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阿城

阿城

阿城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2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贸易经济、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7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180种,包括青年博览、世纪桥、书摘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等;阿城的相关文献由20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岩、阿城、明前茶等。

阿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7 占比:99.1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87%

总计:229篇

阿城—发文趋势图

阿城

-研究学者

  • 刘岩
  • 阿城
  • 明前茶
  • 李辉
  • 纪伯伦
  • 任雨菲
  • 刘阳
  • 周凌月
  • 周慧
  • 张可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振武; 郑成业
    • 摘要: 在中国文学不断走向世界的当下,译者的文化翻译观成为译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文化观决定译作的价值取向,而翻译观则塑造译作的审美风格。澳大利亚汉学家杜博妮在翻译阿城的《棋王》一书时,不仅在文化站位上独树一帜,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展现了其与时俱进的文化翻译理念,而且十分注重原本和译本之间美学价值的高度契合。本文通过大量例证分析,探究了杜博妮如何以自身的文化翻译观为指针,圆满地完成了中国文学外译的“文化寻根”和“审美迁徙”之旅,以期为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分析实例和学理借鉴。
    • 夏乙天
    • 摘要: 由于共同的时代经历,20世纪80年代青年作家群体具有相似的自我身份认同,阿城却以其文学作品中的独特文化意识,呈现出不能被身份认知共同体纳入建构之中的异质性,站在了集体的边缘。80年代青年作家与阿城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有两种根本上的差异,其一,是遭遇苦难的受害者与隔离苦难的反思者之间的差异;其二,是寻根的启蒙者与随处扎根的世俗参与者之间的差异。特殊的自我身份认知使得阿城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文学史形象,而他对自我身份的保存和坚持也导致了文学史对其进行身份归类时的话语混乱。
    • 陈冬杰
    • 摘要: 1984年,阿城《棋王》在《上海文学》发表并震动文坛,引起多方关注,也赢得众多赞誉。其主要原因乃在于阿城的小说开辟了一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带来了一种迥异于那个文学时代的文化审美。如王蒙在《棋王》发表不久后所说:"我久没有见过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文体、这样的叙述风格了。"
    • 武子翔
    • 摘要: 《遍地风流》是阿城的短篇小说集,写的是世俗生活,说的是世俗故事,在这一篇篇短文里,能够看到阿城对中国世俗文化与世俗小说的理解和表达.探讨《遍地风流》中蕴含的这种世俗文化特质,达到对阿城创作的全面认识,让我们在"寻根"之外,看到另一个阿城.
    • 周慧
    •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是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没有与时代格格不入,反而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应如何传承?文章通过对阿城的短篇小说《棋王》里棋艺高超的王一生和名家之后倪斌进行剖析,分别从棋道、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探讨文化传承的精髓.
    • 鲁瑾
    • 摘要: 一身才气,加上一身烟火气,为阿城平添了一丝仙气儿。多年隐于世,阿城都快被文化圈说成神了。走进一看,得嘞,这的确是一位"神人"!人不在江湖,留下传说在当代中国文化圈,作家阿城是个奇怪的存在。其人无门无派,无职无衔,人不在江湖,江湖都是他的传说。文人大概是很难有粉丝心态的。但是一提阿城,大家却毕恭毕敬称"老师"。
    • 周慧
    •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是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没有与时代格格不入,反而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应如何传承?文章通过对阿城的短篇小说《棋王》里棋艺高超的王一生和名家之后倪斌进行剖析,分别从棋道、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探讨文化传承的精髓。
    • 樊星
    • 摘要: 阿城的文学作品浸透了世俗情怀,虽有争议却体现了生活的底色:小人物自有其活法,那便是远离大话空话,实实在在靠本事吃饭而自得其乐。这样的人生观与道家朴素、低调的价值观一脉相承,却又透出与庄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的虚无价值观大相径庭的平民骨气。中国文化史上从来就不缺少我行我素、一意孤行、无所畏惧、"舍身求法"的人们。普通百姓口口相传的许多人生常识蕴藏了远离空洞说教与精神躁狂的世俗智慧,其避免沉溺于世俗玄机的,关键也许在于保持"良知良能"的本色。
    • 韩文淑
    • 摘要: 阿城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棋王》《树王》《孩子王》一直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当下语境中,本文试图重读阿城"三王",从经典地位的形成与建构、时代性与超越性、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反思、审美自主性的探索四个方面就其经典性价值和文学史意义进行探究和阐释。
    • 郑凌云
    • 摘要: 阿城的随笔集《威尼斯日记》记录了作家旅居威尼斯三个月的所见所思。从表层来看,《威尼斯日记》是在写威尼斯的文化,但敞开文本,勾连分析,却可以看到,在深层,该作品是要在跨文化交流与对话的语境中,将"寻根"与文化对接,赋予不同历史、地理、文化时空界域以价值与意义,达至对"返乡"与"在家"之追寻,从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中华文明,再次对自我进行文化身份确认以重建一种文化自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