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古代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179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篇、专利文献22017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求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中国古代教育的相关文献由173位作者贡献,包括杜成宪、毕诚、郭齐家等。

中国古代教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9 占比:0.81%

专利文献>

论文:22017 占比:99.19%

总计:22196篇

中国古代教育—发文趋势图

中国古代教育

-研究学者

  • 杜成宪
  • 毕诚
  • 郭齐家
  • 丁钢
  • 伍德勤
  • 何寿昌
  • 刘泰周
  • 叶瑜荪
  • 周德昌
  • 姚利民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望迢
    • 摘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中国古代教育教科书《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当时的“大学”是道德层面的经学,与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也即“小学”相对应。朱熹在《四书集注》里将大学称为“大人之学”,就是指有道德修养的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其中的三纲领,后文阐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
    • 严必友
    • 摘要: 当下,仍然有少数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他们的课堂教学只追求结果,缺乏长远性、整体性和深刻性考虑,即缺乏对学生思想的启迪、内心的观照和精神的滋养。这些现象反映了教师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情感,以及路径、方法的选择。如果要问当下教师最需要培养的是什么,那我要大声疾呼:教师最需要培养的是人文精神。“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说,天文指天道自然,人文指社会人伦,治理国家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把握现实社会的人伦秩序,使民众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大学》开篇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为教、为学、为人的崇高理想,显示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
    • 刘永加
    • 摘要: 国子监起源于隋朝,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在国子监学习的读书人称为监生。最初监生全部是贵族子弟,直到唐宋时期,越来越多的平民子弟。
    • 崔靖晨
    • 摘要: 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所体现的“博爱”自然之心、对万物的责任意识以及其中蕴含的主体间关怀,对于教育回归自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现代教育应当借鉴民胞物与思想中蕴含的价值逻辑和实践要求,对教育远离自然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矫正,将自然融入教学实践中感悟人类的生命自觉,探讨人类对自然的仁爱之德和责任意识的培育,寻回教育中失落的自然之维,实现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的长远发展。
    • 王湘蓉; 邢晓凤
    • 摘要: 科学之美,在于它对人类丰富想象力的解放和对现实无限可能性的呈现。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让人类有机会了解世界;对内心世界的追索,使我们把视角向内。心理学便是人们探索内心的途径。在中国古代教育实践中,就萌发了教育心理思想,孔丘、孟轲、荀况、墨翟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已有教育心理的思想。20世纪20年代初,西方教育心理学传入中国,中国学者在引进和学习西方社会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独立研究。
    • 摘要: 前言:18世纪德国启蒙时代的哲学家约翰·尼柯拉·提顿斯综合前人的思想,把人的心理功能划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后被康德继承和发扬光大,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的知、情、意要全面发展,其中的情感主要应由审美来充实。马尔库塞曾批判现代工业社会将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和创造力,他强调要把人从现实中解放出来,获得全面发展。卓别林主演的喜剧电影《摩登时代》中描写的查理,就是生产流水线上的机器人,一个“单向度的人”。无论是中国古代教育中“六艺”的“艺”,还是外国古代的“七艺”中划分的“音乐”教育,都属于“美的教育”,从它们的共同点来看,都以某种外在的形式来陶冶人们的内在,使人们产生一种“美的感受”,这种感受可以使其忘掉某些外在的痛苦。在高度重视智育、生活节奏紧张的当下,美育可以使人获得美的熏陶,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有助于促进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人的整体发展历程中,美育不可或缺。现在,很多学生的眼里看不到青春的美,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缺失的,学校的美育课程师资短缺。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美育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工程,因此,学校工作者须明确审美素养是什么?学校美吗?文化美吗?美育落地了吗?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要不断地探索美育之路。
    • 王哲文
    • 摘要: 在历史语境下对科举制度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以下实质:是儒家理想的践行以及统治者以儒学为统治基础的实践方式;是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政治手段;是保障封建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对科举制度的公平性进行辨析:科举在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的基础上产生表现出了缘起的公平;科举考试资格和过程在历史语境下表现出机会的公平;科举在更深层次考虑了考试公平问题,在实际上也能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表现出了实质的公平。总之,科举是历史的产物,对科举的态度就是对历史的态度,要对历史进行"移情性理解",不能过分苛责历史。
    • 赵振红; 张海波
    • 摘要: 深入研究并构建中国古代教育话语,才能实现传统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更好地借鉴西方教育思想,以构建当代中国教育的话语体系.文章从教育范畴与命题入手,提出构建中国古代话语体系的目标与切入点,并立足唯物辩证法,对如何科学构建中国古代话语体系进行了探讨.
    • 林素坊
    • 摘要: 时移世易,教育走过千年历史,其所表现出来的形态与功用也有所不同.我国古代曾执教育之牛耳达百年之久,然而近代以来"钱学森之问"彻底打破"上国"的幻想.本文则从"教育之'道'"(学会生存)、"生存之'道'"(器、术、道)、"完人之道"(寻找教育的共同价值)三个方面,叩问教育的"本义",追问我国近代教育"水土不服"的原因,最后求得一个可以适用于不同时代、文化与信仰的"共同价值".窥见"教育之道",并从"教育之道"中寻得正确路径,亦即"道"亦有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