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华夏文明

华夏文明

华夏文明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20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88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267篇;相关期刊1170种,包括台声、黄河.黄土.黄种人、丝绸之路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甘肃秦文化研究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中国·上蔡重阳文化研讨会暨驻马店市天中文化研究会年会、国际水历史学会昆明国际会议等;华夏文明的相关文献由2237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叶舒宪、谢清果等。

华夏文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88 占比:88.40%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81%

专利文献>

论文:267 占比:10.79%

总计:2475篇

华夏文明—发文趋势图

华夏文明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叶舒宪
  • 谢清果
  • 孙郁
  • 陈曼迪
  • 余秋雨
  • 申维辰
  • 马世之
  • 党兰玲(译)
  • 刘汉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愿
    •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精粹,是当代中国人得天独厚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民营企业提振信心、行稳致远,主要是从使命引领、哲学护航、战略创新和机制保障等四个方面得以呈现的。
    • 贾忱扬; 林松
    • 摘要: 我国艺术铸造历史可追溯到华夏文明的源头,即夏商周为代表的“青铜时代”,此后历经岁月、跨越千年,艺术铸造技艺越发精湛、应用情境不断拓展,时至今日艺术铸造产品早已随处可见,大到城市景观、广场雕塑,小到指环项链、拉链纽扣。了解我国艺术铸造走过的漫长道路,可以发现“铸造”本身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它自诞生之日起就蕴含着艺术之美,这种美可以是华丽、精细之美,如利用当代科技也无法复制的曾侯乙尊盘,当然也可以是原生态的,即便是华夏先民早期创作的简陋铸件,也能传递出古朴、粗犷的审美情趣。
    • 李怀印
    • 摘要: 20世纪以来中国古史和考古学界对上古文明起源及其演进格局的认识,经历了从"一元多体"到"多元一体"的演进过程。其间新说迭出,既有民国时期的西来说、东西二元说和三元说,又有1949年以后的中原中心说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满天星斗说、重瓣花朵说、新夷夏东西说、新疑古说和新中原中心说。而在上古文明的诠释架构不断更新的背后,不仅有非学术性因素在起牵引和制约作用,还有各种学术性因素在支配人们的认知和解读过程。各个时期的重大考古发现一直是驱动学术进步的最主要动力,但如何把握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的关系,始终是最令人困惑而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
    • 魏宏欢
    • 摘要: 随着叶舒宪《玄玉时代:五千年中国的新求证》的出版,其理论专著之“玉成中国”三部曲①宣告完结。“玉成中国”三部曲为文学人类学探源华夏文明提供了一个不同于文字小传统的大传统研究视野与研究路径,并从“物”的角度为求证中国五千年提供了新角度。《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探究了催生华夏文明的玉石神话信仰及物质原型,《玉石神话信仰和华夏精神》则梳理了玉文化统一中国的路线。新出版的《玄玉时代:五千年中国的新求证》开篇便追问了五千年前世界各地独立发展的古文明所存在差异的原因。
    • 高升
    • 摘要: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夏代起直到今天,河南在我国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是重要的政治中心,也是令人瞩目的文化中心。据统计,有20余个朝代的两百余名帝王曾在河南建都,抑或是将首都迁移至河南。可以说,河南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孕育并发展了汉字、姓氏文化,其中河南根亲文化彰显出明显的根源性、传承性特征,为华夏文明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河南省“十四五”规划、十一次党代会分别提出提升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影响力;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提升发展软实力;持续打造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等品牌。弘扬河南根亲文化既有助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也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
    • 周彩霞
    • 摘要: 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古诗文是小学生从小就应该进行自主学习的知识,我们需要通过开展古诗文教学,提高小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核心素养。结合小学生古诗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小学生掌握的古诗文量不达标,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不足。本文分析阐述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质量,以期提升小学生的古诗文学习综合能力。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宋词、唐诗、汉赋、离骚、诗经等都是我国的古典诗文的瑰宝,经过了几千年岁月的洗礼,古诗文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根基,更是华夏文明的核心。从现阶段开始培养小学生的古诗文阅读爱好,将传统文化厚植于学生的内心,使学生能自发自觉地对古诗文知识进行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 摘要: 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县城西南隅的西水坡发现仰韶文化遗址(后称"西水坡遗址"),该遗址发掘出三组带有蚌砌动物图案的仰韶文化遗存,造形独特、规模宏大,其中第一组(45号墓)为一座蚌壳摆砌的龙虎墓,墓主头南足北,为一成年男性,其东侧为一用蚌壳镶嵌的龙图案,西侧为一用蚌壳镶嵌的虎图案,据科学测定距今6460±135年。其中的蚌砌龙图案后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西水坡遗址的发现在国内考古学界引起轰动,产生广泛影响。"中华第一龙"被公认为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的一项具有重要突破意义的考古收获,它不但具有重大的天文学价值,而且对于探索龙的起源、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起源等重要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学大师费孝通曾为45号墓题词"龙虎兴华",著名考古学家邹衡题词"华夏文明,渊源有自,龙虎俱在,铁证如山"。
    • 北冥
    • 摘要: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古老诗书里的一抹绯红,从它诞生起,便惊艳了华夏文明,旖旎氤氲,永远盛开在了丹青史册中.桃花夭夭,似青春妙龄的女子,穿行于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中,求之不得的男子为之辗转反侧,难以成眠.那颗萌动的心,开出一树树桃花红,朵朵都是她的样子.那灿若流霞的颜色,是希冀,也是心碎,不管是于晨露中争发,还是如乱红般零落,都是爱啊,是中华文化中对爱情独有的诗意表达,是华夏儿女幽微又热烈的情感流露,它们是这般的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5000年的悠久历史,3000年的文化中心,1600年的帝王之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河洛文化。河洛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博大厚重的文化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并将继续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背景下,我刊自1996年(时为《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河洛文化”栏目至今,已发表与河洛地区文化、文学、历史、考古、哲学、经济有关的稿件数百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重要文摘刊物全文转载多篇,曾获得李学勤、朱绍侯、高敏和王子今等知名学者赐稿并高度称赞。
    • 朝暮
    • 摘要: 泥塑,也称彩塑,是一种古老的、用泥土塑制各种形象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古称河州),有一批手工艺人延续着泥塑制作技艺,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州泥塑。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河州泥塑及其传承人常天平的故事。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古以来,人类对泥土有着说不尽的眷恋之情。华夏文明中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将人类起源和大地泥土紧紧连在一起,赋予泥土生命的意义。同时,泥土还是人类最早掌握的塑造自然的材料之一,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