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杂志》
《东方杂志》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584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990篇;相关期刊385种,包括社会科学、中州学刊、西藏研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3首届世界农村和农民论坛、中国现代文学新史料的发掘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图书馆第十届五四科学讨论会等;《东方杂志》的相关文献由49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勇、叶圣陶、夏丐尊等。
《东方杂志》
-研究学者
- 王勇
- 叶圣陶
- 夏丐尊
- 丁文
- 蔡胜
- 陶海洋
- 张达明
- 洪九来
- 王玉蓉
- 赵黎明
- 林语堂
- 王先明
- 陈原
- 傅国涌
- 周新顺
- 周武
- 姚远
- 张霓
- 戴文葆
- 李中平
- 李玉
- 杨宗蓉
- 杨晓颖
- 熊秋良
- 于友
- 付托飞
- 仝泽矿
- 侯杰
- 俞湘文
- 凡樊
- 刘向晖
- 刘增杰
- 刘智峰
- 刘永文
- 初云玲
- 单滨新
- 卢毅
- 叶志如
- 吴瑕
- 唐振常
- 姚琦
- 孙昉
- 孟凡明
- 宋伟龙
- 宋轶文
- 左玉河
- 张廷芳
- 张建国
- 张晓宇
- 彭慧艳
-
-
时晓莉
-
-
摘要:
《东方杂志》创刊于1904年,终刊于1948年,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时最长的一份综合性期刊,在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虽不是新闻传播学的专业期刊,但对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术研究相当深入。文章梳理《东方杂志》的文献,统计其中涉及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论文共计62篇,进而分析其文本内容,总结它们具有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的影响。
-
-
任金帅
-
-
摘要:
1930年代的中国曾经有过一场关于“新年的梦想”的社会调查,收回的两百多个“梦想”基本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阶层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也基本体现了这一时期时代思潮的走向,是1930年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命运认识水平的一次集体展现。但是,193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这一残酷背景下,“梦想”中虽然不乏真知灼见,但更多的是对黑暗现实失望后的情绪渲泄,大多缺乏对未来的强悍自信,反而充满无力践行梦想的失望和悲愤。
-
-
岳靖芝
-
-
摘要:
人口问题历来是一个关切经济社会发展与政治稳定的重要问题。民国时期,鉴于国家经济疲敝、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等情势,以及西方各种新思想新思潮的输入,学界纷纷就如何实现“民富国强”的诉求展开讨论,而人口问题亦是其中的热题之一。《东方杂志》从创刊之初即刊登人口研究文章,且在人口理论、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调控、人口统计等方面成效尤著,这些文章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证分析,既有不同观点的激烈交锋又有相同主张的反复呼吁,然救国则是学者们的自觉目标追求和共同价值选择。
-
-
杨璐
-
-
摘要:
20世纪初期,无线电报技术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世界通信格局,它一经发明,便被各国争先引进,中国自不例外。无线电报技术是中国近代从西方引进的技术中传播最快、影响最广的技术之一,而学界对此的关注较少,偶有聚焦无线电报的期刊传播研究,却又断限于民国初年,难以一览全貌。文章选取发行时间横贯清末民国的《东方杂志》为切入点,以杂志刊文为中心,采用文献阅读法和比较研究法,重点分析《东方杂志》传播无线电报技术的形式和阶段,并探讨其产生的影响。
-
-
汪金友
-
-
摘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目标,也凝聚起全国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80多年前,《东方杂志》曾经做过一个社会调查:"你梦想中未来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包括老舍、冰心、徐悲鸿、茅盾等在内的100多位文化名人,都给出了答案,抒发出自己对未来中国的愿景。但他们的答案,仅仅是"家家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独立自主""不受人欺辱,也不欺辱人"等。
-
-
郭栋
-
-
摘要: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侵华步伐。在面临亡国的危急形势下,胡愈之主持的《东方杂志》于1933年来临之际策划了“新年的梦想”活动,展开了对广大民众的抽样调查。此次调查,《东方杂志》设置“梦想的未来中国”“梦想的个人生活”等议题,将国家命运与个人生活结合一起,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可以说,这次梦想调查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动向,也从各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们对团结一致、救亡图存的内心期待。
-
-
韩殿栋
-
-
摘要:
《东方杂志》,中国近现代影响最大的刊物,因时代感鲜明,知识容量大,思想性强、学术价值高而享誉中外.边疆问题是其关注的焦点之一,涉及云南的史料较丰富,既有当时重大时事的刊载,也不乏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更有云南风土人情的介绍,凡此种种,都为云南史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来源,值得仔细研读.
-
-
方丽莎
-
-
摘要:
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后,《东方杂志》对此进行了报道,从揭露惨案事实真相,坚守民族立场,到关注惨案对外交涉,积极出谋划策,再到报道国内外态度,谴责英方暴行,最后还刊载了有关五卅事件的漫画、照片,尊重客观事实,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上进行报道和评论,积极应援五卅事件,体现了该杂志浓厚的爱国主义。
-
-
郭栋
-
-
摘要: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侵华步伐.在面临亡国的危急形势下,胡愈之主持的《东方杂志》于1933年来临之际策划了"新年的梦想"活动,展开了对广大民众的抽样调查.此次调查,《东方杂志》设置"梦想的未来中国""梦想的个人生活"等议题,将国家命运与个人生活结合一起,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可以说,这次梦想调查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动向,也从各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们对团结一致、救亡图存的内心期待.
-
-
本刊评论员;
刘发为
-
-
摘要:
“你梦想中未来的中国是怎样的?”88年前,《东方杂志》曾向全国读者征集过这一问题的答案。包括老舍、冰心、徐悲鸿、茅盾等在内的100多人抒发了自己对未来中国的期待。其中,叶圣陶写道:“个个人有饭吃,个个人有工作做。”巴金写道:“在众人的幸福中求得自己的幸福,不掠夺,也不被人掠夺。”今天,我们可以骄傲地告慰先辈:这盛世,正如您所愿。
-
-
范立君
- 《2013首届世界农村和农民论坛》
| 2013年
-
摘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农村问题不仅经常见诸于书刊报端,而且还第一次出现了运用现代社会学、经济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的知识分子群.创刊于1904年的《东方杂志》比较集中地代表了当时一批知名学者对农村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见解.以《东方杂志》为平台,学者们发表了大量有关乡村社会的调查报告、日记、访问记录和研究论文,对中国农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整体衰落和破产,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乡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急剧转变的历史进程.面对当时乡村社会的危机和农村经济的崩溃,学者们力求解释原由和探寻解救答案,提出了诸多救济农村、复兴农村的办法,使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远远超出学界范围而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知识界对农村问题的高度关注和集中表达,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其历史价值不容忽视.
-
-
-
潘明涛
- 《第十二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
| 2011年
-
摘要:
本文试图依靠早期《东方杂志》所载文章,来观察近代西医知识如何为特定人群所理解和接受.本文认为,庚子以后,“疾病”的政治隐喻由于其“象征性价值”而多为时人所运用。有人认为民众多病而孱弱的身体是造成国家内忧外患局面的病源.在爆发于1910年的东北瘟疫中,恰好西医展现出其能救人于危境的积极一面.基于这点,西医知识被作为强种之法来加以介绍和推广,并被寄希望于成为强国之“药方”.不过,之后西医知识以其“统治性技术”在中国传播中,并没有起到强国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