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相关文献在1933年到2022年内共计4700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82篇、会议论文218篇、专利文献19348篇;相关期刊1956种,包括世界教育信息、比较教育研究、上海教育等;
相关会议116种,包括201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制度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等;教育制度的相关文献由460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江源、谈松华、褚宏启等。
教育制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348篇
占比:80.46%
总计:24048篇
教育制度
-研究学者
- 李江源
- 谈松华
- 褚宏启
- 郑士贵
- 杨东平
- 顾明远
- 吴洪成
- 本刊编辑部
- 黄志成
- 程介明
- 等
- 赵中建
- 刘燕敏
- 何波
- 俞可
- 冯建军
- 颜刚威
- 冯增俊
- 刘北鲁
- 刘复兴
- 叶文梓
- 夏业良
- 康永久
- 张人杰
- 张岩
- 张晓鹏
- 朱永新
- 汪卫平
- 汪杰锋
- 王长乐
- 薛涌
- 金生鈜
- 钟乔
- 高洁
- 龙应台
- 傅禄建
- 克农
- 冯晓霞
- 刘海峰
- 史朝
- 史步娥
- 吕寿伟
- 吴孟雪
- 吴文侃
- 唐金龙
- 夏薇
- 姚勇
- 孔令锋
- 孙绵涛
- 宋亮
-
-
范学锋;
刘向兵
-
-
摘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美好理想。研究认为,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亦有着独特的价值。这主要表现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发展共识,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奠定高素质人才基础、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思想基础。研究建议,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历史时期,需在思想认识、教育内容和实现目标等着力点上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
-
-
覃彤;
茅锐
-
-
摘要:
以日本岛根县特别支援教育制度的实施为个案,对其一贯制的特别支援教育体系、有力的特别支援教育保障措施、完善的特别支援教师进修机制进行分析,探讨了出云市早期支援教育咨询系统和岛根县与鸟取县特别支援学校合作网络建设项目的实施和成效。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体系,加强特殊教育校际合作网络建设,提高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水平。
-
-
王晓丹
-
-
摘要: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的质量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更是国内外学者不断探索的课题.建立一套适合吉林省自身发展的、有效的高等教育体系并顺利运行,对于提升吉林省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实际,从人才培养的内涵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初衷出发,从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制度的保障及提升社会服务等角度给出提升吉林省高等教育质量的路径和措施.
-
-
-
赵博翀;
邓可卉
-
-
摘要:
清末纺织教育制度是癸卯学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过程受本土因素与外部因素双方面影响。文章以癸卯学制为背景,采取区域互证的方式,爬梳各类史料汇编及报刊图书等文献资料。研究认为清末纺织教育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894年李鸿章撰写《推广机器织布局折》至1897年蚕学馆建立是萌芽阶段,部分洋务人士意识到纺织教育的必要性,并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纺织学校,是纺织教育制度形成前的重要尝试;从1898年张之洞撰写《劝学篇》至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公布是理论形成阶段,以湖北经验为基础,以日本模式为借鉴,融合中国工农业现状,形成了适合中国纺织业发展的现代教育制度;1905年学部成立至1912年学制更迭是实践阶段,受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各地纺织教育呈现不完全一致的面貌。通过描绘清末纺织教育制度化的历史图景,以期补充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的另一面相。
-
-
张旺
-
-
摘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为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制定了顶层设计,明确了目标任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完成战略任务,需要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深刻阐释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六大维度现代化的具体内涵和指向,对于完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
-
薛二勇;
李健
-
-
摘要:
教材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要素和基本依托,对于人才培养的价值观念、知识认知与能力素养至关重要。教材无小事、教材是国是。经教材观察、访谈调查、政策分析、舆情信息等的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发现,教材治理是内容和形式相统一、价值和文化相融合、育人效益为主导的过程,我国已经基本构建了教材政策体系,形成教材治理的基本制度。教材建设过程中由于多重因素影响而面临挑战,主要表现为价值因素,价值信念导向不准;文化因素,公序良俗把握失衡;质量因素,过程控制不够精准;评价因素,监测预警机制缺失。推进教材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关键是要建立健全教材价值导向审查制度,建立健全著编用全过程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常态追踪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终身责任追究处罚办法。
-
-
韩克庆
-
-
摘要:
青少年教育福利,是指包含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校外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中由国家提供的低费或者免费教育及相关制度安排。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教育福利与教育制度高度重合,形成了以免费教育体系、人民助学金制度、兴办幼儿园和少年宫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架构。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市场化改革以来,以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杂费减免政策、奖学金助学贷款政策、免费师范生政策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教育福利制度初步形成,从总体上提高了教育福利对促进教育公平性的认识,加强了教育福利的制度化建设,扭转了“教育产业化”等不良影响。我国青少年教育福利发展的合理定位是确立国家在教育福利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政府在教育福利中的财政责任,拓展教育福利的制度内容,提高教育福利的普惠性质,厘清教育福利与教育制度的关系。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进程中,教育福利已成为撬动教育体制的切入点,是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重要环节。
-
-
潘海生;
殷美玲;
宋亚峰;
崔立功
-
-
摘要:
我国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政策相继经历三个变迁阶段:第一阶段以层次结构建设为主,初步构建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政策体系;第二阶段以层次衔接发展为主,形成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政策体系内涵发展;第三阶段以类型制度完善为主,基本建成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政策体系。运用多源流理论探寻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政策变迁机理发现,问题源流构建政策变迁的合理性基础,保证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政策变迁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政治源流营造政策变迁的良好政治环境,保证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政策变迁的系统性和体系性;政策源流形成政策变迁的合法性依据,保证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政策变迁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三源流动态耦合,开启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政策变迁的“政策之窗”。时下,应将问题源流作为基本前提,直面当前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的现实问题;将政治源流作为主导动力,关注国家重要战略的引领作用;将政策源流作为重要补充,增加政策发展的选择空间;重视三源流的耦合作用,把握政策变迁的时机。
-
-
胡闽恺
-
-
摘要:
文章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模式为主线,结合杜、陶各自的学术及社会背景,分别从“教育理念”“制度设计”“师生观念”三个角度,对陶行知与杜威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异同进行多角度的比较研究。在对二人教育思想的研究中,需要对权威理论进行扬弃,学者群体应当与基层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建构学科的未来。
-
-
-
-
李昀
- 《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不断变革的发展过程.这一进程以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为起点,并由工业革命所推动的工业化和新技术革命所推动的信息化所推动,形成了现代化教育.信息的传播在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传播"在教育中是一个通道的作用,人类的教育从远古走到今天,所依托的无非就是各种传播技术和手段的不断进化和演变,各种网络传播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迭,传播方式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展现方式与变革途径.微传播时代的的到来就是现阶段的时代潮流.便捷的传播方式,优越的传播特征,为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创新带来极大的冲击,也让机遇与挑战并存.
-
-
秦兴
- 《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教育公平是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国家和历史时期都赋予与其发展特点相适应的含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大众化进程使教育公平问题日斩凸现,并愈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自身的制度短缺和僵化现象愈加明显,人们将教育公平问题的实质归结为制度问题.重点论述了教育公平与教育制度创新的关系,教育公平要成为实践中可接受的现实,有赖于教育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
-
-
-
王霞
- 《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信任是教育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的社会目标.它是基于教育信念的价值期待,表征主体的互动关系,更诉诸规约的实践方式.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教育的信任也出现危机,表现为教育信念的偏狭性、教育交往的抽象性以及教育实践的违约性,由此带来教育信任的功利性、客体化以及失效性等问题.教育信任危机的根源则在于现代社会"脱域"机制下的抽象体系、普遍原则和个人存在的本体性焦虑.结合社会的特点与教育的特征,重建教育的信任,需要形成合理的教育信念和价值共识、构建专业的教育知识体系、实现对本体安全和认同的教育关照以及立足文化的教育制度反思与实践.
-
-
WANG Huan-an;
王寰安
- 《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二十六届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特许学校治理机制包括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内部治理机制,即学校办学主体通过合理配置学校内部决策权力和建立专门机构的方式对校长行为进行直接监督,但是受到董事会成员目标冲突、履责意向不足、非对称信息和监督成本过高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内部治理机制无法完全实现对校长行为的有效约束.另一种是外部治理机制,即通过政府外部监管尤其是教育市场竞争来实现对校长行为的间接约束.在教育市场竞争条件下,特许学校生存发展的唯一选择是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和吸引优秀师资等扩大生源,增加办学经费,否则学校将面临生存危机,校长也将被替换.同时,教育市场竞争形成的招生率、优秀师资率、办学收益和成本等市场公开信息指标可以简化对校长经营的评价,从而缓解内部监督中的非对称信息问题.特许学校外部治理机制的形成与办学准入体制、学生入学体制、教师人事体制等教育制度环境改革突破密切相关.
-
-
赵钱森
- 《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社会逐渐进入小康社会,教育公平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研究重点,众多研究者从教育公平宏观视角关注教育公平制度的建立,很少从微观视角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参与教育的机会公平,笔者立足教育社会学视角,分析社会阶层差下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个体在教育过程参与不公平,以此为教育公平制度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探索一种教育公平制度体系弥补弥教育过程不公平.
-
-
Jin Lu;
金露
- 《江西省首届教育学学科联盟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教师的不良行为或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项目分别从制度的角度、社会价值观的角度以及教师自身的角度入手,对教师失范行为的产生原因进行剖析,同时对如何规范教师行为,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进行探讨.
-
-
Jin Lu;
金露
- 《江西省首届教育学学科联盟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教师的不良行为或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项目分别从制度的角度、社会价值观的角度以及教师自身的角度入手,对教师失范行为的产生原因进行剖析,同时对如何规范教师行为,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