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林徽因

林徽因

林徽因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180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建筑科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04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876种,包括炎黄纵横、做人与处世、名人传记:上半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三届年会等;林徽因的相关文献由1385位作者贡献,包括林徽因、陈学勇、佚名等。

林徽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04 占比:99.9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6%

总计:1805篇

林徽因—发文趋势图

林徽因

-研究学者

  • 林徽因
  • 陈学勇
  • 佚名
  • 班业新
  • 陈宇
  • 韩石山
  • 高晓松
  • 东方小四
  • 叶细细
  • 岳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侯玉瑶
    • 摘要: 歌曲《莲灯》,选自原创现代民族歌剧《林徽因》,是一首难度极高的咏叹调作品,由金培达作曲、陈小朵首唱,该剧在首演之后引起广泛的关注。该曲以莲灯为意象,充分表达林徽因在种种经历后依然从容面对生死,对人生充满希望,积极实现人生价值的主题思想。文章从作品背景、林徽因诗歌艺术、情感分析、演唱处理四个方面展开阐述,呈现其深厚的艺术魅力。
    • 摘要: 《你是人间四月天》作者:林徽因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你是人间四月天》收录了林徽因文学作品的经典代表作,有诗歌、散文、小说、书信、剧本、译作,忠实原作风貌。在一些写给亲友的书信中,读者能看到一代才女最真实的心路历程,有的文字甚至掩饰不住她当时的急切和冲动,但正是这些在隐忍之后仍飞溅出来的情感的火花,留给我们最真实的林徽因
    • 周蓉
    • 摘要: 林徽因在艺术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她的美学思想以及做过的一些设计作品。与许多其他学者比起来,林徽因不能算著作等身,这其中有复杂的历史缘由。不过,我们评判一位学者贡献大小的时候并不能以文字的多寡作为标准。林氏的艺术思想以及其独立的个性、非凡的预见性、思想的深刻性值得每一位后继者思考、研究与继承。林徽因的美术主张与观点分布在她不同时期的文章里,贯穿于她的实践之中。她在建筑美学、中西美术交流、设计领域等方面的创造就像其思想河流中散落的珍珠,需要梳理、总结与提炼。只有通过这一过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林徽因
    • 陈秀梅
    • 摘要: 2021年6月11日傍晚,位于福州南后街82号的福建省非遗博览苑灯火通明,这里即将举办2021年“文化遗产日”福建非遗系列活动和《林徽因--福州古厝走出的文化遗产守护者》展览启动仪式。开幕时间临近,忽然下起了雨,夹杂着电闪雷鸣,雨点由疏而密,片刻便成倾盆瓢泼之势,转眼间四周就淹没在白茫茫的雨水之中。
    • 何锐; 春光(图)
    • 摘要: 17~18世纪的法国曾涌现出一大批世界闻名的数学家,他们大多都有过曲折的人生经历,而其中有一位数学家却从出生起就经历坎坷,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大数学家让·勒朗·达朗贝尔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吧。被遗弃的婴儿从17世纪起,法国贵族常常将客厅作为社交场所,邀请名流来聚会,这种聚会形式被称为“沙龙”,我们曾经介绍过的数学家笛卡尔、费马都是沙龙的常客。民国时期,沙龙文化也在中国流行,林徽因、冰心等都是著名的沙龙女主人。
    • 陆春燕
    • 摘要: 幼儿园的四月,是林徽因笔下“笑响点亮了四面风”的最美人间四月天。操场的一角,桃花已经飘落,梨花却正当时。几个穿着汉服的孩子,伴着悠扬的古乐,声情并茂地表演着古诗诵唱。孟浩然的《春晓》,贺知章的《咏柳》,杜牧的《江南春》,王维的《鸟鸣涧》……在春的光艳里,听孩子们用稚嫩的童音吟诵一首又一首经典古诗词,我的心里有一种生命勃发的感动——在孩子们的表演中。
    • 施张怡
    •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和林徽因均是20世纪现代主义女性作家的代表,前者发表于1925年的《达洛维夫人》和后者发表于1934年的《九十九度中》均创新实践了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技巧。基于伍尔夫与林徽因其人以及其小说创作的相似性,本文从内心独白与自由联想的应用、直接内心独白与间接心理叙述的结合、时间蒙太奇和空间蒙太奇的运用,两个世界的对比与内蕴的抵达四个维度对《达洛维夫人》和《九十九度中》两部作品的现代性技巧进行比较。
    • 黄潇逸
    •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关于北京城的规划以及北京城墙的“存与废之争”中,林徽因所倡导的诗意建筑理念被主流意识形态漠视,最终城墙被拆除。诗意建筑理念的本质是让人类能够实现心灵的安居,林徽因诗意建筑理念与海德格尔“还乡”理念有相似性。林徽因诗意建筑理念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包括外在的人的自然化与内在的人的自然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和美学观的辩证统一。重新认识林徽因的诗意建筑理念,能让我们走出异化困境,为建设“美丽家园”提供启发。
    • 王春燕
    • 摘要: 《再别康桥》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公演的小剧场歌剧。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剧变得越来越成熟,得到了音乐界广泛的关注与认可,并在音乐界掀起了波澜,对歌剧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以《再别康桥》中的经典咏叹调《一首桃花》为研究对象,分析作品背景和创作特点,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发现并解决问题,希望有利于相关人员把握并演绎好这部作品。
    • 吴汗琦
    • 摘要: 自鸦片战争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亦积极参与到列强瓜分中国的行动中来。1904年日本通过在旅顺与俄罗斯的战争抢夺了辽东半岛,此后,膨胀的日本帝国主义更于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面对这样激烈的冲突,当时中日两国的文化精英们各自持有怎样的立场与态度是一个非常需要探讨的课题。日俄战争时期的日本女诗人与谢野晶子发表了诗歌《你不要死去》,而中国女诗人林徽因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了诗歌《哭三弟恒》。两首诗都是战争背景下,以姐姐对弟弟的口吻书写的作品,两位知识女性不约而同地在诗歌中呼喊出对战场亲人死亡的担忧或悲痛。那么,这两首乍看相似的作品的主题是否相同呢?本文将就这个问题,通过对诗歌文本的比较分析与相关资料的考证,将二诗置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广阔视域下,来分析上述两首诗中所蕴含的两位女诗人的战争观的不同及其形成的深层原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