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建筑科学>第六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
第六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

第六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4-06-28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

会议文集:第六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传统造园里面,堆石叠山是常见的造园手法。而在现代景观的营造中,对泰山石进行组合从而形成别具风味的“自然山林”景观,也是常用的造园形式。在散置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山水画论里面的思想,遵循主次分明、空间合理、高低错落、比例合适、整体协调等原则,组合的泰山石景观可以单独布置在水景旁,用不同大小的泰山石叠成石林的形式,达到稳如泰山的恢宏景观;也可以单独在花池草地中,由三、五块泰山石进行散置,然后在周边进行植物点缀,可以体现“小中见大”的自然景观。总之,用泰山石叠山理水尤其需要注意山势的营造、生机的表达和意境的体现。泰山石择石需要讲究真、善、美。所谓“真”就是泰山石必须是真泰山石,因为泰山作为五岳之首,被称作盘古开天辟地时“头”的化身,是最接近天庭、最具有灵气的。正因此,才出现了历史上只有功成名就的帝王才能登泰山封禅,意味感恩天界对于大众的恩惠.同时,泰山石具有镇宅辟邪的功能,因此,只有泰山石才具有国泰民安、镇宅辟邪的气场。
  • 摘要:本文以尊重自然环境,保护植被为出发点,探讨以城市扩张,建筑膨胀为背景下的绿色空间的构建艺术.以设计中心的转移为重点,旨在通过分析典型案例的特点及变化,总结趋势,为构建绿色空间带来新的可能.高度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开辟大片绿地和植被已经成为奢求,寻求都市之中的缝隙也就成了人类的迫切愿望,随着城市拥挤和雾霾等现象的愈演愈烈,人们逐渐意识到与环境互利的建筑的重要性。根植于“内”的设计理念作为一个新的趋势,通过更为灵活的设计手法为绿色空间的构建开辟一个新的渠道。它是现状之下应运而生的产物,以此建造的绿色空间则是一种社会文化、审美和人们对生活的态度的静态呈现。那么,该理念的梳理和分析必然能够推动绿色空间设计的发展.着眼“根植于‘内’”的绿色空间营造的探究,试图拓宽建造绿色建筑的维度,操合实用性和生态性,构建能够实现永续发展的新型空间。
  • 摘要:当下,满族居民对居住空间的需求由功能上的使用转为对精神、心灵上的满足,开始追求其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的延伸和拓展,具体表现为对本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以"满族剪纸"为"源",以"满族民居陈设"为"载体",用当代思维对其进行再思索,以新思路、新视角和新切入点把两者融合在一起,来进行新艺术创新,打破传统的运用方式,通过崭新的艺术形式来传播民族文化,契合当代居民的内心需求和时代发展的新装饰理念.
  • 摘要:室内设计是根据空间的使用性质和所处的环境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的设计.当下的中国,人们对于室内空间设计的关注点正在由原来的保护建筑体本身向营造空间氛围的方向发展,人们的关注点再次发生了转移,更加关心室内的陈设设计,开始注重空间的文化性表达.多媒体动态展示技术在室内设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的动态装饰物在空间里取代传统的艺术品而形成新的视觉的中心,同时由于多媒体表现的灵活性,可以从多个感官角度感染观众,对比原来的静态展示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多媒体数字技术带给你前所未有的新鲜体验.这种体验性的交互设计关键在于实现了技术和艺术的有机融合,侧重于情感体验的交互形式拉近了人与虚拟世界之间的距离,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让设计作品焕发出更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 摘要:近年来文创园区成为诸多城市文化工程的重点关注对象,除其具有作为艺术生产、展示发行、消费这一文化产业链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功用外,艺术本身对于市民的精神放松、审美趣味的提高以及创新思维培养的能力,更应成为文创园区发展关注的对象,有大量艺术家聚集的文创园区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理想场所.处理艺术自身发展、艺术与大众以及城市文化发展的关系,对当代艺术自身、文创园区以及都市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现实的发展中经常出现文创园区缺乏地方特色、艺术家与生活脱节的现象,本文通过理论论文与经验研究,最终建议政府能够搭建作为市民与艺术区之间的桥梁,增进两者和自荐的互动,一方面促进艺术区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艺术对于大众所能产生的多方位功能,带动城市整体文化形象的改善。通过政府文化部门组织热心于关注社会问题艺术家以及公共艺术家,制造深入城市社区的机会,与城市文化以及市民发生更多的互动,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 摘要: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造就了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建筑形式.陈设作为建筑的延伸部分,在文化的表现上更尽显其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往往通过特定的陈设方式传达其文化内涵.本文以古人、今人的书斋为例探讨书案上的"风景"和"风景"中的文化。指出文人书案以其独特的风景,承载着数千年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精华,渲染着古代文化的辉煌。文化是依赖个性而生存,民族的文化是个性文化,不同民族,桌案上的风景不同.我国的文化没有间断过,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坚持到现在,没有理由让精美的文化结晶在这里间断。随着经济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内涵在家具陈设中流逝得越来越严重。物质带来的乐趣是短暂的,只有文化的乐趣相伴一生。电脑从dos到window不停地更新换代,手机从诺基亚时代到苹果时代,人们拥有的只是新鲜事物带来的快感,然数千年之后依然可以跃然纸上的生生不息的文化意趣才能给予精神的满足感.桌上的风景是古人创造的灿烂文化,对其重视,是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热爱.探寻古代书桌上的风景,是现代人对家居陈设的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逐步注重家居的审美情趣,关注设计风格与文化内涵的结合。一套齐备的文房陈设品的置办,需要主人长期用心去搜集、汰选和摆设。自主经营自己的书桌,有利于提高品鉴和审美能力,参与其中,才能使得书桌文化薪火相传。
  • 摘要:文章指出无论在哪种社会境遇下,对高质、高效的设计成果的要求都是首要的。在此过程中,室内设计行业并没有自由生发出对行业结构和工作模式进行调整的意愿,反而通过不断强化工匠思维模式,而保证项目完成的高效.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半个世纪间,文化主体对整个设计行业并不理解、也不欢迎,自然无法为其提供宽松有利的发展环境;同时,被工匠思维惯性所控制的大多数从业者和教育者,也缺乏彻底改变现状的能力和勇气。
  •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茶桌的"排水管道系统"的再思考与再设计,并赋予其情感寓意与表达,利用参数化软件来模拟操作,探索茶桌设计中传统与反传统在形态、功能上的区别所在,探讨参数化设计的自然意义的表达.
  • 摘要:当色彩作为一种语言被运用,城市景观不再如往日一般的沉闷.设计师用色彩打破现代城市空间狭小和拥堵的僵局,承受着生活压力和无奈,但仍然热情乐观地为现代都市人创造了一个诉说故事的美丽布景.本文首先探讨色彩美的基本法则,然后对景观设计中的色彩运用策略提出一些个人见解.指出城市景观色彩设计对于一座城市以及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美的环境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要用情感去勾勒环境,将自己的设计作为艺术品,运用色彩这一美妙的精灵激起身边每一个普通人的感动。
  • 摘要:开创岭南派室内空间设计研究势在必行.进行岭南派室内空间构成研究,目的在于挖掘岭南派室内空间的构成概念、方法与设计美学意义,表现出岭南历史文脉与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并体现天、地、人的协调关系.岭南当代室内空间形式美具有空间形态的多元化特征.岭南派室内空间研究课题必须置于岭南的社会环境和地域文化系统及其运行的时代背景中,关注当代室内空间的多功能性、多义性、多元性、空间与时间的多维性、兼容性以及结合室内空间构成、室内空间设计因素、室内空间时空序列及新的时代信息进行设计创作.这样,才能使岭南派空间设计在地域更新中得到动态的延续,也才能创造出具有岭南文化内在灵性的室内空间。
  • 摘要:现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也有大幅度提升,并且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伴随着这样的局面,国内各大城市也开始重视城市公共环境景观的建设,设计中关注生态,关注民生.但是在建设中存在盲目求大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即过度设计.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过度设计问题研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措施,探求一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应以适度设计的新理念和新手法,创造人与自然共生,景观要素与空间形态协调,环境品质与城市文化融合,和谐的城市景观建设模式.适度设计能够实现人们对景观的高标准需求,适度设计应该成为景观设计师所要遵循的原则。只有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适度设计,才能保证城市的个性与品质;只有这种适合关系,才能通过景观设计提供人们和谐的外部空间环境;只有应用科学合理的解决方式,才能保证城市环境不遭受破坏,延续其自然的生命力,促进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健康发展,呈现多元化的创新局面,营造独具魅力与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 摘要:气候变化导致了严重的地球环境问题,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发展,人类的活动是当前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有效的空间规划能够减少碳的排放,走向低碳的社会生活方式成为遏制全球气候变化、创建可持久的人居环境的必要选择.作者以低碳的视角,从设计的目的意义、设计原则和拟采用的低碳措施三方面探讨低碳生活方式居住环境设计.指出气候变化、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我国是全球CO2最大排放国,政府承诺“节能、减排”是对人类可持续的生存发展应有的国际义务、责任和态度表现,城市是最大的CO2排放者,有效的空间规划能够减少CO2排放,住宅作为人类居住的载体,科学的低碳居住环境设计与低碳的住宅和社区环境建设能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品质,促进城市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低碳城市建设和人类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 摘要:中国城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河道渠化、水质富营养化、驳岸生态退化、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丧失等问题,以里岔镇黄家河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结合河道水利治理要求,对硬质化驳岸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对提升河道生态价值提出系统的措施,合理解决了河道水利技术要求与自然生态及人文生态的矛盾.里岔镇黄家河河道单一的浆砌石驳岸修建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结合两岸景观设计,针对具体驳岸的地段特点,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原理,遵循生态驳岸的工程力学、场地地域性、景观亲水性、生态性四大原则,提出了在黄家河流域建设自然原型驳岸、自然型生态驳岸、多自然型生态驳岸三种类型的驳岸形态。改造针对已经硬质化的驳岸区段,采用复合抛石驳岸进行改造、植被岸坡覆盖技术、宾格石笼复合净水驳岸、坡面打洞及回填技术.针对自然河道驳岸的区段,修建了湿地复合生态驳岸、植被生态驳岸.
  • 摘要:本文以中国目前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现实问题为背景,简要阐述了景观恢复与生态学的重要性,及其基本理论观点与框架体系.生态系统与景观的区别在于生态系统研究的主体,即其研究主体的复杂性是有序、一维的,在自然-生物-生态的序列内的发展过程及生物物理信息,而景观概念则在此之上大大得以延展,不仅要关注自然生物生态过程,更要纳入对景观演化产生影响作用并以文化作为信息传递途径的人类认知、意识、思想的内容与影响结果。这种影响结果亦以相互交织的自然景观格局和文化景观格局为表现,因此,这也限定了景观研究的双重视角乃为将它视作连贯的、整体性的空间和思维系统。
  • 摘要:本文从乡村建造现象与问题出发,对南京六合区八卦洲乡村建筑进行一次较深入的调查,通过实地走访、测量、提取建筑原型,并对乡土建筑材料、乡村营建低技术建造进行研究.课题设计以最容易得到的竹材,结合院落类型设计,以低投入和低技术为宗旨,设计一座乡村旅游服务竹构建筑,探讨乡村建造中的观念与方法,探究竹材料,竹构设计的生态意义.
  • 摘要:本文通过对已建成的人工环境中所呈现出的人们对待“自然”的不同观念类型的辨析,试图初步梳理出人与“自然”因素之间所持关系的差异及其原因和脉络,以及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物质环境所能做出的应对结果。文中所涉及的内容显然远远超出了文章的篇幅和作者的能力所及,因此,只能算做是浮光掠影式的考察,抛砖引玉而已。而作此尝试其目的也不是要进一步强调各种方式之间的差异,并将它们截然地分开。而是希望通过适当的解析,在几种不同方式相互对照的情况下,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最终达成技术、观念和体验三者完美的合一。
  • 摘要:"设计类型学"可以简要地定义为:按相同的形式结构,对赋予特性化的一组对象所进行描述的一种概念.它是对物体本质的一种识别,以及将这种本质在另一物象中进行再造的可能.基于设计类型学的低碳麦秆住宅空间用品设计研究的意义也就在于:依托特定的生态环境,借助专业的力量,为传统的家居用品设计探索低碳发展的方向.简言之,本文旨在运用设计类型学的方法论探索麦秆住宅空间用品及其内在结构,探索它与低碳设计相融合的转换与生成方式.也可以说,站在类型学的角度上,寻求住宅空间用品的"低碳转型".在一般的理解中,类型是指自然、社会大系统中使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组样式得以聚合的有机整体,同时又使形态与结构相异的那些样式分离开去的概念。它侧重类型的再创造,因为再创造能够呈现历史的传承脉络。毕竟,时代的发展并不是后一时代彻底取消前一时代的过程,而是继承、共生与创新的过程.本文从器物层、组织层、观念层对低碳的住宅空间用品设计进行分析,分别将这三个层次放在设计类型学的坐标体系中设定其”元语言”,再而生成其‘’对象语言“,初步形成低碳麦秆住宅空间用品设计的类型框架。从中可以发现,现有的麦秆住宅空间用品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引入时代感强的现代学科,使得低碳环保的麦秆住宅空间用品设计更加深入人们的生活与观念中,这些都值得进行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可以说,从类型内核寻求低碳麦秆住宅空间用品的发展是一条由内而外的途径,虽然不是一时之间就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是一条能够带来长远效应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 摘要:本文解析了王澍在建筑中的哲学理念,结合分析当今中国城市化推进下的建筑物,重新发起铸造本土建筑,弘扬民族文化的思考,呈现了王澍作品对建筑艺术发展的非凡意义与价值.
  • 摘要: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视角,解读现代民居室内装饰设计中视觉文化传播的现象.通过视觉文化分析,揭示现代民居室内装饰设计中视觉符号语言的结构关系、文化意义的生成以及文化传播、消费接受的能动行为.以促进高品质的现代居室装饰设计中视觉装饰语言的理性应用.
  • 摘要:维吾尔族的民居室内装饰是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载体,是中国民居室内装饰中极具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室内界面装饰艺术更是民居装饰设计中的浓墨重彩.在新疆维吾尔族民居室内界面设计中,"龛"形所表现出来的不仅是一种装饰模式,更是一份厚重的民族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审美也在不断地回归传统,当代设计师都在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对"龛"形的装饰美学应用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维吾尔族民间艺术,理解室内界面设计与劳动人民生活习俗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为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充分材料,更为当代民族特色的室内装饰艺术的创新发展和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摘要:门式是上海石库门建筑的物质载体,是最具代表性和特征最为显著的建筑构件之一.其样态丰富多彩,融中华与海派建筑之魂魄,形成上海建筑的亮丽景观.本文欲通过石库门建筑门式装饰的分类研究和梳理,记录上海石库门建筑构件中最具特点的门式元素,提炼其文化内涵,旨在对上海海派建筑文化的认知和研究上有所探析.石库门的建筑装饰主要体现在空间围合的界面上.界面作为空间外在形式,本身具有显性特点,它将人们抽象的设计意义转化为具体形象,成为一种既有符号与象征意义的图形。上海石库门建筑装饰形态的类别是多样和丰富的,它源自于中式和欧式的建筑装饰元素,其主要功能不仅在于以形象反映石库门建筑“中西合璧”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是满足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生活价值观的体现.
  • 摘要:自古以来自然界就是人类各种科学技术原理及重大发明的源泉,仿生设计学作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与自然界的契合点.本文从研究自然界生物体存在的形态、结构及其象征寓意等的视角,结合展示设计三要素、展示设计与仿生设计关系,探索仿生设计方法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规律,赋予展示空间无限的创意,践行人们"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 摘要:在社会不断发展与变革的背景下,人们对居住的诉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家始终是唯一目标.本文主要分析不同居住形态下的住宅建筑与人居模式之间的变化,探究人与房的不同存关系如何影响设计的角度.不管是个体还是合作的居住形态,都要关注人的心理变化,美好的家园环境对人的生活和发展有着无限的疗愈作用。封闭的高层公寓和单元住宅模式的禁锢下,人们要紧盯自己的小孩、照顾老人甚至失去了很多自我放松的时间,更无暇顾及公共生活.因此,作为设计者需要对传统住宅形态设计进行再思考,去思考家以及社区对人性需求的重要性,为人们的身心灵找到一个归宿.
  • 摘要:通过对冀蒙交汇地区生土民居及景观的研究,立足于一种"地域交叉性"角度的研究方法对主导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回应地方自然环境、发展地方文化、利用地方技术、促进地方经济方面分别探讨生土民居景观在具体实践中的传统适应性.
  • 摘要:喀赞其传统民居空间特征由于受到当地的地理环境因素、历史背景以及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极其具有民俗特征的传统民居空间特征.本文针对喀赞其传统民居空间的特点,从老城整体空间、建筑外部空间以及内部空间进行分析,体现喀赞其传统民居空间的独特性以及在建筑空间内部所体现出的空间文化、空间秩序和人们的精神文化面貌,对于喀赞其传统民居空间的分析、探索、传承和保护提供很好的理论依据.
  • 摘要:百间楼集江南民居建筑形式美于一身,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征与时代特色.它具有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美学的共性,而它鲜明的群体性特征是独一无二的.本文对其环境空间、建筑空间、材料运用、结构形式、构造处理等构成形式美的要素进行了分析.指出百间楼民居建筑群集江南民居形式美于一身,马头墙高耸入云,过街楼错落有致,券门林立,河埠头邻里话近,与水乡环境非常和谐。前人在建筑百间楼群的独特创意,是在长期适应南得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至今仍令人称赞不已。它的形式美既传承了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征与时代特色,质朴、大气、美观,使形式美与实用功能结合得非常完美而和谐。它汇集了多种形式美的规律,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显露出中国哲学思想的内涵,表达了南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江南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这些形式构成因素的美学表现,也对今天的建筑创作具有更大的启发与借鉴.
  • 摘要:乡土民居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单元,而"灰空间"则是民居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把各分处融为一体,调节并活跃了空间形式气氛,是内外空间结合得最完美的异质空间.通过对于灰空间的调查分析,把乡土民居中空间形式作为出发点,强调人的行为与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依靠美学特征和营造技术来创造多层次空间;从新疆乡土民居建筑形制中的灰空间的营造手法来阐述.分析新疆乡土民居建筑艺术形式中如何处理灰空间的艺术手法,来说明新疆乡土民居形式中处理过渡空间的应用手段的特征.通过实例分析"灰空间"在新疆乡土民居中的应用处理方法,主要对体现灰空间独特形式的檐廊、廊下区、端厨、廊厨、高架棚、露台等建筑结构部位来进行具体说明,深入了解灰空间并剖析与其在新疆土生民居中的空间形态,成因,将民居空间环境与人的心理内涵相结合,说明灰空间形态与人的心理、行为关系.
  • 摘要:本文乃针对乡村建设中建设性破坏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遗失和消逝,并最终可能导致传统文化本源与土壤遭到破坏之重要问题而展开的保护、梳理性研究,其以田野考察为主,记录整理传统手工技艺与传统村落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以此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亟待保护,且必须以共生保护模式为方法途径的观点.
  • 摘要:中国城市环境艺术雕塑短短的发展历史,标示了吻合当代大跨度发展状态下的城市诉求.它的诞生为城市形象确定和城市品质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演示了中国目前城市进步和环境艺术雕塑正朝着国际化高质量高标准的方向发展.坚持用新材料进行实践和与新科技相结合的创新探索,以人的视觉验证与城市的原生环境和谐之本为准则,实现环境提升与街区和谐的关系,留给中国当下历史和现实的一种价值承诺,为中国城市雕塑环境创建了国家艺术形象.
  •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人行天桥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从文化视角对人行天桥的形态设计进行探索,总结出相应的设计方法和策略.结合具体的设计实践,为景观人行天桥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行的途径,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人行天桥不仅要承担城市交通的职能,完善道路空间的组织结构及功能,满足人们的出行、观赏、游憩、交往、休闲等,而且起到保护历史文化、构造特色城市景观、体现城市文化氛围等作用.
  • 摘要:海岛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海岛人居环境的也是一种特殊的人地共生系统.本文以台州鸡山岛为例,探索海岛人居环境的有机更新,在宏观上通过"泛渔业"的规划完成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布点,在微观上通过"有机织造"为海岛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了一个快乐生活和漫步游览的海岛渔乡.
  • 摘要:打牲文化是吉林乌拉街镇乃至东北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打牲乌拉贡品市场是其打牲文化的再延,为传统的满族民族、民俗文化提供了对外发展与交流的平台.打牲乌拉贡品市场的生成是真实的了解了历史上生活在这块黑土地上的乌拉街人的窗口,为外界认知与追寻满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呈现了一个鲜活而丰满的乌拉古镇。乌拉街贡品市场的规划设计在乌拉街镇政府的整体规划“西开、东扩、南北聚合、中部激活”中的“东扩与激活”前提下,以商业为契机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建筑综合区.打牲乌拉贡品市场为与乌拉街现镇政府东北方向,毗连当地著名历史建筑后府,对旅游线路的开发有较大的升值空间,周边已建民宅数量不多且品质不高,为打造当地城市与经济发展的可能,提供可行性条件。打牲乌拉贡品市场的规划红线位于乌拉街物心保护区外,占地面积20.34公顷,结合旅游产业规划,以商业和机会功能为主,四周向外扩展15-20米的绿化隔离带。且由于乌拉街特殊的地理位置,松花江再次分支较多,所有可以以人工开凿的方式将少部分江水引入到乌拉街贡品市场建筑群中,有利于渔业经济特产的原生态性。
  • 摘要:中国具有悠久的农林文化,国人具有深厚的农林情节。因此市政建设和城市规划需要考虑生态和民生的问题。通过保持土壤,发展空中和垂直的农林,建设森林城市,最终推进市政建设管理,改善生态环境,让城市更宜居、更科学、更美丽。
  • 摘要:城市色彩表现整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自然条件的积淀.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景观作为城市色彩的一个最重要载体,承担着向外界表达整座城市个性与魅力的语言.所以,景观色彩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城市公共空间中景观有太多趋同性:面貌单一、颜色单一,存在色彩污染,色彩的不适当搭配和运用给城市公共空间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本文结合白马湖森林公园的实践案例来探讨城市公共空间中景观色彩的重要性,通过白马湖森林公园彩色生态林的营建可以看出,环境可以很艺术,通过色彩感动生活。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色彩需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对城市的公共空间景观进行色彩设计,除了达到视觉美学上的美感外,更重要的是挖掘城市的传统地方色彩,展现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创造出舒适便捷、令人赏心悦目的环境。
  • 摘要:本文的研究以社区为背景展开.社区的含义在国内的异化使得社区的积极效应无法发挥.笔者希望通过儿童这个载体,促进社区区域人性化空间功能的健全与完善.儿童常常被视为是未来的主人翁,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而,儿童的成长问题也得到了非常多的重视.研究表明,优质的生活环境能对儿童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关于城市儿童活动空间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针对室内空间的探讨,相比之下,室外活动空间不仅研究少,连法律规范部是基本空白.而室外活动又具有室内活动无法相比的优越性,是有巨大潜力的,是对儿童室内活动的有效补充.本文从社会、城市及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出发,指出当今国内儿童活动的相关问题及不良影响;研究儿童群体,对儿童自身特征及活动方式进行考察;整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资料,分析国内儿童室外活动的不足之处;调研儿童活动特征及儿童空间环境感知能力,研究影响儿童室外活动的环境因素.结合笔者对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地区的环境调研及刘该地区的室外儿童活动空间设计构建,详细讨论了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儿童空间构建定位要求、构建模式及室外空间要求.在当下城市发展进程中,对儿童的关爱是一个社会问题.尤其是80-90后中国的独生子女问题、农民工进城打工问题,城市化建设中所带来的公共空间的环境问题,高层住宅所带来的住区平均室外活动空间缺乏及设施问题等.关注儿童室外活动空间环境如图关注社会老龄化现象一样,是社会不容忽视的人文关怀及环境景观设计内容,也关乎到一件事情的两个层面研究.笔者力图构建一个较为全面的室外儿童活动环境设计框架,希望在这个框架下,儿童的室外活动能够有效开展,走出构建良好社区建设的第一步.
  • 摘要:在对景观空间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本文以“虚体界面“这一景观空间构成要素作为贯穿始末的线索,通过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讨论.使虚体界面以宜人的形态融入景观空间以满足人的视觉、生理、心理、行为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另外,本文就景观空间的虚体界面进行分解,把界面分解成虚体底界面、虚体垂直界面和虚体顶界三个层面,并分别针对这三个界面的处理作深入地剖析.并通过些案例解析加深对空间中虚体界面的理解,使设计的构思得以表达,使空间得以交流,使人与空间保持关系,最终使抽象的空间能够形成具体的赋予特定意义的场所空间。
  • 摘要:传统建筑中有很多富有特色的建筑构件,它们不但具有实用功能,其装饰效果也非常显著,"瓦"在其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现代设计中常常利用瓦片本身的形状进行自由组合与搭配,在各界面形成了千变万化的装饰造型和功能特性.瓦片的组合形式多变,不但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效果,更突出了空间独特的个性美,使空间氛围具有浓重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总之,对于瓦的不同装饰效果,追求的不仅仅是实物再现,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怀旧情感的精神寄托.现代设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设计作品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应该是现代的,还能体现出当地的地域文化,这才是扎根于时代和充满乡土气息的最佳创作。为了能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把握时代气息,就需要在设计中立足传统、推陈出新.在今天的现代设计中,“瓦"元素的运用,使得传统的美学价值、建筑构件文化、布局构思能巧妙结合,并能让现代人产生共鸣。
  •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的再思考与再设计,并赋予其冥想空间的寓意与表达,利用解释性历史研究策略来设计改造,探索历史文化遗址在形态、功能上的再生性,探讨历史文化遗址再生性设计意义的表达.指出尊重建筑遗址原有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格局,以此为背景和图底,重组融入新的空间中,使其共生、重生、再生。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延续了场所文化的历史特征,提升区域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艺术再生设计保留场所历史的痕迹,并作为城市记忆的价值体系,呼唤造访者的集体共鸣和文化体验。这种对历史的敏感、丰富的直觉和人性化的品性塑造了革新的南京地区的历史遗址环境和文化传统。从而形成新的审美和功能价值。
  • 摘要: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为视角,以宜兴金鸡山墓园这一景观设计实例为参照,具体分析和研究与殡葬文化关系密切的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将传统哲学思想融入现代墓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寻找哲学理论与墓园景观规划设计的良好契合点,探索形成既能满足现代生活生态、自然需求,又能体现中国文化传承的现代墓园景观设计,使得文化、生态、节约的理念不再流于形式,从而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墓园面临的困境提供参考.
  • 摘要:兴起于20世纪的大众文化,强烈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精神世界,本文试图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对展示设计的信息传达进行研究,首先对大众文化的含义、特征和影响进行界定和分析,得出大众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接受,现在大众更倾于接受娱乐性、通俗性、时尚流行性、具有参与性的信息这一结论;接着对展示设计的概念和本质进行了界定和分析,结合前文的分析得出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展示设计的信息传达应当充分考虑娱乐性、通俗性、时尚流行性、参与性,这样才能实现对大众的良好信息传达,才能取得大众的共鸣,进而才能实现深入的交流,达到展示设计的目的,然后对展示设计的信息传达应当充分考虑的娱乐性、通俗性、时尚流行性、参与性分别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最后提出应当辩证地看待大众文化,一方面运用大众文化中有益的客观规律指导实践,另一方面也要认清大众文化的消极性因素,避免受其影响,并指出设计师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
  • 摘要:人们总是希望有限的居住空间能够满足更高的生活品质的需求,然而廉租公寓客观上的局限性使得租住个体的这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本文运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对廉租公寓内部空间的优化和创新进行了尝试,运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力求变僵化的、单一的空间形态为灵活的、有机的空间系统,让有限的空间资源创造出更多的可能。尽管这还只是一种尝试,但期待引发廉租公寓所有居住空间设计一定程度的变革,因为人类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与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源、加速膨胀的人口问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 摘要: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它必须处理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才能更好地体现其商业价值,为社会经济服务.通过相关产品设计价值要素和评价基准要素的文献调查,把设计价值要素主要分为五种类型:审美性价值,功能性价值,经济性价值,创意性价值,环境性价值。社会经济是基础,环境艺术设计为发展社会经济服务。社会经济状况的好坏,可以制约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推动作用。经济关系较之任何一种社会关系都更复杂、更丰富、更敏感.环境艺术设计不再仅仅是设计师一个人的问题,也不仅仅局限于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环境艺术设计一经启动,就会涉及到社会的各行业与各阶层。环境艺术设计与经济这种密切的关系,也是环境艺术设计区别于纯艺术的重要方面,它的存在和未来都要受到经济的影响.设计师要从商业价值的角度去认识设计,从设计的角度去为商业服务。
  • 摘要:设计教育旨在培养国际大视野之心境和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内涵的设计人才.设计伦理教育是设计人才教育体系中能够彰显内涵教育本质的重要而可行的路径,对于设计价值的认知又是该体系中必须的基础.为此,本科教育体系应体现基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依生存教育、设计方法论教育以及体现设计核心价值的判断力教育.设计人才是在长期多方参与应用实践中去体验、践行设计价值内含理念的过程中自然成形的,而全社会的人文氛围生成又是人才培养和尽快成形的保障,也是社会发展目标.
  • 摘要:2012年广州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建筑艺术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与印度KRVIA建筑学院(Kamla Raheja Vidyanidh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的师生分别于2012年11月1日~11月10日在中国广州、2012年12月18日~12月25日在印度孟买举行了针对"城市设计实验"的快题教学尝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样一种来自中国和印度两个古老、发展中的国度的专业合作,对于"面对当下城市问题的新方法"的实验与探索具有特别的意义.工作坊教学安排中要求学生城市空间中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在现场观测和分析是一个关键的过程,让同学们在现场快速地通过大量的互动实验去了解基地,并思考为空间引入新的乐趣和可能性.同时希望研究能打破城市区域界线的束缚,在一些忽略的中间地带去展开设计的研究。
  • 摘要:2013年在韩国首尔建国大学建筑学院举办了亚洲室内设计学会联合会(AIDIA)学生工作营,这是一次在东方背景下亚洲不同国家展示室内设计及建筑设计教育和各院校师生施展才华的盛宴.工作营通过对首尔具有传统地域特征的历史文化街区——北村韩屋的改造,探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在体验韩国传统建筑的近人尺度和精美工艺及丰富的内外空间基础上,思考传统的承接与现代的结合,解决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的永续问题.
  • 摘要:针对当前的环境设计教育特点,进行环境空间原创设计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环境设计通过发展,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实践手段,本文通过对"建筑空间构成"课程的实践,引出对环境空间原创设计教育的思考.指出环境设计教育中的“原创设计”思路实践操作起来是有难度的,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环境空间的原创性在当前教育的背景下,将会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因此,分析学生的心理,从基础课程就逐步渗透原创设计的思想,对于培养环境艺术专业的专业人才是有现实意义的。
  • 摘要:在分析了传统环境设计教学框架技术被动的局限性之后,以河北北方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四年级住宅设计课程为研究对象,从建筑本体和建造逻辑出发,试验性地提出"将地域性生土民居空间建构课题融入住宅设计教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并从教学目标设置、内容成果到操作方法做了尝试,改变技术被动现象、融入空间建构理念、强调地域文化在住宅设计上的体现,是增强区域性设计教学特色的新思路.
  • 摘要:通过研究艺术"跨界"现象的本质与源流,分析中西方艺术发展中融合与跨界的区别和联系,提出艺术发展中"界"消融的必然性.倡导艺术应从跨界意识转换到无界意识,以求确立传统艺术观的现代性与可发展性.指出西方艺术发展经历了合、分、合的经历,产生了当代艺术对分的思索与突破,形成了今天的无风格、无流派,求新求异的跨界表现。但应该深刻认识到今天的“跨界”也是对传统精神的一种回归和验证,中国传统文化以通融合一为主旨,艺术以引导并反映精神与自然同一为目的。因此,手段与形式的融合是自然而生的状态,并使得艺术达到突破美、突破真的最高境界。这种无界融通的观念更有益于艺术的本真发展,不但有利于更多形式样态的产生,同时还能够促使技术与形式围绕艺术的精神本体而发展,真正达到有容乃大,共同繁荣。
  • 摘要:本文以日常生活研究为理论背景,将室内设计作为日常生活中活跃的类型进行认识,分析传统日常生活中室内设计的状态,以及日常生活转型中室内设计的新特征.指出日常生活的研究在当代学术中的位置已经从边缘走向中央,正在成为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其自身受多种因素和学术观点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室内设计行业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表现,室内设计的变化能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变,从而揭示出深层的社会、文化变革.由此看来,貌似轻松,强调感观享受的室内设计背后还存在着深层的思考。
  •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空间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场域,为市民文化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构建提供依托载体.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文化具有互构关系,以市民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城市公共空间塑造的路径,有助于培养市民素质和公共意识,创建公共空间动态发展新模式,实现城市发展与市民文化的互动双赢.市民文化是丰富的、多样的,它与城市公共空间一起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成长.良好的市民文化培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空间环境的改变也不能立刻产生文化效应,只有将市民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城市公共空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市民文化思想为创意根基,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来满足和引导人们的需求才能切实为人们营建起相对稳定的、个性化的优质生存环境。
  • 摘要:景观设计中的平面性语言是进行设计的基础.通过平面性语言的表述,观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景观设计想要表达的艺术主题和情感色彩.文章从利用笔触明暗表现空间构成、利用图形形状表现空间构成、利用平面几何表现空间构成、真实质感在平面性语言中的表达、感性色彩在平面性语言中的表达五个方面分析了平面性语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现艺术.
  • 摘要:通过对识别性的剖析与城市景观小品的实地调研,探讨当前城市景观小品的设计现状和提高其可识别性的必要性,分析了城市景观小品的可识别性设计应考虑其实际功能、审美形式、文化脉络、时代精神这四个方面.该结果对创作具有高品质的城市景观小品,以打造城市的差异性和强化城市特色有实际意义.
  • 摘要:本研究主要基于特高压输电线路的视觉属性和人的心理感受,重点分析输电塔杆和变电站围护构件等视觉因子,将其置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背景之中,提出"适应性视觉景观"理论,其适应性体现在地区适应性、文化适应性和气候适应性三个方面,通过塔形优化、色彩优化、重点区域塔形创新设计的方法,结合"隐"与"显"的景观规划模式,使输电工程与环境有机统一,既符合地形变化特征,又符合区域文化审美要求,同时也满足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特点,适应性景观式输电工程力争成为工业景观的代表之一.
  • 摘要:从原木到成品,将绿色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品质观念,通过每一环节传递给消费者.以精密严谨的态度和追求卓越的信念实现对每一道环节的把控.圣象的全面自控好品质,是对全社会的绿色承诺,从源头开始,圣象正坚定实践着"可持续发展"战略.
  • 摘要:本文探讨的"垃圾美学"是将垃圾作为设计元素进行建构形成特殊空间氛围的设计美学.它体现着多维度的生态美学,表达着丰富的空间语汇,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对其的探索不仅在于推行绿色环保,更是在进行设计元素选用、建构方式、空间语汇以及环境氛围的创造性探索.它将为建筑环境设计增添新的语汇、注入新的活力.更深远而言,这种探索最终会使与自然更和谐相处,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 摘要:城市是文化与文明的物质容器,如果没有城市化,文化、技术和文明就不可能产生和进步.同样,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乡村为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由于农村的土地、空气和水环境急剧恶化和生活环境的低下,因此村镇必须要城市化,彻底改善乡镇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秩序化,推进城市文化的延伸;要适性化,提倡因地制宜的发展;要适宜化,实现现代技术的介入;还要特色化,保持乡土文化的延续.
  • 摘要:国家大剧院是向世人开放的文化性建筑,因国人对其有着半个多世纪的圆梦情结,故而倾注了太多的人文内涵.其中,建筑的设计语言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表述,与城市文脉关系成为专家和公众关注的重点,甚至成为一种纷争.国家大剧院设计是在国际化语境下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理解和阐述,设计师以生命文化为契入点,挖掘中国传统建筑本源文化,采用原始的弧线和圆形造型语言,塑造谦逊含蓄、易与环境相融之建筑形态;领会中国传统境界文化之精髓,营造中国式的风水仙境;采用质朴的地域建筑语言,延续了老北京的历史文脉;运用色调、材质、装置艺术、文化符号等因素构成阐述主题之细节。然而,国人对于建筑文化的民族性认知多习惯于程式化的表达、固定的元素搭配和具象的符号体系,从而对此产生了不少的非议和纷争。
  • 摘要:本文借鉴符号学,传播学的理论,分析展示设计中出现的各种符号及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再对展示设计传播的特点、模式以及社会功能进行解读,并进行多方面的价值判断:多维视野下的人文展示空间艺术与视觉文化特征.
  • 摘要:本文通过对非线性形态的切片设计理论背景的梳理,并结合非线性形态的切片设计相关实际案例,主要解读非线性形态的切片设计手法、特征、形式以及建造方法等方面,来探索室内非线性形态的切片建造研究.
  • 摘要:良好的体验性是度假酒店设计的重要评价标准,也是设计的目的,同样是使用者留下美好记忆的因素所在."空间情节"是产生良好体验的催化剂,通过一个实地调研,分析了空间情节在"度假酒店设计"中的运用及与空间体验的内在关联性,从而研究空间情节理论的应用性,为度假酒店设计提供新的视角,为实现其良好"体验性"创造新途径.运用空间情节可以唤起感情上的反应与感受,丰富扩展空间的内涵与体验的深度,同时增加度假酒店体验的参与性与趣味性,从而提升度假酒店的品质;在空间体验中建立场所感,通过空间秩序的编排达到有感染力的空间结构.
  • 摘要:本文选取湖北美术馆文献展空间设计实例,以阶段性的设计条件变更所形成的设计方案辨析其空间不同叙事结构的内涵.回溯一个地方性的艺术史,是一个繁杂而细究的工程,从文献收集、整理、考证到展呈等,不觉让人望而生畏,但作为艺术事件的呈现,显然越全貌越好,只有这样才能将信息准确地传达到每个公众.文献展是一个零度写作的过程,也是作者出走的过程,叙事的主体来自于公众,意义的揭示在不同的叙事结构.为此,在整个空间设计衍变中,渐渐地明晰的两种空间的批判性叙事模式,一种是“中心—线索”的范型,一种是”单元—差异"的范型,前一种范型是空间在功能主义下的镜像,空间服务于意义;而后者空间是叙事的单元,阅读者也是其中之一的单元,它们差异性的并置构成了一个叙事文本。
  • 摘要:明末清初,思想启蒙的作用下使得思想解放、社会生活渐渐拥有了较大的空间,"情趣"成了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情趣"的追寻不再是从"理"中寻求,而是蕴藏在本真的生活之中.笠翁先生《闲情偶寄》中的设计实践,则是这种设计情趣的最好诠释.李渔设计思想是围绕着自身进行的,作为一个穷酸文人,他的设计思想有着始终围绕着适用、经济等因素的考量,但又有融入真情实感的设计情趣,是无情之物,变为有情.在笠翁看来,设计是融入感情的设计,是生活乐趣的找寻。
  • 摘要:娄东园林是江南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经鼎盛一时,在造园意匠方面形成鲜明的地域特点.本文通过对王时敏的东园改造、南园增拓,新筑西田等造园活动的讨论,分析了娄东园林明末清初风格转变的特殊性与例证性.通过对明清易代大背景下王时敏造园风格转变的讨论,可以看到,王时敏的造园实践对娄东传统造园活动形成的技法模式有所提炼与升华,在时代变革中体现出对娄东园林传统的继承与再创造.不可否认的是王时敏的园林是联系明清娄东园林的纽带,他的心路历程所引发的造园风格转变,是娄东园林在朝代变更时整体风格变化的主要动因,对于娄东园林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 摘要:雍正的大臣为圆明园看风水,称其格局按九州爻象和九宫处处合法,但该园前朝和后寝的造园理念不尽相同,对九州爻象和九宫形式的运用也出自不同思路,忽略前后区域的不同会造成分析其风水格局与立意的困难.圆明园兼有游憩和听政双重功能,在追求恬淡自然的园林意境的同时,还要兼顾政治理想的表达,这种要求不但使得其前后区域应用了不同的造园手法,而且使其造园理念有别于私家园林.双重系统的层层叠合与统一体现了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礼乐精神.
  • 摘要: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一时间数字化设计也被应用到各个设计领域中.笔者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模拟磁场效应,生成极具自然形态的生态茶桌设计.本文将以"一茶一世界"为主题,从概念确定、物理找形、形态生成、结构分析到材料的选择,利用3D电磁场的物理参数和数学计算,结合泰森多边形算法生成颠覆传统茶桌形式的参数化设计作品,具体阐述该设计的生成原理和数字化设计的实践表达.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变,一些中国传统家具正面临着难以进一步发展甚至是淡出社会生活的现实困境.而相对于传统的制造工艺来说,当代参数化浪潮则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其正在以巨大的力量冲击着设计界,这不得不让试着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中国传统家具进行再思考,本文运用参数化设计方法将大自然的行为与形态融入到茶桌之中,以参数化为纽带使茶桌与自然产生联系,将关于传统茶桌的再思考用数字化的模型展现出来。指出一个优秀的茶桌必然是形态与材料的完美结合.此茶桌以云为主题,力求模拟天地之间降水过程来收集多余的水流:上部是白色的云,中间是云层的降水,下部是透明的水源.为了生动表达出这样的主题,综合考虑加工方式和制作材料,茶桌上半部采用白色亚克力来表现空中飘浮的云彩,下半部分采用透明亚克力来表现地面的水源,透明的材料也强化了上半部分“云层”的飘浮感。加工方式上,采用激光切片切割的方式,不仅加工快捷而且可以保证制作精度。
  • 摘要:相较于近二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中国卫浴行业来说,要把一家民族企业建立并发展壮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在恶劣的环境下,东鹏洁具始终坚持走民族品牌道路,以打造“中国卫浴第一品牌”为目标而奋斗。东鹏洁具推出奥斯卡系列马桶,以超强“闪电急冲”在行业激起巨浪。更有行业专家以科勒5级旋风马桶做了对比,并最终确定以东鹏洁具为代表的民族卫浴品牌与已有洋品牌一较上下甚至赶超洋品牌的超强实力。东鹏洁具奥斯卡马桶在材质与性能优胜的情况下,在价格上更贴民心。在售后服务上,东鹏洁具与科勒不相上下。
  • 摘要:本文通过对"构"的方式及研究意义的阐释,并以当代运用木构的室内设计作品为例,研究木构在室内设计中的设计要素与设计手法,探索木构的形式法则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探讨在室内环境中引入"生态观"的绿色建构的意义.
  •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集成到从物品、建筑材料、建筑界面到整个城市中,建筑与城市的建成环境也产生根本性的空间变革.本文从物联网对人们生活与建筑空间的变革,国际上感应式建筑的研究动态两个方面阐述了物联网核心技术植入建筑及其构件中,使建筑具有可感知、思考、交流与自适应能力的生命特征,并实现对城市交通、家居服务、社会娱乐等整个城市的智能化控制,旨在实现人、生态与技术的和谐共生.
  •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形学概念、应用与意义的梳理,来认知地形学理论,以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表达了人、地形与建筑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基于地形学理论的建筑设计方法研究,给予目前建筑设计研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意义,并为建筑、景观和城市设计等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促进了各学科的和谐发展。因此,基于地形学理论的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与意义,需要被广泛关注与发展.
  • 摘要:不可否认全球化下工业化建造方式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然而传统乡土建筑体现着与之相应的地方传统和民族特色,饱含着乡土社会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因此,珊瑚石乡土材料不应该被现代人所遗弃。在保护珊瑚石乡土建筑实体形态及相关思想文化的同时,也必须对珊瑚石传统工艺加以保护和传承,研究和保护它们是保护建筑文化遗产科学价值的需要。雷州半岛西南部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它既有中国海洋文化共有的气质,也有着特定区域的海洋文化特质,其区域珊瑚石乡土建筑是在特定的地域社会文化氛围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真正融为岭南海洋文化特点的有机构成。在保护和发展的同时,更加努力探索海洋环境下乡土建筑的本质,从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民族特色。在针对国际化、信息化的社会,文化领域的趋同现象给人们带来了种种困惑,为更好地保护地方特色和延续乡土文化,宣扬生态文明的绿色观念,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推广以乡土为题材的“生态型村落”。
  • 摘要:文章辩证分析了当前农村发展与生土自然设计属性和传统生活文化艺术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新农村生土自然设计属性的时代价值及人类自然审美的基础性讨论.着重强调了当前农村发展和生土自然设计应当与人、社会、自然同步协调、同步发展.并提出了新农村生土自然设计属性应当保持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意识整体平衡与协调发展的这一设计发展导向.
  • 摘要:赖特从"草原风格"中发展出了他的有机建筑的理论,强调通过对空间与材质的把握来使建筑与环境融合,使建筑成为人与自然的一场平等对话.在中国传统建筑群体组合与山地自然生态环境结合中,充分体现了道家师法自然、因地制宜的"天人合一"朴素的自然哲学观,使山地民居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有致,人工与自然浑然天成.由此,逐步形成"恬然"旅游酒店设计的思路.设计是一个先寻找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成功的设计作品首先来自于对于问题的清楚认识.山地建筑的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但依然面对诸多建造难题和挑战,有机的设计手法是解决山地建筑诸多问题的重要手法之一。只有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才可能营造出一个环境优美的、自然的山地旅游酒店,同时为城市增添一抹别致的景色。
  • 摘要:时尚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或是生活方式,带给人们太多关于城市形态和城市本质的关注,甚至是困惑.影响着城市的建造人,更影响这城市人的意识和价值取向形成,其因素构成复杂而变化多端.本文想通过时尚这一文化现象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印迹,探讨时尚与城市景观如何交叉结合,以及城市民众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需求的关系及城市未来的可能.都市景观的时尚化无非也就是想创造满足人们不同时期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差异需要的表现与存在形式,这种需求的创造已经形成巨大的市场并产业化。
  • 摘要:公共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导视设计与公共设施、商业品牌、精神文化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内在联系。本文通过揭示导视设计与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讨论人与空间的关系,发挥导视设计的社会功能.公共环境导视还包括无障碍导视设计,无障碍设计是在20世纪初由建筑界提出的一种建筑设计方法,旨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提供“无障碍”导引.“无障碍”包括损伤、残疾、障碍三方面。国际通用的无障碍标识通常是蓝底白图,应从生活上、行动上等诸多可能遭受到的障碍加以考虑,如视碍者与视力正常者在标识设计上应有很大区别,可以通过声音和可触等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并在设计时尽可能对标识传达的信息、图形最大的简化,以便使用者能迅速、准确的获得信息。无障碍导向系统设计更需要注重人的心理感受和生理感受,在形成具有可识别特点的同时,使人产生亲切感.上海城区在地面盲道标识、电梯入口、地铁通道、停车场等公共环境中的无障碍设施相对完善,但无障碍导视设计应用并不太多,原因在于推行无障碍建设的理念较为薄弱,设计人员的专业意识不够强,施工也并不细致,造成人为障碍,这也是中国各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
  • 摘要:论文利用多种方式对广东二十一个地级市的主要绿道景观路段进行详细调研、考察与分析,获得第一手资料;基于调研结果,对选取的绿道路段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改造和整体优化,从不同的方面进行适应性的解决,其目的是使绿道景观具有更良好的功能,更适应当地的人们需求,成为环保的交通途径与重要场所的连接路径,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 摘要:文化旅游这一新型旅游业态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其环境景观的构建体现出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特色.文章从分析文化旅游目的地环境景观的特质入手,介绍了厦门闽台古镇旅游区的基本概况,列举了其在旅游开发中环境景观存在的问题,针对文化旅游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环境景观建设的策略.指出历史是一种渐进和交织的发展过程,鲜活的生活从来都无法用相片式的定格来加以充分表现.这是因为环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空间,其历史遗存和人文内涵都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文化也要不断为适应新的需求而做出改变。闽台古镇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环境资源,文化和旅游环境的结合必然会进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只要能准确把握住文化旅游的发展定位,统筹考虑地方居民与游客的不同文化需要和审美趣味,并经过适当的表达方式物化为可感知的环境景观,就一定能创造出兼具文化性和艺术性的闽台古镇旅游环境景观,提升古镇旅游的品牌知名度.
  • 摘要:本文提出"风土"景观的概念是基于新一轮的城镇化改造中地域文化保护,注重于特定自然范围内的文化差异性造就的景观特质,以发现和挖掘、趋势利导以及景观地形化等作为必要的对策研究,以多学科的视角对所面临的景观环境问题展开了研究,立足点把"风土"景观研究中差异性和文化生态的景观营造研究路线结合起来成为景观营造一种策略,为景观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提供一种理论和方法.
  •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享受其带来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承受着更多的城市高速扩张的副作用.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加剧暴露了对于人性空间考量的缺失,种种城市问题涌现出来.作为对于城市空间关系最能起到调节作用的开放空间,是平衡和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种种问题的良药,也是城市文化的窗口和都市活动的舞台.笔者旨在探讨多元文化下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还原城市开放空间应有的面貌,使之真正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容器和都市活动的发生器.通过实地调研,本文分析了北京CBD开放空间的现有条件和问题,讨论城市开放空间在CBD区域应有的社会功能,探讨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的新的可能性.本题目研究对于解读信息时代和消费时代下的新时期设计同样具有积极意义.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CBD的开发空间设计需要人们的理性思考,应当剥离表面化的城市现象,找到传递多元城市文化和容纳丰富城市文化活动的有效途径,使城市开放空间真正能够成为城市的舞台.
  • 摘要:喀什市是中国西部门户的重要交通枢纽,自古以来就有"丝绸之路明珠"的美誉,1986年12月20日喀什被宣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传统街巷是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普遍具有的肌理,是城市的骨架和支撑,是联系交通的纽带.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喀什市关注度极高的传统街巷,对于喀什噶尔古城的基础研究,有待提高认识,并掌握好具体的保护实施方案,通过对古街巷的实例分析来进行理论研究与创新设计.在历史街区的实践中,传统街巷不仅承担着情境再生和景观重塑的作用,还承担有“传承史息”并与一般历史建筑“永续共存”的作用。古城内存有大量有价值的可研究街巷,喀什噶尔古城街巷保存相对完整,街巷走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必须关注街巷文化空间的人文信息和重修历史建筑的技术内涵,虽然对喀什噶尔古城的街巷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比起对古城保护的迫切性与复杂性还远远不够,喀什噶尔古城需要国家政府和更多研究者的关注。
  • 摘要:在探究喀什维吾尔族传统生土民居街巷空间与形式的过程中,街巷本身所呈现出的空间秩序会颠覆平时引为经典的有序空间秩序.津津乐道的以平衡、对称为美的空间等级关系也一再被打破.在生活气息浓厚的生土民居街巷空间中所揭示出的非理性的"无序"之美,拥有着独特的无序美学特质.通过分析这些独特的无序美学特征,可以让更加清晰地了解生土民居街巷在建筑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建筑空间形制以及包含在街巷内的独特人文感受.
  • 摘要:自1968年两次巴黎规划调整把米黄色作为巴黎的主色调后,世界各个城市也陆续开展了对自己城市中纷繁的色彩进行了主色调统一的实践,在这背景下,有些地方政府逐渐演变成把城市刷成一个或按功能刷成多个颜色的规划设计.本文试图通过对现代城市色彩规划的各种理论,方法论的调查对比中国历史城市建造的过程,寻找一条适合现代中国国情的城市色彩规划道路.指出色彩规定的领域越宽,科学程度越高,则环境的秩序性越强。我国很多城市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控制策略,但执行和管理的力度很弱,与色彩等级制度的强度相比形同虚设。色彩管理的组织包括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预测和行政监审.色彩管理的发展与进步没有组织机构和协调行动是不能完成其使命的。这些组织要肩负起传统文人画对于建筑的影响。树立正确的色彩规划理论,应使越来越多的甲方、规划及建筑师可以得到城市色彩设计的培训,并扩展其自身对色彩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及时有效地给予相关色彩设计方面的建议.当地材料的开发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努力的结果,当地材料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师的认识、甲方的选择、适当的规划引导等。在共同的理念指导下,设计师们普遍形成一种共识,认为一个地区总有一些可供挖掘的“特征色”.这些“特征色”与当地所特有的土壤、沙石、花草、树木以及建材有关。这一科学的用色原则是建立在相当精确的色彩调查基础上的。同时,在设计最初要形成较好的协作.从建筑家到园林专家,到灯光、色彩专家,都在设计初期就开始合作.大家共同来确定建筑的设计风格.比如园林设计家在选用花卉、树种时,就要考虑它们的颜色是否与建筑的色彩搭百拜口谐。
  •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是人的行为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公共价值的资源.通过分析国内外关于城市公共空间以及人的行为活动的类型及特点,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公共性的本质、城市公共空间中人的行为活动的类型特点结合实例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城市公共空间中人的行为活动结果,并以此指导人性化场地改造的设计方法,同时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在我国,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问题上,综合行政法律、政府、规划设计人员以及公众在一定程度上的参与性,公众还停留在最初形式的公共参观与公共使用的阶段。有时为了项目的目标拟定,收集反馈公众意见建议时,会辅助参与。通过此次研究,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人的行为活动无论是按照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划分还是以传统型活动、非传统型活动及不良行为活动分类,以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研究点,结合杨·盖尔的分析方法对苏州白鹭园独墅湖教堂周边公共空间中人的行为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出公众对公共空间中景观问题的满意度评价,使该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做出更加符合公众需求的人性化的改造,提高公共空间的感染力与活力。除此之外,可以用这样的一套方法和研究结果指导其他类似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这也是该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
  • 摘要:公共空间设计是一个城市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体现.在零碳空间新理念的导向下,因地制宜地进行零碳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是一种必然选择.在分析了零碳空间中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概念的基础上,明确了零碳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所蕴含的低冲击开发设计方法,结合国外零碳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成功案例,从而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目的.
  • 摘要:喀什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帕米尔高原东麓,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业重镇.当地维吾尔族民居室内陈设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成为融合居住文化、族群心理的审美意象,形成了高度可识别性的装饰语义,具有典型研究价值.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喀什一直是亚欧大陆各种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文化交汇处.喀什维吾尔族民居陈设作为众多文化现象其中一种,呈现了浓厚的地域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追求,饱含着内在形式的感染力,值得深入系统地进行理论研究。
  • 摘要: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越来越注重个性化的今天,讨论设计要素的"他者"情结似乎是件可笑的话题,然而,在国内许多设计案例,尤其是民居装饰设计当中,却总能追寻到"他者"情结的痕迹.因此,一方面要怀有一种开放性的"他者"情怀,对专业外的事物保持适当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却要避免自我矮化的"他者"情结束缚,只是如此,方可设计出真正具有个性的优秀作品.
  • 摘要:对传统建筑文化与民俗文化持续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实践教学研究,就是为了使当地村民发现窑洞新的使用价值,找寻地坑式窑洞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找寻民居建筑本原文化的再生.这种持续性不仅是强调地坑窑洞建筑形态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更多的是希望窑洞活态的文化脉络的可持续性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原生态意识与生活方式。
  • 摘要:文章指出意大利现代设计经历了包豪斯设计文化的浸润,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寻求设计理念的创新与突破,因此才能处于国际设计界的前沿地位.这也佐证了意大利设计教育的成功.然而,目前中国的设计学教育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包括生源和师资两方面的问题.因此,研究意大利设计教育的成功经验,将对中国设计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 摘要:包豪斯从来就不该是类如"国际主义"这样的某个特定的设计风格的标签,相反是非常本土的.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包豪斯发展出了两种不同的设计史观:面向社会公众的具有意识形态的非美学立场和具有强烈表现主义特征的民族精神的建构.包豪斯虽然持续了短短的十几年,但很难以某种特定风格来界定.包豪斯后期对于功能主义的推动常常让人忽略了它对于德意志自身精神的传承,或者说,包豪斯从来就不是“国际主义”的代名词。从初期的具有强烈表现主义特征的民族精神的建构到后期转向社会公众的非美学立场,包豪斯所继承和发展的不同的设计美学史观一直针对着德国人自身面临的问题,就这点而言,对于当下研究中国特色的设计美学问题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的场景表现与绘画专业的风景绘画略有不同.绘画专业的风景写生其重点在色彩和感受的捕捉,从画面的处理手法来说可以是主观个性的心境体验.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要求则偏重于对场景、建筑的尺度比例的把握和推敲.门、窗及街巷尺度关系的认知都会对以后专业设计的空间尺度设定产生影响.环境艺术的设计表现的美感与体验是非常必要的,它直接关系到专业设计成果的完成品质。这些在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出的方式与方法也会渗透到设计者思考的方方面面,更为重要的是将绘画基础与设计基础相互融合,自然过渡,养成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
  • 摘要:建筑设计草图是集智慧,经验,手法、技巧于一体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从草图的思考过程、草图技能几个方面,阐述了建筑设计草图对设计过程启发与设计灵感产生具有的重要意义.指出建筑设计是高度复杂的、综合的问题。并非有了草图就能够解决全部问题,它毕竟是一种建筑艺术创造基本的手段.草图也是设计团队间有效的交流手段.它只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载体和起点。草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展示和记载了设计师设计思考的过程.草图对建筑师有相当大的帮助,草图的潜在作用往往超过了它的本身.草图可以使一个人的洞察力通过思考和观察而增强。在反复地推敲中会产生新的思想或回馈出新的意义.草图能开发设计师的灵感和个性间的联系。
  • 摘要:目前中国许多院校都设置了景观设计专业,艺术院校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与其他院校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对设计艺术性的构思与表达,教学特点上强调设计的艺术性、原创性和人文性,但也存在着重造型、轻功能,重表现、轻理论和重效果、轻过程的问题.艺术院校景观设计专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建立跨学科的教学模块并加强环境行为的研究,在突出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
  • 摘要:本文通过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量化并与学生的专业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具体的量化对比数据来体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各个培养模块对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效果,从而反思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引导的缺失.创造性思维无论是在哪个行业都具有重要性,它为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在不同年龄段的教育中,对创造思维的开发与引导都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艺术设计专业更是如此。通过本次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测试,将每位同学的创造性思维能量化,并与专业成绩的对比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创造性思维的引导与开发做得相当不足,需要建立更加系统与完善的教学体系,教师也需要更新观念,掌握更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设置的课堂环境更利于创新思维的发生与发展.对于职业教育的大环境来讲,技术的掌握同样需要创造性思维的融入,特别是艺术设计各专业的技术层面更是如此.
  • 摘要:文章通过对信息时代的特点阐述,分析信息时代科技发展对地域性室内设计的影响,以及室内设计的地域性文化表达.提出室内设计师应根据信息时代的特征,探索具有地域性文化的室内设计策略.今天,在室内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维护和保护已经成为业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许多设计师也积极把尊重地域特色,体现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设计目标.在室内设计中自觉地运用地域文化的符号和精神,强调室内设计与其他相关环境因素间的关系,做到对空间的弹性处理以适应多种可能性,最终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当代室内设计.
  • 摘要:库车老城区传统民居形态是一种活态文化,又是文化变迁的产物,至今仍保持着维吾尔族传统的生活模式.老城区聚落民居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记录了人类在荒漠环境中转辗迁徒,择水草而居,繁衍生息的绿洲聚落文化,形成了极具鲜明而整体的民居文化.本文从艺术审美观切入,以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为依据,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三个层面上,进一步阐释蕴藏在库车老城区传统民居形态中的艺术人文化特征.库车文化是多元的,其传统民居建筑也延续了多样性的艺术特征.作为新疆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和珍贵遗产,它在历史、文化、艺术和生态上所具有的价值越来越受到格外重视.它不仅仅是具有居住价值的物质实体,同时也是当地居民历史文化所依托的精神载体。随着西部大开发策略与新农村的大力发展,维吾尔族传统民居面临时代与环境变迁的困境和挑战,但库车老城区传统民居在经历时间的考验下,依然存在于当今社会,这不能不说明老城民居文化存在着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发展体系,它独特的民居价值含有内在的活力与文化气质,否则早已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之中.
  • 摘要:本文基于“香妃墓”古建筑群,对其建筑装饰寓意、形制、色彩进行研究,力求探寻新疆喀什地区独有的装饰图语及文化特征.指出“香妃墓"的装饰图语在该建筑群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使“香妃墓”的建筑文化形态具有更高的艺术识别性。明确的装饰图语表达,蕴含着一种意向图语和信仰的力量,来诊释意向图语与信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具有研究新疆装饰艺术本身的意义,而且对中西方文化融合等多方面的深层文化研究则更具有价值.它凝聚着维吾尔族人高度的智慧和技艺,作为新疆历史片段的书写者、新疆民族文化的标志之一,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最后不得不感叹“香妃墓”古建筑群的装饰艺术,以一种芳香典雅的图语,传达出建筑本身庄严肃穆、华美而朴素的艺术特征,以及规律化与秩序感并重的形式语言.从而映示出新疆伊斯兰陵墓建筑装饰的艺术成就,是中华民族建筑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