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南戏

南戏

南戏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53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戏剧艺术、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6篇、专利文献1395篇;相关期刊278种,包括文史知识、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等; 南戏的相关文献由463位作者贡献,包括俞为民、徐宏图、浦晗等。

南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6 占比:27.76%

专利文献>

论文:1395 占比:72.24%

总计:1931篇

南戏—发文趋势图

南戏

-研究学者

  • 俞为民
  • 徐宏图
  • 浦晗
  • 赵兴勤
  • 刘祯
  • 黄振林
  • 吴国钦
  • 张弛
  • 徐朔方
  • 徐顺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蒋述
    • 摘要: 南戏起源于北宋时期,产生于温州一带,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为后世的中国戏曲奠定了莫大的基础。南戏文化也孕育着温州本土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绵延流长、辐射四方,经不同时代的洗礼,以各式形态流传至今。虽然原生态南戏不复存在,但梨园戏、莆仙戏至今保存着南戏的遗响,在昆曲、高腔等剧种中也有多处源出南戏的折子戏,永嘉昆曲、瓯剧,甚至泰顺木偶戏、布袋戏也受之影响;而南戏文本成为海内外学术界的焦点,其相关研究在发源地更是得到强化,“温州南戏新编系列工程”“温州南戏博物馆”“温州中国南戏艺术文化研究中心”项目的开展,助推南戏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相关理论成果覆盖南戏的剧目价值、衍变、遗存、对后世戏曲的影响等多方面,考证、诠释、评价和疏证文本的阶段相继完成。也因此,由南戏延伸而出的案头文学与舞台演出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化发展,这也成为南戏文化目前所遗留的问题。纵观南戏发展,南戏文化由民间而来,从本源上来说,无法离开大众这个受众群体去探讨南戏的艺术创作,在南戏创作与接受过程中,本就加入了民间受众的喜好、倾向及时代的烙印,故而探究南戏的艺术创作,首先必须解决大众所无法接触的“南戏”隔阂问题。
    • 刘杰
    • 摘要: 通过剧本研读,结合具体情节、台词分析后发现,南戏《小孙屠》的人物形象塑造典型鲜明,情节设置简短凝练、关目构思奇巧、戏剧冲突焦点集中。这些叙事特征来自于剧作者对伏笔、叙事视角、双线叙事结构、冲突构建、典型性人物塑造等叙事手段的运用。通过对南戏《小孙屠》叙事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中国早期戏曲在叙事技巧探索方面的认识。
    • 俞为民
    • 摘要: 南曲曲韵曾经历了一个最初因受南方方言影响而混用通押到逐步统一的演变过程。南戏是最早采用南曲曲调的戏曲形式,它产生于南方,南曲的曲韵受南方方言的影响,具有不同韵部混用通押、有入声等特征。在元代,受到北曲曲韵的影响,它既保持着早期以南方乡音为语言基础的用韵特色,同时也掺入了北曲的用韵方式与韵系。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对南戏四大唱腔之一的昆山腔做了改革,将原来依腔传字的演唱形式改为依字声定腔的演唱形式,故必须对南曲的曲韵加以规范和统一。因周德清《中原音韵》所总结的中州韵具有全域性,曲律家们以中州韵为基础,融入南方语音的因素,使得南曲的曲韵从以“乡音”为韵,不同韵部混用通押,逐步规范和统一。
    • 李万营; 袁贝贝
    • 摘要: 以德国柏林国立图书馆藏本《重校古八义记》为中心,展现徐元如何改编南戏戏文、创作文人传奇。徐元将南戏《赵氏孤儿记》,重新命名为《八义记》,以典雅的文笔改写《孤儿》唱词,以贴合史实的标准改编剧情,体现出明显的文人审美趣味。徐元还以剧中人物为自我写照,以剧中的君昏臣佞讽刺正德朝政局,说明他已经将南戏传奇作为抒情言志的文体来写作。徐元与沈龄、姚懋良等戏曲作家,在正德末嘉靖初的十几年间,以文人的写作方式和主体意识,如创作传统诗文一般写作传奇,促使文人传奇发生了与南戏戏文迥然不同的质的进化,迎接晚明文人传奇高潮的来临。
    • 伏涤修
    • 摘要: 俞为民教授《宋元南戏传播考论》对南戏剧目文本传播的不同形态、不同特点、不同价值多有论述,对南戏经典剧目文本传播的过程及衍变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辨;对南戏舞台传播的艺人生态、演出场所以及南戏的脚色体制、舞台排场、舞台道具、语言与曲调等也分别进行考述;对南戏在地方戏中的流传与改编进行探寻,对南戏传播中一些重要而又被人忽视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宋元南戏传播考论》对宋元南戏传播的研究系统、全面、深入,构建了全方位的南戏传播研究体系。
    • 陈志勇
    • 摘要: “赵氏孤儿”戏文是明代剧坛上流传甚广的经典剧目,有富春堂、世德堂、汲古阁等多家坊刻改本流传于世,杭州人徐元的《八义记》亦是其中一种。然清初至今,诸家曲目著录此剧多有讹误。最近德国国家图书馆藏继志斋本《八义记》的再发现与回传,表明继志斋本即徐元所作。徐本与明代富春堂本、汲古阁本在主旨、情节和文词上都存在较大区别,表现出鲜明的文人化倾向。徐本的存在,不仅补上了南戏《赵氏孤儿记》向文人传奇《八义记》演进的关键一环,而且和其他三种明代坊刻“赵氏孤儿”所组成的文本群,成为再认知明代改本戏文形态和性质的代表文献。
    • 孙红瑀
    • 摘要: 南戏约形成于南宋光宗朝(1189—1194年)。就其组曲形式而言,南戏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诸宫调,但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继承了宋杂剧的表演功能,能够分脚色演出。南戏的形成与宋室南渡有密切关系,它是在传统诸宫调、宋杂剧基础上,结合温州当地俗曲、乐舞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
    • 陆德洛
    • 摘要: 一、昆曲的改良与传播(一)昆曲的改良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考序》里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之一代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元末明初,蒙元贵族的封建统治崩溃,元杂剧也相应的随之没落,以“传奇”为主要剧本的南戏乘机复兴,而汉族士大夫为主的上层人士也逐渐将艺术爱好转移到南戏,演唱南戏传奇的声腔以浙江的海盐腔与余姚腔,江西的弋阳腔影响力最大。昆山腔并非一夜之间萌发,也非一开始就独擅曲坛的,昆山腔从萌发到发展壮大有着曲折的发展历程。
    • 陈飞虹
    • 摘要: 本文通过古人的记载、对元代《青楼集》的考证、弋阳腔与目连戏的关系以及弋阳腔传入湖南的年代的研究,得出了"目连戏不是南戏之祖"的结论.
    • 熊张鹿鸣
    • 摘要: 南戏和北杂剧,作为我国最早成熟的两种戏曲样式,显示出南北方之间独特的艺术体制,本文从南戏和北杂剧的文本、情节安排、语言风格、曲词韵律、演唱方式等角度,对各自主客观的两个方面进行了区别化剖析,并分析阐述了其衰落的原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