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医学人才

医学人才

医学人才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6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教育、一般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2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25734篇;相关期刊489种,包括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卫生职业教育、中国卫生人才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学会2012年学术交流会、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2012学术年会、2011全国藏医药学术研讨会等;医学人才的相关文献由1912位作者贡献,包括何萍、易学明、等等。

医学人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2 占比:3.67%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25734 占比:96.17%

总计:26759篇

医学人才—发文趋势图

医学人才

-研究学者

  • 何萍
  • 易学明
  • 贺加
  • 杨棉华
  • 许铁峰
  • 吴仁友
  • 周学东
  • 孙宝志
  • 张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毕卫云; 杨桂涛; 王旁
    •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预设目标不再是局限于培养医学从业人员的专业医学技能,而是扩展到培养具备医学理性思维和感性道德传统的社会主义医学新人才。因此,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时、因势而变,才能与新时代的发展相适应。本文首先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医学教育的素质化、诊疗技术的智能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等;然后介绍我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在应对挑战时,主动采取的具体举措以及相应的建设成果;最后讨论总结我们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中汲取的经验以及展望未来的发展规划。
    • 苟艳
    • 摘要: 医学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关怀人,体现人的尊严,彰显人的价值,实现对生命的深层次关照。医学人文精神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首先,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医学学科有着深厚的人文渊源,医学发展需要人文基础,医学手段需要人文作支撑,医学以人文为旨归。其次,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人才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是担负医学使命的必然要求。再次,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疗环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医学模式的嬗变需要人文精神的介入,医患关系的改善需要人文力量助力。最后,医学人文精神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有效依托:医学人文精神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有效依托,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可靠保障,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有效力量。
    • 摘要: “人才培养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时代的中医药人才,应掌握深厚的中医知识,熟悉中医临床思维方式,具有丰富多元的交叉学科知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广阔的国际视野、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较强的动手能力,最终成为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要着眼于服务人类健康的全生命周期,以培养满足健康中国建设所需要的各级各类医学人才为目标,围绕中医药人才的核心能力,打造一支中医药人才队伍.虽然任重道远,但是我们已经启程.”
    • 秦靖然; 陈英云
    • 摘要: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需与“思政课程”“通识教育”同向同行,探索通过思想政治的正向引领,心与心相互碰撞塑造高尚灵魂的实现路径。将伍连德精神融入医学教育,从价值内涵、时代意蕴、路径探析等角度进行全方位探赜,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应用价值,也是在新时代“大健康”理念下,继承和创新伍连德精神,建构“大思政”工作体系的实际要求。基于以上背景,从医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视角出发,探赜与诠释如何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与教育规律,培养又红又专、仁心仁术、健康守护、公卫斗士的新时代医药卫生事业人才。
    • 刘静; 杨维娜; 杨蓬勃; 靳辉; 马延兵; 计胜峰; 韩华; 钱亦华
    • 摘要: 人体解剖学及其相关学科是医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增强对学生理想信念、政治认同、爱国精神、职业道德等重要精神品质的培育,是培养医德医术双高医学人才的重要渠道。但是根据教师团队在教学实践中的研讨反思以及对学生抽样调查问卷部分反映出的情况可知,仍然存在思政元素选择和内容切入的方向过于分散、思政元素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衔接不够紧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模式的途径不清晰、课程思政内容体现形式单一等问题。
    • 侯胜超; 甘宇慧; 王秀波; 田怡恒
    • 摘要: 目的以胜任力模型理论和创造力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适宜于我国医院的创新型医学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在相关文献和政策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医院创新型医学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初稿。经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建立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结果构建了由医风医德、个人素质、业绩贡献和创新潜力4个一级指标,以及12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我国医院创新型医学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一级指标权重在0.1437~0.3144,二级指标权重在0.0544~0.1544,三级指标权重在0.0116~0.0319。结论医院创新型医学人才指标体系以创新特质为重点,综合从能力、业绩及品德多角度评价医学人才,具有创新性,可为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和评价提供参考。
    • 刘洪利; 王玉霞; 王军利
    • 摘要: 将数码显微互动系统与形态学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相结合构建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并应用于实践教学,对提高病理学及形态学实验教学效果,实现自主探索、多重交互、资源共享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的构成,阐述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优势,探讨数码显微互动系统与数字化标本结合在高职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提高病理实验教学效果,培养更多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
    • 徐浩杰; 王璐; 刘明娟; 赵丽丹
    • 摘要: 目的了解不同学制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训练与临床实践情况,分析各学制在医学博士培养模式上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未来医学教育规划、调整、改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21年临床医学专业高年级研究生,包括传统学制博士生(2018级博士生,2016级直博、转博生),2013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博士生,2018年和2019年入学的“4+4”试点班博士生科研训练与临床实践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55份,其中传统学制博士生33份(60.0%),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博士生15份(27.3%),“4+4”试点班博士生7份(12.7%)。11人愿意接受访谈,包括6名传统学制博士生,3名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博士生,2名“4+4”试点班博士生。传统学制博士生、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博士生、“4+4”试点班博士生中毕业后拟投身于临床工作的比率分别为97.0%、93.3%、71.4%。关于科研动力,84.8%的传统学制博士生认为是源于事业发展需求,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博士生持同样观点者占比53.3%,“4+4”试点班博士生为57.1%。科研训练中,传统学制博士生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为研究设计能力弱(60.6%),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博士生(73.3%)与“4+4”试点班博士生(71.4%)则主要为缺乏充足的科研时间。对当前科研状态感到满意或享受者的占比在“4+4”试点班博士生中最高(57.1%),其次为传统学制博士生(39.4%),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博士生最低(26.7%);对科研产出满意者在传统学制博士生中占比最高(54.5%),其次为“4+4”试点班博士生(42.9%),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博士生最低(33.3%)。传统学制博士生、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博士生、“4+4”试点班博士生每周科研时间投入>20 h者的比率分别是63.7%、26.7%和14.3%,每周临床实践时间>40 h者比率分别为24.2%、20.0%和42.9%。84.8%的传统学制博士生、100%的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博士生、85.7%的“4+4”试点班博士生的科研方向在导师指导下确立并开展;在科研进展遭遇困难时,3种学制博士生中需有赖于导师帮助的比率分别为48.5%、53.3%和42.9%,但每周与导师接触时间>8 h的比率分别为12.1%、20.0%和14.3%。3种学制博士生中,对当前临床实践感到满意或享受者的占比在“4+4”试点班博士生中最高(71.4%),传统学制博士生(42.4%)和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博士生(40.0%)相对较低。结论科研思维和临床能力的培养是渐进的过程,需大量时间投入和导师引领。3种博士生培养学制互有优劣,应整合医院及医学院临床和科研资源,合理规划临床实践与科研训练时间分配,激发研究生能动性,以期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且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型医学人才
    • 吴颖
    • 摘要: 马骏: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院长;1992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疗专业;历任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主治医师、医教科科长,上海长宁区妇幼保健院院长,2013年起任上海市同仁医院院长;上海市第十届党代表,长宁区第十五、十六、十七届人大代表,政协第十一、十二届委员和妇联九、十届执委委员;上海市医院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先后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和谐医患之改善医疗服务,提升病人满意度"优秀管理者等称号。
    • 摘要: 1本刊介绍《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于2000年12月创刊,致力于医学教育融入人文、医学人才提升人文素养,是我校人文学科发展的窗口和园地,以发表高质量医学人文类论文构建全国性的学术交流平台为目标,服务于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