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论·论文》
《典论·论文》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6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22篇;相关期刊304种,包括文史知识、许昌学院学报、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典论·论文》的相关文献由42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绍礼、张廷银、刘广发等。
《典论·论文》
-研究学者
- 吴绍礼
- 张廷银
- 刘广发
- 周振甫
- 曹丕
- 王巍
- 穆克宏
- 顾农
- 魏宏灿
- 丁金玲
- 乔庆刚
- 侯天杰
- 侯慧章
- 刘溶
- 孙明君
- 廖治文
- 张亚新
- 张军强
- 张波
- 张虎刚
- 徐正英
- 李夫泽
- 杨明
- 汪春泓
- 汪正章
- 潘世东
- 王勉
- 王文静
- 王明居
- 王明辉
- 瞿慧
- 胡大雷
- 蒋玉兰
- 袁昌文
- 赵雷
- 闫月珍
- 陈学广
- (三国)曹丕
- 丁彥
- 丛铮
- 乌为
- 乐秀拔
- 乔守春
- 于丹
- 于京
- 于其
- 于钦明
- 任愫
- 任竞泽
- 伊北风
-
-
李裴
-
-
摘要:
公文姓"公",自古亦然。正因为这个"公"的属性,其文章才得以上升至"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的高度。其中,更多地包含了人们美好的追求和愿望,人类的属性,对共同的、大家认可的公平、公正是有共识的,涉及具体对象,公事、公务往往不容懈怠,"公,平分也(《说文》)。"
-
-
龚安南;
房莹(指导)
-
-
摘要:
魏晋南北朝被称为文的自觉的时代,曹丕的《典论·论文》被誉为中国文学自觉开始的标志,其以玄学为主导的文学理论批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把其作为文的自觉最早开始标志一定程度上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到陆机的《文赋》,文的自觉进一步发展。《文赋》作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其产生也标志着文学批评开始走向成熟。本文从《典论·论文》和《文赋》的文学理论价值为出发点,以魏晋南北朝时代背景为切入点,系统的对比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和创作角度、动机及核心理论的不同点。
-
-
卢玲玲
-
-
摘要:
中国文学批评的艺术性是一种延绵而来的传统。从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到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直至晚清民国时代,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无一不是带着个人感性说理的精致之作。中国近代以来,这种传统似乎逐渐式微。在客观冷静的文学批评之风盛行下,李健吾先生另辟蹊径,他将冷冰冰的文学评论变成亲切的闲谈,既动人心弦,又给人启发。
-
-
-
(三国)曹丕
-
-
摘要: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3。傅毅之于班固4,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5,与弟超6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7"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8,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9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
-
杨哲
-
-
摘要: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文以气为主",首次提出"文气"说。此后,文气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创作的美学追求和价值所在,"气"的内涵也逐渐丰富。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生命体,都蕴含着独特的禀赋、风格和能量。有的雄浑汪洋、一泻千里,有的通透豁达、淡泊超然,有的悲愤激昂、狂放豪迈,展现出各自的气势、气魄、气度、气韵。应用文是经世致用之文,写作时更要重视文气,通过聚气、养气、蓄气,生发出磅礴浩荡的力量,从而达到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目的。
-
-
程新兵
-
-
摘要:
东汉末年,群雄纷争,时局动荡,社会思潮渐趋解放,孕育了各种文学体裁大发展,建安年间(公元196年—220年),王粲、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位文学大家,与"三曹"、女诗人蔡琰,代表了建安时期文学最高成就,而尤以"七子"最为著名,时称"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所创作的诗歌因事而发,雄健深沉、慷慨悲凉,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抒发在感伤离乱中,悲悯百姓,激发及时建功立业的豪情,显得"志沉笔长""慷慨多气",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
-
薛贵辉
-
-
摘要:
文字工作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个战场上,容不得半点犹豫,来不得半分虚假,无论时间多紧、任务多重、压力多大,都必须果断“出剑”,克敌制胜,这就是“笔杆子”的“亮剑”精神。“笔杆子”的剑,要亮出情怀。三国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谈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充分道出了写作在治国安邦方面的作用。
-
-
林木
-
-
摘要:
曹丕《典论·论文》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曹丕此处所言之事指著《汉书》的班固轻视善写汉赋的傅毅,可知在两千年前的中国,那时的文坛就已经流行"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文人相轻"之风了。
-
-
赵珈琦
-
-
摘要:
对于“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中的“齐气”之解,学界聚讼纷纭。这个问题不仅仅为曹丕对王粲、徐干二人文风的判断,同时又映照了曹丕平日的言语习惯、思维逻辑。本文拟举四种有代表性的注解,逐一辩驳,最终认为项念东的“平直之风”最为恰当,并以内证、外证的方法佐助这种观点。
-
-
陶绍清
-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中国古代文论中,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以时间上开古文评之渊薮,又在古典散文作家风格论、文体论,尤其风格气质论等事关文学理论本质方面经典简约的评说,而在中国古代散文理论批评上占据极重要的地位."论文之书,始于《典论·论文》""三古之文尚已.赢秦、炎汉,无格律之拘,建安、黄初,体裁渐备,论文之说出,《典论》其首也."其首创性与理论指引性,都对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建构无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
王勉
-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对曹丕《典论·论文》中"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意义进行分析,以厘清郭绍虞、方孝岳、杨明照、张少康各版本《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关于这句话的不同理解.本文认为,曹丕《典论》是一部儒家政论之书,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典论·论文》中的"通才"、"君子"皆指曹丕本人,《论文》中建安作者与批评者的关系服从于君臣秩序,且这一秩序在《论文》中得以强化."文章"作为一个极古老的概念,其本身即预设了"质性"的存在,相对于"文章","质性"的意义更为根本.虽然"文章"的意义在历史上不断增强,但作为其前提与根本的"质性",其意义却始终未被彻底忽视.历代关于"文章,经国之大业"的两种主要理解,皆着意于作为"文章"质性的治道,对文章本身的价值并无特别褒赞.这意味着"文章,经国之大业"并未包含文学创作的发展和文学意识的自觉,在文学批评史中,其作用无论如何也不应高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