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张惠言

张惠言

张惠言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27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3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167种,包括周易研究、学术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七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等;张惠言的相关文献由22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宏波、叶嘉莹、张宏生等。

张惠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3 占比:99.6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6%

总计:274篇

张惠言—发文趋势图

张惠言

-研究学者

  • 张宏波
  • 叶嘉莹
  • 张宏生
  • 徐枫
  • 曹保合
  • 方智范
  • 刘大钧
  • 周洪
  • 景旭锋
  • 朱一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张宏波
    • 摘要: 嘉庆五年,张惠言因工篆书,承旨往盛京镌宝,与当地官员李楘、刘大观等人,皆有往来。此行期间,张惠言多有诗词创作,并着手编订文集。盛京行役是张惠言仕宦生涯的高光时刻,也是其生平的重要节点,成就了其短暂生涯最后的创作高峰。考察张惠言盛京行役的整个过程,探求其当时所处的历史情境与创作动因,可为其生平及文学研究提供更多的佐证。
    • 张宏波; 王洪
    • 摘要: 乾嘉学者张惠言,在有清一代经学史、文学史上皆有重要地位。其经学、古文、词学作品,受到历代评家和选家的重视。至于张惠言诗,严迪昌在《清词史》中言:“张氏一生未有诗作”,加之张惠言诗鲜有现世,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界“张惠言无诗”的印象。今有《阳湖张惠言先生手稿》所存《茗柯应酬诗》14首,庶可弥补张惠言文学研究中的缺失,展示更为完满的张惠言文学形象,亦可为张惠言生平研究提供新的线索与佐证。通观其诗,可知张惠言于诗,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其诗作甚少且鲜有流传,是主观选择与客观需要综合作用的结果。
    • 张宏波; 王洪
    • 摘要: 作为历史学的重要分支,年谱在展示人物家世生平、行止出处、交游往来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年谱虽然主要呈现人物生平,但对于文学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而近年逐渐受到文学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了解一位作家,编撰其年谱,将还原其所处的历史、生活、学术环境,从而为其文学研究提供诸多细节与线索,更好地解答作家创作动因、文学道路选择等具体问题,并进一步深化拓展其他相关研究。以张惠言为例,编撰《张惠言年谱》是深化、拓展张惠言文学研究的必由之路和新的学术增长点,使得张惠言文学研究更加科学客观、翔实生动。
    • 毛珩宇
    • 摘要: 清初考据学家批判宋代图书学,刘牧作为图书学派的开山者,其图学思想受到清儒质疑。张惠言认为刘牧《易数钩隐图》中的四则图有误:一是“两仪生四象图”有两误,即“天一下生地六”和“两仪生四象”说法错误;二是“四象生八卦图”中之八卦之黑白点数混乱,阴阳之数混居;三是“乾坤生六子图”中八卦方位排列之法不通,八卦之位和八卦的前后顺序逻辑错误。张惠言所说表明易图学领域内部一直在进行自我反思与批判,它不仅促进了传统象数学思维的发展,为我们重新评估宋代图书之学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也深化了清代的易学研究。
    • 唐可
    • 摘要: 阳湖派与桐城派之间的隶属关系问题是清代散文史上的一桩公案,当下文学史叙述中通常将阳湖派视为桐城支脉。然而从文学流派的角度考察,阳湖派实际上并不具有后世文学理论所定义的诸要素,这是造成学界对两派关系无法形成共识的重要原因。还原历史语境,阳湖派其实是清人特定地域和学术观念下具有家族相似性,呈群星散点式分布的古文流派。阳湖也并非桐城分支,而是各自独立。乾嘉时期,桐城派有意识的结构流派是造成阳湖在后世依附于桐城这一文学现象的关键因素,这使得阳湖派在文学史叙述中失去其应有地位。再加上后世研究者远离清人语境,用后置文学流派分析前代文学现象时预设了流派对话的“前理解”,遮蔽了古今流派观念差异,更进一步固化了这种印象。
    • 张宏生
    • 摘要: 比兴寄托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命题。朱彝尊和张惠言是清代最重要的两个词派--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的领袖,他们的词学理论中都涉及这个问题,而且内涵有相似之处,但朱彝尊本人对此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并无进一步发挥,其后学也并不将其作为朱彝尊的重要理论贡献。朱彝尊的两篇序主要的动机是尊体,并提倡南宋词学。张惠言则不仅自己有意识地提出了比较全面的理论,而且更加契合时代、社会和当时的士人心态,因而得到了后学的热切追随,并推动了整个清代词学走向了新阶段。清代学术非常重视师法,这两个流派的后学的传承和选择,可以从一个角度认识朱、张的核心理论,也可以揭示这两个流派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色。
    • 张宏波
    • 摘要: 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和生平交游是考察人物的三个重要维度。乾嘉学人张惠言生于常州,其生平交游的起点亦是常州。常州地域文化、世家人物对张惠言处世、治学的原则和道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常州是张惠言性情个性、学术修养的根柢与依托,常州交游则是其生活与学术道路上最核心的人际关系。考察张惠言于家乡常州的交游,还原其所处的历史情境与生活场景,可以从根本上探明其性情与学术之形成、发展脉络,并为常州一地的文学生态和学术演进提供典型范例。
    • 张宏波
    • 摘要: 江苏常州人张惠言,为乾嘉时期《易》《礼》专家,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开山者.乾隆末嘉庆初,张惠言三至安徽歙县,设馆金氏、江氏,得师友周全,生活稳定.从学金榜,其学日进.与友人鲍桂星、王灼,弟子金式玉、江承之等人的交游,也对张惠言文学创作及理念的发展成熟,经学的积累精进、结撰成书,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歙县是张惠言人生中重要的地理坐标,探讨张惠言与歙县相关人物的交谊,可以追溯其生平行迹,深化其人其学的研究;亦可作为江南学术视野下,江苏常州与安徽徽州学术交流的鲜活实例,为江南相关研究提供微观的学术和生活场景.
    • 闵丰
    • 摘要: 张惠言在《词选序》中使用"深美闳约"四字评价温庭筠,这一评语源于其学术素养,内含词体最高典范的建设规定。尽管他曾对此作出修改,但因其语汇组合在常州派经学语境中具备自足性,影响依然巨大,并演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表达。与此总评相应,张惠言释读温庭筠词作的方法,根本目的在于发掘文本结构特征,而非隐喻内容。温词典范的成立与传承,意味着词学审美理想的转型与重构,衍生出严整的师法谱系,推动清人创作迈入新境。在词学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以"深美闳约"为核心的典范理论泽惠不衰,足见其合理与深刻。
    • 张宏波
    • 摘要: 嘉庆四年(1799),嘉庆帝始亲政,录己未科进士 220人,其中多有通经大儒、文学名士,一时之选,尽为得之.己未科进士上承乾隆余绪,下启道光先导,逐渐在文坛、学苑中发挥中坚力量,他们之间的往来交游也形成了当时文学、学术的动态网络,并对其后嘉道时期的文学生态产生了影响.江苏武进人张惠言乃嘉庆己未科进士,为乾嘉时期的经学大家,阳湖文派、常州词派的奠基者,其同年鲍桂星乃安徽歙县人,官至工部侍郎,诗、古文皆有法.张惠言、鲍桂星二人有高度相似的生活轨迹,其同年之谊深厚.二人的交谊是嘉庆己未进士同年之谊的鲜活实例,可为该群体的研究提供典型范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