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九届旅游研究北京论坛
第九届旅游研究北京论坛

第九届旅游研究北京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12-03

主办单位:;北京旅游学会;;北京林业大学;;

会议文集:第九届旅游研究北京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阐述了生态旅游的本质界定,论述了生态旅游是世界双遗产地的必然选择,世界遗产地生态旅游开发应遵循内涵式开发原则、层次性开发原则、体验性开发原则和审美性开发原则。
  • 摘要:本土文化是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的无形资产,中国存在旅游目的地"千城一面"的问题,无法科学根据地域性本土文化进行旅游目的地规划;再加之传统的文化旅游产品追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观光旅游的形式,无法提供连续性的文化体验,导致本土文化的还原与建构的"失效".生态旅游中的自然资源保护和文化保护研究存在分离现象,因此,生态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脆弱性,生态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影响研究具有紧迫性.基于文化适应理论,借助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方法,结合智能文化旅游产品设计等诸多新业态,进行岭南本土文化的还原和构建是新的挑战,目前理论明显滞后于实践.
  •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法治进入新常态.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理应得到足够关注和法律规制.通过生态旅游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的剖析,可以明确生态旅游需要的法治环境.生态旅游缺少上位法;生态旅游法律薄弱;生态旅游规划没有与立法规划相衔接.这一切都制约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法治体系是生态旅游的特殊要求,所以应制定《旅游基本法》及配套法规与标准;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加大旅游管理和监督部门权力规制,促进依法行政.生态旅游关乎中国经济转型的国策,并且承载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希望,因此,必须在法治新常态下促进其健康发展.
  • 摘要:吴桥杂技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杂技之乡,近年来依托遗产旅游获得了一定发展,然而在产业延伸、遗产品牌建设、传统技艺与历史文化挖掘、杂技创新、行业规范等诸多问题制约了吴桥杂技的活化和可持续发展,而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其遗产价值链的重构.为了增强杂技遗产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吴桥杂技应立足已有的条件和基础,确立"继承传统,创新永恒"的根本价值,并从功能性、情感性、象征性和发展性四个方面构建和完善这一特色价值体系.为了有效整合与延伸吴桥杂技遗产价值链,今后吴桥应重点做好六方面的工作:储备杂技人才、创新杂技项目、开发杂技衍生品、加速杂技旅游发展、提高杂技产业管理水平以及创新杂技演出与经营模式.
  • 摘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兴的遗产类型,既有遗产的共性,也有农业文化的特质.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应在保护性前提下,遵循全域旅游理念,以农业文化遗产为核心资源,辐射其他产业和区域,构建全域旅游格局.王金庄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的核心区,本文通过田野作业和访谈,对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其梯田文化的重要价值以及村落蕴含的丰富文化类型,据此提出了旅游开发对策,期望对业界、学界有所裨益.
  • 摘要:遗产的本质是权力话语,权力决定了遗产的选择与生产、解释与建构,一国政府对遗产概念与内涵的理解直接影响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本文通过对1960-2015年期间中国遗产相关政府文件进行话语分析,探索中央政府视角中的遗产内涵特征和价值功能,阐释话语背后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结果显示,中央政府理解的遗产最基本的特征是"历史""过去",自然遗产具有全体性和自然性,而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的、静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性、传承性、地域性、群体性、活态性、创造性.中央政府注重的是遗产的非经济价值——教育功能、政治功能.中央政府对遗产的态度以保护为主,遗产功能使用话语缺失,在现行发展趋势和国家体制限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遗产地位,以及立法与操作的两大失衡,将可能导致遗产保护与消费矛盾加剧,急需完善立法,进行遗产功能使用话语建构.
  • 摘要:随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化,地名文化遗产旅游系统开发,日益受到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本文针对地名文化遗产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分析地名文化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名语词体系的思维模型,分析了地名文化遗产旅游系统的特征和价值,进而提出了地名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原则和方法,并就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 摘要:本文介绍了生态旅游的痛点和产业生态化的难点,从政策和措施的角度思考,在市县区以内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应该是走全域旅游的路子,全域旅游全覆盖。
  • 摘要:本文试图对于中国国家公园游客影响管理提出以下建议:在认识层面,中国的国家公园未来在游客活动和旅游活动方面一定是遵循保护优先,全民受益的原则,不能把国家公园看做是一般意义的景区旅游,而应当把国家公园看做是每一个人心目中的圣地,内心的一片净土来小心维护。在政策法规层面,需要为国家公园旅游单独制定标准、规范、政策,甚至立法,尤其是在国家公园游客容量的计算标准和调控政策方面。国家公园游客承载力是很重要的方面,但它不是简单的计算数字,而应当与上文提到的技术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落地。在理论和技术层面,要建立科学的检测体系,积累游客的影响数据,探索中国国家公园游客影响管理框架和解说教育的规划与途经。除此之外,对游客影响的实证研究也相当必要。在能力建设层面,要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真正将资源保护与科学的游客管理结合起来。
  • 摘要:中国和国外的定义是很相似的,普遍认为保护、基于自然、利益是生态旅游定义中三个最重要的元素。而中国和国外学者对于这三个点是同样认为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定义重点方面中外没有争论,唯一的差异就是享乐与教育占比不同,中国的享乐定义占比更高,国际上的教育定义占比更高。大力发展中国的生态旅游,利用了“三重底线模型”来分析中国的生态旅游竞争力,发现环境可持续性相当低,因此中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是很大的挑战,需要提高环境的可持续性。对比了中国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营销与8P的要求,分成了基本、需要改进、不错、很好四个评价标准。发现中国生态旅游市场上的产品和价格都是很好的,区位分布虽然没有达到很好的标准,但也是不错的。
  • 摘要:最近这三年来,国家公园是一个非常热的话题,但是很热的话题大家各有各的理解,所以我也只是发表一家之言.Alastair M.Morrison教授对于生态旅游的解读值得大家思考,他讲的生态旅游和地方政府解读的旅游有很大的区别,大家知道这样的旅游跟杨锐教授追求的目标有高度的吻合性.如果不是现在地方政府定义的旅游,也许在国家公园这个范围内,旅游就可能变成一种接触国家公园的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怎么看,公众怎么认为.从旅游最早开始是接待部门、服务外事,后来形成一种产业,80年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后旅游受地方政府关注比较多.2008年,中国第一个挂牌国家公园的就是汤旺河,现在的局面不一样,主要是各方对旅游理解不太一样.北林生态旅游放在园林生态下面,而风景旅游行业最早是研究国家公园的,所以接下来先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及其与风景园林行业的关系、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难点、风景名胜区参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注意事项三个方面把不同行业的国家公园概念梳理一下.
  • 摘要:笔者认为生态旅游应满足三个原则,首先生态保护是前提,其次环境教育是责任,最后社区参与是保障。生态旅游应协调各利益相关者,实现共治共赢。
  • 摘要:森林生态旅游业将逐渐成为林业发展的重点.在多功能林业时代,以森林游憩为载体,森林公园为平台,森林生态旅游以其生态性的旅游和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特色,服务时代需求而成为未来林业的朝阳产业.森林游憩业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森林公园将成为生态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新生长点。
  • 摘要:目前,对国家公园、保护区、公益、保护等这些大概念已基本形成共识.然而,在落实到某一地点时,如何做公益,怎样协同发展,这些具体问题逐一暴露出来.国家公园的公益性一定程度上代表有人共享,而没有人则称不上共享,共享就要有人参与,参与过程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怎么协调、控制这个影响是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对大众化生态旅游研究,必须深入到每一项行为特征,每一项活动影响是什么,这样才能为保护与发展调控提供依据。个性化生态旅游,是针对少数客人的特殊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商业化经营,两者融为一体,一方面体现国家公园的大众化公益性,一方面体现个性化。
  •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两个问题,即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的前世今生,它的发展和人类的开发建设相关联,与人类的使用紧密相连.
  • 摘要:2009年韩国实施绿色增长与生态旅游计划,鼓励国民在旅行中享受、学习自然和当地的文化,同时低碳发展成为旅游新趋势.绿色增长五年计划(2009-2013)提出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爬山、骑自行车、露营等受到国民欢迎.韩国生态旅游认证由文化旅游部执行。主要举办的活动有:生态旅游教育、生态旅游座谈会、生态旅游姐妹联盟、生态旅游节、创建Young Leaders俱乐部、环境解说员测评,出版“Parks and Recreation”专著,举办世界生态旅游峰会。
  • 摘要:本文介绍了全国生态旅游规划和生态风景道定义与特点,阐述了生态风景道布局,风景道的建设需要加强生态风景道沿线资源与环境保护,营造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建设游憩服务设施,完善安全治安体系,优化交通的管理。
  • 摘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没有人会反对,关键是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长城的保护其实不外乎两点:一个是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标志,这一代人陪伴长城几十年,也要将其传承给子孙,这是保护长城非常重要的问题;另一个是让长城这样的文化遗产,为当今社会文化经济生活提供服务.这两个处理好了不矛盾,叫可持续利用.处理不好,就是破坏,会成为历史的罪人.首先,说说传承,这一代人没有权利把文化遗产用绝了.在保护的基础上,考虑如何为当今社会提供服务,这就不矛盾.但是处理不好真的矛盾,包括搞建设.文化遗产不是一点都不能搞建设,也不是怎么建设都行.给长城贴瓷砖的说法似乎很荒唐,好像是笑话.实际上,更荒唐的事情,也没少发生.山东章丘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长城遗址,领导说都倒塌了怎么旅游?一声令下,把长城遗址全部毁了,用钢筋水泥建长城,他认为非常好,建成非常好的景观.市委书记业绩也不错,但是这样的建设把2600多年历史的文化遗产文物毁了,还能成为业绩,如此荒唐,如此的没文化,愧对祖先、子孙的犯罪行为绝非孤例.严格地说,这些破坏行为不是危言耸听.所以,要发展长城旅游,一定要有对历史,对文化的敬畏之心.
  • 摘要:最近几年,中国经常提到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但也应该注意和西方国家的区别.如何去做一个生动有趣的户外交流,让人们理解自然、欣赏自然、热爱自然?如今中央讲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政府行动,也需要人们去热爱自然,作为前提,就应该理解自然、欣赏自然.就如游览长城,很多人看长城只图新鲜,往往会失望.之前去看敦煌的玉门关,作为著名的汉长城,其户外环境解说展示丰富,能让人更好的理解.中国自然风景优美,资源丰富.然而大多生态旅游者都不是专业人士,需要做解说使其理解自然,从而欣赏自然.最后也希望画一张生态系统的长轴,也是做这样一个设计。做了112种物种,包括鸟类,九十几种是鸟类,还有很多的鱼类,每一个画好,安放在适当的位置。把所有的物种放上去。每个物种要进行标签。这张高分辨率的展板可以放成这样,非常有震撼力,也可以做成小的卡片。觉得自然教育可以做得更加有趣,怎么做成文创,做成台面装饰,可以放在办公桌上,天天可以看到。可以做成冰箱贴,把长轴切成六块,冰箱合起来做也可以分开做。可以做到一个包上,把鸟类做到包带去。也可以做成野外记录本。还可以做书签。前面环境解说和文创纪念品结合在一起。自然教育也好,生态旅游也好,这个当中怎么做到更加的生动有趣,我国这个方面有很大的空间,希望有更多的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 摘要:"绿色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指导中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在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政策背景下,美丽乡村计划掀起了中国新一轮乡村发展与建设热潮.本研究针对中国乡村在其进行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三个问题:乡村性消失问题严峻,千篇一律的"新农村";农村的产业升级面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困境;绿色发展面临社会重构危机进行了阐述和缘由分析,旨在对中国乡村地区的绿色发展提供研究思考.
  • 摘要: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都是以乡村为重要地域展开活动,两者必然存在密切关系.本文在系统梳理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陕西省大荔县为实践案例,总结其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为了二者进一步地可持续发展,对其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可行性建议.研究得出:由政府主导的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旅游资源;由市场主导的乡村旅游,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思想,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全面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整体存在农民群众参与度不够、村庄文化不典型、旅游产品受季节影响大、旅游品牌知名度低、游客接待量过低等现实问题;不论乡村旅游,还是美丽乡村建设,都要因地制宜,重点保护乡土文化,从而使城里人短暂体验乡村生活,让乡下人过上城里人的现代化生活.
  • 摘要:乡村审美空间表层是非功利的,实质深层映射出人地关系本质的取向价值,是人地关系永久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乡村研究多注重经济和土地利用,而以现实生态景观构建乡村审美空间还是有待于探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快速城市化发展,区域中的自然地理性质破坏对于乡村景观是致命的.本篇研究立足地理生态环境架构乡村审美空间,分析乡村生态景观和审美空间对应的元素,以多尺度景观层面探寻表现在与之相映的景观空间形态结构、格局演化进程与机理响应,进而构建审美空间,组合形成现实的美丽景观体系.将生态文明和社会发展要求安排在景观空间格局配置的中,形成保持整体环境的景观网络.使得风景美的概念渗透在于城镇、乡村以至农田等更广阔的领域,从而建设具有风景画境界的"美丽乡村".
  • 摘要:贫困识别与乡村旅游扶贫是近些年的热点研究问题,日益引起学术界和乡村旅游从业者的重视.本文对检索到的国内外贫困识别与乡村旅游扶贫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评析.内容上这些文献主要围绕贫困识别与乡村旅游扶贫的概念、内涵、研究历程、意义及精准贫困识别与精准扶贫等研究的一些关键领域展开.笔者对国内外贫困识别下的乡村旅游扶贫现有文献的研究做了简要述评,并展望其未来可能发展的走向,以期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与区域绿色发展相关的概念,并指出了区域绿色发展的提出和理论基础以及度量基础生态足迹和旅游生态足迹,然后介绍了国家层面的区域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最后论述了旅游生态足迹对区域绿色增长竞争的促进作用.
  • 摘要:本文旨在理解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品牌的主要特征.此次研究探讨了中国江西省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的旅游者及潜在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目的地品牌感知.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没有将鄱阳湖和其周边旅游景区相联系,鄱阳湖生态区旅游尚未被市场所认知.作者在文章最后建议通过明确区域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和开发相关产品来建立目的地旅游品牌.
  • 摘要:自2014年以来,国家公园立法逐渐提上日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中国目前国家公园无法可依,国家公园概念界定尚处讨论阶段,多部门管理方式不利于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十个国家公园立法的成功经验从立法模式、产权界定、立法原则等几方面提出促进中国国家公园法律框架完善的建议.
  • 摘要:随着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加强,国家大力推动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的生态旅游,但是目前对生态旅游游客管理模式与体验设计方面还欠缺研究和实践经验.本文以云南省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例,在总结分析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公园分区管理模型并对生态旅游体验设计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和建议,为保持与提升国家公园在自然和文化遗产方面的独特价值,增强游客的交互性旅游体验中的趣味和沉浸感并丰富游客的自然人文知识体验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 摘要: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背景下,2015年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关于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结合国外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发展经验和中国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的分析,围绕试点方案中:生态保护(ecological conservation)、规范管理(uniform governance)、资源权属(resource property)、经营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和社区发展(community development),(简称EUROC),五项试点内容进行解读和讨论,为国家公园试点顺利展开和国家公园体制架构提供建议.
  • 摘要:国家公园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模式.本文明晰了国家公园和生态旅游的内涵,总结了生态旅游的目标、开发、经营管理、产品等过程的一般模式.然后总结国外几种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分析其成功经验.结合中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禀赋高、政策独特,但生态脆弱、经济欠发达的现状,为中国即将建立国家公园选择了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建议和实施策略.
  • 摘要:"只征不转"模式是广东海珠湖湿地公园为解决城市化扩张对传统果基鱼塘破坏,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社区居民和社会公众舆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诉求以及降低政府财政投入等问题而提出的创新性征地保护模式,即政府按照征地程序从农民手中征用农地,但不转为城市建设用地,而仍保留原有土地性质加以保护."只征不转"确实为城市郊区农地转为湿地公园保护用地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保护下可贵的传统果基鱼塘,产生了积极的生态环境价值和游憩价值的,但也同时带来诸多负面的社会经济影响:政府征地补偿款无法回收;日常管养费用逐年提高,地方财政压力加大;园区内经营性项目受限,园区缺乏盈利模式,园区经营无法反哺日常管养;征地后不能随意扩建、增建出租屋,也不能获得园内果木收益,社区居民长期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失,同时土地没有转为建设用地开发成住宅小区或商业地产,配套的社区经济发展缓慢,而园区旅游业带来的就业和外部溢出也非常有限.
  • 摘要:文章以杭州西溪湿地为研究对象,以湿地型生态旅游景区形象感知为研究视角,结合网络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的实质性研究和分析方法研究游客对西溪湿地旅游形象感知.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对西溪湿地旅游形象的积极感知因素要多于消极感知因素,其中积极形象感知主要来自天然氧吧、水乡风情、田园生活、度假胜地、文化浓郁、生态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七个方面,而消极感知因素主要包括旅游供给、生态环境、景区管理、旅游体验、旅游服务这五个方面.文章的研究结论拓展了生态旅游景区的理论研究,可为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与保护提供实践指导.
  • 摘要: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河口湿地区域,在近30年的开发过程中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基于1983年、1987年、1991年、1995年、1999年、2004年、2010年和2014年的遥感资料,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和地面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速率、景观格局以及转换类型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揭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过程,并定性分析了驱动因素和景观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占面积较大的始终是耕地、湿地,两类用地占黄河三角洲地区总面积的70%以上.湿地、滩涂面积呈减少趋势,在近30年按面积比例分别减少了49.36%和64.38%.而耕地、林地、城镇村/工矿/交通和盐场/养殖用地面积增加,按面积比例分别增加了24.55%、389.47%、567.34%和4796.30%.前期面积变化幅度最大的是盐场/养殖用地,动态度为98.03%;后期以林地变化幅度最大,动态度为20.17%.主要的转换类型有耕地和湿地间转换、湿地和滩涂向盐场/养殖转换以及耕地和湿地向城镇村/工矿/交通用地转换三大类.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明显,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提高.湿地是该地区适应性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也是该地区最具有生态旅游价值的土地景观,因此要限制具有生态旅游价值的湿地转化为其他的土地利用类型.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旅游逐渐成为都市居民首选的短期游憩休闲旅游产品.文章通过运用手段—目的链理论及研究方法,分析北京居民赴郊区旅游的属性、后果及价值观层的动机,并探讨旅游者多层动机及各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深入和系统的了解旅游者心理,以期认清赴京郊游客群体的诉求,为京郊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及旅游产品的设计提供建议和启发.
  • 摘要:北京海淀区是首批建设的国家研学旅游目的地之一,在发展科教旅游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分析海淀区在开展科教旅游活动方面的作法,总结其在特色化运营、规范化管理、常态化开放、智慧化服务等方面的经验,可为其他地区研学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宝贵经验.
  • 摘要: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古镇作为承载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然而,社区居民参与受限,使得古镇旅游发展难以取得长足进步.本文以甘肃省青城古镇为例,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运用逻辑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影响因素,发现参与技能、参与途径、优先在旅游企业获得工作机会的意识等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调查了解的情况,提出可以通过对社区居民经济增权、对社区居民参与能力进行培训等来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
  • 摘要:随着森林多功能利用成为当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森林学校、森林体验、森林健身及森林医学等概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森林疗法由德国的气候疗法演变而来,并在日本森林浴的内涵基础上有了新发展.文中介绍了森林疗法的定义及其相关研究领域,分析了森林疗法的研究方法、对象及形式,通过比较国内外森林疗法研究历程及项目实践,提出中国推进森林疗养的具体建议,包括探索建立健全森林疗法管理体系,加强森林疗养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强化规划设计,建设科学与美学兼顾的森林疗法系统。
  • 摘要:文章提出并简要讨论了作者对当前中国自然教育的六个问题的思考:自然教育是有益的;目前的自然教育缺少严谨的理论指导;自然教育的效果缺少严肃的学术评估和研究;有意的自然教育和无意的自然接触对儿童和青少年有什么不同影响是未知的;目前的自然教育比较缺少"深度"和"重量";依赖于高科技的自然教育的"人—机互动"体验是佳肴还是误区,仍然有待探讨.
  • 摘要: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倡导在大自然中学习,以传播生态理念、普及生态科普知识为目的,致力于改变人们与自然的疏离,建立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与敬畏,从而培养守护自然的承诺与责任感.它是强化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对全国自然学校创建具有典型借鉴意义.
  • 摘要:生态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旅游生态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和必由之路.评估旅游产业生态化进展水平,分析其变化规律,有助于优化提升旅游产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进而推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结合自然生态系统,提出评估旅游产业生态化的PSR系统.选取2000-2014年间的相关数据,利用PSR系统以及耦合协调模型实证分析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变化规律以及系统耦合协调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具体而言,压力指数呈现快速、大量增长的趋势,即旅游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的压力随着旅游的发展逐步增强.状态指数呈现下降趋势,旅游活动产生的压力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旅游产业仍未达到环境友好型产业标准.响应指数呈斜置的"W"形分布,呈现明显的波动式上升趋势.TEI指数呈上升状态,这表明中国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正逐步提高.旅游产业生态化的PSR系统协调耦合度处于0.6水平上下,系统处于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之间.最后,尝试提出优化旅游产业生态化进程的相关建议.
  • 摘要:本文以阿卡迦拉国家公园附近的居民定居点为研究对象,对现有的规划政策进行了评估,并调查了居民点对保护自然遗产的贡献与干扰.数据由卢旺达自然资源(RVRA)数据库检索所得,结合在盖茨博地区的GPS测量和现场检测,将其输入GIS中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零散的定居点趋向聚居而日益减少,未规划的零散聚集点超过区域可接受居住空间限制的35%,对卢旺达的自然景观造成破坏,也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的水质.不断地砍伐树木对公园造成的压力迫在眉睫,这使针对盖茨博乡村社区提出房屋形式由一层向多层转变的策略.
  • 摘要:目前台湾的国家公园系统仍处于建设过程当中,本文介绍了台湾国家公园的概念起源与发展过程,对其准入标准、分区原则、保护与利用规划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案例研究台湾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保护地多头管理问题与保护利用问题及其现行的解决手法.认为这些问题起源于在国家公园建设之初对国家公园多元价值的忽略.其根本原因为过去服务于资源利用的管理结构与以生态系统保护为管理目标之间的矛盾,解决该矛盾从根本上要求管理结构需以聚合代替分散,地区产业发展需从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保护型,在矛盾的解决过程中逐渐达到保护与利用的协调.
  • 摘要:作为亚洲最早建立国家公园的国家,日本国家公园的建设发展与管理模式都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模式.通过对日本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的分区管理、综合管理模式、利益群体参与管理及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完善的规划体系进行分析,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思路.
  • 摘要:国家公园是国家的一种精神象征,是要在资源保护的前提下,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了解、热爱国家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高品质资源,让公众都有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国家公园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平衡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实现国家公园的功能与目标,并提供游人机会.本文从经营机制、旅游管理、环境解说、社区发展、规章制度六大方面探究国外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模式,从中探索适合于中国特点的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总结为科学规划、适应性管理、经管分离、环境教育、社区参与、法规保障六大方面,对目前中国国家公园的探索具有借鉴意义.
  • 摘要:国家公园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采用可持续的资源利用方式,有限制地开展科研和公众教育等活动,为国民提供游憩机会,使社区和公众受益,是生态旅游发展的绝佳承载形式.哥斯达黎加生态资源丰富,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通过国家公园的形式发展生态旅游,获得了经济和生态的双重效益.本文以哥斯达黎加为例,总结其生态旅游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包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最大降低人工开发对环境的破坏,社区参与获利,全民自然教育,树立符合时代的环保理念。
  • 摘要:作为能够合理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双赢模式,国家公园是生态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模式之一.中国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已有的生态旅游发展基础,为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系统完整性被人为割裂、区域重叠、部门利益冲突、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等阻碍因素.本文在对国家公园与生态旅游关系认知的基础上,认为国家公园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最佳模式,并分析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限制因素以及建议措施,旨在促进中国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健全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游憩价值评估能够揭示游憩资源的真实价值,从而帮助景区管理者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景区管理决策.游憩价值评估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使评估结果更加准确.旅行费用法(TCM)作为游憩价值评估的经典方法之一,评估范围广泛,得到诸多研究者的认可和使用.不过目前国内在个人旅行费用法(ITCM)的实践研究中,鲜有学者考虑到需求函数的拟合效果,多直接采用一般线性回归对需求函数进行拟合.为了探讨不同回归方式对评估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线性回归和曲线回归两种方式,分别对北京植物园的游憩价值进行评估,并将二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ITCM曲线回归的拟合效果相对更好,更能有效揭示游憩资源的真实价值.采用曲线回归后,评估得到北京植物园的游憩价值约为6.03~7.23亿元/年.
  •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营销方式多元化,微信自上线以来迅速占领了市场,微信营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以云冈石窟景区微信公众平台为例,运用文本分析法将其推送的微信内容分为历史文化类、个人作品原创类、美图视宴类、名人相关类、新闻类、互动类,选取微信图文阅读人数、分享转发人数、送达人数三项指标,分析何种类型微信内容更受用户欢迎,并针对云冈石窟景区微信公众平台现状提出建议.研究显示:云冈石窟景区微信内容营销未考虑用户偏好,发布内容不合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用户偏好美图视宴类微信内容;用户大多喜好互动类微信推送形式;用户对历史文化类讲述型微信内容偏好较差.据此,提出了增加互动类微信内容数、改变历史文化类微信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推送形式、适当增加美图视宴类微信内容数、有针对性地增加名人相关类微信内容数、内容上借势热点事件和热门词汇等建议.
  • 摘要:近年来森林旅游发展迅速,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作为基础性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声景观资源的价值也被逐渐意识到.本文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公众偏好法,以访谈和问卷调查为手段对森林公园声景旅游资源的游客喜好做了调查,得出了一些普遍结论;在此基础上以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进行了声景资源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开发建议,以期对森林公园声景旅游资源的研究和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开发有所帮助.
  • 摘要:旅游活化是古村落保护的基本方式之一,古村落旅游活化应该同时抓好居民主体和社区发展两大关键要素.台湾的社区营造重视和强调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倡导利用各种资源条件,凝聚社区共识,改善生活环境,延续文化精神,重塑社区活力.这种发展理念,是由内而外注重实质的发展,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社区营造视角研究古村落的旅游活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北京爨底下古村落为案例研究地,从社区营造五大基准层——"人、文、地、产、景"出发,探索当地旅游活化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爨底下村在旅游活化过程中,存在文化挖掘不够深入、文化展示不够充分、景观环境不够重视等问题,而社区居民自主性弱和政府政策不完善是关键的影响因素.
  • 摘要:将乡村旅游纳入农村可持续生计策略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对可持续生计语境下乡村旅游发展关系的辨析,以密云石城镇为例,对当地村民生计途径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石城镇村民生计策略以农业为主导,并且呈现逐渐向旅游主导型生计转变的趋势.同时对石城镇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认为石城镇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但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旅游产品类型单一、旅游扶贫效果不够明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社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并且给出成立村民自治组织、设立社区旅游发展基金、建立长效人才培养机制等具体发展建议.
  • 摘要:随着互联网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在线搜索旅游产品信息和预订旅游产品已成为普通大众的一种购物方式.但由于顾客线下体验不满造成的差评也在旅游网站屡见不鲜,在线旅游网站对负面评论的回复效率亟待提升.本文针对商家对差评的回复质量进行维度划分,运用2*2因子实验法,分析了回复内容(有效vs无效)、回复态度(友好vs不友好)对潜在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回复内容有效和回复态度友好对潜在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结论可以作为在线旅游企业降低负面评价、提高企业形象和顾客满意度的新途径.
  • 摘要:历史遗产地的旅游发展往往受制于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如何让古今对话、如何使游客更好地理解遥远而灿烂的人类文明,一直是历史遗产地发展要回答的问题.本文以平遥古城为案例地,借助冯纪忠先生提出的"与古为新"理念为古城旅游发展提出了建议,该建议对其他历史遗产地同样具有借鉴价值.
  • 摘要:文化遗产景区旅游解说是将文化遗产"解读"给游客的一种好的方式,是传承历史文化,保护遗产资源,提升游客体验的重要渠道.解说系统是指由各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智慧旅游是指利用信息化技术把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提供适需对路的产品服务.智慧旅游的出现给文化遗产解说系统的构建与优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认为,基于智慧旅游,文化遗产解说系统应该包括向导式解说系统、自导式系统和智能解说系统三个子系统.文章以文化遗产景区龙门石窟为例,对其现有的解说系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的优化建议.
  • 摘要:本文在集体记忆的视角下,以成吉思汗陵为例,探讨了民族旅游目的地文化建构.认为民族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构是由当地的族群及旅游者作为文化建构的主体,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展示载体呈现给游客,游客通过对族群文化的体验对其文化进行解读与重构.在此过程中,文化的主体通过载体,在文化"自用"转化为"他用"的过程中,对旅游地的文化进行了建构.
  • 摘要: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业的实践,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参与其中.本文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检索库,以1996年至2016年为检索时间段,将检索到的硕博士论文进行查阅整理,综合运用定性描述和定量统计的分析方法,从学科分布、文献发表时间、关键词以及文献研究内容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概括,并对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经营模式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综述,总结出近年来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和发展规律,并通过该文献研究得出了一些启示.
  • 摘要:旅游厕所作为重要的旅游基础设施之一,体现了中国的文明形象,也关乎中国旅游业的声誉.本研究从湖南省生态旅游地旅游厕所建设情况出发,选取了石燕湖生态旅游区厕所建设作为案例,从规划设计、细节、文化等方面来剖析其成功经验,总结并提出对于生态旅游旅游地厕所建设的对策,对其他旅游景区旅游厕所建设亦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摘要:北京—张家口赢得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举办权,为京津冀冰雪旅游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调查了目前京津冀地区冰雪旅游业态的类型与发展状况,对冰雪旅游资源的发展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估,发现京津冀地区冰雪旅游业态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研究基于区位统筹理论对京津冀冰雪旅游资源进行了功能梳理与特性归类,构建了区域冰雪旅游资源竟合关系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冰雪旅游业态的区位功能进行评价,提出京津冀互补性冰雪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未来京津冀冰雪旅游区域分工合作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 摘要:中医药旅游是以中医药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为载体,以休闲养生、健康保健、传承中医文化为目的的新兴旅游方式,因其健康的旅游理念、独特的休闲体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京津地区中医药旅游需求量大,但缺乏天然的药材产地、种植基地等自然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因此开展中医药旅游存在一定难度.探究其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不仅有利于为京津地区中医药旅游的发展建言献策,也能够为其他缺乏中药种植基础的地区发展中医药旅游提供借鉴.文章主要采用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京津地区中医药旅游的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尝试提出基于文化视角的中医药旅游发展模式构建策略.
  • 摘要:生态旅游认证在国内发展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国外的研究更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研究热点,在实践中也具有较高的应用性.本文对国内外生态旅游认证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包括国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成果、国内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资源开发、政策调整和交通设施建设等角度提出建议,以期对生态旅游认证在国内的广泛实施提供基础依据.
  • 摘要:黄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是以花岗岩峰林地貌而著称的世界地质公园.在教科文组织对遗产地旅游社区发展的相关要求指导下,实地调研了黄山汤口镇翡翠谷新村,就黄山遗产地社区参与情况提出问题,并从社区管理、社区发展、社区保护和对遗产价值认同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
  • 摘要:山西省面临严峻的经济转型问题,大量的煤炭开采导致地层错动、地表下沉甚至会污染地下水,煤炭燃烧所释放的硫污染物影响农业耕作,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而转型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对生态的恢复;生态旅游所强调的旅游经济与生态平衡相协调的关系正顺应了全省经济转型的要求,有其发展的必要性.本文从区位交通、政策以及资源方面分析山西省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结果表明旅游资源数量多、特色鲜明、分布广是其发展生态旅游的比较优势,总体来说,山西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旅游的参与.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