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诗品》

《诗品》

《诗品》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2篇、会议论文3篇、相关期刊582种,包括中州学刊、文史知识、文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文艺学新问题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文学与形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中国文体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诗品》的相关文献由103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发国、谢文学、曹旭等。

《诗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02 占比:99.7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25%

总计:1205篇

《诗品》—发文趋势图

《诗品》

-研究学者

  • 王发国
  • 谢文学
  • 曹旭
  • 胡大雷
  • 陈元胜
  • 顾农
  • 王济亨
  • 孟庆雷
  • 张怀瑾
  • 朱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关键词

    • 杨婕
    • 摘要: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著作,成就卓著、影响深远。需要指出的是,《诗品》中不仅有关于诗歌的品评,还有关于诗人的品评,这也是比较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从《诗品》中有关诗人的具体品语中可以发现,《诗品》品评诗人时有一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人物生平品评诗人、以才—气—情品评诗人,以及以本事品评诗人等。诗人的品评标准基本无涉人品,钟嵘更加看重的是诗人的才华,尤重天才、壮气,以及真诚的情感表达等,这些也都体现了他的美学理想,可以与其诗歌品评互为参照。
    • 黄旦玲
    • 摘要: 《我与地坛》是诗性散文的代表,无论是抒情、描写还是叙述,都娓娓道来,用词典雅、纯净,句式结构绵长,有如诗一般的质地。在教学中,笔者利用《我与地坛》“诗性散文”的特点,要求学生“依文写诗,以诗品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诗作,赏析文本中的相关意象、语句和片段,以个性化的解读,将诗歌和散文融会贯通,品读语言,体会情感,感悟人生。
    • 谢文学; 李欢欢
    • 摘要: 钟嵘《诗品》中关于《文士传》的作者,或作张隐,或作张骘,或作张衡,或作张鄢。当作张隐,或张骘。这是仅从《诗品》所引《文士传》而言,若单讲《文士传》作者,应为张隐、张骘等。王巾,或作王屮。当作王巾。
    • 倪缘
    • 摘要: 南北朝时期,惠休与鲍照齐名,钟嵘却反常地将惠休诗歌置于下品。但《诗品》中所写理由却无法解释钟嵘的行为。通过考察南朝的历史背景、惠休与钟嵘的生平,能够发现钟嵘将惠休放在下品实有诗歌与政治双重因素。钟嵘强调诗歌情感要直寻而出,但惠休作为僧人,所表达的闺怨情感显然不符合钟嵘诗歌批评标准。同时惠休借诗才入仕,也是钟嵘难以理解与接受的。而惠休“好色嗜酒”的行为正是梁武帝所反感的,这给钟嵘在社会崇佛的环境中将负有盛名的诗僧惠休置于下品提供了政治条件。
    • 杜琼
    • 摘要: 陶渊明是魏晋时期著名诗人,钟嵘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本文试对陶渊明诗隐逸之风进行了分析,这是诗人力图从庸俗的功名利禄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追求独立人格的体现。
    • 陈钰君
    • 摘要: 作为小说中艺术形象的林黛玉与历史人物李商隐,皆极具审美情怀,其诗亦多见感伤缠绵之情调。读者往往认为林黛玉当以李商隐为知己。然而二人诗歌虽情调相似,但诗品却并不相类。本文从曹公所重的“行止见识”这两方面对二人进行比较,探讨林黛玉不同于李商隐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追求,并推测曹公谓林黛玉“最不喜欢”义山诗,实恐读者因二人感伤情调之相似而将林黛玉误作囿于情而无超越之境界的庸常深闺女子,而忘其行止识见,故特特一笔提出。
    • 王思
    • 摘要: 以“怨”论诗是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传统。钟嵘《诗品》以“怨”评诗,在继承孔子“诗可以怨”的基础上,丰富并发展了“怨”的内涵,将是否抒发怨情作为品评诗歌的重要美学标准。同时,钟嵘还将“怨”诗置于较高品味,上品11位诗人及无名氏的作品中就有5处论及“怨”,对“怨”的重视上承“诗可以怨”,下启“不平则鸣”,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 卢玲玲
    • 摘要: 中国文学批评的艺术性是一种延绵而来的传统。从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到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直至晚清民国时代,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无一不是带着个人感性说理的精致之作。中国近代以来,这种传统似乎逐渐式微。在客观冷静的文学批评之风盛行下,李健吾先生另辟蹊径,他将冷冰冰的文学评论变成亲切的闲谈,既动人心弦,又给人启发。
    • 郑佩林
    • 摘要: 钟嵘《诗品》将五言诗人分作国风、小雅、楚辞三派,并指出他们诗作各自的体貌特征.以往学者多将"源出于""体""祖袭""宪章"等词视作钟嵘划分诗歌流派的标志.实际上,《诗品》中的人物并称亦是钟嵘梳理诗人渊源继承关系的一种手段,是对"源出说"的有力补充.人物并称在区别诗风、划分流派的同时,起到彰显优劣、树立典范的作用.人物并称的使用,折射出钟嵘风力与丹彩并重的艺术创作原则,是对纤巧浮靡的齐梁诗风的纠正.
    • 徐嘉乐
    •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起,"滋味说"是否能够作为《诗品》美学批评标准的中心理论一事引起了学术界的巨大争论.通过对这一公案的重新探讨,以联结创作者、创作文本和读者(接受方)三方的方式进行探索和研究可以发现,在钟嵘的诗学观念里,"滋味说"要分为诗之本味和诗之余味两种,创作者和创作文本之间的"创作论"以及创作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审美标准"实际上是一物两面,而能将这两面联结到一起,使二者一一对应的就是"滋味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