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谱
曲谱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464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中国文学、戏剧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5篇、专利文献139篇;相关期刊180种,包括北方音乐、戏剧之家、艺海等;
曲谱的相关文献由51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翔、许莉莉、叶侃等。
曲谱
-研究学者
- 王翔
- 许莉莉
- 叶侃
- 苏财德
- 蔡智力
- 陈勇
- 陈应时
- 熊世林
- 燕斌
- 冯亚星
- 刘菁媛
- 周维培
- 曹琛
- 李惠子
- 许华乐
- A·阿塞罗
- H·S·玛尔瓦
- J·G·德罗珀
- M·L·塞尔泽
- 丁小龙
- 俞为民
- 刘作忠
- 刘文科
- 刘昆宏
- 刘晓露
- 刘洋
- 刘添忻
- 吴彩虹
- 吴清强
- 周安乐
- 孙龙飞
- 孟卫东
- 张小波
- 徐民洪
- 徐潮芝
- 徐豪骏
- 曹燕
- 李卓
- 李山亭
- 李昌春
- 李明正
- 李春生
- 李毓磊
- 杨东甫
- 杨小娟
- 查长海
- 梁捷
- 樊星
- 潘伟毅
- 王宏霞
-
-
张凝
-
-
摘要:
古曲《阳关三叠》,据典籍记载,最早见于1491年明代的《浙音释字琴谱》到最后的1931年的《琴学丛书》,440年间,曲谱有多种版本。本文通过阅读典籍,辑录出46种不同版本的《阳关三叠》,对其曲谱分类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为《阳关三叠》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加深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
-
-
段雨辰;
陈毓博
-
-
摘要:
原创音乐的知识产权与快速发展网络技术相结合在当今有着时代性特征。促进音乐作品的快速传播和版权确权是学术界普遍课题,综合区块链网络技术的特点,将歌曲的创作成果上传在相关技术的网络平台进行知识产品确权和交易是一项重要的测试。文章通过描述和阐释在相关区块链网络上进行哈希确权与分发的过程,介绍区块链技术确权作品和交易作品的价值所在。
-
-
李雨珊
-
-
摘要:
戏曲口述曲谱乃由前辈艺人口述记录并编辑的戏曲曲谱,与现存的明清戏曲曲谱相比较而言,该类曲谱在曲牌辑录、曲文唱词、唱腔旋律等方面都有其个性特征。虽然,戏曲口述曲谱作为无形音乐之有形文本载体,使得戏曲的音、声、词、话等信息跃然纸上,且对戏曲的研究与演绎都有重要意义。但作为口述戏曲史料,口述曲谱与明清曲谱的同体曲牌在曲文、腔调、谱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出入,换言之,它在曲文变化、腔调改动、记谱方式的维度上还存在不足。在口述史料的发掘与研究逐渐成为热门事项的背景之下,对口述曲谱的实际应用需要看到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对以上方面予以重视与应对。
-
-
吴新雷
-
-
摘要:
俞先生的自存本由于“文革”中库房遭遇火灾全被焚去,独遗下我珍藏的这份校样尚留存人间,现今找出来捐献给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以便公之于同好!1962年下半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呼应南北曲友的热切期盼,筹划重印《粟庐曲谱》。印刷出文字部分清样后,俞振飞先生亲自校对。当时俞先生因我正在研究“俞派唱法”,便把多印的一份校样邮赠给我查证并参校。不料形势有变,出版社骤然叫停,重印计划没有实现。俞先生的自存本由于“文革”中库房遭遇火灾全被焚去,独遗下我珍藏的这份校样尚留存人间,现今找出来捐献给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以便公之于同好!
-
-
刘蓉蓉
-
-
摘要:
永嘉昆剧乃昆剧的重要分支,是浙江草昆的主要代表,之前一直没有曲谱传承,直至《永昆曲谱集成》问世.《永昆曲谱集成》一书主要精选了永嘉昆剧传统剧目中的优秀折子戏,对永嘉昆剧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永昆曲谱集成》的主要内容、成就以及局限性作出客观的评价.
-
-
许莉莉
-
-
摘要:
"精简型"曲谱是曲谱主流中的一股潜流.其为数不多,体量单薄,在频出的大部头曲谱的映衬下,不易彰显其自身的意义.它们始终保持着如早期曲谱般的轻型体量,甚至更为缩减.这主要源于其对前辈曲谱中内容、主张、精神的凛然而尊.它们仍将前辈曲谱"欲世人共守画一""必求归一之腔"的精神和实用思想,奉为制谱准则.
-
-
彭雄
-
-
摘要:
一种版本的《琴学入门》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论琴,下卷记谱;另一种版本却分为四卷本。上卷(卷一)为摘录《与古斋琴谱》的内容,皆古琴入门的基础知识,可以说是历代古琴谱之集成。说起《与古裔琴谱》这部书,乃张鹤的古琴师傅祝凤喈先生多年搜集明、清两朝三十多种古代琴谱,经过比较,最终认为乾隆年间钱塘苏琴山先生的《春草堂琴谱》最为优秀,并以此为基础,撰写了《与古斋琴谱》,并创立了浦城琴派。
-
-
马妍
-
-
摘要:
温州古称永嘉,永嘉地处南戏故里,永昆这朵艺苑奇葩也诞生于此.《永昆曲牌音乐考述》着眼于永昆艺术,是目前唯一一部永昆曲牌研究的著作,涉及曲牌众多,参考曲谱样式甚广,对永昆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永昆曲牌音乐考述》的主要内容和成就客观地评价.
-
-
钟海敏
-
-
摘要:
戏曲曲谱是古典戏曲文学与音乐学的重要遗产,其中蕴含了许多曲体文学与乐学的理论知识,以及曲谱编撰者的曲学思想。因此,众多学者对此类文献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他们以戏曲曲谱为对象,从不同的视角论述了曲体与乐体中的诸多内容。本文对已有的戏曲曲谱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梳理与客观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戏曲曲谱乐体的研究,二是有关曲谱文体的研究,三是有关戏曲曲谱源流的研究。此等研究成果对古典戏曲音乐的钩沉以及当下戏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
-
鍾鈺婷
-
-
摘要:
明嘉靖間蔣孝編刊舊編南九宫譜題三徑艸堂編後有萬曆重刊本,卷端署“三徑艸堂刊”。明末蔣之翹的書坊亦名“三徑草堂”,近人遂謂係蔣之翹所刊。今考蔣之翹生於萬曆三十二年(1604),當與此刊本無涉。又查此種重刊本實係江蘇常熟何鈁所刊,且原是與朱權《太和正音譜》合刊,故卷首有《太和正音、南九宫詞總序》,刊印時間在萬曆二十二年(1594)。何本據蔣盈甫之鈔本重刊,原本不分卷,何本則按宫調析爲十卷,未録蔣孝自序和《十三調南曲音節譜》,於卷前另冠“總序”。比較嘉靖刊本,何本校正了原本的一些■誤,但也滋生若干脱文、■文、倒文等情况。這些問題或係蔣盈甫抄録時的筆誤或修改,或是何鈁刊刻時出現的問題。何本較沈璟《南曲全譜》之編成早十餘年,它很可能是引動沈氏編制一部更爲精審的南曲譜的觸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