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遗产旅游

遗产旅游

遗产旅游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9篇,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6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9670篇;相关期刊189种,包括民俗研究、旅游科学、旅游研究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三届旅游高峰论坛暨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14学术年会、旅游与人地环境国际研讨会(第七届旅游前沿国际会议)、2005年青岛旅游的明天学术研讨会等;遗产旅游的相关文献由38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朝枝、张祖群、覃业银等。

遗产旅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6 占比:2.77%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9670 占比:97.12%

总计:9957篇

遗产旅游—发文趋势图

遗产旅游

-研究学者

  • 张朝枝
  • 张祖群
  • 覃业银
  • 邓明艳
  • 颜丽丽
  • 刘德鹏
  • 王林
  • 贾鸿雁
  • 叶文
  • 孙克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沛林; 彭科; 杨立国
    • 摘要: 与生物学基因依靠碱基对的排列组合储存遗传信息(DNA双螺旋结构)类似,景观基因通过遗传信息的有序排列组合来储存文化信息,并按一定的路径传递,实现独特景观的表达。文章基于生物遗传学视角,从景观基因的内涵与实质中提炼出主导、传承、归因、依附、尺度、意象六大遗传信息,并以此开展了对国家级传统村落湖南省常宁市中田村文化因子遗传及其景观意象表达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中田村景观基因识别为建筑石墙、半月形水系以及独特的平面布局形态;(2)遗传信息既可用于检验景观基因的识别结果,也有助于排除识别过程中的干扰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3)中田村景观基因遗传信息的储存方式与表达路径的探索,为景观基因的识别、传承与旅游利用提供了新思路。景观基因理论可以在遗产旅游地意象建构、传统乡村旅游地规划和文化旅游地景观修复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 王公为; 程俊兰; 赵苗祎; 武梦洁
    • 摘要: “万里茶道”是涵盖生产类遗产、交通类遗产、管理类遗产以及服务类遗产的跨区域、跨国界的茶文化遗产廊道。本文运用改进熵权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万里茶道”中国段节点城市的遗产旅游发展适宜性和障碍因子进行定量测评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万里茶道”中国段遗产旅游发展适宜性表现不均衡,生产路段为中度适宜,集散路段和外销路段整体上适宜性偏弱。(2)在遗产资源维度上,廊道内资源分布表现出分路段、多中心的特点。(3)在旅游产业运行维度上,适宜地区主要分布在生产和集散路段。(4)在经济社会发展维度上,适宜性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小城市适宜性较弱。(5)在生态环境维度上,适宜地区均分布在生产路段,集散路段和外销路段生态环境质量尚待提升。(6)根据各地适宜性水平和各维度的均衡性,将节点城市划分为四种类型:适宜-均衡型、适宜-失衡型、弱式适宜-均衡型和弱式适宜-失衡型。(7)除武汉外,旅游产业运行是影响各节点城市遗产旅游发展的首要障碍因素。
    • 周星宇
    • 摘要: 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人类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镌刻着人类群体的思维、情感和社会生活的烙印。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神话,是理解人类精神、智慧、思维以及社会发展历程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文化产业和电子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神话的语境得以扩展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及意义。有关神话叙事的研究可以被纳入一个更大的叙述文化传统中,神话反映了人们对于先人生活秩序以及生活方式的想象,其话语建构源于人类在探索前行中,反映了人们对当下生活的困惑。神话研究是一种审视人类活动的反思性研究。
    • 侯晓斌; 闫琪
    • 摘要: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见证,是工业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阳泉市是山西近代工业重要发祥地,是中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全市工业遗产分布广、功能类型多样、空间要素完备、建筑规模令人震撼。文章分别对12处阳泉市现有可保护活化的工业遗产利用方式进行了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的探讨分析,并提出下一步保护活化的实践对策。
    • 杨杰宏
    • 摘要: "神话主义"这一概念从一国传播到多国,从文学批判领域拓展到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乃至影视作品、遗产旅游、电子媒介等多个领域,其概念范畴呈现出不断扩大化的趋势。这种概念范畴的不断外延与泛化一方面拓展了学科领域,同时带来了学科本体属性的泛化与模糊,隐含着学科边缘化的危机。对神话的神圣性与世俗性问题的讨论必须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及意义范畴,应避免从孤立的个案、片面的观点出发来理解二者的互文共生关系。
    • 张鹤; 王庆生
    • 摘要: 本文以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16—2021年国内外共计802篇遗产旅游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从学科、关键词以及共被引文献等方面绘制知识图谱,分析近年来国内外遗产旅游领域研究进展情况,得出以下结论: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成果丰富,环境科学领域关注度显著提升;真实性与文化认同是国内外遗产旅游研究的核心问题;国外研究侧重人性需求视角,国内则注重在地性供给;关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将成为我国遗产旅游研究的趋势。
    • 刘孝蓉; 冯凌
    • 摘要: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乡村振兴和未来疫后大众旅游复苏的新时代背景下,农业文化遗产从最初世代相传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化为遗产旅游核心吸引物,将获得焕发生机的更多机会。建构并推广鲜明的旅游形象是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利用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使其更好承担起讲好中国乡村故事、树立乡村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振兴的新的历史使命。
    • 李正元
    • 摘要: 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自然和社会情景中创造出的农业生产系统,它具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在遗产旅游影响下,扎尕那人在房屋景观的筑造、村落文化宫的营建和农林景观的营造中体现出栖居的生命逻辑和消费的生存逻辑的结合。这种结合体现了景观、农业文化遗产与旅游消费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景观的营造中,旅游不仅消解了传统的农林牧复合系统,也重塑了农林牧复合系统。景观营造是当地人在传统文化、地方社会和旅游经济的相互关联中的生活实践。这种实践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农业文化遗产景观保护的现实境况,而且有助于拓展遗产旅游和人类学“栖居”理论研究的内容。
    • 杨毅; 贺浩浩; 张琳
    • 摘要: 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依托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旅游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区域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但不同程度存在的文化内涵扭曲、旅游资源开发过度或不足也造成文化失真、生态破坏、产业萎缩等问题。为纾解遗产保护与开发的二元矛盾,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于文化遗产旅游领域,整合强、弱可持续性分析框架,构建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并对28个少数民族样本地进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从物质资源、经营管理、政策保障和文化创意四个方面探讨影响民族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组态机制,得出结论:(1)增进地方居民的对本民族文化内涵、价值与规律的认知理解和加强政府部门的政策保障体系建设是民族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2)民族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有以增进民生为靶向的治理路径、以业态创新为主线的产业路径、以创意介入为驱动的文化路径,从这三条相对独立的路径入手,有助于实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战略目标。
    • 管传鋆; 杨爱杰
    • 摘要: 工业遗产旅游是建立在废弃工业遗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新形式。武汉作为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极为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具有多重价值。对工业遗产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既有利于保存城市的时代记忆,又有利于打造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运用RMP分析方法对武汉工业遗产旅游进行资源、市场、产品的分析,提出武汉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策略包括政府部门加强管理和引导、塑造武汉工业遗产旅游品牌、高质量开发工业遗产旅游产品等,以实现武汉工业遗产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