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朱子学

朱子学

朱子学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71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亚洲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3124篇;相关期刊311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外国问题研究、炎黄纵横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2012年研讨会、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等;朱子学的相关文献由623位作者贡献,包括乐爱国、张品端、许家星等。

朱子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4 占比:5.09%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3124 占比:94.86%

总计:13835篇

朱子学—发文趋势图

朱子学

-研究学者

  • 乐爱国
  • 张品端
  • 许家星
  • 蛰泰
  • 吴震
  • 孙传玲
  • 徐公喜
  • 洪军
  • 周茶仙
  • 李甦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传玲
    • 摘要: 山崎暗斋是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的朱子学信奉者,一生致力于实现朱子学的纯粹化。他继承朱子"述而不作"的方式,摘录拔萃朱子学系诸书,极力想要确立其朱子学道统之继承者的身份。然而有意思的是,他却在祖述的过程中,对朱子学说作出了"江户日本"这一不同时空下的解读与阐释。他通过强调理气的妙合,确立了他关于世界、人性的"妙合"原理,并通过强调"敬",发展了人需时刻保持"敬畏"之心的工夫修养论,在朱子学内部对朱子学进行了吸收与改造。
    • 张小晴
    • 摘要: 许衡通过阴阳之气将人与理沟通起来,通过诠释“万物皆备于我”构建出道德的形上本体。许衡以“理”为最高本体,试图将道德本体和工夫统合起来,通过“持敬”和反躬自省等工夫,达到“诚”的修养目标。通过道德践履,心性本体的自觉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主宰作用,便实现了实践意义,人的价值也得以挺立。诠释展现出许衡对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的深刻体会,具有时代价值和意义。
    • 李敬峰
    • 摘要: 清初庙堂理学的典范李光地与朱子学的关系是一个争论不休又至关重要的学术议题。以李光地逝前二年(75岁)所倾心撰写的《大学古本说》为考察对象,可为这一问题的判释提供新的解读视角:在《大学》版本上,他尊奉古本而反对朱子改本;在“格物”诠解上,他驳斥朱子格物补传,收缩格物指向;在“诚意”释义上,他以“意”为“心之主”来反驳朱子的“意”为“心之所发”,并以“诚意”取代“格物”作为《大学》一篇之要;在学术特质上,其《大学》诠释表征出“融通汉宋”和“兼采朱、王”的面向,融入和强化是时学术思潮。由此可见,李光地对朱子学的态度绝非已有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羽翼不二,更非是游移不定,而是秉持“发明道理,不为人也”的释经原则,对朱子学当批则批、当补则补,显豁出其尊朱而不述朱的学术态度。
    • 李国跃; 李圣华
    • 摘要: 明正德、嘉靖时期,阳明学盛行,浙中东阳、永康、兰溪等地王学浸盛,浙中朱子学受到极大挑战。东阳孙扬以一介诸生撰《质疑稿》,批判阳明《传习录》,名动当世,成为浙中批评阳明心学最有力者。迨中晚明,阳明学大盛,百余年间,孙扬之学几至湮没无闻。明清易代后,在反思阳明学流弊的思潮中,孙扬其人其书被清儒重新发现。《质疑稿》也成为批评阳明学说的思想武器,而孙扬则被推许为浙中朱子世嫡,直接何、王、金、许之后的理学正传。清中期而后,王学与朱学同时衰微,孙扬复归于沉寂。重新审视孙扬学术个案,可深入发覆阳明学兴起之际,浙中学术界的历史生态和真实状况,更清晰地认识浙中阳明学与朱子学的研究谱系。
    • 谢海金; 李良松
    • 摘要: 贝原益轩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儒学家和医学家,撰述了《养生训》《颐生辑要》《慎思录·养生说》等养生名作。他以儒家事亲立身之“孝”与万物一体之“仁”为根据,总结出仁孝一理、养生报德的思想。他继承并改造了朱熹的道气观与理气论,提出了道气一体、养气为本的养生之道。他认为周行于天地之间的“气”是“一动一静,循环而不息”的,并据此提出静以养心、动以养身的养生之法。他借鉴了中国的内欲外邪之说,提出了节制内欲、抵御外邪的养生理念,强调内慎与外防要秉持“畏”“忍”“勇”“慎”等原则。他赞同中医“治未病”的思维与传统,详细论析了慎病为主、预防在先的养生理念。其思想深受中国医学与哲学的影响,整体呈现出浓厚的医学兴趣、强烈的怀疑精神和鲜明的实学倾向等特色。
    • 郑春汛
    • 摘要: 中国理学经典《近思录》自南宋时传入日本,江户时代被广泛传播,影响巨大,产生的相关注解、讲述、翻译等衍生文献数量远超中国同期。日本国立公文图书馆藏弘化四年安褧著《近思录训蒙辑疏》是一部江户时代具代表性的《近思录》注本,呈现引文宏富、富于质疑精神、注文详尽的内容特色,并具有版本学、辑佚学等文献学价值。
    • 翟笑甜
    • 摘要: 贝原益轩作为江户时代的朱子学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思想从中年到晚年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中年开始吸收陆王学派的良知体认思想,到以朱子学门人自居,极力推行朱学中经世致用的思想,再到晚年反对朱子学中的佛老思想以及理气二元论。贝原益轩的学术思想,体现了他对孔孟之道的尊崇,反应在他对朱子学的继承与发扬上,他结合当世日本的社会实际,将理论深化在经世致用的实学当中。贝原益轩对朱子学运用,不仅给后人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也为朱子学在日本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徐公喜
    • 摘要: 朱熹研究一直是中国哲学领域的一个热点,取得的研究成果亦不胜枚举,高水平的成果自然也不在少数。例如,关于朱熹传记的代表作有束景南的《朱子大传》①、张立文的《朱熹评传》②等。关于朱熹思想研究的代表作有张立文的《朱熹思想研究》③、陈来的《朱子哲学研究》④、高令印的《朱子学通论》⑤,等等。《皖籍思想家文库·朱熹卷》也是近年来在朱熹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一项最新成果。
    • 彭卫民
    • 摘要: 陈朝时,越南思想界逐步改变重佛轻礼的国策,朱子学“家齐而后国治”“纲常名分”等思想被接受。明初性理本《家礼》南传,对后黎朝治国理想、知识阶层价值观念以及民间社会礼俗产生了深远影响。黎圣宗等通过圣谕向家族与村社普及《家礼》的忠孝观,《黎贵惇家礼》一书更成为政府与民间冠婚丧祭仪的蓝本。阮朝时,《寿梅家礼》整合《胡尚书家礼》与《捷径家礼》,其丧祭礼在18世纪至20世纪初被知识阶层与民间社会反复传习,衍生出大量具有汉喃文献特征的礼俗写本。越南在《家礼》的继受上汉喃并行、礼俗不分、儒释杂糅,加之大量写本的创制,从而呈现鲜明的本土化、仪文化与宗教化的特征。
    • 秦际明
    • 摘要: 杨慎对明代前期至中期理学与心学所表现出来的束书不观、内向求道的空疏学风极为憎恶,由此溯及作为其思想源头的程朱理学,为朱子理学及其经注纠误。杨慎批评朱子学所采取的立场是回到经学,其要点有二:一方面是治学方法,杨慎治学以博通为尚,通过文献稽核、文字诠释、名物制度考证等方法,对经学、史学、地理、文学、博物学、小学等方面的知识详加研究,讥贬理学、心学之以博学为旁务的观念,力图在知识上超过程朱理学;另一方面是在儒学义理上回归经学,通过对经学本旨的强调来获得评判理学与心学的制高点,在修养工夫、性情、理气等方面通过经学的立场来批评朱子。这些批评是局部的,杨慎自身并没有因此而建立起对儒家诸层面义理的融贯解释,但这并不妨碍杨慎揭示朱子学学术思想之缺陷的思想史意义,并深刻影响明代中后期的学术风气与学术方法,体现出蜀学“敢为天下先”的特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