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格物

格物

格物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47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8篇、专利文献91篇;相关期刊296种,包括中国哲学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船山学刊等; 格物的相关文献由55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绍诚、杨罗瑛、于德明等。

格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8 占比:81.00%

专利文献>

论文:91 占比:19.00%

总计:479篇

格物—发文趋势图

格物

-研究学者

  • 陈绍诚
  • 杨罗瑛
  • 于德明
  • 何俊
  • 刘飞
  • 唐召来
  • 张磊
  • 李佳柱
  • 李冰
  • 李卓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董世君
    • 摘要: “画理”,是绘画的本质与规律,是符合审美传达与体验的画面关系营造规则。理想状态下的水仙植株似凌波仙子般超凡独秀,优雅飘逸,并拥有孤芳自赏的品格隐喻。绘画创作活动即是体验、构思、表现这种理想状态的过程。但是水仙的飘逸姿态源于其草本植物柔弱的物理特性,并不总是呈现为理想的物象姿态。本文通过分析水仙的物理常态,进而研究《水仙图》的画理传达方式,可以为相关研究创作提供参考价值。
    • 陈伟良
    • 摘要: 明儒洪垣作为湛甘泉的亲炙弟子,是甘泉学派的代表性人物,而学界至今对洪垣的思想还存有极大的讨论空间。洪垣身处湛、王思想及两派后学相争相辩的时期,他注意到了甘泉与阳明在用功之“显”与“微”处的区别,两派后学却不得甚至曲解了此间真义。洪垣以“不离根之体认”来确立“心”的根本性地位,并以“止”的概念为核心,奠定了自己对“格物”思想的理解。其实,洪垣乃意图在显、微之间寻求到一条可行性理路,来缓解湛、王两派后学用功分殊之处所可能导致的流弊。同时,他亦将“心”的主宰性与根本性地位重新挺立起来。对洪垣思想的研究,或可为湛、王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史提供不同的参考面向与借鉴作用。
    • 望迢
    • 摘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中国古代教育教科书《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当时的“大学”是道德层面的经学,与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也即“小学”相对应。朱熹在《四书集注》里将大学称为“大人之学”,就是指有道德修养的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其中的三纲领,后文阐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
    • 江绪华
    • 摘要: 渝中区江绪华名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在渝中区教委的关心指导下,在主持人的精心组织下,努力践行“格物致理”育人目标,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经过几年探索,渝中区江绪华名师工作室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产生了较大影响。
    • 于昊
    • 摘要: TCL始终处于落后状态的冰洗业务,从2021年开始进入整合升级状态。蓄势一年之后,在2022年开年TCL向业界展示了冰箱技术的全面升级成果,这意味着TCL冰洗业务在转型调整之后将迎来战略级别的升级进程。2月23日,"敢为不凡"2022 TCL冰洗春季新品发布会正式举行,TCL的冰箱产品实现了技术上的跨越式升级——重磅发布了格物和精厨两大系列冰箱。
    • 祝一勇
    • 摘要: 《闲情偶寄》种植部中的花草书写是李渔格物和人格化的产物。“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李渔自道格物说尽其秘密,他或亲历种植、或细玩、或欲证、或尝观,找准笔下植物的自然物性和独特的本质属性,观草木以识“理”;同时又将其人格化,“予谈草木,辄以人喻”,或赋花以人格,或赋人以花格,“观树即所以观身”,在草木中识“人”、识“己”,借花草完成了自己对世间人、事的理解和阐述。
    • 蔚茶
    • 摘要: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即是良知,率性而为就是致良知,率己之性,率他人之性,率万物之性。"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大学》看,明明德就是致良知。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目标,是结果。
    • 摘要: 渝中区江绪华名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在渝中区教委的关心指导下,在主持人的精心组织下,努力践行“格物致理”育人目标,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经过几年探索,渝中区江绪华名师工作室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产生了较大影响。
    • 彭兆荣; 张颖
    • 摘要: 在生态危机、生物—文化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学科、学术、学问也亟待重新定位。博物学作为一门学科,作为一种知识,作为一种方法都值得特别关注。近代以降,人类学与博物学成为“亲缘”学科,博物民族志是将二者合为一体的范式。然而,中西方在博物学学科认知上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唯能利用好中式博物学在传统认知和方法上的天然优势,尤其是中式博物学对有关“生态—生物—生命”所具有的整体性视野,以及格物致知的求知方法,方可解决中国问题,并对当代全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起到启示与示范作用。因此,如何以反思的原则,利用博物学对当下问题研究的特殊效应,同时对中式博物学进行重新定位,在知识转型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 徐公喜
    • 摘要: 朱熹研究一直是中国哲学领域的一个热点,取得的研究成果亦不胜枚举,高水平的成果自然也不在少数。例如,关于朱熹传记的代表作有束景南的《朱子大传》①、张立文的《朱熹评传》②等。关于朱熹思想研究的代表作有张立文的《朱熹思想研究》③、陈来的《朱子哲学研究》④、高令印的《朱子学通论》⑤,等等。《皖籍思想家文库·朱熹卷》也是近年来在朱熹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一项最新成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