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2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0篇、专利文献60871篇;相关期刊301种,包括北方论丛、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建安七子的相关文献由382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新月、李国文、熊清元等。

建安七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0 占比:0.69%

专利文献>

论文:60871 占比:99.31%

总计:61291篇

建安七子—发文趋势图

建安七子

-研究学者

  • 朱新月
  • 李国文
  • 熊清元
  • 顾农
  • 侯天杰
  • 吴绍礼
  • 商震
  • 张赟赟
  • 梁培先
  • 王巍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丰山
    • 摘要: 建安七体文是由曹植发起的同时期、同文体的群体创作。它包括曹植《七启》(完篇)、王粲《七释》(完篇)、徐幹《七喻》(残缺)、杨修《七训》(存目)、刘劭《七华》(残缺)、傅巽《七诲》(残缺)。经考证,建安七体文的创作时间应为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十二月之间,学界现存的八种建安七体文创作时间,均与史实不符,不足采信。
    • 邵彦
    • 摘要: 蔡琰,字文姬,东汉大儒蔡邕唯一的女儿,音乐得蔡邕亲传,文学以存世孤篇《悲愤诗》获得不亚于“建安七子”的历史地位。同时她又在汉末战乱中亲身承受了沦落异域、胡汉通婚、身归故国却又骨肉离散的遭遇,在以战争这种特殊方式进行的碰撞中,她是众多女性的悲惨命运的缩影。被曹操赎回后,她传写经典,又是汉文化的保存者。她有如此多重的身份,以致在她身后不久对她的传奇塑造就开始了,今天人们印象中的蔡琰(文姬),已经成了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传说想象的综合体,其中既有后人理想的寄托,也有各种误读。
    • 伊藤晋太郎
    • 摘要: 日本“三国文化”的研究2021年也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日本三国志学会连续两年不得不采用在线方式来举行学术研讨会;研究论著的件数虽然与2020年比起来没有大的变化,但远远不如新冠肺炎爆发之前的数量。2021年的成果中需要提到的是狩野雄《香りの诗学――三国西晋诗の芳香表现》(《香的诗学――三国西晋诗的芳香表现》)。这本书以三国西晋时期的诗文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来探讨该时期文学的特征。作者采取的方法非常独特,他特别关注诗文中的芳香表现。他通过芳香表现的分析来阐明作品的内涵。该书提到的人物,除了潘岳、二陆等外,大部分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如:曹丕、曹植、建安七子、阮籍、傅玄、孙策、周瑜、诸葛恪等。狩野先生指出从诗文中的芳香表现可以看出三国时期不仅在政治、军事方面是动荡时期,在文学方面也是变革时期。该书受到了很高的评价,获得了2021年的日本三国志学会奖。
    • 肖淋文
    • 摘要: 孔融在东汉绝对是个人物。他是名门之后、建安七子之捧4的妗兄弟.首、文坛领袖……公元195年,孔融时任北海国相。这一年,23岁的祢衡还在山东德州老家开荒种地。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人,却因缘际会走到了一起。一祢衡自幼家境贫寒,但这个草根少年有个优点,就是能读书。过目不忘、出口成章那是基本功,更厉害的是他担任学校辩论小分队的队长,经常引经据典,将对手喷到怀疑人生。
    • 金珂; 赵栋栋
    • 摘要: 建安文学以其反映现实、直抒意志的文学风格丰富了我国诗文史的思想内涵,但其文学史地位的确立主要得益于文学批评的流行和繁荣,其中作用突出的首推刘勰.《文心雕龙》全篇中约有半数论及建安文学,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和独特生命经历,刘勰将儒家经学思想作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标准对建安文学予以批评.选取"文以载道""温柔敦厚""文质彬彬"三个儒家思想内核细察刘勰对建安文学的批评实践,可以见出对建安文学褒贬兼具的多重评价处处凸显着刘勰"以经为宗"的评价标准.
    • 徐仪静
    • 摘要: 曹丕《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意识地从作家论和批评论、文体论、文气说和文学价值观方面来探索并企图解决文学发展中的一些共同问题,为后代文学批评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代论者关于"本同末异"这个论题众说纷纭、见仁见智.通过对"本同末异"的"本"与"末"的考察,得出"本"指的是作家的生命力,是体现在作家身上的精神、气质、个性等,而"末"指的是文体风格.
    • 程新兵
    • 摘要: 东汉末年,群雄纷争,时局动荡,社会思潮渐趋解放,孕育了各种文学体裁大发展,建安年间(公元196年—220年),王粲、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位文学大家,与"三曹"、女诗人蔡琰,代表了建安时期文学最高成就,而尤以"七子"最为著名,时称"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所创作的诗歌因事而发,雄健深沉、慷慨悲凉,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抒发在感伤离乱中,悲悯百姓,激发及时建功立业的豪情,显得"志沉笔长""慷慨多气",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 宁稼雨
    • 摘要: 如果只是就魏晋历史上的知名度来看,王濛或许比不了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乃至王导、王羲之,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中国士人文化取代帝王文化,成为中国文化舞台主角的背景看,王濛却集中代表了士人文化的品格内涵,堪称士人文化人格精神的范本。
    • 龙世行; 韦露
    • 摘要: 相继形成于汉末和魏晋易代之际的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两个文人群体,分别代表了汉魏风骨和魏晋风度两种文学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他们所处时代背景的变化、主体不同的境遇和心态变化,旨在分析他们的群体性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文学创作.前者主要体现为以学优则仕为导向,积极关注社会和书写民生疾苦,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慷慨之格;后者则是追求遗世高蹈,诗歌中较少涉及社会现实,多表现个人的命运及内心痛楚,是一种抒发个人愤世尚隐的低沉之气.
    • 赵恺
    • 摘要: 汉末文豪陈琳之所以能够青史留名,甚至在“建安七子”中排位仅次于孔融,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建安五年(200),其在官渡之战前夕所写下的《为袁绍檄豫州文》。这篇檄文的文学水平自然毋庸置疑,但能够让当时正因“头风”而卧床不起的曹操读后“翕然而起”,更可见其政治影响之大。那么陈琳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这篇檄文又到底写了些什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