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55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5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164篇;相关期刊319种,包括学术研究、学习与探索、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二OO七两岸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等;中国古代文论的相关文献由479位作者贡献,包括曹顺庆、党圣元、王成等。

中国古代文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5 占比:14.66%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3164 占比:85.12%

总计:3717篇

中国古代文论—发文趋势图

中国古代文论

-研究学者

  • 曹顺庆
  • 党圣元
  • 王成
  • 祁志祥
  • 吴调公
  • 杨星映
  • 樊宝英
  • 王向远
  • 蒋述卓
  • 褚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小波
    • 摘要: 《文心雕龙》是南朝梁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刘勰对于文学的本质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因此文是道的体现,为文必须要遵循一定的道义。本文即从“道”在全书体系中的地位和文章的行文脉络出发,理清“道”在文中的具体体现,论述了《文心雕龙》所秉承的“道”是天人之道与“儒释道”人文之道的统一。
    • 周大兴
    • 摘要: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观念之一,强调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天然地承担着德育的功能,发挥着德育的作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初中语文教师要牢固树立自觉融合德育的理念,灵活运用融合德育的策略,不断提高融合德育的效果。
    • 刘思宁; 于东新
    • 摘要: 古诗与中国古代文论都是宝贵的中华文化资源,从充分重视我国古典文学传承性和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将中国古代文论宝库中具有典型性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和诗画相通等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相结合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将中国古代文论引入中学古诗鉴赏的课堂,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目前诗歌鉴赏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提高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而且可以借此探索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之路,从而切实地树立文化自信。
    • 周斌
    • 摘要: “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之一,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深受传统哲学的浸染。道家对“淡”范畴的哲学滋养贡献最大,老子、庄子、葛洪等人都曾直接言及“淡”,对“淡”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释和建构,滋养了以“淡”为美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儒家积极倡导的“以理节欲”“贵和致中”和“温柔敦厚”等思想浸润了“淡”,对“淡”范畴的内涵生成、审美特点、思维方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佛家的“中道”“悟空”“无我”等思想也都与“淡”有着一定程度的默契,熏陶着“淡”范畴的审美内涵生成与主体人格规范。
    • 刘雨琪
    • 摘要: 作为诗学范畴的"诚"在日本文学理论体系里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内涵经过从日本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在不断适应日本文学的审美倾向的过程中丰富了起来.其中所倡导的崇真求实、注重文学创作中作家真情实感的流露等内容也与中国古代文论体系下的"诗言志""直寻""童心说"等有异同之处.从东方比较诗学这一角度出发,日本诗学范畴"诚"与中国古代文论之比较不仅揭示了两国之间相似的文学审美观,而且也做出了建构东方文化语境下一般诗学的有益尝试.
    • 杜嘉悦
    • 摘要: 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影视艺术似乎已经取代文学占据了人们的视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许多精髓都对当代的影视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电视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恰恰是产生于文论基础之上.本文将以电视剧《琅琊榜》为例,探究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今电视艺术作品艺术特色间的联系.
    • 杜嘉悦
    • 摘要: 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影视艺术似乎已经取代文学占据了人们的视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许多精髓都对当代的影视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电视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恰恰是产生于文论基础之上。本文将以电视剧《琅琊榜》为例,探究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今电视艺术作品艺术特色间的联系。
    • 平雷
    • 摘要: 刘勰《文心雕龙》的《通变》篇阐述了文学创作中的"会通适变"问题,首创了文论领域的"通变"说.在这一学说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下,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实践在"会通"与"适变"的矛盾冲突过程中发展前进.直至叶燮《原诗》问世,才重新调和"会通"与"适变"的矛盾冲突,再次回归刘勰"通变"说的正轨.
    • 平雷
    • 摘要: 刘勰《文心雕龙》的《通变》篇阐述了文学创作中的“会通适变”问题,首创了文论领域的“通变”说。在这一学说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下,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实践在“会通”与“适变”的矛盾冲突过程中发展前进。直至叶燮《原诗》问世,才重新调和“会通”与“适变”的矛盾冲突,再次回归刘勰“通变”说的正轨。
    • 张健
    • 摘要: 《北京大学学报》2021年1期,18000字从语言角度辨别诗歌特征,看似现代文论的观念与方法,实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传统。传统文评视诗歌为说话,以语体论述诗体。其最值得注意者乃是“家常话”与“官话”的分别。“家常话”指诗歌语言与日常言语一致,而“官话”则指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有别。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