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传播

微传播

微传播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568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政治、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0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78948篇;相关期刊326种,包括新闻世界、东南传播、今传媒(学术版)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6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2015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等;微传播的相关文献由676位作者贡献,包括徐霞、胡剑、陈卓威等。

微传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0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8948 占比:99.68%

总计:179514篇

微传播—发文趋势图

微传播

-研究学者

  • 徐霞
  • 胡剑
  • 陈卓威
  • 丁祥青
  • 周严
  • 安丰田
  • 张利君
  • 彭兰
  • 王佳
  • 王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莹
    • 摘要: 微传播时代,多元、开放的媒介环境对主流媒体如何提高在青年用户中的传播力提出了挑战。针对青年用户,主流媒体需要树立“微理念”,搭建面向青年用户的信息传播渠道,将对青年用户的传播触角延伸至虚拟网络空间,通过构建微平台矩阵、科学设置传播话题、建构沉浸式叙事场景,创新“微表达”,构建“微环境”,形成“微合力”,用微传播讲好青年故事。
    • 史鑫
    •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受众依靠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并分享、转发信息,社会逐渐进入了“微传播”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媒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广电传媒,其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传播内容等都受到了较大影响。本文分析“微传播”背景下广电传媒主题报道现状,并提出广电传媒做好主题报道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
    • 蓝茵茵; 李娟
    • 摘要: "微"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传统的"中心化"传播格局逐渐被解构、宏大冗长的内容滞碍信息传递和受众认知、单向低效的传播方式难以引发关注与互动等困境。借力借势"微"传播理念与技巧,再造"中心化"传播节点,打造新鲜明快的内容,并采用精准互动的传播方式,提升马克思主义"微"传播的话语权、吸引力和渗透性,对大众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真正的"术"与"道"。
    • 陈少徐; 李胜彬
    • 摘要: 本文在TAM技术接受模型的基本架构上,对广东省内十所高校青年使用微传播的动机与行为进行调查研究。青年使用微传播主要动机是满足维持关系的社交需要和获取信息的认知需要,其负面影响主要是信息繁杂、占用过多时间,过多地依赖网络社交等。
    • 胡剑
    • 摘要: 微媒体视域下媒体伦理呈现主体隐匿化导致伦理规制对象缺失、技术利用偏好化导致人机关系异化、信息采集隐蔽化导致隐私保护困难、媒体信息片段化导致媒体信息失真、媒体信息商业化导致新闻界限模糊、媒体信息娱乐化导致信息过度表达等现象。微媒体视域下媒体伦理构建应坚持主体确定原则、人机和谐原则、私人边界原则、信息真实原则、界限清晰原则、适度表达原则。当前,应尽快健全微媒体信息主体权责明晰管理制度,建立微媒体技术和谐发展合理使用制度,完善隐私信息分级保护及限制利用制度,构建微媒体信息失真控制干预矫正制度,完善微媒体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构建微媒体作品讲品位、讲格调长效机制。
    • 胡剑; 徐茂华
    • 摘要: 微传播时代的话语主体呈现多元化与圈层化趋向、话语空间呈现拓展化与交叉化趋势、话语范畴呈现生活化和娱乐化倾向、话语单元呈现片段化和碎片化特征。微传播时代对雷锋精神话语体系建设提出新要求:微传播时代雷锋精神传播应注重多元并进、应注重融入圈层、应注重个人观感、应注重话语重叠、应注重生活旨趣、应注重范畴转化、应注重语体精悍、应防止碎片解构。新时期,我国应从健全雷锋精神话语主体拓展制度、完善雷锋精神话语空间拓展机制、构建雷锋精神话语范畴创新机制、建立雷锋精神叙事微话语转化机制等方面推动微传播时代雷锋精神话语体系建设。
    • 张宜萱; 许瑞芳
    • 摘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微传播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环境,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微传播具有内容碎片化、受众细分化、结构扁平化、形式多样化等内生特性。利用微传播媒介开展“大思政课”,需要关注微传播与“大思政课”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微传播视角下建设“大思政课”应该有效应对微传播挑战,坚持“大思政课”价值导向;合理选取微传播内容,丰富“大思政课”议题;充分利用微传播形式,凸显“大思政课”效果。
    • 张橙
    • 摘要: 过去,在公共危机传播扩散上,主流媒体是唯一的传播途径和渠道。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传播”也实现了较为出色的发展,其传播效能十分可观,在社会上也有较为突出的舆论影响力。因此,当前背景下,“微传播”的发展为推动公共事件的宣传扩散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就现状来说,“微媒体”的突出代表主要是微信、微博等,这些平台在进行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传播的过程中,不仅有较为出色的传播时效性,而且受众群体广泛,有较为突出的传播影响力。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发展进程中,“微传播”在其中扮演了十分关键的角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情绪。所以重视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微传播”影响力形成机制探讨和分析,有十分突出的价值和意义。
    • 马学春; 谢科嶺
    • 摘要: 新媒体时代面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微传播迫在眉睫的传播效度问题,激扬SOLOMO模式的“社交化”“本地化”“移动化”传播理论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微传播的契合应用,为拓展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微传播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运营策略和传播路径。
    • 巩晓珂
    • 摘要: 2022年北京冬奥会带火冰雪题材文艺创作,其文艺作品类型和形式多元,丰富了冰雪文化的表现形式,为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注入活力。文章聚焦快手首档自制微纪录片《二十》的内容创作与传播策略,采用个案研究法,为冰雪题材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借鉴。研究发现,《二十》选取普通人视角,以小切口切入冬奥,运用丰富和谐的画面元素为受众营造情感代入式体验,还依托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平台与受众增加互动,不仅使北京冬奥会的办奥理念得到深入的传播,还进一步反映中国发展进步,诠释中国形象,展示民族精神,是冰雪题材微纪录片的一次成功尝试。文章进一步提出在微传播时代,冰雪题材微纪录片要从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创作水平,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冰雪故事等方面创新发展的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