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数
套数的相关文献在1947年到2022年内共计208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专利文献91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房地产导刊、上海集邮等;
套数的相关文献由275位作者贡献,包括严军荣、卢玉龙、江雅芬等。
套数
-研究学者
- 严军荣
- 卢玉龙
- 江雅芬
- 张爱清
- 徐水木
- 莫则尧
- 吴松梅
- 姜勤荣
- 张景峰
- 曹卫忠
- 梁扬
- 王国权
- B·琼斯
- C·罗斯切勒
- M·P·肯尼迪
- S·A·威拉隆
- 傅新华
- 刘光途
- 刘力
- 史礼婷
- 周华官
- 孙述鹏
- 张洪申
- 张骞
- 彭良军
- 徐顺
- 曹代军
- 曹元斌
- 朱丛林
- 朱姗
- 李晓强
- 李波
- 杨俊涛
- 杨玉坤
- 杨章
- 杨荔
- 杨金岭
- 林尚波
- 汪宁渤
- 温世礼
- 游志明
- 王定美
- 王岳军
- 王廷云
- 王斌斌
- 王星又
- 王晓哲
- 田鸿运
- 皮本杰
- 程勤喜
-
-
闫晓璇
-
-
摘要:
套数,又称套曲,是指曲牌按照一定规律组合成套的组曲。“套数”通常指散套,而“套曲”则可指散套和剧套。北曲套曲的组套规律与组套形式,可称为“套式”。尽管北曲联套的实践一直存在,但对于北曲套式的组织形式和构成原理,元人并未深究,明人论而不详,清人更鲜有论及。直到20世纪初吴梅弟子蔡莹《元剧联套述例》出版,套式问题才为更多学者所注意。近现代以来,学界对于北曲套曲体式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由于文献史料的缺乏以及北曲音乐在明代的逐渐失传,北曲套曲体式研究的难度较大,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可谓难能可贵,但仍有继续研究的价值和空间。
-
-
张明明
-
-
摘要:
元杂剧"楔子"曲牌大多用[仙吕·赏花时]、[仙吕·端正好],《北词广正谱》将此二牌定为散板,在"楔子"曲牌板式规律的研究上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传统认为"楔子"曲牌板式并不固定的观点,当予以修正."楔子"曲牌从性质上看,基本上都是套牌用作"楔子",形式为只曲独用或叠曲自套.[正宫·端正好]、[双调·新水令]本身是套首曲牌;仙吕[赏花时]与[端正好]作为"楔子"专用牌调,二者都有套首曲牌蜕变的痕迹;越调[忆王孙]与[金蕉叶]都源于同名词牌,[金蕉叶]同时也见于南越调引子."楔子"对于曲牌的筛选遵循曲律学逻辑,以上三类曲牌都指向"楔子"的散板属性.王骥德"北之楔儿,犹南之引曲"之论颇为后人诟病,若以"楔子"与引子皆作散板这一推论来看,王氏所言具有重要的曲律学价值,值得肯定.
-
-
张敬中
-
-
摘要:
豫西北云台山一带有个习俗,男女双方商定结婚日期后,选一个农历为双月的双日子,男方必须给女方家送喜麻糖,视女方家亲友的多少定套数。因为一套喜麻糖里要分大麻糖,二麻糖、三麻糖、四麻糖,所以在那个时代,一百套也不是个小数目……
-
-
马显志;
王振栋;
王满宜;
张伯松
-
-
摘要: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慢性骨髓炎患者清创术中不同细菌送检套数与确定致病菌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收集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255例慢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02例,女性53例;年龄15~84岁,平均年龄(45.2±16.5)岁.共送检细菌培养295次,其中送检套数分别为:63次(1套)、76次(2套)、51次(3套)、41次(4套)、64次(5套).计算出总体细菌谱、各套数检出的细菌数及检出致病菌能力,并对其各套数之间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结果 在295次送检细菌培养中,共检出细菌42种,前5位分别是金黄葡萄球菌(35.51%)、表皮葡萄球菌(14.29%)、铜绿假单胞菌(9.80%)、阴沟肠杆菌(5.31%)、大肠埃希菌(4.49%);各套细菌检出率依次为66.7%(1套)、69.7%(2套)、74.5%(3套)、78.0%(4套)及90.6%(5套及以上);确定致病菌能力依次为42.1%(2套)、51.9%(3套)、68.3%(4套)、82.8%(5套及以上),各套数之间比较结果为2套与4套、2套与5套、3套与5套之间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确定致病菌方面,术中送检5套及以上细菌检出致病菌能力最强,1套送检细菌检出致病菌能力最差.因此推荐在术中至少送检5套及以上细菌标本来确定致病菌.
-
-
-
柏互玖
-
-
摘要:
元人燕南芝庵《唱论》是一部论述我国古代声乐艺术的著作,内容涉及元曲体裁、结构、宫调、演唱技法等诸多问题.全文结尾有“词山曲海,千生万熟.三千小令,四十大曲”之语,此处之“大曲”并非指“宋教坊大曲”,而是指元北曲杂剧与诸宫调,“四十大曲”则是泛指元北曲杂剧与诸宫调作品数量多.芝庵在观念上用“大曲”指称元北曲杂剧与诸宫调,实际反映了其对大曲与元剧曲音乐之间演化关系的认识.
-
-
孙会宾
-
-
摘要:
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与调查来看,伊犁木卡姆在继承喀什十二木卡姆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可能还有新的伊犁木卡姆没有纳入研究者的视野.另外,伊犁木卡姆的结构样式不仅是由木凯迪满、达斯坦与麦西来甫三部分组成的,事实上,在伊犁的各个城乡还有着不同样式的木卡姆,这些木卡姆是在继承木凯迪满(散序)的基本样式基础上,伴随着民间民俗活动的丰富与发展而形成,其中,民间艺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表演行为巧妙地与民俗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并为民俗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有什么样的民俗活动就有什么样的木卡姆样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