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散曲

散曲

散曲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82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音乐、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2篇、专利文献95篇;相关期刊418种,包括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韵文学刊等; 散曲的相关文献由88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英波、赵义山、冯艳等。

散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2 占比:88.51%

专利文献>

论文:95 占比:11.49%

总计:827篇

散曲—发文趋势图

散曲

-研究学者

  • 刘英波
  • 赵义山
  • 冯艳
  • 梁扬
  • 郭梅
  • 张婷婷
  • 杨东甫
  • 胡劲敏
  • 尹晓琳
  • 张进德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赵义山; 王阳
    • 摘要: 当代七十年散曲研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即前三十年衰落、后二十年复兴和新世纪二十年繁盛。总体上看,当代七十年(尤其后四十年)散曲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不能比拟的,一大批散曲文献整理、曲体曲律和发展史研究的重要成果科学地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曲学史问题。总结评述中国当代七十年散曲研究可谓意义重大,其目的是鉴往开来,促进学术发展。对散曲学术发展史的总结评述,既要以重要成果和重要问题为基础,也要对问题研究和成果产生的时代环境和文化思潮有所关注和思考,这样才能获得对散曲学术发展史较为全面正确的认知,也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评述,才能对未来的研究提供正确有益的借鉴。
    • 雷静
    • 摘要: 王阳明在明代正德年间提出的“致良知”说不仅是哲学命题,更是其道德实践工夫。探析正德年间王阳明创作的散曲、诗歌等直抒胸臆的文本,将直面“致良知”说产生的心路历程,从而呈现出阳明所强调的“良知即是非”“自致其良知”等工夫关键。阳明由致良知工夫体证得出,良知作为是非标准,而自致其良知的自信,正是对良知作为是非标准的自立自信,其归于万物一体之仁的不容已,这既是士人的为己之学,更是使天下人自致其良知的大同理想。
    • 孙艳; 任聪颖
    • 摘要: 《周易》卦象取法自然,以模拟万物发展情状来阐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元散曲的盛行亦是文学规律自然运行的结果。相较其他文学样式,元曲最突出之特色是本色自然,与“易”之自然之道有契合之处。尝试用《周易》“困”“复”“遁”“乾”四个卦象来阐释元散曲的发展进程,是对易学规律与文学规律之间内在相通性的一种尝试。
    • 叶晔
    • 摘要: 当散曲以音乐文本的形式,在元明时代流行的时候,词至晚在南宋时期,已经成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文本,在早期所倚赖的音乐文本、文学文本的传播渠道之外,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逐步演变为一种无关音乐的“文学文化现象”。宋词元曲的“文体代胜”观,固然凸显了元散曲在庶民性、音乐性上的活力,充分挖掘了散曲的“体格性分”,但也约束了我们对散曲在音乐世界或伟大作家之外的文本形态及传播机制的探究。在元明两代,词作为更成熟、更高位的文类,虽然已经脱离音乐,却可以通过文类经验的转移与改造,为相邻的散曲之发展提供不少帮助。这既关系中国音乐文学的诸种类型在其原生环境之外的发展情况,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词、散曲等文类中的音乐性与社会性的复杂关系。
    • 董诗琪
    • 摘要: 1924年,任中敏根据吴梅藏嘉靖四年初刻本、江南图书馆藏徽藩刻本抄校《词林摘艳》。在校勘过程中,任氏参考了《张小山联乐府》《陶情乐府》《太平乐府》《乐府新声》《北词广正谱》等十种书,对《词林摘艳》的作者、语句、曲律进行了详实的考证。1929年,张元济拟出版吴梅《奢摩他曲丛》三四集,收录任中敏的《词林摘艳》校勘记,后因涵芬楼大火,此事作罢,任氏所做的校勘工作也不再为人所知。任氏抄《词林摘艳》今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它对于了解任中敏在散曲方面所做的工作及研究《词林摘艳》的版本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 王丹
    • 摘要: 清中叶散曲的衰落,是中国古代散曲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要转折。考察衰落之因,主要症结在清中叶散曲文学话语空间的普遍“失位”。其形成是内外两线合力的结果:在外,官学体系中通过《九宫大成》对清代散曲的抽离,到《四库全书》体系中对散曲一体进行总结与定性,最终将其定为“体格最下”;在内,表现为文人词论、曲论、评点中散曲话语的普遍“失语”,最终使其成为“文章余事”。两线相互投射,促使了散曲文学话语空间之定格。由此也导致以后散曲创作与理论体系全面坍缩为一种更为单线性、私人化的文学模态。进一步追溯,“尊体未竟”是散曲文学话语空间失位的深层历史因素。
    • 劉淑麗; 吴小宇
    • 摘要: 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代何大掄《詩經心訣》附有散曲七套,而清代劍叟譜正《毛詩樂府》内容絶大部分與之相同。因其創作早於劍叟譜正《毛詩樂府》,故推斷後者是在前者基礎上的再創作。《毛詩樂府》比《詩經心訣》散曲更符合曲體特徵。兩書都發揮了翼經之用。明中後期至清初順治年間,散曲興盛不衰,《詩經》學也處於黄金時期,曲家以散曲來編次《詩經》篇目以助士子記誦,體現了傳統經學對散曲實用功能的認可與利用。
    • 赵望秦; 高文智
    • 摘要: 元人首创以历史题材为主要内容的咏史怀古散曲,丰富了咏史创作的体裁.受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元代散曲作家往往利用再现《史记》中的人、事来倾吐心中的愤激情绪,正话反说,以宣泄个人的无奈,寻求灵魂的出路.元人接受《史记》的咏史怀古散曲,或颠覆性地重新塑造《史记》人物形象;或表达出在畸形社会土壤里产生的苦闷、消极的艺术情感;或受儒家思想影响,既想入世为民请命,又想辞官归隐、保全其身的矛盾心理;又或为展现自家才情而以《史记》中的典型事件为题材而创作散曲,发思古之幽情.
    • 俞为民
    • 摘要: 选韵即确定韵部,是曲韵韵律的一个方面,与划分韵部、编撰韵谱一样,也对填词作曲有着规范意义.曲韵韵字的声响,是选韵的基础,即根据特定的声情和剧情来选择相应声响的韵部和韵字.曲体文学包括戏曲与散曲,戏曲是舞台艺术,首先所选用的韵字必须"美听",戏曲又是叙事文学,还须依据其所描写的故事情节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来选韵.散曲主要是用于写景和抒情,或依据所描写的景物来选用具有相应声响的韵部和韵字,或依据作者所要抒发的情绪来选用具有相应声响的韵部和韵字.
    • 摘要: 文学《民谣》王尧著译林出版社作者王尧为其首部长篇《民谣》准备了二十余年,藉此完成了他重建个体与历史之间联系的夙愿。他以故事中人与故事看客的双重身份,杂糅评点、抒情批判,岁月流逝中的碎片和碎片不断碰撞,显露出新的缝隙,而小说由此拼凑出一条真正能够进入历史的现实路径。这里有故事,但波澜不惊;它从历史走来,也脱胎于每个日常;散曲民谣中包裹着唱不尽的人事变迁与世情冷暖。《民谣》铺写一个少年的成长精神史,一个村庄的变迁发展史,一个民族的自我更新史。它以个体细微纤弱之小记忆,呈现时代的宏阔酷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