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李健吾

李健吾

李健吾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48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6篇、专利文献44篇;相关期刊310种,包括贵州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辑刊等; 李健吾的相关文献由367位作者贡献,包括韩石山、郝江波、范水平等。

李健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6 占比:91.70%

专利文献>

论文:44 占比:8.30%

总计:530篇

李健吾—发文趋势图

李健吾

-研究学者

  • 韩石山
  • 郝江波
  • 范水平
  • 张健
  • 刘玉凯
  • 文学武
  • 李健吾
  • 王衡
  • 任明耀
  • 吴泰昌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于辉
    • 摘要: 李健吾是我国著名的莫里哀喜剧研究专家与翻译家。本文为针对李健吾莫里哀喜剧翻译译者行为的批评研究。译者行为批评研究属于翻译社会学研究,研究翻译文本之外的译者身份和角色对翻译文本即译文质量的影响。本文从翻译目的、译者能力以及翻译观念等方面对译者在翻译文本外的努力进行讨论,并以李译《伪君子》为例,对其翻译文本内的特征作出分析。研究认为,李健吾之所以能用贴切、灵动的译语“重写”原作,既离不开他对原作的深入研究、对翻译活动的正确理解,也离不开他的戏剧创作能力与表演经验。也就是说,李健吾的译外行为是其文本内翻译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李健吾“研究—翻译—创作”的译者行为模式、严谨踏实的治学与翻译精神对于当前的翻译研究者与实践者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武斌斌
    • 摘要: 作家作品的研究应建立在史料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基础之上。2016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11卷本的《李健吾文集》,为李健吾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因诸多原因,此次文集的出版还未能尽全尽善,不少文章尚未纳入其中。笔者查阅民国时期的报纸、期刊,新发现了五则李健吾的集外作品,包括他创作的第一首小诗、早期创作的一出爱国主义话剧、一篇关于莫里哀《伪君子》北平上演后的观后感、抗战结束后一篇对司徒乔画作的画展评论以及一篇在上海“剧专”上课时的课堂实录。这些文章对了解李健吾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刘玉凯
    • 摘要: 欣喜得到老朋友廖久明先生惠赠的新著《鲁迅〈藤野先生〉探疑》(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一书,我很吃惊竟然是这么厚一本。多年来廖先生的研究比较集中于郭沫若、高长虹、鲁迅,诸方面都有影响很大的研究成果,是现代文学学科里如日中天的学者。我年龄比他大20岁,却能够对话,使我有向年轻人学习的机会,不胜荣幸。他的大著《高长虹年谱》是一部巨著,资料的翔实和编辑的认真,一丝不苟,出版后发表了3篇书评,得到了高度评价。(1)我自己搞过三个人的年谱(雷石榆、李健吾、黎锦明),其中的麻烦,甚至琐屑是知道的,确切点说。
    • 武斌斌
    • 摘要: 作品的整理与发掘是文学研究的基石。2016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十一卷本的《李健吾文集》,为推进李健吾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抑或其它原因,《李健吾文集》并没有收集齐其全部作品。笔者翻阅民国报刊,新发现李健吾作品《从军去》《艺术成长在委曲中》《喜剧的大无畏精神》《感谢母校》,现依发表时间一一发布,并对每则作品略做钩沉研究。
    • 张怡鹤
    • 摘要: 李健吾文学批评性文字最常被提起的莫过于两本评论集:《咀华集》(1936年)和《咀华二集》(1942年初版,1947年再版)。不过,关于此二集的信息,目前坊间通行的说法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疏忽。常见的情况有二:一是对两个集子尤其是其中选篇有所混淆,二是未注意到《咀华二集》两个版本之间的区别。事实上,《咀华集》和《咀华二集》的版本有一定复杂性,这种复杂性看似仅属编校问题,但细究起来,背后恐怕也与李健吾/刘西渭批评意识的生成与变迁有关。透过“刘西渭”作为批评家的养成史,既能看到文学性和市场性因素对一个批评家风格的影响,也能看到一条李健吾个人思想变迁与自我调适的轨迹。
    • 武斌斌
    • 摘要: 2016年版《李健吾文集》收录两篇署名“应贲”的文章,此一笔名的确认主要来自李健吾女儿及其生前好友于伶与柯灵的说法。笔者发现,当时署名“应贲”的文章还有20余篇。经考证,这些文章与文集中署名“应贲”的文章皆出自同一人之手。但若将这些文章与《李健吾文集》中收录的其他相关文章比较,则会发现,它们与李健吾的创作无论是对具体剧作的评价,还是对电影这一新兴产业的熟悉程度、欣赏态度以及对日伪组织及其刊物的包容度等,都有诸多龃龉之处。因此,笔者认为,“应贲”应该不是李健吾的笔名。《李健吾文集》收录的两篇“应贲”文当为编者误收。
    • 卢玲玲
    • 摘要: 中国文学批评的艺术性是一种延绵而来的传统。从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到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直至晚清民国时代,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无一不是带着个人感性说理的精致之作。中国近代以来,这种传统似乎逐渐式微。在客观冷静的文学批评之风盛行下,李健吾先生另辟蹊径,他将冷冰冰的文学评论变成亲切的闲谈,既动人心弦,又给人启发。
    • 陈美霖
    • 摘要: 20世纪30至40年代,李健吾对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理论进行了接受与重构,形成了独特的印象主义文学批评,这在批评界毁誉参半.在探索与论争中,公正与独立的内在精神品格在他的文学批评中愈加显现,其中公正是批评家对自我的约束,独立是批评家对自由的追求.这二重精神品格不仅使得李健吾文学批评成为了典范,更是影响了现当代印象式批评的发展.
    • 朱璞
    • 摘要: 《强盗》是18世纪德国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的戏剧处女作和成名作,该剧首次公演,便产生轰动效应.内战期间,李健吾在其基础上改编完成了中国版《强盗》——《山河怨》.李健吾在"中国化"改编原则的指导下,重视"引子""引文""尾声"的戏剧表达策略,成功地将一出18世纪极具"狂飙突进运动精神"的德国戏剧改编为具有特定时代性和政治性的中国悲剧,对当下的戏剧影视改编极具启发意义.
    • 张达明
    • 摘要: 巴金和李健吾平日以兄弟相称,但彼此间的批评却毫不留情。巴金的小说《爱情三部曲》发表后,李健吾很快就写了一篇近万字的评论文章,对作品进行精到的分析,同时也尖锐批评道:“他不用风格,热情就是他的风格。好时节你一口气读下去;坏时节,文章不等上口,便已滑了过去。这也是他为什么说没有读过一本关于文学的书,之缘故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