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话语建构

话语建构

话语建构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659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语言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989篇;相关期刊460种,包括求索、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对外传播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文化记忆:时代、历史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重庆新闻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安徽省第四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等;话语建构的相关文献由693位作者贡献,包括吴中胜、张海柱、理论建设编辑部等。

话语建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4 占比:39.68%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30%

专利文献>

论文:989 占比:60.01%

总计:1648篇

话语建构—发文趋势图

话语建构

-研究学者

  • 吴中胜
  • 张海柱
  • 理论建设编辑部
  • 苗兴伟
  • 孟令蓉
  • 李双套
  • 毛伟
  • 王资博
  • 陈金龙
  • 刘立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菁菁; 杨家勤
    • 摘要: 在新媒体语境下,文化类机构公众号的发布者通过话语动态建构语用身份,以实现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和促进全民参与文化宣传的交际目标。以“安徽博物院”公众号最近一年发布的247篇推送为语料,根据话语内容及特征、称呼语和言语行为三种话语策略,从语用身份的视角分析发布者建构的历史文化宣传者、活动组织者、服务信息提供者、文创产品推销者和朋友的语用身份。基于Verschueren的顺应论,研究指出发布者语用身份的动态选择和话语建构反映了其对交际语境中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交互顺应,显示了文化类机构话语权威性与亲民化并重的语用走向。
    • 余岩
    •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媒体中关于2021年发生的"新疆棉事件"相关不同报道的分析和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对比,探讨这场中西方关于新疆棉事件的话语交锋中,中国话语始终处于被动回应和缺乏足够国际影响力的原因,从而总结概括出当代中国国际媒体话语权在对外传播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探析中国国际媒体话语权提升其影响力路径.
    • 栗珊; 郑博临
    • 摘要: 阿拉伯国家是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伙伴,然而“一带一路”议题在阿拉伯国家媒体中呈现出何种主题分布,其话语建构策略如何等问题却鲜有研究。本文以半岛电视台英文网为个案,运用语义网络分析方法,语料库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方法,对该媒体自2014-2021年关于“一带一路”的154篇文字报道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半岛英文网报道中的“一带一路”呈现出总体负面的形象。“国家领导人”“基础设施建设”“中外国际关系”三个议题最受关注,但部分报道存在新闻失实的现象。过于强调冲突的报道倾向阻碍了半岛英文网对于“一带一路”正面效益的客观认识。研究认为,中国媒体应当基于“和平新闻”理念,提升“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文化效应。
    • 王资博; 程畅
    • 摘要: 新时代精神文明发展话语建构,从道路自信来看,表征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从理论自信来看,表征了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并举;从制度自信来看,表征了格局构建和制度完善相结合;从文化自信来看,表征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协同。
    • 杨笛
    • 摘要: 从发生逻辑看,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历史经验和“两个大局”的现实环境,有力诠释了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话语建构必然存在着同一性与斗争性的交织。从框架原则看,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话语建构过程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内在遵循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从提升路径看,当前,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话语建构通过增强话语解释力、提高话语公信力、扩大话语国际影响力等多途径有效化解较高水平话语效力要求和闭塞话语表达这对主要矛盾,准确把握着抓住主要矛盾的科学方法。
    • 李建波
    • 摘要: 近年来,以表达和传播主流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作为新时代公共媒介产品,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文化特质、建构方式和社会影响值得深入探究。本文以近几年影响广泛的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其系统性的话语建构、融合式的媒介生态和广泛性的传播价值。
    • 王资博
    • 摘要: 现代化可谓人类文明发展演进中的一种目标、过程与成效的集合体。话语建构则是话语表述、话语实践与话语影响等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话语建构具有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观意义,具有坚定“四个自信”的中观意义,具有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的微观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历史逻辑、时代逻辑与世界逻辑的统一。只有着眼价值上的科学导引、理论上的固本培元与制度上的长效保证,才能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话语建构的进路。
    • 郎静
    • 摘要: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1世纪之前,当代中国电影中的“长城影像”在时代逻辑的嬗变中建构出“家国象征”的民族共同体寓言;而进入21世纪,长城影像所表征的家国一体的内在生命力逐渐被抽离,其影像表意已然成为景观猎奇的符号。面对“长城影像”话语建构的三重障碍,如何兼顾“走出去”与“立得住”的电影影像使命,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上讲好中国故事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 龚刚
    • 摘要: 当前学界的热点话题是理论创新与中国话语建构。但人类的思想旅程无远弗届,创新洵非易事。从“后东方主义”(post-orientalism)角度解构中国作家的诺贝尔文学奖迷思,发现,Dabashi在2017年已出版了以“后东方主义”为题的著作。但是,他所说的后东方主义主要针对“911”后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及道德标榜,和我所谓后东方主义是两码事。在中国学界,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已有两篇后东方主义的论文,《英美文学论丛》上也有一篇用全球化与后东方主义分析贝克特作品的论文。
    • 江玉琴
    • 摘要: 文化生态是一种动态的文化系统,有助于构建民族社会文化的整体观。从文化生态视角重新审视伯明翰学派青年文化理论,我们发现,伯明翰学派研究超越了以往文化认知中“精英-大众”、“主流-边缘”、“男性-女性”、“全球-本土”的二元对立,而是以差异性建构整体性文化认知;文化是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关联在一起的、相互影响并相互映衬的一种整体形态;青年文化发展也是贯穿在文化网络中的一种存在。以此认识中国当代青年文化的街头文化形态与表征,我们发现,中国街头文化富含嘻哈文化特性,但基于中国本土环境与文化传统,街舞揉合生成为青年运动文化,并成为青年公共空间的一种自由话语表达;涂鸦整合成时尚文化,并成为打破视觉艺术权威的新文化形态;说唱成为青年表达自由与文化期待的新途径。中国青年街头文化与新媒体的融合共同生成了中国街头话语表征,即亚文化资本与青年文化创新论。中国街头文化融合在中国本土社会经济环境中,共同推动了中国青年的整体文化认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