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曲

大曲

大曲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3年内共计1679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876篇;相关期刊203种,包括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安徽农业科学、现代食品科技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首届中国白酒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2017年全国调味品行业科学技术交流大会等;大曲的相关文献由3653位作者贡献,包括沈才萍、沈才洪、敖宗华等。

大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9 占比:47.59%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876 占比:52.17%

总计:1679篇

大曲—发文趋势图

大曲

-研究学者

  • 沈才萍
  • 沈才洪
  • 敖宗华
  • 许德富
  • 王小军
  • 罗惠波
  • 徐岩
  • 王莉
  • 张宿义
  • 黄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冉; 周英昊; 邵玲智
    • 摘要: 白酒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蒸馏酒,在食品行业白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白酒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酒文化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白酒的制作过程中,谷物、高粱是最主要的原材料,大曲、小曲则作为糖化发酵剂,根据制酒的需求选用固态、半固态或液态发酵的方式,再通过蒸煮、发酵、勾调、蒸馏与贮存的工艺最终制得白酒。其中,酱香型白酒在白酒市场中颇受消费者喜爱,但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原料以及不同生产工艺所酿造出来的酱香型白酒也有所不同,在实际口感、香味、浓度、风味方面也有着各自的特色。
    • 丁伟; 魏莎莎; 闫裕峰; 郎繁繁; 王宏霞; 张晓宇; 许女
    • 摘要: 该实验研究了山西老陈醋大曲制备过程中理化因子、微生物群落变化及风味物质形成的规律。结果表明,在大曲制备过程中,微生物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可溶性固形物、氨基酸态氮、酯化力、糖化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呈上升趋势,而水分、淀粉、总酸和还原糖呈下降趋势。草酸和乙酸为大曲制备过程中的主体有机酸,二者约占有机酸总量的58%,随着大曲制备过程的进行,有机酸总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后火期达到峰值为1.01 g/100 g。大曲制备过程中共检测出53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包括酯类22种、醇类8种、酸类5种、酮类5种、醛类6种、吡嗪1种和6种其他类组分,大部分香气物质在大曲制备过程中呈现上升趋势,2,3,5,6-四甲基吡嗪(川芎嗪)和乙酸乙酯皆在后火期达到峰值,分别为0.06 mg/100 g和0.40 mg/100 g。
    • 刘延波; 王琳琳; 金尚萍; 韩素娜; 王贤; 孙西玉; 张立新; 潘春梅
    • 摘要: 该研究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储藏期赊店老酒浓香型白酒大曲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从3个储存期的大曲样品中共检测到26个细菌属和13个真菌属,其中共有优势细菌属为乳球菌属(Lactococc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共有优势真菌属为复膜孢酵母属(Saccharomycopsis)、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毕赤酵母属(Pichia)、曲霉菌属(Aspergillus)、耐碱酵母属(Galactomyces)。不同储存期大曲样品群落组成相似,但其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差异明显。从微生物的菌属特性、平衡角度分析,储存期为6月的大曲更适合投入白酒生产。此外,首次从浓香型白酒大曲中发现耐碱酵母属(Galactomyces)、Arachniotus、norank_c_Cyanobacteria、Escherichia-Shigella、土孢杆菌属(Terrisporobacter)、norank_f_Bacteroi-dales_S24-7_group、Ruminococcaceae_UCG-005和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
    • 曹苗文; 相里加雄; 杨凯环; 郭新节; 王富贵; 薛梓宸
    • 摘要: 清香型白酒发酵是开放的多菌种自然发酵,大曲和环境均是其发酵微生物的来源。但是,大曲和环境对发酵微生物的影响有多大还不清楚。为了研究清香型大曲白酒酿造中发酵微生物的主要来源,我们以大曲、环境和发酵材料中的细菌和真菌群落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微生物进行了高通量测序检测。通过对比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发现环境中的微生物多样性高于大曲和发酵材料。而且发酵材料中的假单胞菌属、嗜热子囊菌属、曲霉属在大曲中很少或几乎没有,但却在环境中存在。分析各个样本之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相关性,并进行SourceTracker分析,表明在发酵刚开始,发酵微生物受大曲影响较大,但是到了中后期,主要受环境微生物的影响。其中15 d发酵细菌群落主要受地缸表面微生物影响。
    • 曾小波; 王婷婷; 李学伟; 朱新贵
    • 摘要: 在酱油制曲及酱醪发酵阶段添加不同比例(0、2.75%、5.48%、8.17%)大曲,考察添加大曲对广式酱油制曲及酱油发酵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大曲对酱油成曲及酱油品质有影响,添加2.75%大曲的酱油主要理化指标氨基酸态氮(AAN)含量最高(0.87 g/100 mL),感官评分最高(8.06分),品质最优。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发现,添加大曲发酵的酱醪中四联球菌属(Tetragenococcus)和接合酵母属(Zygosaccharomyces)菌群相对丰度高于对照样,这可能是导致添加大曲酱油的总酸和酯类风味物质相对含量高于对照样酱油的原因。
    • 郑同庆
    • 摘要: 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堡子酒样品的大曲进行测序,解析其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并进行功能基因预测.结果表明,堡子酒样品大曲中细菌和真菌的菌群分布情况存在差异,细菌菌群丰富度和均匀程度都比真菌菌群高.进一步进行物种组成分析,得出在细菌门类水平上,丰度高的门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蓝细菌门,分别占总丰度的43.8%、37.7%和13.5%.子囊菌门为真菌门类水平绝对优势菌群,占比为99.1%.泛菌属、乳酸杆菌属和链霉菌属为细菌属水平的优势菌属,占比依次为35.4%、17.5%和13.5%.孢圆酵母属在真菌菌群属水平占有优势,占比为52.6%.对该样品进行功能基因预测分析,得出结论:细菌中某些功能的表达水平相对较高.
    • 刘亮; 黄丹平; 田建平; 黄丹; 罗惠波; 田颖; 徐佳乐; 叶建秋
    • 摘要: 还原糖是大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为进一步提高大曲还原糖含量的检测精度,提出了一种应用高光谱成像技术检测大曲还原糖含量的方法。采用高光谱成像系统,在900~1 700 nm采集大曲样本的光谱信息,并提取全部样本的平均光谱数据。首先,采用标准正态变量校正(standard normal variables, SNV)、卷积平滑、多元散射校正3种预处理方法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然后,分别使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荷载系数法、连续投影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 SPA)和PCA荷载系数-SPA三种方法提取了大曲光谱数据的特征波段;最后,基于全波段和特征波段的光谱数据,分别建立了预测还原糖含量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和最小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 LS-SVM)模型。结果表明,对SNV预处理后的大曲光谱数据,采用PCA-SPA算法提取的特征波段建立的PLSR模型效果最佳,其中提取的特征波段数为26个,预测集相关系数为0.922 7,预测集均方根误差为0.455 6 g/100 g。基于最优的模型SNV+PCA+SPA+PLSR对不同发酵时期的大曲样本实现了还原糖含量的可视化。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可实现大曲还原糖含量的快速检测和可视化分布,研究结果为大曲中还原糖含量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 张清玫; 赵鑫锐; 李江华; 堵国成; 陈坚
    • 摘要: 该研究基于宏基因组学技术对3种香型白酒大曲微生物群落及其功能特征进行解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检测大曲风味物质,并通过关联性分析探究微生物与风味间的联系。结果表明3种大曲菌群结构具有显著差异,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揭示浓香型大曲特征细菌属和真菌属为Bacillus和Lichtheimia、Saccharomyces,其中高丰度的Bacillus有利于四甲基吡嗪和2,3-丁二醇的生成;清香型大曲特征菌群以Lactobacillus、Weissella等产酸细菌属和产酯真菌属Pichia组成,使得清香型大曲中酯类风味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大曲。酱香型大曲特征细菌属和真菌属分别为Desmospora、Saccharopolyspora和Byssochlamys、Aspergillus等。基于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功能注释可知3种大曲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与氨基酸代谢的功能基因最多且均存在显著差异。在3种大曲中,清香型大曲微生物在碳水化合物代谢比例最高,而酱香型大曲中氨基酸代谢比例最高。该研究阐明了3种大曲微生物菌群结构差异以及核心产香微生物,为后续筛选功能微生物与开发功能型强化酒曲提供了理论基础。
    • 郑自强; 卫春会; 张立伟; 邓杰; 黄治国; 刘美君; 任志强
    • 摘要: 从中高温大曲中筛选产糖化酶菌株,并制作霉菌麸曲,对麸曲的制作条件和酿酒性能进行测定。分离得到两株高产糖化酶菌株JQ-1、JQ-2,其鉴定结果分别为米根霉菌(Rhizopusoryzae)和卷枝毛霉菌(Mucorcircinelloides)。为了使菌株能更好的应用生产,以JQ-1、JQ-2菌株制备霉菌麸曲,制曲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以全麸皮为制曲原料,控制加水量为55%,JQ-1麸曲培养96 h,JQ-2麸曲培养72 h,干燥温度为40°C,该条件利于麸曲糖化酶活力的保持,所得JQ-1麸曲糖化酶活力达1510.33 U/g,JQ-2麸曲达1388.26U/g;产酒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麸曲JQ-1所酿基酒的出酒率达44.42%,酒精度为41.22%vol,麸曲JQ-2所酿基酒的出酒率达37.32%,酒精度为35.84%vol,麸曲JQ-1的酿造性能更为突出。综合制曲和生产性能,发现菌株JQ-1和JQ-2能在酿造生产中较好的发挥其糖化作用,且酿造性能麸曲JQ-1>麸曲JQ-2。该研究以期为大曲功能微生物的开发与生产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 江东材; 朱和琴; 罗陟; 彭礼群
    • 摘要: 采用PCR-DGGE技术结合传统分析方法,对柔雅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的偏高温大曲各阶段进行了物质和微生物区系分析,结果表明:发酵过程物质变化规律与微生物的繁殖密切相关;细菌从拌料制醅检测出16个种增加到最高23个种(一次翻曲),最终收曲阶段22个种,其中有9个种贯穿整个制曲阶段,整个过程检测出8个属25个种,其中Bacillus、B.licheniformis分别为制曲过程中的优势属和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