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博物学

博物学

博物学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397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自然研究、自然历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9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4241篇;相关期刊242种,包括人与自然、中学科技、科学之友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三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全球化与变化中的价值观国际学术会议等;博物学的相关文献由37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华杰、余欣、刘文等。

博物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9 占比:2.66%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4241 占比:97.29%

总计:14638篇

博物学—发文趋势图

博物学

-研究学者

  • 刘华杰
  • 余欣
  • 刘文
  • 彭兆荣
  • 涂昕
  • 黎海
  • 刘星
  • 吴国盛
  • 张劲硕
  • 李加先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祝鹏程
    • 摘要: 《山海经》开创了中国有图有文的叙事传统的先河。全书分《山经》五卷、《海经》十三卷,作为一本上古博物学著作,其集地理志、方物志、民族志、民俗志于一身,内容囊括了我国古代的天文、地理、神话、民族、生物、医药等多个方面。宋代以前的《山海经》古图已散佚不存,但现存的明清诸家绘本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令人遗憾的是,历代注疏往往偏重于文本,对图像进行研究的极为少见。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神话学者马昌仪精选明清两代富有价值的《山海经》图文本。
    • 周建琼
    • 摘要: 19世纪博物学与帝国主义扩张活动发生着密切关系。罗伯特·福琼作为19世纪西方来华博物学家的代表,其游记展现了来华博物学科考活动的多元景观。通过对游记中的活株植物采集移植、中国本土博物知识生产、博物地理空间拓展等三方面展开分析,阐释博物活动中西方帝国主义的权力运作机制,挖掘中国人及其中国本土知识在科学帝国主义中的表现和作用,进而反思后殖民理论视阈下单向强调西方宰制权的科学帝国主义理论。
    • 蒋昕宇; 杜玉
    • 摘要: 博物是人类感受、认识、利用的一种古老方式,也是文学创作和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近代以来逐渐衰落。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美好环境的追求日益迫切,以及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指引下,博物学呈现复兴的强劲势头。语文教育和博物学都具有贴近生活、包罗万象的特点和注重文字抒写的传统,因而将博物观念引入中学语文教学并非一个标新立异的噱头,而是一种传统的回归,也是立足现实的需要。
    • 李建伟
    • 摘要: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人类共同的职责和使命。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体制机制问题;二是文化引领问题。能起到文化引领作用的思想理论资源非常丰富,在此,我们倡导以博物学路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博物学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门古老学问,其意义及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强调了一种体认世界的方式;提供了一套知识系统;张扬了一种价值观念。运用博物学视角来重新书写中国煤炭史,不失为一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 邱绮晖
    • 摘要: 博物学是一门主张以观察的方法获得知识,用归纳的方法获得事物的共性认识的学说,它主张传播地方性、本土性知识。这一学说对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文章在对博物学的学说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提出与小学科学课程融合的必要性和方案,以期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参考。
    • 蒋昕宇
    • 摘要: 将博物观念引入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是有意义、有效果的全新教学形式。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开设的“语文与博物”选修课以专题教学的形式,重组、统整语文学习任务群,建构了深度的语文课程,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课程立足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建构,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以回归语文教育的生命本质。在实现语言文字和生活世界有效互动的同时,从不同向度推动了学生语文学习身份的多重建构。
    • 彭兆荣; 张颖
    • 摘要: 在生态危机、生物—文化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学科、学术、学问也亟待重新定位。博物学作为一门学科,作为一种知识,作为一种方法都值得特别关注。近代以降,人类学与博物学成为“亲缘”学科,博物民族志是将二者合为一体的范式。然而,中西方在博物学学科认知上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唯能利用好中式博物学在传统认知和方法上的天然优势,尤其是中式博物学对有关“生态—生物—生命”所具有的整体性视野,以及格物致知的求知方法,方可解决中国问题,并对当代全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起到启示与示范作用。因此,如何以反思的原则,利用博物学对当下问题研究的特殊效应,同时对中式博物学进行重新定位,在知识转型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 邱绮晖
    • 摘要: 科学教育在当今的发展中面临了一定的困境,博物学学说对小学科学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博物学重视推行本土文化知识,本文将以南京的本土文化为例,简要概括和提出对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有益的策略和建议。
    • 龙仁青
    • 摘要: 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约翰·巴勒斯长期生活在美国东部的卡茨基尔山及哈德逊河畔,观察那里的鸟类,让自己沉醉在鸟儿们艳丽的飞羽和啁啾的鸣唱之中,再以那里的山川自然为背景,把他看到的和听到的书写成情感细腻的文字。他的书写几乎没有离开过那里。然而,偶然地,他的笔触也伸到了美国西部,因为他发现了一件让他迷惑又饶有兴趣的事情,那就是,那些原本居住在美国东部的居民,当他们迁徙到西部,便以曾经故土上的物种的名字,命名新家园的物种,这种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的命名,给讲究规范的博物学分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 薛富兴
    • 摘要: 《范村梅谱》奠定了梅树与梅花自然类核心信息与人文类拓展信息并举的叙述模式,尤可贵者在其以自身梅树栽培经验撰写梅谱。《梅品》集中提炼梅审美欣赏经验,其理想性赏梅因素与语境总结体现了人文趣味对自然审美经验的渗透。《梅花喜神谱》与《画梅谱》集梅谱与画谱为一身,典型地体现了赏梅自然审美经验与画梅艺术趣味的相互影响,代表了中华梅审美史的新阶段。《广群芳谱》梅卷是梅谱之集大成性作品,其关于梅树内外在生物特性的核心信息单薄,关于历代赏梅的诗文文献丰富,成为一部简约的梅文化史,典型地体现了历代花谱中自然知识与自然审美趣味的交融与内在张力。立足于博物学视野,由诸梅谱所体现的知识与趣味之间的张力,正可成为考察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意识发育程度的典型个案,从中可以体察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发展所面临的特殊困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