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2年内共计49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教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2篇、专利文献3776篇;相关期刊368种,包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山东教育:小学刊、现代大学教育等; 大学之道的相关文献由457位作者贡献,包括岳德常、赵庆杰、刘曙辉等。

大学之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2 占比:11.53%

专利文献>

论文:3776 占比:88.47%

总计:4268篇

大学之道—发文趋势图

大学之道

-研究学者

  • 岳德常
  • 赵庆杰
  • 刘曙辉
  • 王莉(指导)
  • 谢铠壕
  • 武薇
  • 王报换
  • 陈四益
  • 陶行知
  • 伍丹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夏文斌
    • 摘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古以来,大学就被寄予很高的文化期待,探寻人生的真谛,把握世界的规律,学会与人相处,所有这些都可能在大学寻找到答案或者至少是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的文化价值是大学的首要价值,如果大学没有文化内涵,就可能如工厂流水线生产产品一般,失去应当有的意义。
    • 望迢
    • 摘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中国古代教育教科书《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当时的“大学”是道德层面的经学,与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也即“小学”相对应。朱熹在《四书集注》里将大学称为“大人之学”,就是指有道德修养的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其中的三纲领,后文阐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
    • 宋雪
    • 摘要: 作为中国文学专业的重量级学者,陈平原在主业“文学研究”之外,还不时涉足“大学话题”,从1996年与夏晓虹合编《北大旧事》算起,在二十余年间,探寻百年中国大学的历史与精神,关注当下教育改革的方向与进程,叩问理想中的“大学之道”,不断为学界贡献新作,也带动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推进。这些作品,包括经过修订和重排,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集中推出的“大学五书”系列(《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大学何为》《大学有精神》《老北大的故事》《大学新语》),以及《北大精神及其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中国大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历史、传说与精神--中国大学百年》(香港三联书店2009年)、《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花开叶落中文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大学小言:我眼中的北大与港中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怀想中大》(花城出版社2014年)、《阅读·大学·中文系》(花城出版社2017年)等多种著述。其中既有专业论作,也有随笔小品,以及兼而有之的“第三种笔墨”。借由这些文字,与历史进行对话,也展现出人文学者的社会观察与自我期许。
    • 粟红蕾; 植子伦
    • 摘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古典大学之道的哲学诉说。大学在科技与信息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下,凭借学科优势,以科学研究、立德树人、服务社会展现其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创新时代诠释。“三纲领”凝练了古典大学之道,“七证”之方求证了内明修养,“八条目”阐明了“亲民”实际学养,体现了古典大学之道的教育哲学内涵。大学之道的蕴意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映射其时代特点,并在本质属性上呈现守正出新的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理念的创新性,展现了现代大学之道对古典大学之道的价值传承。科学技术时代,大学以其大智、大树、大爱履行社会职能,再释大学之道的古典哲思与现代诠释的完美结合,展现其“道”与“器”的一轴两翼,彰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道器”交融,以“道器”相融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承担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
    • 李顺勇; 刘桂荣; 翟成波
    • 摘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育德到育才,从育心到育人,是本科教育亘古不变的主题。“教是为了不教”,一流课堂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前沿阵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诸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一流大学要在教育教学上着力培育“工匠”;鼓励广大教师不忘初心,潜心育人,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本科阶段各类赛事的推陈出新也为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数学建模本身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优势是与生俱来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真理的工具。基于数模竞赛,深化本科教育,回归大学之道,文章从三大方面十个着眼点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他们之间是三维立体式的,也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常常在力推其中某一项时,相关的内容也会遥相呼应并随之解决。
    • 孙晓真
    • 摘要: 尽管古代的“大学”跟今天的“大学”含义有所不同,但是今人在读到“大学之道”时,依然会将其与现代意义的大学理解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形之下,没有必要刻意回避这样的联系,相反却可以带着古今融通的思路,去重新解读《大学之道》,或许会有新的理解与收获。在古文的视角里,大学之道实际上就是指大学的宗旨。而所谓大学,通常有两种含义:其一,“大”是“博大”的意思,因此“大学”就是指博学.
    • 梁畅; 张兴海
    • 摘要: 大学历来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高地,在推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之道”既是《大学》的根本纲领旨趣,更是儒学“垂世立教”的主要内涵。当今中国一部分大学生面临着社会价值感缺失和精神层面滑坡等道德素质问题,从现代大学视角阐明“大学之道”的内涵,对于激励大学生成长意义重大。该文论述了“大学之道”的独特思想品格和深远历史影响,并从“大学之道”思想的理论意蕴、“大学之道”思想的现实困境、构建大学道德文化建设的路径3个方面阐释了“大学之道”思想对于大学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期为建设现代大学道德文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 严必友
    • 摘要: 当下,仍然有少数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他们的课堂教学只追求结果,缺乏长远性、整体性和深刻性考虑,即缺乏对学生思想的启迪、内心的观照和精神的滋养。这些现象反映了教师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情感,以及路径、方法的选择。如果要问当下教师最需要培养的是什么,那我要大声疾呼:教师最需要培养的是人文精神。“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说,天文指天道自然,人文指社会人伦,治理国家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把握现实社会的人伦秩序,使民众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大学》开篇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为教、为学、为人的崇高理想,显示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
    • 汤广全
    • 摘要: 何谓“大学治理”,大学由谁“治理”,大学“治理”什么,这些必须得到逻辑的辨明与澄清。大学治理就是对效率提高、秩序维持的尊崇,实质就是对教学与学术自身发展规律的尊重而驾驭与引导大学前行。无论是通过代行机构还是亲身参与,教师与学生理应成为大学治理的主导力量;大学治理的目标固然离不开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开发与进步,但绝不能止步于此而淡漠、遗忘乃至背离立德树人与真理追求这两大旨归。
    • 摘要: 山东明德物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德物业”)成立于2004年,是国家一级资质企业,现为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教育后勤协会物专会秘书长单位、山东省首家“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从2005年服务第一个高校项目--山东师范大学至今,始终以“做中国高校物业管理第一品牌”为企业愿景,秉承“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核心价值观,坚持“超值服务、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坚守“源于心诚,止于完善,客户满意就是我们的追求”的质量理念,深耕高校业态,从日常服务到校企合作,从生活服务到学习就业,搭建了全方位育人体系,打造了具有明德特色的高校物业服务品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