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栖居

栖居

栖居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65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中国文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446种,包括人与自然、散文百家、中国国家地理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8建筑设计与城市文化建设高峰论坛等;栖居的相关文献由673位作者贡献,包括林琳、于坚、卢铿等。

栖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1 占比:99.6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15%

总计:653篇

栖居—发文趋势图

栖居

-研究学者

  • 林琳
  • 于坚
  • 卢铿
  • 张学军
  • 曾海娟
  • 董晓芳
  • 乔媛媛
  • 任秀芹
  • 倪小伟
  • 刘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陶亚萍
    • 摘要: 水墨交融之处不再是画家本人精神安顿的山雨之境,而是栖居者的房舍坐落在山间水畔,那是存在者自己的家园。“山雨欲来”不再只是画家本人的可游可居之境,而是存在者的栖居之地。以写意之风将山水的气韵娓娓道来,云蒸烟渺,弥漫茵绿,这境界,不是孤苦、不是寂寞、不是隐逸,而是宇宙间孕生万物的那股生命气韵。
    • 范霄鹏; 张苗
    • 摘要: 北京西南部房山区的西侧,处于太行山群峰隆起的山地中,地形起伏、沟峪发育、土层瘠薄及植被垂直分布明显,为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蒲洼乡的东泥洼村就坐落在此处的山间坡地上,栖居其间的人们,将聚落空间构建与山坡形态融为一体,并与层叠梯田连成一片,营造出生产生活的一方天地。
    • 林琳
    • 摘要: 20世纪30年代后,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转向"呈现出鲜明的空间化特征:从前期此在在世的时间性境域,转向后期本有时—空的源始整体结构;从前期此在在"时间性到时"中积极主动的生存筹划,转向后期终有一死者对本真栖居空间的被动承受与接纳;从前期思想方法的单向进行,转向后期二重运作对生境域的空间化方法。此转向的内在思想动力是后期"区—分"方法对"存在论差异"方法容易陷入表象及线性思维的内在缺陷的克服,由此产生的"之间"的对生境域对后现代空间转向产生重要影响,并与中国古代"间性"思想遥相呼应。
    • 海博士
    • 摘要: 尊敬的海博士:您好,南极和北极都是极地地区,两个地方都是冰天雪地的,除了栖居动物、地理位置不同,两个地方还有什么不同吗?小冬2022年6月3日小冬同学:南、北两极除了你说的栖居动物、地理位置不同之外,还有很多不同哟。南、北两极的地形不同:一个是“洲”——南极洲,它是一块面积为1424.5万平方千米的大陆;一个是“洋”——北冰洋,它是一片面积为1475万平方千米的海洋。
    • 王文泸
    • 摘要: 海绵和密林不知不觉地,城市生活中有了很多农村人。他们或是居住者,或是栖居者。居住和栖居有什么不一样吗?有!所谓居住者,大多有子女在城市工作。城市是他们下半生停靠的港湾。既然家乡的土地已被征用,房屋也被拆迁,再没多少牵挂了,干脆到城市安家。拿拆迁补偿款付了商品房首付,依傍着子女住下来。无论能否找到挣钱的门路,反正就打算待在城市了。
    • 李正元
    • 摘要: 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自然和社会情景中创造出的农业生产系统,它具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在遗产旅游影响下,扎尕那人在房屋景观的筑造、村落文化宫的营建和农林景观的营造中体现出栖居的生命逻辑和消费的生存逻辑的结合。这种结合体现了景观、农业文化遗产与旅游消费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景观的营造中,旅游不仅消解了传统的农林牧复合系统,也重塑了农林牧复合系统。景观营造是当地人在传统文化、地方社会和旅游经济的相互关联中的生活实践。这种实践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农业文化遗产景观保护的现实境况,而且有助于拓展遗产旅游和人类学“栖居”理论研究的内容。
    • 李贝思; 陈艳辉(指导)
    • 摘要: 在当下社会,适度追求物质生活带来的快乐无可厚非,但若一味地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以期获得永久之幸福,这无异于缘木求鱼。事实上,只有精神的丰盈,才能酿造醇厚的人生;只有精神的丰盈,即使身在井隅,栖居陋室,也能获得幸福。身在井隅,栖居陋室,不妨以淡泊之心收获幸福。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的弟子颜回箪食瓢饮,身在陋巷不改其乐;刘禹锡栖居陋室,自得其乐;林逋隐身山林,梅妻鹤子,生活幸福。精神的丰盈降低了他们对物质的追求,身处陋巷,过着最简单的生活,享受的却是精神的盛宴。人间至乐是清欢,正是因为有淡泊宁静之心,才能在简单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
    • 郑相豪
    • 摘要: 盛夏炎热之时,我居所阳台前一排高大的梧桐树栖居着许多蝉,每天伴着聒噪不休的蝉鸣声,行止起居,仿佛有一种远离闹市置身乡野之感。在我的家乡,人们对蝉幼虫叫“泥泥壳”,带着两个“泥”字是有道理的。蝉的前身始于泥土中之蛹。
    • 同庆楠
    • 摘要: 建筑现象学反对近现代理性与科学思想下主体与客体相互分离的绝对空间概念导致的抽象化的几何空间,试图将人的生活世界引入抽象的几何空间中,形成主客体融合的建筑空间体验,并发展出了以马丁·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精神现象学和以梅洛·庞蒂为代表的身体现象学.文章从客观空间与主观空间的角度剖析了精神现象学中"栖居"与身体现象学中"氛围"的概念内涵,并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 林琳
    • 摘要: 20世纪30年代以后,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发生了著名的"转向".与此同时,其空间思想从前期此在生存论空间观转向后期本有空间观.此转向包括从前期将空间性建立于时间性境域,转向后期强调时—空交合不分的源始整体结构;从前期此在积极主动筹划的生存空间,转向后期终有一死者对本真栖居空间的被动承受与接纳;从前期思想方法的单向进行转向后期域性的空间化运思方法.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道路走向,是对技术时代人类根本性的生存危机的批判,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