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治隐喻

政治隐喻

政治隐喻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常用外国语、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000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五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第十二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政治隐喻的相关文献由18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勇、张岩、孙福庆等。

政治隐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 占比:5.0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3000 占比:94.85%

总计:3163篇

政治隐喻—发文趋势图

政治隐喻

-研究学者

  • 陈勇
  • 张岩
  • 孙福庆
  • 吴建伟
  • 唐红芳
  • 尹咪
  • 文旭
  • 曹春春
  • 李慧研
  • 李美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禹丹
    • 摘要: 《印度有嘻哈》是印度的现象级电影,该片是对英国拍摄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本土性回应。影片主人公同为穆斯林贫民,来自达拉维贫民窟,却重塑了被西方误解的东方印象;在故事层面的处理上,两部影片都致敬了经典电影《德夫达斯》,构建德夫达斯这一道德型人物和他的反面形象息息相关,相较于英国二元对立式的人物设定,该片塑造了更复杂真实的人物身份背景,却最终在神话化的过程中沦为孤单的范本;最后从音乐制作到海外的发布推广都经历了资本的强势裹挟和参与,这导致了反抗主题的逐渐消解和潜在失语的愈发凸显。在中西方文化日益冲突碰撞的现在,中国可以将《印度有嘻哈》作为镜鉴,为本国电影的本土叙事和国际接受提供参考。
    • 胡潇倩; 夏云
    • 摘要: 在国际浪潮推动下,中国政治话语对外传播势在必行。政治隐喻作为政治话语的重要载体,在传递中国理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历时角度出发,考察中国国家领导人著作、讲话选集的政治隐喻的使用类型、特征,对其历时趋势进行剖析,进一步梳理文本中政治隐喻翻译策略及变化。研究发现:在党发展的不同时期的领导人著作中,均出现了各类隐喻,但不同隐喻类型的使用比例会随时代变迁有所起伏;战争隐喻、旅行隐喻、建筑隐喻一直为频繁使用;译文主要应用保留喻体、删除喻体、转换喻体、添加喻体,翻译策略的选择性应用塑造了对政治话语的多元化解读。研究旨在探讨中央文献政治隐喻使用的变化趋势和外译策略,以期为提高新时代党和国家国际影响力提供借鉴,对中央文献翻译实践带来一定启示。
    • 王丹阳
    • 摘要: 君臣本为同性却无法以同性身份对话,只能以女性身份作为媒介进行交涉,其根源就在于自屈原以来君主“视臣属如女色”下的“性别阉割”。《长门赋》中,司马相如借与陈皇后的“同性”身份召唤“被放逐者”的共同情感,后妃思慕君主却不得的愁苦与无助映射的是赋家终其一生追求与君主“同志共为治”理想却不得的怨闷与无奈。
    • 孟方
    • 摘要: 清朝初期,在西画东渐的大背景下,《桐荫仕女图》的屏风媒介和西方的油画媒材结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规则限制。本文通过分析画面中的图文关系,以及这八扇清宫绘画屏风的价值、意义,深入探究康熙皇帝在此屏风背面临董其昌书法的寓意。
    • 安梦媛
    • 摘要: 在霍桑生活的时代,欧洲的女性教育与女性义务规约均基于女性未来的母亲身份,美国社会同样强调母亲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回溯《红字》主要情节的历史背景发现,霍桑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母性观,另一方面突出了白兰的“问题化”母性,并以此为依托,通过强调两代人之间的巨大差异,试图挑战美国与英国的文化政治血缘联系,建立移民者后代与美洲大陆的新地缘关联,从而帮助构建美国人的独立民族身份。
    • 乔昊阳
    • 摘要: 《尼克尔男孩》(The Nickel Boys,2019)是美国著名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Colson Whitehead,1969—)继《地下铁道》(The Underground Railroad,2017)后,再度斩获普利策文学奖的作品。该小说聚焦美国吉姆·克劳时期一所存在真实原型的工读学校——尼克尔学校,将矛头指向了伪善且充满隐性暴力的吉姆·克劳法。作者充分赋予历史真实以文学想象,创造性戏仿历史,揭露了这所恐怖学堂蓄奴制之本质;同时,借吉姆·克劳政治隐喻美国当今社会图景,批判了当今畸形、分裂之现状。
    • 刘玉梅; 周思邑
    • 摘要: 一、引言近年来政治话语领域的隐喻研究蓬勃发展,政治隐喻最突出的特点是在使用中会产生隐喻变体,即同一隐喻传达不同的意义,以实现不同的意图和目的。《政治隐喻中的变体》由Perrez,Reuchamps和Thibodeau编著,约翰·本杰明出版社出版,是该出版社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话语分析系列丛书的第85卷。该丛书将语言学、政治学等与人类互动有关的学科相结合,旨在从语言/话语分析的角度对政治、社会和文化进程进行研究。《政治隐喻中的变体》围绕政治话语中的隐喻变体研究,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观察和解释政治隐喻变体。
    • 杨为刚; 杜婷
    • 摘要: “扶桑”始见于《山海经》,本义为“屹立于东方的太阳神树”。至唐代,“扶桑”作为文学意象大量见于唐诗中,且承载了更为多样的意涵。以杜甫、李白诗歌为代表,“扶桑”在唐诗中体现出“政治隐喻”“道教仙树”“代指日本、新罗等东方某地”等诸多意涵,从中亦可窥见唐朝重视事功、崇尚道教、对外开放等社会风貌。以李杜诗歌为中心,可清楚显示出“扶桑”意涵在唐诗中发生的流变,亦将对研究上古神话元素在后世文学书写中的沿革有所助益。
    • 刘志礼; 韩晶晶
    • 摘要: 政治隐喻视域下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以隐晦含蓄的形象姿态悄然登场,并呈现出多重样态:意象隐喻基于容器图式框架构建文化自由主义,意图稀释主流文化;映射隐喻依赖相似性原则联结经济自由主义,妄图摧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内涵隐喻借助规约性使用以此建筑政治自由主义,幻想推翻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政治隐喻视域下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最大个性当属隐秘性,其背后隐匿着其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通融性和拓展性.因而,我们必须剥开新自由主义政治隐喻的"外衣",披露其剥削本质,并提出应对策略.
    • 张婷婷
    • 摘要: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政治隐喻集中在"学术争鸣""文学批评""网络舆论""大众娱乐"等领域,极具隐蔽性、倾向性和迷惑性等特征.它惯用以现象掩盖本质、以假象代替真相、片面否定或片面肯定的叙事手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重点领域进行虚无主义的重构.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隐喻意在抹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变"历史"为商业获利的工具和大众文化的低俗玩物.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和领导权,必须深刻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陷阱、政治伪装和话语依附,教育和引导人民树立正确历史观,坚定"四个自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