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5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
2015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

2015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5-06-14

主办单位: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北京数字科普协会;首都博物馆联盟

会议文集:2015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靠师徒世代相传的方式流传于世的古建修缮工艺技法正在面临着被遗忘,甚至逐渐消失的严重威胁.如何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影像等多媒体现代化科技手段真实、系统和全面地将古建修缮工艺保存下来,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如何利用现代化影像技术在数字博物馆数字化平台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传承、传播与发展则成为当前艺术传播的一个重大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博物馆中存在着形式单一的问题,其中视频影像的数量少之又少。所以,应该通过视频语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传播力度,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性所不容易表现的。视频影像不仅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还可以当作导航。只要保证视频影像的拍摄质量,文件大小易于网络传播,大量的使用视频手段是完全可行的,并且它具有非常鲜明的优势,应用视频影像可以直观地让人们看到实物,可以亲自体会到实物的精神所在,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主要表现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受众群需要一种直观的、明确的元素表现,视频影像完全满足了这一需求。所以,视频影像的应用在当今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具有绝对的优势。
  • 摘要:技术变革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印刷术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通信的迅速过度让文化自身所具备的资讯容量不断增加.大量书籍、报刊的出版发行,有声读物、影像资源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都表明文化在媒介的作用下走向了一种资讯化的演变.本文将分析新媒体语境的技术趋势、时代特征、受众特征,以及他们的审美趣味,并浅析博物馆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新媒体带来的读图时代下的文化立场.
  • 摘要:数字虚拟技术已经成为博物馆陈列展示、提升服务和延伸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桂海碑林博物馆山水赏游虚拟体验馆,通过挖掘深藏于美丽山水间的石刻文化,借助高科技技术(3D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技术虚拟技术等),增加观众互动体验环节,使观众得到独特的文化享受的同时,增强了趣味性.通过对博物馆文化展示和服务方式的探索,将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关注博物馆文化.
  • 摘要:藏品数字化展示是博物馆的重要业务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手段创新.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农业博物馆在书画藏品方面的数字化展示内容和工作进展.博物馆藏品数字化不仅对保护文物有着重要意义,而且通过数字化过程得到的各种数字资源也是数字化展示的重要素材。开发数字化展示的新形式,可以进一步扩大博物馆的受众群体和服务范围,对博物馆功能的扩大和发挥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不同形式的藏品,应当根据其特点尽可能采取适宜的数字化方式展示给观众,既要让藏品“走出”藏品库,更要让藏品以更加生动、更加易于观众理解和欣赏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藏品真正地活起来,与观众形成充满乐趣的互动。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手段会越来越丰富,技术也将越来越成熟,必将对传统的博物馆事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博物馆工作者,应当紧跟形势,利用一切手段,通过各种新形式把深藏库中的藏品鲜活地展示给世人。
  • 摘要:艺术设计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运动变化的.好的设计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吸取传统的给养,推动设计理念不断更新、发展、完善,在丰富自我的同时,也为用户带来了便捷性.现代数字"戏曲虚拟博物馆"设计在当下信息快速传播、科技迅猛发展的前提下推陈出新,通过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了人类一切有目的的价值创造活动,从而确立时空调度的运动观念,逐步形成设计作品本身的审美意识形态,并通过先进的科技媒介平台,为用户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以及亲身体验感.
  • 摘要:随着我国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发展,全国各级各类文物机构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文物数据.数据共享并满足用户对文物信息查询和获取的需求,要求发展一套文物元数据标准体系.文章在调研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外文物元数据标准的发展情况,分析我国在文物元数据标准建设方面的思路和需求,提出需要建设一套有关数据结构、数据取值和数据内容的元数据标准体系.
  • 摘要:以物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被誉为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物联网技术也获得高度重视.本文从物联网的概念、关键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入手,探讨了物联网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前景.物联网将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其在博物馆领域也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也必须看到,博物馆物联网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除了需要转变观念、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以外,博物馆的某些特性(例如文物、古建的不可破坏性)也使得物联网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和挑战,必须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发展战略。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相关标准的出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运用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型的博物馆将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未来。
  • 摘要: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目前已超9亿多,是全球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App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得到各类机构、组织的重视和应用.互联网正从PC端往移动端快速转移.随着博物馆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研究等职能的进一步深化,怎么利用好App推介博物馆的各类服务,服务大众,是国内外各博物馆目前都正在思考和探索中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研究如何利用App更好地为中国电影博物馆的观众乃至全国网民提供服务,研究探索如何更好地建设本馆App,丰富本馆目前在新媒体上的宣传、服务手段,对本馆App建设项目提供指导参考、建议和启示.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同行业博物馆App建设提供参考和启示.
  • 摘要:全景视频是比全景图片更高级的一种虚拟现实技术,它使用数个摄像机联合拍摄周围180.或360.的景物,并通过全景缝合的手段,将数个摄像机所拍摄的数个视频合成为一体,生成全景视频,真实地再现了摄像机群周围的实况全景.本文既涉及较为深入的理论算法研究,又有计算机技术架构上的创新,还包括对全景视频在应用上的开发,同时讨论了多摄像机群的部署上的问题.在计算机工程上,本文提出了一套用于生成全景视频的高性能计算架构.它采用图形处理器作为协处理器,将全景视频生成算法的大部分工作移交到图形处理器完成,使原本需要数十个中央处理器才能完成的计算任务,用一个图形处理器即可胜任,极大地降低了中央处理器的使用个数.在全景视频的应用上,本文建立了一套全景实况现场直播系统.它是将全景视频与IPTV技术结合起来,将生成的全景视频通过剪裁、压缩编码、传输等步骤发送给远程的观众.借助全景视频,远程的观众在观看现场节目时,可以自由地观看他们感兴趣的区域,摆脱了以往摄像师控制视野的束缚,让观众如身临其境般左顾右盼.这种技术将改变传统电视直播形式,产生一种新的全景直播方式,为数字博物馆参观提供了新途径.
  •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开放内容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谷歌艺术计划采用开放内容模式,在互联网上创建了在线博物馆,是博物馆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开放内容典型项目之一.本文分析谷歌艺术计划的项目理念、技术应用等,探讨开放内容在博物馆资源数字化方面的应用.谷歌艺术计划颠覆了传统的博物馆参观模式,应用谷歌街景技术和十亿像素成像技术,借助互联网平台,展现了在信息时代参观博物馆的新方式。通过在线参观,民众可以自由、方便地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欣赏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品。通过谷歌艺术计划中的收藏选项,参观者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展品,并且把它们收集到一起,建立属于自己的虚拟博物馆。通过对比研习选项,参观者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几个展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谷歌艺术计划不仅帮助博物馆完成了在线展览的功能,而且借助于互联网的自身特点,改善了以往单调的参观模式,吸引了更多的民众参观博物馆,提供了更好的参观体验,增强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谷歌艺术计划是开放内容与博物馆结合的产物,这是博物馆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做出的创新之举。攒动的人潮没有了,距离没有了,推到眼前的只有高度还原的展厅景观和70亿像素无限细腻的细节和质感。谷歌艺术计划不仅帮助民众更好地参观博物馆,而且也解决了博物馆场地有限的难题。目前,与谷歌达成合作协议的博物馆数量有限,如何和更多的博物馆合作是谷歌艺术计划的下一个难题。此外,把博物馆线上浏览和线下参观有机结合起来,将会是谷歌和博物馆合作的下一个重要议题。
  • 摘要:通过调研国内外多种主题词表的构建和研究现状,分析多种词表的构建流程、编表规则及词间结构等相关内容,得出编制主题词表所必要的词间结构等研究结果,然后遵循主题词表国内外的编表标准及国内博物馆藏品分类标准,结合国内博物馆藏品分类的现状和我国文物领域体系自身的特点,参照部分文物分类方法的研究结果,提出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主题词表的构建流程及整个过程中每个部分所涉及的方法和技术.
  • 摘要:临时展览是博物馆的重要展陈方式,对其进行数字化开发不仅可以变展厅的"临时"为网络的"长久",而且观众受体和观赏时间可以无限扩大和延长.本文将介绍中国农业博物馆在临时展览数字化开发过程中的做法,总结经验,并通过案例展示如何通过临时展览的数字化开发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共享.
  • 摘要:在智能终端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也逐渐借用App这种新形式进行科普传播,以提升科普效果,扩大社会影响力.本文对故宫博物院"皇帝的一天"App案例进行介绍,并对其中的游戏元素,包括沉浸元素、扮演元素、任务元素、动作元素、益智元素,进行了全方位分析.故宫博物院的开发团队所设计开发的这款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科普软件,促进了青少年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为了更好地实现“皇帝的一天”的知识传播功能,发挥更大的科普作用,结合博物馆科普工作的特点,本文提出定期更新、增强互动设计、结合现实虚拟的建议,旨在进一步提升其科普效果.
  •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已经进入全新的数字信息时代,收藏着古老文物的博物馆也将更多新颖的数字信息手段应用到展示和服务中来.其中,微信因用户广泛、使用方便、功能强大、平台免费等特点,成为了广大博物馆青睐的导览手段.本文介绍了目前一些博物馆选择的导览方式,论述了微信导览的可行性及功能应用,包括在使用微信导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等,以期微信平台能够更好地助力博物馆的传播与发展.科技的进步推动生活的改变,一向给人以严肃、古板印象的博物馆,也在信息化时代更加注重接力新技术应用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微信导览实现了社会科技平台和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较好结合,它可以在参观前提供指南,在参观中成为向导,在参观后提交反馈,成为了馆方与观众互动交流亲密无间的平台。虽然目前微信导览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今后更精心的研究开发,它将在博物馆社会教育、公众服务和宣传领域中大有作为.
  • 摘要: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络等新兴服务促使人类社会的数据种类和规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大数据时代正式到来.数据从简单的处理对象开始转变为一种基础性资源,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大数据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大数据的规模效应给数据存储、管理以及数据分析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数据管理方式上的变革正在酝酿和发生.本文所阐述的是在此背景下,故宫博物院作为在博物馆行业中数字化发展较好的单位之一,如何将现有数据存储好、保护好,以及在将来的管理以及应用中如何更好地保护好这些数据的一些设想.
  • 摘要:21世纪,新媒体(New media)、移动媒体是传播工具的新趋势.本文探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重要的国宝之一——"翠玉白菜"为何及如何再现、生产和消费出数字美学和新的视觉性(Visuality),以及它的文化创意衍生品呈现的商品美学.
  • 摘要:文化遗产传承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北京联合大学国家级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先进的数字校园基础设施,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应用为主题,运用虚拟现实、云计算、新媒体、数据挖掘等相关技术,高度集成的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中心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有机融合,不断完善虚拟仿真实验环境,丰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开放共享程度,力争建设成为国内一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摘要:为高效、科学地管理博物馆日益增多的海量藏品,并在需要时快速准确地提取,博物馆藏品数字化采集工作势在必行,这对藏品信息的系统管理和永久保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自然博物馆标本数字化采集过程为例,介绍了海量藏品信息数字化采集的工作流程、方法、工具及数据管理规范,重点讨论了海量藏品的二、三维数据采集过程,并对工作中的经验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采集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应对措施,并提出了未来数字化采集的改进方案.
  • 摘要: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旨在实现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系统和资源的共享,为博物馆的决策以及科学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CIDOC CRM是一个统一的全局数据模型,发展较为完善,在文化遗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将CIDOC CRM应用于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中,可以实现博物馆信息资源的集成和共享.
  • 摘要: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身份的独特标志,是现代城市追溯文化源流、寻找自身定位、还原城市身份、获取公众认同的宝贵依据.深入研究、挖掘城市文化遗产,有效利用、传播城市文化财富,是凸显城市特色、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必要举措.新媒体的展示、传播和服务手段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有利于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开发,从而促进城市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探讨新媒体语境下,城市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的思路与实践.
  • 摘要:在当今社会下,特别是媒体终端的迅速发展,使影视作品的方式、途径,发展非常迅速,数字博物馆为文化的传承承载着巨大的压力.说到数字方面,大多是用动画计算机技术来制作,其中一个方法是用动画的制作方式把优秀的文化进行重现,但是目前很多动画制作的手段和制作方法还比较粗制滥造,是粗放型制作,这样很难把优秀的文化进行很好的传承.本文就动画制作方面论述角色的动作调试常遇到的一些问题.指出了心理活动和外部形体动作是组成动画角色的重要因素,以及心理活动对角色动作的影响,提出了了解你要所做的角色,做出提前规划,做动作时要考虑情绪,并进入到角色的思想中去的建议。
  • 摘要: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可以通过数字化控制来实现虚拟的角色或场景,也可以把消失已久的文化、文明等加以重现,如圆明园、故宫等现在都得到了很好的数字呈现,但是场景只是数字呈现的一个方面,角色的呈现也应当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主要以动画的方式加以表现.目前,虽然国内动漫产业不断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属于粗放型加工,特别是人物、动物等角色的动作调节,现就制作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来论述,如在动画制作人员在进行骨骼绑定时还是应该找到一个适合创作的方法.文章还分析了手动绑定骨骼的优势,并指出了骨骼插件绑定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根据个人角色的不同和角色动作表演的不同来进行专门的骨骼绑定系统制定才是最适合的,才能有利于动画师在调节动画时有更好的发挥的解决方法。
  • 摘要:博物馆近场智能定位系统是一款针对博物馆场景开发的应用.基于iBeacon技术,M-Beacon可实现博物馆智能导览,也能实现与参观者的实时交互,并对实时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应用.博物馆将现有展品的背景资料,制作成音视频资料方便快速,只需进行基站、服务器和前期展品内容制作即可.系统不仅能为观众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提升观众感知,也成为了博物馆与观众实时沟通互动的平台,为博物馆搜集观众参观博物馆的相关信息数据,通过整理分析更新数据库,可以为观众提供更符合个人需求的信息.M-Beacon系统的应用对于博物馆提升观众服务水平和自身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
  • 摘要: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室内定位技术呈现多样化,例如WiFi、ZigBee、蓝牙和超宽带等,在各个场景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WiFi定位技术拥有传输速度快、信号稳定、数据流量大等特点,因此在博物馆的展示导览服务领域内可以将WiFi定位技术与智能终端结合,形成应用了无线定位、无线传输、多媒体、互联网等多项技术的智能导览系统,弥补传统人工讲解服务所存在的不足,既满足了观众需要,又有利于博物馆的数字化推广.本文将对WiFi定位技术进行阐述,介绍基于WiFi定位技术的智能导览系统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 摘要:由于互联网飞速发展,目前我们已进入了移动互联网信息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应用随处可见.传统博物馆陈列展览中传递的是藏品的多维信息,利用移动互联网在传统博物馆陈列展览中补充藏品的信患点,是目前最快速有效的传播途径,对于博物馆陈列展览意义重大.本文对传统博物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展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博物馆展览的影响.互联网发展趋势是个人化、移动化。利用移动互联网实现博物馆展览OTO模式是未来传统博物馆陈列展览发展的方向。博物馆展览OTO模式是一种博物馆展览利用互联网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新型展览模式。
  • 摘要:移动互联技术的迅速普及使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试图利用移动互联应用实现服务水平的提升,改善观众的参观体验.但是,当前博物馆移动应用开发还是容易进入一些误区.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博物馆移动应用研究和实践的经验,简要介绍了设计博物馆应用的步骤,并选择Axure原型设计工具进行了应用原型的开发.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目前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仍有待完善.
  • 摘要:面对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浪潮下,本文关注博物馆(科技馆)的传播与服务的战略转型,新兴媒体-移动导览(微云导览)助力博物馆(科技馆)的传播与服务.移动互联网是新时代一个全新的产物,作为这个全新产物的代表-移动导览(微云导览),能够运用它为现代博物馆(科技馆)建立一种全新的智能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移动互联网的典型特点之一是“用户体验至上”。移动导览(微云导览)贴合移动互联网“用户体验至上”的特点,“使空气中充满信息,空气中充满惊喜”,可以很好满足博物馆(科技馆)在这个技术层面上的需求,并且,还摒弃了早期移动互联网在服务上的种种弊端,将用户群返还给博物馆。博物馆(科技馆)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过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逐步抛弃以前陈旧的观念,放眼未来,满足现今博物馆用户群对于信息交互的实际需求。通过网络服务平台,移动导览(微云导览)整合上述所有内容,建立一个完整全新的智能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与观众“线上、线下”的全方位互动,强化与观众联系,在提供工作效果和效率的同时,提升两类服务产品的市场美誉度。
  • 摘要:微传播是一种新兴的、发展迅速的、极为贴近受众的传播方式.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颠覆性的,有可能成为互联网带来信息爆炸后的又一次信息爆炸.在博物馆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而绞劲脑汁地开展数字化、信息化的今天,微传播给博物馆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希望.充分利用微传播手段为博物馆服务,通过微博、微信等人们日常的社交平台开展博物馆公众教育和文化传播成为博物馆的时尚.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的分析可以看出,只要运用好微传播手段,完全可以使微传播成为博物馆文化传播中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微传播为博物馆文化传播开辟出新的阵地.
  • 摘要:各种室内定位技术的发展,有力促进了LBS提升.面对如此众多的室内定位技术,博物馆也开始利用其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导览服务,同时也有助于博物馆的日常管理.本文从博物馆的角度出发,对当前的室内定位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做了系统的分析比较,让博物馆选择合适的定位技术,推动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和服务体验.
  • 摘要:近年来,博物馆旅游发展呈现方兴未艾之势,但许多行业博物馆由于不同因素的制约而遭到旅游业的冷落甚至忽略,进而影响了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缘此,本文试图为促进行业博物馆与旅游业的合作提供具有可行性的方策或建议,从而使它们能够走进和融入日益繁荣且极具潜力的文化旅游市场,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博物馆文物展览与研究领域的拓展应用,博物馆数字化展示设计出现了很多新的展示模式.本文将对博物馆数字化展示设计模式进行详细分类和探讨,并对未来博物馆数字化展示设计提出了新的模式.
  • 摘要:我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也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开始探索尝试.但国内可参考的架构完整、关键技术和过程明了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案例却很稀少.本文通过对陕西省教育厅重点攻关项目——汉唐王陵数字化研究项目来分析探讨数字媒体技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的应用空间,应用范畴,应用方法以及相关具体技术.数字技术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也越来越多的为文化遗产保护所用,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被重视。首先,数字技术不是单纯的某项技术或某个软件,它是根据项目目标实现的需要,结合多种学科知识,运用多种技术软件交叉制作来完成的。这样的运作方式就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系统,需要有全面的考虑和细致的分工,多方面的协同合作。其次,对成功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解构性分析才能找到关键点的所在,更多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对自身项目的解构性分析总结也有助于为未解难题寻找解决办法,为存在的不足查找根源,在分析总结中不断进步。另外,数字应用水平相较国外还有很大的距离,需要项目运作人拥有完备的数字化思维,懂得如何架构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最后,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根本目的是利用数字技术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在这个根本点上,要避免空泛的,纯粹为了技术而技术的项目制作。需要充分利用发展的好时机,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学习那些技术和经验深入研究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法新举措,努力促进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
  • 摘要:长城与旅游长期以来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长城文化是长城旅游的重要资源,而长城博物馆正是这一资源很好的提供者、传播者.本文通过对长城文化所具有的工程建筑价值、军事防御价值、文化旅游价值的分析,希望能够在进一步挖掘长城建筑的文化旅游价值的同时,更好地传承保护开发利用长城这一旅游资源.
  •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博物馆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能否对博物馆的文化旅游价值进行挖掘和利用,决定了城市景观内涵和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本文通过对伦敦博物馆数量、分布、旅游价值实现途径的分析,通过对北京博物馆资源的树立和伦敦博物馆成功经验的借鉴,提出了如何提高北京博物馆的文化旅游价值,明确了博物馆在文化旅游中的价值和数字博物馆对博物馆文化旅游价值提升的意义.
  •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新技术建设数字化展项已经成为博物馆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中,为了更好地完成公众教育这一使命,达到知识和文化的有效传播,在利用新媒体制作数字展项时,要注重展项的交互设计.应用好交互设计理念使数字技术真正为文化传播这一目标服务,在有效传达展览信息的同时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是数字化创意项目的目标.本文结合故宫博物院的部分数字化项目建设展开讨论,介绍了在博物馆数字化创意工作中的经验并对该项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博物馆的数字展项设计不是以技术为先导的,而是要注重展示和交互过程中展项和参观者的良好互动。这一交互过程不仅仅是人的简单参与,更是人与展品的精神和情感交流:一方面展品的文化内涵要传递出来;另一方面,观众对展品的探索结果、信息反馈和情感抒发也是对展项的再创作。这不仅营造了轻松的观展氛围,有效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促进了文化的全方位传播,也是博物馆与参观者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更可提升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和公众服务效果。
  • 摘要:从二维到三维是计算机视觉科技不可逆的发展进程,也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本文结合博物馆三维数字化建设实际,介绍了基于普通数码图像对可移动文物进行高精度三维建模、基于航空倾斜摄影图像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自动三维实景建模、海量文物三维数据管理和基于互联网平台文物三维模型交互浏览、全景漫游热点加载三维数据及移动终端文物三维展示等一系列完全自主核心技术,并在核心技术基础上,提出了博物馆三维数字化建设总体架构和系列产品方案,为推进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探索与尝试.
  • 摘要:增强现实是虚拟现实技术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从增强现实技术的角度对中国科学技术馆中的两个案例,即《天工开物》和"祖国山河"展项进行分析,对固定型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讨论,提出将增强现实技术和科技馆展品有效结合的建议.即:若要向观众科普增强现实技术及其应用,可以专门设计一个主题展览,主要介绍这项技术的发展历程、原理和应用,满足观众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同时可以激发观众对增强现实技术未来应用的大胆设想,使增强现实技术更好服务于社会大众。这两个展项只是把虚拟图形叠加在了标识物上,若能将虚拟物体叠加在其他真实的物体上,借助真实物体,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增强,虚实融合效果会更好。充分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可视化的特点,创建空间学习环境,利用三维效果来吸引观众。
  • 摘要:故宫博物院2010年发布的虚拟现实节目《倦勤斋》将倦勤斋内的全景通景画三维化重建,实现了二维数据三维展示的初步尝试.2014年确立的《倦勤斋》VR节目场景光影效果提升项目在原有数据的基础上,对多个场景数据重新修改、整理,并利用VRay渲染技术从新渲染场景光影贴图,提升了整个《倦勤斋》VR节目的视觉效果,让文物真正地活了起来,实现了平面文物立体化展示的数字化创意.
  • 摘要: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深入开展,社会和公众对博物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来提高展览吸引力、激发观众学习兴趣,已成为当代博物馆,尤其是科技类博物馆的迫切需求.增强现实是一种能够通过丰富人的所听、所看、所感来模糊真实世界与计算机虚拟世界界限的新技术.将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到博物馆展览中,能够使现场冰冷的展品以鲜活的方式进行展示,增强"互动性"与"参与性",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增强现实技术和博物馆教育进行简要概述,然后重点探讨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最后介绍了增强现实技术在中国航空博物馆的应用情况.
  • 摘要:在互联网科技兴起的大背景下,传统博物馆纷纷建设各具特色的虚拟展厅.虚拟展厅通常以计算机或多媒体触摸屏为展示载体,其界面作为人与机器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媒介,显得尤为重要.优良的界面设计对于更好地发挥虚拟展厅的优势、实现虚拟展厅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虚拟展厅的界面设计有其自身的构成要素,如何利用各种构成要素做出优秀的界面设计,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 摘要:近年来,"智慧"一词频繁出现,"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概念逐渐流行起来.这些新兴的概念层出不穷,离不开数字化、物联网、云计算等各类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信息技术的革新中,一些以人、物和场馆相连为核心理念的智慧博物馆和科技馆呼之欲出.本文以2014年9月开馆的宁波智慧城市科技馆为例,分析其设计理念和物联网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展现科普展馆由传统方式向信息化、智慧化和物联化的成功转型的案例.最后将根据场馆的现有设计思路和成果,提出进一步的改进建议和展望.
  • 摘要:本文阐述了大数据的基本概念、技术及特点,总结了故宫博物院现有数据资源的类型、存储方式、数据量及未来增长趋势,分析了故宫博物院数据资源存储保护及利用现状,并对在大数据背景下故宫博物院数据资源存储保护及管理利用策略进行了研究.
  • 摘要: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普及化,如何让传统的博物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网络获得更好的推广,使博物馆可以合理地展示和安排自己的展品展示,重新发掘档案级展览的全新价值,真正打破现有博物馆地域、时效的限制,让所有感兴趣的观赏者能够近距离"体验"博物馆的魅力,基于Web 3D展示技术的线上博物馆虚拟化方案给出了部分解决方法,同时基于该方案的实验性网站"华多秀(www.hodoso.com)"也在用实践的方式检验着该套方案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 摘要:面对传统的传播与服务方式已经落后于观众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博物馆需要开发新的、更贴近观众生活习惯的传播手段,提供更适应观众参观需求的服务.近年来,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依托,围绕着这一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博物馆开发出了一系列的应用为观众服务,为自身文化传播服务.文章以笔者从事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研究和经验出发,讨论信息技术的进步从哪些方面影响着博物馆的建设,同时改变着博物馆的发展轨迹.重点围绕着智能移动终端——手机的应用展开讨论和研究,展现当今博物馆发展的最新成果,讨论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为博物馆带来的发展变化.
  • 摘要:所有博物馆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保存和解释社会文化意识的物质形态.在这个工作前提中,博物馆都或多或少地会形成一种对应物质形态相对封闭,对应社会文化意志绝对开放的局面.这就使得在博物馆的信息化工作中,使得构建出的网络环境也表现出相对的特点,即以文物为核心,藏品的开放为背景,建立信息化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的网络构架,使得这种网络构架多种环境并存.这就使得文物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着既有一定的开放,又有一定的封闭的问题.如何调节信息开放与封闭中存在的矛盾呢?本文将探讨如何使用网络节点微控技术协调与解决博物馆信息化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构建微控结点的方法:首先要建立网络拓扑图,其次建立数据流拓扑图。经过综合的分析才可以整理好思路,进行节点策略图的构建。这就更需要信息化工作者具备化繁为简的能力,用清晰的思路在信息中建立起关键的节点,在节点上进行关键的微控,使得物物相连变为可控,而不陷入物物相连物物难控的尴尬局面。所以本文引出的节点微控技术,一定是会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作为一个博物馆信息化工作者,就更需要学习文物信息化知识,掌握文物的内涵,并从信息流的导向中掌握到关键点。这就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因为工作环境和前提是如何利用物质来传播智慧与文化,让文物承载着宝贵文明。不局限于传统,更可以现代,让博物馆信息化工作者在古典与现代的关键点中,将文化与现代结合,蔚然成风。
  • 摘要:随着"二十四节气"走向申遗之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与农业生产、生活紧密的联系更加受到关注.中国农业博物馆不仅承担着本次申遗工作,在日常的展陈设计中更是推陈出新,运用数字化手段,以新颖的三幕影院形式展示老的农历"二十四节气",通过新颖灵活的表现形式,把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呈现世人.中国农业博物馆此举不仅运用数字化对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也有着深远意义.
  • 摘要:利用当前高度发达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智能终端设备,针对博物馆展品点交工作的需求,联合开发国内首个专业的文物点交软件,努力为文物点交工作带来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一个人与一台智能终端设备即可完成以往需要很多人参与的工作,而且有关展品状况的信息都以电子数据的方式上传到数据库中.今后,不论是整合有关展品的增量信息,还是对展品数据进行二次开发利用都将变得十分便捷.
  • 摘要: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各行业特别是服务行业对于室内定位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博物馆的诸多服务也正从"信息化"向"智能化"演变.iBeacon技术,能够允许设备使用低功耗蓝牙技术与移动智能终端进行数据传输,在获取各种准确的位置信息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应用程序向使用者提供消息推送,这意味着iBeacon可以完成很多想做的事情.本文将介绍iBeacon的基本情况,论述iBeacon在博物馆界的应用前景,同时结合我国博物馆的实际情况,指出其在推广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意在为博物馆的智能化建设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 摘要:博物馆文物影像采集技术随着摄影技术的变革而不断创新.文物档案影像采集工作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为数字博物馆建设中开展文博展示工作提供最重要的数据资源.如何能完整、高效地完成可移动文物档案影像采集是基础数据采集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问题.本文尝试利用新的数字影像技术,在可移动立体文物档案影像采集工作中使用4K视频影像技术对文物进行拍摄,通过一次拍摄即获得视频影像及照片影像两种档案信息,根据拍摄完成的影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一种更适合文物影像采集的数字技术利用到日常工作中,使文物档案影像采集工作更高效,更规范.
  • 摘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及保护中的应用更是处处可见.2014年本馆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对27万多件珍贵藏品中的1.52万件进行了集中的数字化采集加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藏品核心数据.本文从数字化建设需求、用户、业务目标、技术目标、数字化建设内容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北京自然博物馆在藏品数字化方面的建设、研究与体会.
  • 摘要:本文采用无线网络传感技术,设计了一种室内环境参数监测与控制系统。实现了对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度、烟雾等数据实时采集和处理,能够非常方便地随时对待测环境内的各类信号进行实时监测,利用温度、湿度传感器和光照度等传感器采集室内环境监测数据,利用无线网络传输数据,无线接收系统接收数据,根据接收的室内环境监控数据,控制相应的继电器的开关,使室内环境始终处于理想状态.
  • 摘要:乡愁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体验,依托其自身深厚的文化母体,与民族悠久的历史、深邃的文化紧密相连.一切乡愁,归根结底都是文化的乡愁,并沉淀为一个民族深刻的文化记忆.随着现代化、全球化以及城市化的发展,传统乡愁出现断裂,现代乡愁急需重构,在保存自然、社会、艺术等诸多形态载体的同时,将数字形态下的信息互动呈现及传播方式视作承载乡愁的新载体.
  •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在我国文博领域内广泛应用.在可移动文物领域,各地、各行业的博物馆以馆藏藏品为主要资源,从藏品管理系统、藏品展示技术到网上博物馆及移动导览,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已基本成熟,并依然呈现出勃勃生机.但在不可移动文物管理领域,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却呈现出不同层次的落差,亟待通过信息化技术对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进行整合管理,以提高文物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本文以区县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为载体,探讨数字化技术在不可移动文物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以实现文化遗产的动态管理.
  • 摘要:博物馆丰富的资源涉及各个不同的领域,其分布性、自治性、动态性、多样性增加了博物馆数字资源管理的难度.文章根据博物馆资源的特点分别就博物馆资源的分类、采集、存储与管理进行了综述,就所涉及的相关技术与理念进行了探讨.
  • 摘要:公众在科技场馆学习知识的方式正在摆脱纯展板文字的形式,更加关注数字化技术的使用,注重在学习中的参与、体验及互动环节.为了迎合大众需求,科技馆改变传统的展示形式,引进体感技术,充分发挥这种交互技术的展示功能,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与青睐.本文以北京天文馆中运用了体感技术的模拟月球行走展项为例,深入探讨和挖掘体感技术在科技场馆展览展示中的应用模式、效果以及未来发展前景.把功能符合的体感技术添加到“月球行走”展项中,能够鲜明地展示主题、满足观众内心的需求,最大程度上捕捉和调动观众学习天文知识的主动性与参与度,使科普教育达到最优化。体感技术将是未来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它在科普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开发与探索,是未来科普领域的一大方向。
  • 摘要: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因为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式.传统的保护方式已经无法有效保护文化遗产,数字技术的发展则可以延续一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目前最常用、也是较为简单的手段,是使用扫描仪和数码相机.虚拟现实技术,也是近年来最热门的数字技术.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起步较晚,还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加快保护步伐.目前,我国自主开发了一些技术,许多单位,如北京联合大学也在文化遗产数字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 摘要:乡愁是人们记忆里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是永远盘踞在你心里难以泯灭、难以忘却的记忆、情怀、忧伤……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座座文物建筑是历史文化遗存的表现形式,围绕着它所发生的故事、所涉及的人物、所承载的文化,就如同一部厚重的书中的字符,成为乡愁中不能抹去的记忆.对于这些文物建筑的保护需要传承、文化资源需要挖掘、文物利用需要创新.在保护、利用、宣传方面还需要与现代的数字化手段有机结合,与时俱进,让传承历史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在传承与发展中留住乡愁.
  • 摘要:一个城市的信息文化生态圈不仅包括城市内的自然环境、物理空间,更涉及其中的人文环境和网络虚拟空间.此外,城市或社区的历史传承、风俗习惯、语言特征等都是组成城市信息文化生态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如何将自然或人文的地标性景观、历史典故标志、人类社会生活遗址和商业购物等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寻找、挖掘和建设目的地艺术十分重要.有了目的地艺术就有了故事,有了故事就有机会将以上提到的各个环节串联在一起.笔者在国外的诸多自身亲历旅行中,领略到了目的地艺术故事所产生的魅力,也看到了其作为文化创意产品为当地创造的经济价值.这是一项跨专业的交叉性工作,处理得当可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 摘要:随着21世纪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也逐渐进入了服务时代.本文将从新媒体时代线上展示的角度,探讨了在参观导览、公共教育、学术研究以及大数据环境下博物馆各方面服务的发展和创新.
  • 摘要:本文针对BYOD技术,以故宫博物院设计的微信公众号"微故宫"为案例,分析其在博物馆中对参观服务的支持作用主要在信息推送、地理位置服务、流媒体信息以及社交分享方面,并提出BYOD在博物馆应用的前景与挑战.并提出了根据BYOD技术的优势和要求,在故宫博物院全院范围内可以进行改进方案以及故宫博物院中进行的特定展览具有很大的专题性,集中展览某一主题的馆藏,针对这一现象的改进方案。
  • 摘要:本文从武汉植物园科学传播活动的手段创新入手,分析其基于园区的特色植物资源及科研人员优势,尝试使用新兴媒体提升公众科普互动性,引入二维码、NFC等移动导览手段开展植物导览解说、活动互动等内容,分析新兴媒体在助力科普场馆的科学传播与公众服务产生的有效促进作用,以期对科普场馆及博物馆的科学传播及移动导览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 摘要:博物馆资源共享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它的重要性早在多年前就被业内人士提及.近年来由于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越来越丰富的博物馆资源被新载体广泛传播.目前的共享资源多集中于藏品介绍和展览内容推介,社教课程的共享则还较少被关注.本文着重论述课程共享促进社教课程规范化,提高成果的可持续性,加强馆校结合,促进业内学习交流,提升设计水平等方面的意义和实施方案.
  • 摘要:在"互联网+"影响下,崛起的智能移动媒体为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为改善博物馆服务能力打开了一扇极具想象空间的大门.本文从室内定位、微社交与运营、大数据与决策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博物馆如何利用移动导览应用来向观众提供新型服务.
  • 摘要: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传播媒介,一直承担着研究、教育和传播历史文化的功能,随着数字博物馆的兴起,博物馆在某种程度上具备大众传播媒介的属性,尤其是在数据时代,其在传播理念、传播功能、传播平台和传播效果等方面都具有了新的特征.
  • 摘要:作为以古建筑为馆址的博物馆来说,因为它的建筑与整体布局、环境等因素,在文化旅游价值开发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结合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广泛开展对外宣传、维护自身资源优势、增强服务水平等方式与手段,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价值,把博物馆打造成为寓教于乐的休闲娱乐场所,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观众们自觉自愿地走进博物馆,博物馆才能更好、更加充分地发挥自身社会教育的功能.
  • 摘要:随着博物馆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的广泛应用,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博物馆信息化是指将信息化的手段应用于博物馆的各项工作,以提升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和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博物馆工作的智能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从而更好地为观众提供文化服务,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提出建设"智慧景区"的设想,强调运用智能网络实现景区的智慧服务与智慧管理,这与博物馆利用信息化提升文化服务品质有着相同的发展理念和共同的服务群体.本文将重点阐述如何利用智慧景区建设推动博物馆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完善网络基础建设,创造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建立智能安全保障系统,增强博物馆安全运营,运用游客电子服务系统,拓宽博物馆信息化服务模式,搭建旅游资讯发布平台,促进博物馆信息的高效传播的建议。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观众.
  • 摘要:文化旅游的持续升温使博物馆与旅游建立起日益密切的关系.北京地区博物馆数量、种类众多,古建筑遗址类博物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正阳门是拥有600年历史的古建筑,在历史上发挥过军事、礼仪、交通等方面的作用.如今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正阳门城、箭楼分别位于天安门广场和前门商业街上,通过开展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服务社会.笔者通过考察正阳门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和观众游客的特点,分析正阳门挖掘利用文化旅游价值的可能,并提出从增强观众体验、纪念品开发和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等方面进行文化旅游价值的挖掘与利用.
  • 摘要:我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文化及科学价值.博物馆作为保护、收藏、研究、展示这些历史文物的场所,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满足自身的文化需要.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在现代旅游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体验,极大地发挥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因此,挖掘利用博物馆的文化旅游价值,满足社会公众对文化多角度、多方位的需要,对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 摘要:随着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进行数字博物馆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本文介绍了数字博物馆的现状、与实体馆的关系和数字博物馆的应用,探讨了数字博物馆建设中需注意的 用户、体系框架、数字技术、信息组织标准、受众定位等问题,并以中国农业博物馆为例对数字博物馆建设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 摘要:增强现实技术具有独特的实时交互功能,可以将环境与信息融合后反馈给博物馆的观众,让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地感受虚拟空间中模拟的事物,增强参观游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带来更为强烈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增强现实以及其他正在研发的科技手段,博物馆与数码世界的互动以及与观众的互动将会变得更加完整及灵活,增强观众对科技的感知,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不仅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也会改变他们习惯的学习方式。通过互动的学习界面和生动形象的创新模式,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具备丰富的知识性和教育性的同时,还能激发孩子学习积极性,让孩子在有趣的游戏里边玩边学,将被动学习变为集合“视、听、说、触、思”的全感官主动学习,充分调动想象力,达成自主理解,提高学习效果。增强现实技术透过移动设备的摄像头,观众可以看见虚拟的物体在自己的手中跳动,虚实结合的强烈沉浸感完美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结合,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奇妙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参观和学习将变得更有趣,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增强现实不仅仅是一种商业展示手段,它更多的是一种各种资源的聚合链接。增强现实技术的实现需要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的持续创新,其结果将会使观众与移动终端的互动形式产生难以置信的改变。借助声音、手势以及其他多种输入方式并结合全新的无缝信息浏览方式,可以满足观众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地感受虚拟空间中模拟的事物,增强参观游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为博物馆的观众带来更为强烈的感受和体验。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