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曲论

曲论

曲论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1118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戏剧艺术、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篇、专利文献11055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求索、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曲论的相关文献由21228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陈阳生、刘晓霞等。

曲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3 占比:1.19%

专利文献>

论文:11055 占比:98.81%

总计:11188篇

曲论—发文趋势图

曲论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陈阳生
  • 刘晓霞
  • 孙桂玉
  • 张杰
  • 王伟
  • 王明刚
  • 陈强
  • 李伟
  • 罗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作者

    • 王丹
    • 摘要: 清中叶散曲的衰落,是中国古代散曲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要转折。考察衰落之因,主要症结在清中叶散曲文学话语空间的普遍“失位”。其形成是内外两线合力的结果:在外,官学体系中通过《九宫大成》对清代散曲的抽离,到《四库全书》体系中对散曲一体进行总结与定性,最终将其定为“体格最下”;在内,表现为文人词论、曲论、评点中散曲话语的普遍“失语”,最终使其成为“文章余事”。两线相互投射,促使了散曲文学话语空间之定格。由此也导致以后散曲创作与理论体系全面坍缩为一种更为单线性、私人化的文学模态。进一步追溯,“尊体未竟”是散曲文学话语空间失位的深层历史因素。
    • 辜夢子
    • 摘要: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説》中有《詞曲》一卷,爲首尾完整的戲曲評論,是何氏戲曲理論之集中體現。該書經歷數次增補重印,《詞曲》亦有變化。今以萬曆七年刊三十八卷本爲底本重新整理,並以隆慶三年初印十六卷本和隆慶某年增補二十六卷本作比勘,逐條具列異文,以明其變遷,附以注釋,説明其源自,末加箋釋,以闡明何氏曲論之意義,以供學者參考。
    • 黄义枢
    • 摘要: 李式玉(1622-1683)是清初杭州较为活跃的遗民戏曲家.他的戏曲作品今已散佚.从其《补园书目》可知其曾创作了十部戏曲作品.是一位较为高产的剧作家,此外.他还有较为系统的戏曲理论《曲顾》十三则及其他曲论.未引起前人的重视,这些曲论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明.此文并将其辑录阐释,
    • 仝婉澄
    • 摘要: "风致"是一个含义模糊而又层次丰富的语汇,既用来品藻人物,进入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后又比较集中地用来形容诗歌.凭借"以高行低"的规律,它也出现在对戏曲曲文的鉴赏中.但戏曲不同于诗歌,它不仅是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同时也是演员表演的舞台艺术,这就促成了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曲论中,"风致"的内涵颇具差异.梳理"风致"在古代曲论中的使用与变迁,可以看到传奇高度文人化的文体特征,也彰示了中国戏曲从重视曲文到重视宾白、从强调文学意蕴到追求场上表演的转变.
    • 杨蕾
    • 摘要: 曲论作为古代文艺批评的重要模式,在明清戏曲批评活动中屡见不鲜.张伯驹先生《红毹纪梦诗注》以"诗"评"曲",以"注"补"戏",不仅丰富了传统曲论形式,也凝结了张伯驹先生深邃的曲论思想.以《红毹纪梦诗注》为考察对象,以数学统计法及文献分析法为基础,将张伯驹先生近二百首"诗""注"进行统计归纳,将"诗""注"所涉及的评点内容,依据戏剧活动的"剧本""导演""表演""观众""舞美""声腔"等分类梳理,结合近现代社会转型及戏曲形态的变革,探究张伯驹先生曲论思想的演变轨迹.
    • 陈池瑜
    • 摘要: 中国艺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我国古代哲学美学著作中包含着艺术学精辟的观点和思想,古代乐论、诗论、文论、曲论、书论、画论以及造物理论,诗品、画品、书品,书史、画史中,包含有丰富的艺术基本理论、艺术品评理论和艺术史学理论,有待我们认真研究和开掘。20世纪初期,西方的哲学美学以及艺术理论介绍到中国,我们开始建构现代形态的艺术学,张泽厚于1933年出版我国学者写作的第一部《艺术学大纲》。
    • 毋丹
    • 摘要: 古代戏曲理论与音乐有着颇深的关联.格律在文人曲家看来,常常与音律脱不开干系.在文学与音乐的互动中,许多戏曲理论的建构不断与音律剥离,但又披着音律的外衣,使人难以辨清.如此,古代曲论、曲谱等典籍中,便留下了长期以来未曾被破解的奥妙概念,“摄”与“则”便列于其中.对它们的辨析能够帮助我们读懂曲论的含义,也有助于理解戏曲理论、戏曲文学和音乐关系的变化.
    • 辜梦子
    • 摘要: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通行本为三十八卷足刻本,其中《词曲》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此书存世的另两个版本十六卷初印本和二十六卷增补本,既有之整理本和摘录本关注较少.通过比对此书的三个版本,发现《词曲》一卷存在较大差异.将此卷不同版本之间进行校勘,有助于进一步深入解读何氏曲论,考察何氏戏曲理论之演变过程.
    • 陈佳宁
    • 摘要: 考据学作为清代显学影响广泛,其分支历史考证学与曲论关系甚为密切,从这一角度切入,首先,通过明清曲论对比,考察清人论曲方式的变化,造成差异的根源是学术风气的新变,但同时也牵涉到曲家的双重身份和戏曲综合性的文体特征.其次,专研曲论中的历史考证,确定二者关系后,进而从论曲现象、考证方法、曲家戏曲观三个层面分析了历史考证学对曲论的渗透.最后,在明确曲论特征的基础上,探究其形成原因,得知曲论面貌的最终定型受到"实事求是"和"六经皆史"说为主的历史思潮的推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