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南音

南音

南音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444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中国文学、戏剧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2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2755篇;相关期刊217种,包括文化月刊、泉州师范学院学报、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届海丝文化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国际青年学者联盟论坛等;南音的相关文献由38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燕婷、李寄萍、潘邦榛等。

南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2 占比:3.27%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2755 占比:96.67%

总计:13194篇

南音—发文趋势图

南音

-研究学者

  • 陈燕婷
  • 李寄萍
  • 潘邦榛
  • 庄丽芬
  • 张兆颖
  • 曾宪林
  • 陈锦荣
  • 吴宝雅
  • 王丹丹
  • 郑长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杨雅菁
    • 摘要: 南音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活态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上四管”是其特有的乐队编制。南音“上四管”在合奏中所蕴含着独特的中国传统哲学“和”思想,对于现今仍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从南音“上四管”的乐队编制及合奏形态入手,藉由对南音名谱《梅花操》的演绎,从“低音唱和”与“高音互补”的角度,剖析南音乐器之间的“对立统一”与“和谐互补”,解构南音中“人”与“乐”的关系,并试图探究南音“上四管”合奏中的“和”思想的内在意蕴。
    • 吴思富
    • 摘要: 第八届福建艺术节·第五届全省音乐舞蹈杂技曲艺优秀剧(节)目展演(以下简称音舞曲杂展演)于2021年12月9日至30日在福州顺利举办,参赛剧(节)目共9个,按演出时间排序分别是:福建省杂技团献演的杂技情景剧《使命》(12月9日晚·福州大戏院)、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献演的南音《阔阔真》(12月12下午·海峡文化艺术中心歌剧厅)、福建省歌舞剧院献演的音乐剧《瞿秋白》(12月12日晚·福建大剧院歌剧厅)。
    • 吕锤宽
    • 摘要: 流传于泉州地区的古乐——弦管,乐种又名南音或南管;传见于馆阁的体裁为指套、曲、谱,经由抄本的搜集所见,仍有一类称为大小都会套曲的曲目共计9套,经由曲薄之研究,仍能勾勒该类乐曲的演唱方式。具有代表性的曲目为《中倍大都会套》,演唱之前先和谱《八面》,结束前才和指套《怛梳妆》。在提倡具悠久历史与高度艺术性的弦管,恢复此类乐曲的活传统,实为进行弦管传统挖掘的重要工作。
    • 梁颖
    • 摘要: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有一套普及型的南音教学系统来支撑。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可从南音的传承与保护角度出发,探索基于虚拟现实平台的南音普及型教学系统。该系统利用虚拟现实、交互技术对南音演唱及乐器演奏教学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加工,借助VR系统及交互技术实现南音表演的场景再现,设计有教学资料的高品质采集、虚拟化南音赏析场景搭建、交互式的教学系统、南音教师形象及南音乐器建模等功能,可实现交互式教学体验效果和沉浸式南音名曲欣赏体验效果。
    • 陈龙慧
    • 摘要: 《礼记·乐记》是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文献。本文从多个视角出发,分析和提取《礼记·乐记》中的音乐观点,梳理了情感表达与音乐技法的关系,辨析了声、音、乐三个概念的差异与联系。最后,本文将音乐理论与南音的现实发展相结合,分析了南音的历史意义与社会意义,并结合其自身发展所存在的局限性,为厦门南音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实用性的建议。
    • 陈月莹
    • 摘要: 古老南音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如何将现代教育体制的优点与继承及弘扬传统音乐相结合,是真正推动古老南音现代传承的关键。作为推动南音发展与传承的重要阵地,中小学应大力推动南音进校园的工程,创新南音演唱的新形式,提高南音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传承教育的规模化、持续化和集约化,从而更好地促进南音传承教育的发展。
    • 陈孝余; 王琼
    • 摘要: 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乐种之一,南音是福建省闽南地区传统艺术的代表,而馆阁作为南音文化传承典型场域,其历史变迁就是需要深入考察的问题之一。通过对厦门集安堂南音社的个案调查来考察泉州南音馆阁近代以来百年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认识新中国前、新中国后和改革开放以来3个阶段来其百年变迁的历程内涵和变迁特征,进而对南音传承做整体性思考。
    • 汪少烽
    •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产品设计来提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应用于社会生活中,让92名有产品设计背景的本科生参与到两个实验中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计灵感与设计方法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出三点:(1)设计师在选择灵感素材时更愿意从熟悉的载体中提取;(2)由于文本灵感摆脱了思维定势的影响,所以比影音灵感带来更多的草图方案;(3)在问题概念化阶段,设计师运用规则式学习方法结合抽象灵感素材,能够带来更多细节的方案;在概念可视化阶段,设计师运用案例式学习结合抽象灵感素材,能够带来更多数量的方案.本研究对于通过产品设计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与商业化有积极作用.
    • 陈均亮; 王荣海; 陈柏言
    • 摘要: 虚拟与增强现实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互动旅游中,而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互动旅游的重要元素.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为例,在分析研究南音传承、发展与传播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南音虚拟与增强现实互动旅游系统的设计思路.使用虚拟现实开发引擎Unity 3D及增强现实开发工具包Vuforia SDK,结合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技术,实现了南音互动旅游系统.实验表明,该系统增加了海丝非遗文化南音观赏者的沉浸感、交互性、体验感和参与感,同时满足了广大受众在体验海丝非遗文化时进行偶遇和社交等心理需求,为海丝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益的借鉴.
    • 陈均亮; 王荣海; 陈柏言
    • 摘要: 虚拟与增强现实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互动旅游中,而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互动旅游的重要元素。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为例,在分析研究南音传承、发展与传播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南音虚拟与增强现实互动旅游系统的设计思路。使用虚拟现实开发引擎Unity 3D及增强现实开发工具包Vuforia SDK,结合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技术,实现了南音互动旅游系统。实验表明,该系统增加了海丝非遗文化南音观赏者的沉浸感、交互性、体验感和参与感,同时满足了广大受众在体验海丝非遗文化时进行偶遇和社交等心理需求,为海丝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益的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