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说文》

《说文》

《说文》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3161篇,主要集中在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53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5521篇;相关期刊924种,包括殷都学刊、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辞书研究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三届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中国文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说文》的相关文献由2283位作者贡献,包括卢凤鹏、国光红、宋永培等。

《说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53 占比:36.32%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5521 占比:63.59%

总计:8682篇

《说文》—发文趋势图

《说文》

-研究学者

  • 卢凤鹏
  • 国光红
  • 宋永培
  • 张再兴
  • 刘又辛
  • 姚炳祺
  • 刘志基
  • 夏渌
  • 王宁
  • 王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关键词

    • 云晓瑜
    • 摘要: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构型取象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以及内心世界息息相关,通过分析汉字构型可以发现其蕴含的文化信息。“尊老”文化,早在先秦文献中已有记录,推断尊老这种意识与行为出现的时间更早。本文从《说文解字》老部字的构型及意义来分析尊老文化,揭示汉字的演变与我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关系。
    • 邹一宁
    • 摘要: 本文主要选择《尔雅·释虫》《说文解字·虫部》《方言·卷十一》《玉篇·虫部》中关于“蝉”这一昆虫类别的训诂词条进行分析、归纳与比较研究。
    • 李裴
    • 摘要: 公文姓"公",自古亦然。正因为这个"公"的属性,其文章才得以上升至"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的高度。其中,更多地包含了人们美好的追求和愿望,人类的属性,对共同的、大家认可的公平、公正是有共识的,涉及具体对象,公事、公务往往不容懈怠,"公,平分也(《说文》)。"
    • 摘要: 魏晋以前的汉字中,是没有"脸"这个字的,当时表示"脸"的意思的字大多是"面""颜"等。"脸"字最早出现时,也没有"颜""面"的意思,而只是"颜""面"上的某个部位。南朝梁武帝《代苏属国妇》一诗中有"帛上看未终,脸下泪如丝"的句子,其中"脸"是"睑"的意思,也就是指眼皮。白居易的《相和歌辞·王昭君》"眉销残黛脸销红"中,"脸"是"颊"的意思,是眼下可以施粉的部位。没有"脸"这个字以前,"面"就是"脸"。《说文》曰:"面,颜前也。"今天还在流传的"面子""面红耳赤""不看僧面看佛面"中的"面"仍是"脸"的意思。
    • 张波; 史全社
    • 摘要: 就已故著名教授石声汉音韵学遗札,习读鉴赏并加以考索,判定为自课修练古音学的珍存。所见与其生前传嘱的“校勘道路”和“绝学狭缝”等,若合契符,实古农学不二法门。石氏藏修音韵法,总赅为“三段四途”:即学识-修炼-致用三个阶段。其中修炼过程最见功力,要之为四大途径:一是熟读《广韵》,以通中古音系,上推下联贯通古今音理;二是系联《易林》韵脚,模仿清儒归纳上古韵部而验之;三是抄练《说文》谐声偏旁,以明音近意通和因声求义之理;四是参与方言调查,勘验古音之“化石”,明近古及当今语音演变之履迹,略知“礼失而求诸野”之古道。
    • 陶风风
    • 摘要: 《段注》征引群书,三礼中属《周礼》为多。在“以经证字,以字证经”理念的影响之下,段玉裁在《段注》中利用《周礼》来说解《说文》,但也利用《说文》来解释《周礼》。本文以《周礼》为例,考察《段注》中对此理念的运用,借此管窥《段注》中的精审与讹误。
    • 毛增文
    • 摘要: 先秦两汉典籍流传至今,历经千年的辗转传抄翻刻,其本来面貌已经难以得见。典籍中的文字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在他书引文中往往保留了不少典籍本来的文字内容。因此,使用他书引文校勘先秦两汉典籍时,需要从语言文字演变的角度对异文进行考辨。文章以敦煌音韵文献写卷所引《说文》与传世本《说文》的异文为例,对这些异文的“是非”进行了判定,并揭示了这些异文产生的原因以及演变过程。
    • 黄镇华
    • 摘要: 今日楷书体的“稽”,从“禾”,自无他说。当年许慎老夫子面对《说文》中的小篆字形■ ,说稽字从“ ”;今见赵平安先生面对甲骨文■ 字形,说稽字是从“禾”。(赵平安:《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续集》,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5—8页)并且,赵先生在强调了甲骨文中禾字的禾穗本有左向右向两种,后来向左才成为主流后,明确指出:“许慎已经不知道 的真正含义,解释为‘木之曲头止不能上也’。又为了统系相关诸字,把它设立为部首。”(同上)
    • 楊賀; 楊端志
    • 摘要: 清代傳本《説文解字》牛部“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其中,“牛,大牲也”,從詞義角度理解,確如段注所云,同“馬,怒也,武也”“羊,祥也”一樣,所釋是許慎時代文化語境下的文化義。但是“牛,件也。件,事理也”放在“牛,大牲也”下,就不易理解了。自大徐本後的注釋家,紛紛提出異議,有7種不同的意見。我們認爲,這7種意見值得討論。依漢字構形字理,“牛”在牛部字中,符號化表達了同類詞的共同義素。本文進而以《説文》版本、本義系統、同部同類詞、異部同類詞這些本證,以語言中用例爲旁證,藉由確定本條的正誤,闡明漢字形體部件藴含的詞義信息。
    • 刘钊
    • 摘要: 《说文·土部》:“埱,气出土也。一曰始也。从土叔声。”《说文》对“埱”字的训释有两个义项,一个是“气出土”,一个是“始”。《说文·人部》:“俶,善也。从人叔声。《诗》曰:‘令终有俶。’一曰始也。”《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肈、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玉篇·土部》:“埱,始也。或作俶。”因“埱”和“俶”皆或训为“始”,所以前人认为“埱”与“俶”相通或音义皆同。其实“埱”和“俶”相通只在“始”这一义项上,“埱”字“气出土”的义项是“俶”字不具备的,因此不能说“埱”与“俶”音义皆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