所认识,他明确和强调戏曲规范,以“律”“法”匡正曲体,坚持曲本位,坚持曲体之“正”,形成了“并曲与白而歌舞登场”的“剧戏”观念,同时对“北剧”“南戏”文体的不同进行了辨析,突出了对“南曲”的侧重和强调.在戏曲体貌方面,他倡“本色”,论“文词”,提倡“大雅与当行参间,可演可传”.《曲律》一书是当时戏曲领域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是中国古代戏曲文体观念形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
许建中
-
-
摘要:
集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曲体,追溯其源,则始于宋元戏文。"戏文三种"有六支集曲,是可见最早的集曲。其构成沿用了唐宋词调的联缀法和叠加法,其意义是为元代后期的集曲繁荣提供了启示、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为后之南曲集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