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
教育史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2561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60篇、会议论文99篇、专利文献19100篇;相关期刊1092种,包括教育学报、成人教育、上海教育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2011年东亚教育史研讨会、中外教育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教育史的相关文献由2242位作者贡献,包括孟娥、周洪宇、杜兆金等。
教育史—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100篇
占比:88.19%
总计:21659篇
教育史
-研究学者
- 孟娥
- 周洪宇
- 杜兆金
- 杜成宪
- 田正平
- 孙益
- 王雷
- 贺国庆
- 陶行知
- 刘海峰
- 吕型伟
- 唐惟煜
- 唐淑
- 张斌贤
- 慕景强
- 本刊编辑部
- 胡小君
- 马建强
- 博仔
- 叶隽
- 吴霓
- 李忠
- 杜作润
- 毕诚
- 瀚青
- 谢运萍
- 刘怀俊
- 刘朝纯
- 单中惠
- 卢俊勇
- 曲铁华
- 李均
- 李才栋
- 李莉
- 杨汉麟
- 栗洪武
- 武翠红
- 洪明
- 潘懋元
- 潘新和
- 王淦生
- 苏全有
- 谢欢
- 郭伟
- 郭法奇
- 陈平原
- 于述胜
- 冯卫斌
- 刘兆伟
- 刘振兴
-
-
张志勇
-
-
摘要: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同年10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这两项举措必将在我国教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双减”改革从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入手,要求发挥学校育人的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必将重构基础教育新格局,构建基础教育新生态。其中,调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关系、明确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形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是“双减”改革的必然要求。《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为优化“双减”改革环境,政府、学校、社会共同支持家庭教育,帮助父母及其监护人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提供了坚强的法律支持。
-
-
胡国华
-
-
摘要:
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结合对分课堂和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的教学理念,从线上资源准备、自主学习、线下重点讲授、讨论交流,教学综合评价五个方面构建了基于PAD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借助超星平台应用于教育史课程的教学之中。实践证实这一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改善学习效果,增强教学满意度,值得在高校理论课教学中推广。
-
-
谢运萍
-
-
摘要:
1956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受“向科学进军”浪潮的影响转为了图书馆学系,开始实施本科教育。后受1958年至1960年和1966年至1976年间政治运动的侵扰,图书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历经了一段曲折发展与非正常恢复的演变。在1956年至1976年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先是在“效仿苏联”“以苏为鉴”理念下分别制定了两个四年制本科课程体系,后又参照1958年至1960年间的教育方针制定了“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劳动三结合”的教学计划。20世纪60年代初,图书馆学系曾对既有课程体系进行过回归教学的调整。1972年,图书馆学系在停招六年后重启招生,随后即制定了面向工农兵大学生的二年制教育革命计划。此时期,图书馆学系的课程体系深受国家政治与教育政策的影响,其课程内容呈现泛政治化特点,课程结构呈现“拼合化”特点,课程实施则采取了“半工半读”“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劳动三结合”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做法。
-
-
李俊文
-
-
摘要:
作为一门伴随着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艺术类学科,从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正式设立中文播音专业并正式招生教学以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高等教育已有近60年的发展历程。但遗憾的是,关于这一学科的教育史、学术史研究文献资料较少,少数涉猎学科教育史方面的文献资料缺乏完整的科学体系与系统研究。
-
-
李文英
-
-
摘要:
自1979年中国教育史研究会成立伊始,新中国教育史学术共同体开始形成并走向了专业化道路。教育史学研究在我国有长期的发展历史,相关的研究论著十分丰富,有关注编年史之作,有注重理论探讨之著,有侧重国别教育史之论,可谓仁智互见,不一而足,但有关地方史的研究成果还需要不断发掘、整理和充实。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朱鹏举老师与其团队成员合著的《清代河北书院史料萃编》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堪称研究中国书院史的一部力作。
-
-
文溪
-
-
摘要:
从齐国回到鲁国之后,孔子没有去做官,他决定要通过教育来影响政治。孔子决心创办一所学校,专门培养政治人才,这所学校,我们可以称之为“孔子青年政治学院”。孔子培养出一大批政治和教育人才,孔子可谓是最成功的老师。上孔子老师的课是一件心旷神怡的事情。据说,孔子是在他家门前一棵大杏树下面开始讲学的。这是中国平民教育史的开端,所以后人就把“杏坛”比喻成教育界。
-
-
谢运萍
-
-
摘要:
1956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受“向科学进军”浪潮的影响转为图书馆学系,开始实施本科教育。后受1958年至1960年和1966年至1976年间政治运动的侵扰,图书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历经了一段曲折发展与非正常恢复的演变。在1956年至1976年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先是在“效仿苏联”“以苏为鉴”理念下分别制定了两个四年制本科课程体系,后又参照1958年至1960年间的教育方针制定了“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劳动三结合”的教学计划。20世纪60年代初,图书馆学系曾对既有课程体系进行过回归教学的调整。1972年,图书馆学系在停招六年后重启招生,随即制定了面向工农兵大学生的二年制教育革命计划。此时期,图书馆学系的课程体系深受国家政治与教育政策的影响,其课程内容呈现泛政治化特点,课程结构呈现“拼合化”特点,课程实施则采取了“半工半读”“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劳动三结合”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做法。
-
-
周慧梅
-
-
摘要:
《民国教育史专题研究丛书》是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田正平主编的大型教育专题史丛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丛书打破一般大型通史性著作以各级各类教育立卷的写作惯性,从学术价值和现实需求高度契合的原则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究为形式,选择在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学术界较少关注或已有关注但仍有较大研究空间、蕴含当下教育改革亟须汲取的经验教训的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丛书由来自十余所高校的12名研究者完成,共计650万字,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分两辑出版,涵盖十二部专著,力求全方位梳理问题的来龙去脉,真实呈现历史,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产生背景、流变、时代作用和历史影响作出合理诠释。
-
-
许彩萍
-
-
摘要:
仔细地审视一下美育在教育史中的发展过程之后,我们会发现,其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个核心要素,而且这个要素反复地出现在每个时代中,有时它像一首咏叹调,有时它又像是一整支乐队。我们需要穿越时代,拾掇它的各个片段,阐述这一要素如何亘古如新,以及为何时至今日,它仍然有着神秘旺盛的生命活力。进入21世纪,艺术教育成为公共文化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创新的动力资源。
-
-
谢运萍
-
-
摘要:
1947年,王重民先生在国立北京大学创设图书馆学专修科。在历经了北平解放、课程改造、院系调整、专业改革与"全面学苏"的教育改革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教育由自主性较强的附属于中文系的专修科转型为由国家收编的重要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机构。在1947年至1955年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陆续制定了面向大学肄业生及毕业生的二年制专科课程体系、面向高中毕业生的二年制课程体系、四年制本科课程体系、效仿苏联的二年制及三年制课程体系。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图书馆学专修科的课程体系受创设者、授课对象、学制、国家教育政策和图书馆事业建设需要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课程内容"业务化"、课程结构"固定化"、课程教学"集体化"与教学方式"实践化"的特点。
-
-
蔡厚淳
- 《首届庐山文化·万杉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从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开始,1200年过去了.白鹿洞书院经历了它的辉煌与衰落.历史清晰地告诉:这里,曾经是帝王关注、鸿儒云集、名家辈出、智能汇聚之地;这里,曾经是古圣先贤们投入哲学思考和进行雄辩讲述的场所;这里,曾经是无数学子心中的圣地;这里曾经诞生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最完整、最正规的校规……所有这些,都值得研究,值得记忆,值得珍藏.
-
-
王保星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
| 2015年
-
摘要:
贝林在《教育与美国社会的形成》中全面展示了美国早期教育研究的需求与机会.贝林构建的“构想性历史”体系与教育史研究方法论体系,为研究美国早期教育,重新评价美国教育史提供了崭新视角;为美国教育史研究新观念和新范式的引入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史研究超越“传统派”的偏狭,成功应对教育科学与测量运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教育新需求、其他社会学科的挑战以及教育史学家的自我反思与批判,为未来美国教育史研究产生更多更好的深刻见解和历史认识,指明了发展方向.
-
-
王洪席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
| 2015年
-
摘要:
课程史研究是教育史研究亟待关注的重要课题.传统课程研究是以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并不涉及历史的因素,因而缺乏一种深邃的历史视野与厚重的历史关怀.对历史记忆的模糊往往会对当下现实产生虚幻.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推进课程研究,无疑是对“工具理性”课程研究传统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在新时期,为深化课程史研究,需确立发展性的进步史观,并对课程科学史、课程文化史等相关核心性议题展开探讨.开展课程史研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课程的过去”不值得研究、课程史研究解释力的积弱以及研究方法的褊狭,构成了课程史研究的内在性困扰.
-
-
杨帆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普莱西诉弗格森案”是美国黑人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从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者对该案的认识和评价存在某些误区.本文力求在较为充分占有相关史料和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梳理“普莱西案”的过程,指出国内研究结论的不合理性,以期对该案的特性及历史意义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本文认为,国内学者对普莱西案的认识和评价较为单一,一致对该案进行谴责,普遍夸大了该案对黑人教育负面影响.普莱西案是一个公正的、符合历史的判决,并没有对黑人教育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种族主义盛行的历史环境下,联邦最高法院“隔离但平等”的判决在最高司法层面肯定了黑人和白人的平等受教育权利,这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
-
-
周娜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在强调实践品性的历史研究思维下,教育历史的实践活动在教育史研究中逐渐恢复其应居的位置.对教育历史实践活动的研究可以从诸多的角度展开,其中身体视角不容忽视.以为何及如何构建身体视角的教育史研究为研究的问题导向,文章论证了以实践—生存哲学身体论为基础身体视角的教育史研究,指出实践-生存哲学对“身体”的理解,启示着教育史研究须相应地从认识论向实践-生存取向转换,构建身体理论视角下的教育史研究,以实践一生存哲学下的身体之维发现和陈述教育史事实,构境实践-生存取向的教育历史。这既符合世界教育史研究潮流,也是教育生存转向的必然回应。当然,还应该认识到身体视角的有限性,因为“历史的丰富性不是抽象的理论框架所能涵盖的”,某一个或几个理论视角不可能发现和挖掘所有的历史事实,身体视角也是如此。正如台湾学者黄金麟曾说:“不是所有的社会建制都以身体作为发生条件和对象,也不是所有权力都以身体作为行使对象””,教育活动、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的发生和发展当然也是如此。身体视角的教育史研究可以帮助人们看到之前被忽略的教育历史事实,加深对历史丰富性的认识,但它只是作为构建教育历史实践世界的一种视角而存在,并不能取代其他的历史理论视角。
-
-
Ding Keshun;
丁克順
- 《2016国际儒学论坛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儒学教育起源于中国,公元第Ⅱ世纪就进入越南社会了.但是要到李朝第Ⅺ世纪,以1070年建立文扇、1075开辩第一儒学考试、1076年建立国子监、1154建设南交祭坛和1156年建设孔子扇等事件來越南独立教育才正式形成.从1075年到1919年越南教育和科举历史已经具有了八百多年发展.其中,黎初(1428-1527年)的儒学教育可以称是最典型、最完善的.这时期也是独尊儒教的,同时成为后代时期的标准;也是在越南现代社会具有多大的影响.
-
-
Ding Keshun;
丁克順
- 《2016国际儒学论坛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儒学教育起源于中国,公元第Ⅱ世纪就进入越南社会了.但是要到李朝第Ⅺ世纪,以1070年建立文扇、1075开辩第一儒学考试、1076年建立国子监、1154建设南交祭坛和1156年建设孔子扇等事件來越南独立教育才正式形成.从1075年到1919年越南教育和科举历史已经具有了八百多年发展.其中,黎初(1428-1527年)的儒学教育可以称是最典型、最完善的.这时期也是独尊儒教的,同时成为后代时期的标准;也是在越南现代社会具有多大的影响.
-
-
Ding Keshun;
丁克順
- 《2016国际儒学论坛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儒学教育起源于中国,公元第Ⅱ世纪就进入越南社会了.但是要到李朝第Ⅺ世纪,以1070年建立文扇、1075开辩第一儒学考试、1076年建立国子监、1154建设南交祭坛和1156年建设孔子扇等事件來越南独立教育才正式形成.从1075年到1919年越南教育和科举历史已经具有了八百多年发展.其中,黎初(1428-1527年)的儒学教育可以称是最典型、最完善的.这时期也是独尊儒教的,同时成为后代时期的标准;也是在越南现代社会具有多大的影响.
-
-
于潇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
| 2015年
-
摘要:
为了规划战后教育的发展问题,国民政府于1946年9月在重庆组织召开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综观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的影响,在推进战后初期教育复员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一些高校、中等学校和其他教育机关留守原地,兼顾了西南、西北地区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国内教育发展地区失衡问题。大量敌伪学校被政府接管,初步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当时台湾的教育发展也起到了一定成效。然而,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结束不到一年,国民党公开发动内战,严重阻碍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正在复员的教育工作同样受到了巨大影响。教育经费经常被挪用作内战,战乱导致校舍破旧不堪,师生的生活无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战后教育的发展步履维艰,因此,尽管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商定了战后教育的发展大计,但是由于当时国内局势的急剧紧张,教育复员工作被迫中断,战后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
-
于潇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
| 2015年
-
摘要:
为了规划战后教育的发展问题,国民政府于1946年9月在重庆组织召开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综观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的影响,在推进战后初期教育复员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一些高校、中等学校和其他教育机关留守原地,兼顾了西南、西北地区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国内教育发展地区失衡问题。大量敌伪学校被政府接管,初步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当时台湾的教育发展也起到了一定成效。然而,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结束不到一年,国民党公开发动内战,严重阻碍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正在复员的教育工作同样受到了巨大影响。教育经费经常被挪用作内战,战乱导致校舍破旧不堪,师生的生活无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战后教育的发展步履维艰,因此,尽管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商定了战后教育的发展大计,但是由于当时国内局势的急剧紧张,教育复员工作被迫中断,战后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