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二届中国青年旅游论坛
第二届中国青年旅游论坛

第二届中国青年旅游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05-20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中国青年旅游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旅游智库,作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智力支撑,虽然目前在数量上已初具规模,但是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旅游智库整体实力还相对较弱,在国家智库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与繁荣亟需特色旅游智库的智力支撑.建设中国特色旅游智库是建立与健全旅游决策与宣传推广的科学咨询制度的必要环节,是中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的必要条件.由于旅游产业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综合型产业,中国特色旅游智库建设不仅需要政界、商界、学界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向国外学习智库强国的智库建设经验.文章选取在智库建设领域中拥有丰富经验和强大实力的美国、英国、德国为例,探讨三国智库发展运行中对中国特色旅游智库可以学习借鉴的有益成分,以期促进中国旅游智库向世界一流智库迈进.
  • 摘要:目前中国经济处于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时期,要提高中国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必须要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客观综合评价区域旅游产业结构水平,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因此,研究在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区域旅游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对区域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客观评价.指标选取主要从区域经济、旅游资源结构、旅游市场结构、旅游投资结构、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发现省内14地市的旅游产业结构情况差距较大,旅游产业发展极不平衡.从总体来看,大连、沈阳、丹东、本溪、盘锦、鞍山六市旅游产业结构整体较好,而抚顺、葫芦岛、辽阳、锦州、铁岭、营口、朝阳、阜新等八市旅游产业整体结构还有待改善和优化.
  • 摘要:运用空间分析法、积矩、Spearman等级、Kendall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武汉旅游微博粉丝相对量、来汉游客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并揭示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武汉旅游微博用户粉丝来源省际差异明显,并呈阶梯状分布格局.②武汉国内客流分布省际、区域均具有明显的距离衰减的特征.在以武汉为目的地旅游的所有游客中,其中通过微博获取旅游信息的游客占总游客数量的74%.③武汉旅游微博粉丝相对量与实地来汉游客数量呈显著高度正相关,微博信息传递量越大,吸引游客越多.基于旅游微博用户的旅游信息流空间扩散及互动关系,为中国旅游信息流的发展及其研究提供新参考,对于旅游信息建设、旅游发展战略决策,乃至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与综合实力,推动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服务质量对于旅游景区的意义重大,提高服务质量对树立和改善景区外部形象,增加游客流量,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旅游收入,增强旅游景区辐射范围,实现旅游景区生命周期的延续,均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首先采用民族志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游客进行访谈,构建了影响景区服务质量评价因素的体系,据此形成调查问卷.通过问卷内容的分析整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游客所填信息进行分层处理,对所构造的递阶层次结构进行计算.结果发现,华清池景区六要素价格水平偏高,购物方面的商品种类非常少且缺乏特色;华清池景区在司机服务,娱乐设施的安全性以及公共设施方面服务质量较高.
  • 摘要:辽西走廊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廊道之一,是自成体系的特定史地单元.廊道内遗产丰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经济亟待发展.在国家“一路一带”规划与东北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其遗产保护与科学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辽西遗产廊道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着重静态展示、轻互动体验、旅游发展较迟、整体效应不突出、基建设施薄弱、接待能力有限等主要问题,提出构建“辽西遗产廊道旅游区”设想.基于智慧旅游视角,对辽西遗产廊道旅游区构建采取注重互动体验、开拓营销渠道等策略,以期提供理论参考,助力辽西走廊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 摘要: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信息采纳行为模型,探讨了“旅游攻略”对旅游者信息采纳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攻略内容质量正向影响旅游者信息采纳行为;旅游攻略作者专业性正向影响旅游者信息采纳行为;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旅游者信息采纳行为;信任度正向影响旅游者信息采纳行为;感知有用性和信任度在旅游攻略质量、旅游攻略作者专业性与旅游者信息采纳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对于类似蚂蜂窝这种大型专业的旅游攻略网站在开发时应不断提高旅游攻略的质量,并对提供攻略的作者专业性进行考核和审查,从而更好的吸引旅游消费者推动网站发展.
  • 摘要:文章主要研究了旅游体验的价值类型4象限.在一般性地讨论了何为旅游体验本元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综述与评述,认为关于旅游体验的社会认识具有多元分布特征.进而从应用角度提出,有必要开展对旅游体验的类型化研究,并非不断增加类型,而是期望给出可以遵循的规律、模式.作者结合对体验本元的认识,借鉴笛卡尔直角坐标系表达方式,提出了关于旅游体验的认知模式,价值类型四象限,并对分属4个象限的旅游体验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着重研究了负体验的意义转化问题,认为对体验负面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体验意义的转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负体验的研究意义要高于正因子.
  • 摘要:真实性、完整性和多样性是遗产地的重要特征,也是遗产地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基本准则.智慧化建设是促进遗产保护和遗产展示的有效方式,保护和展示是遗产地旅游智慧化建设的重点.遗产地旅游智慧化建设包含游客体验、景区管理、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这四个主要方面.本研究构建遗产地旅游智慧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级分析法(AHP),邀请旅游业界专家学者分别对自然遗产地、文化遗产地的旅游智慧化建设进行权重赋值,寻找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在旅游智慧化建设中的不同发展规律.研究认为:遗产保护是遗产地旅游智慧化建设的重点,自然遗产地应注重智慧化体验营造,文化遗产地应在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加强智慧化管理与开发.
  • 摘要:影视产品与旅游业的融合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和相互融合,通过客源受众需求市场,增强了影视旅游的价值,提高了旅游目的地形象.作为新形式的特殊旅游,影视旅游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但以定性研究为主,研究电影与影视旅游关系的建模实证研究极少.本文旨在深入社区客源受众需求侧,研究其与影视旅游产品供给侧之间关系的旅游机制,即供给侧的影视产品如何影响客源受众需求侧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从而进一步影响客源需求市场的旅游意向.本研究基于客源市场调研,以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为实证案例,研究了客源受众需求侧对于影视旅游产品供给侧的6方面旅游认知,包括观影动机、剧情吸引力、剧情表演、演员表演、影视评价、影视吸引力等客源受众需求侧对于影视产品旅游认知主成分因子,并据此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影视产品的剧情表演对剧情吸引力和影视影响力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二是剧情吸引力对观影动机和评价满意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三是评价满意对影视旅游兴趣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四是影视影响力对影视旅游兴趣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五是影视影响力对主演阵容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研究结果可以为旅游企业和政府旅游机构的供给侧改革对策提供量化依据.
  • 摘要:制度压力下如何运用话语构建组织合法性,这依然是一个目前了解甚少的关键问题.本文遵循系统功能语法的思路对OSI集团声明文本的语法结构进行了深层描述,提出了一个组织合法性构建的话语模型:制度压力下组织的战略选择奠定了其合法性构建策略的基调;同时,组织合法性的构建是一种具有明显社会意向性的话语施事行动,是一个意义制造的话语过程.研究发现,话语在重大战略选择之后组织合法性的构建和沟通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话语不仅是一种语言层面上的组织行为,而且是构建组织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企业战略实质行为的有效识解途径.
  • 摘要:城市群逐渐成为地区甚至国家参与会展竞争与合作的基本单元.本文对珠三角城市群会展经济质量进行评价,利用引力模型测度各城市间的会展经济联系紧密度,并针对珠三角城市群会展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出了发展对策.研究发现:珠三角城市群会展经济空间已形成以广州为中心,辐射向外依次衰减的圈层结构,并逐渐分化形成东中西的三片区格局,在空间相互作用上以广州为中心,对外逐渐衰减.同时深圳的崛起正逐步分流广州在珠三角会展领域的部分集聚和辐射作用.可以通过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基础,发挥双核联动作用完善辐射中转城市建设,打造特色会展服务功能,培育区域会展服务品牌等措施加速珠三角会展一体化进程,提升区域会展发展水平.
  • 摘要:随着IT技术发展智能手机使用者持续增加,旅游产业开发了各种手机APP,为用户提供新闻、饭店、住宿、交通、购物、活动等各类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是旅游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同时也可以让游客将自己的旅游体验扩散至其他潜在的旅游者身边,并有可能成为帮助潜在游客进行旅游决策的辅助信息.游客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搜索相关信息,并能将自己的活动、感想等直接分享给其他公众.因此,不仅仅是要旅游信息使用者如何搜索信息,还要关注信息使用者的交流与传播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手机客户端旅游信息的使用者认知的旅游信息价值、信息搜索行动,以及信息传播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验证了对于手机APP提供的旅游信息使用者,感知的实用性、社会性、娱乐性、风险规避、感官追求价值,建议型、应答型、公告型、转发型、日常型等五种传播类型的概念同样适合.验证了感知的旅游信息实用性价值越高旅游信息使用多样性越多,感知的社会性信息价值越高,应答型、公告型、转发型、日常型传播也越多,感知的感官追求信息价值越高转发型传播越多,旅游信息使用多样性越多公告型、转发型、日常型传播越多,但旅游信息搜索时间与其他变量没有影响.研究结果为手机客户端的信息价值以及传播类型相关研究方面可以提供理论性的依据,对旅游信息使用者的社会行为以及行为心理层面进行了理论性发展的尝试,为旅游产业的移动网络信息活动提供实践性建议.
  • 摘要: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简单概括为以资源利用为前提、市场营销为支撑、资本投入为杠杆.中国资源类景区存在三种管理体制:一是事业单位,二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三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制上市.本文研究对象为在国内上市的资源类景区公司.融资结构理论认为,合理有效的融资结构,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而提高企业绩效.文章选取2014-2015年中国A股深、沪股市中持续经营的16家旅游上市企业相关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基本数据,运用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借助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线性回归等方法,从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方面探索景区类旅游上市企业融资结构与企业绩效间相关性,文章中所有财务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新浪财经网等权威渠道.在变量设计层面,笔者选取资产负债率、商业信用率、银行借款率、股票融资率、债券融资率作为债务融资结构指标,选取股权集中度作为股权结构指标,选取留存收益融资率作为内源融资率指标.实证结果表明:(1)外源融资:债权结构层面,国内旅游类上市企业总体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呈弱负相关性;商业信用率对企业绩效有积极影响,但程度不显著;银行借款率与企业绩效呈显著负相关,银行借款率过高将不利于企业绩效提升.在股权结构层面,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性,适度提高股权集中度和国有股比例可有效提升企业绩效.(2)旅游上市企业内源融资与企业绩效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性.
  • 摘要: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是旅游研究学者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目前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及组成要素、影响因素、作用、塑造方法以及测量与评价等方面学者们已经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源,在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中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研究可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研究学者的重视.本文对网络文本分析法以及文本分析法在旅游目的地形象中的应用进行了文献梳理,从旅游网络文本分析的数据来源以及研究的对象对文献进行了归类,最后对此类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 摘要:对传统服务企业而言,如何通过适当的管理策略来提升员工群体的领导效能,进而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水平,是企业及其管理者需要面对的一项重要议题.本文采用单一案例的研究方法,选取在餐饮行业中卓越领导实践和领导效能的代表企业星巴克咖啡为案例研究对象,挖掘出其提升领导效能的策略体系,包括“顾客至上的价值来源”、“员工至上的价值观念”、“赋予员工工作自主权”、“提升员工工作胜任度”、“独立平等的合作关系”五项策略,并对这些策略提升领导效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本研究对本土传统服务企业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和环境特征中更好地构建领导模式和开展领导活动具有启发性意义.
  • 摘要:旅游高等教育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及重点问题,而从不同群体的视角对旅游高等本科教育进行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甘肃旅游高等教育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等对甘肃境内十多所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毕业生、教师、旅游相关行业从业者以及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等不同群体进行有关旅游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各个群体对目前甘肃旅游高等教育办学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以及有关旅游管理专业细分的认识较一致,而在有关课程设置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分配比例以及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问题等方面的认识的差异性较大.
  •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中国对外投资不断增长,住宿业投资成为“一带一路”沿线旅游投资的重要内容.因此,分析投资环境安全态势,划分投资安全区域,优选投资对象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住宿业投资安全度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5-2014年相关数据,以“一带一路”沿线24国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基于多维面板数据因子分析测算出的样本国投资安全度变化复杂,各国10年间投资安全度变异系数较大,投资环境复杂;(2)借助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将样本国划分为投资环境安全度高、中、低三大区域,方差分析显示三类区域间具有显著差异,划分合理;(3)利用Topsis方法寻找出样本国中的最优投资对象为希腊,最劣投资对象为马其顿.最后,就研究结论与数据选取进行总结分析.
  • 摘要:近几年来,世界各地各个领域纷纷出现了一股共享经济热潮,其中尤以Airbnb、Uber为典型代表,对整个社会带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总结了当前共享经济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四项特征:松散型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全球库、市场化结算体系、依托移动互联网.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共享经济典范Airbnb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成功经验,从甄选与招募、上岗与培训、考核与绩效、保障与激励四大方面加以总结和概括,为共享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
  • 摘要:在当前共享经济和“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给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以滴滴出行为例,提示了在“互联网+”和共享经济时代,企业进行员工选用、员工考核和员工激励时,可以采用的、不同于以往的政策.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共享经济和“互联网+”时代特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提升企业竞争力,阐明该管理模式在促进产业,尤其是服务业转型升级中的积极影响.最终,本研究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应重视潜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借助互联网力量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以及基于“互联网+”思维推动服务行业转型升级等三条结论.
  • 摘要:伴随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与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旅游、休闲、养老、文化等领域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同时中国旅游业、健康养老业的快速发展,使新兴旅游休闲地产业进入重要发展时期.尤其是国务院提出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极大促进了旅游休闲地产等地产新业态的发展.适应旅游休闲地产发展需要,具有旅游管理学科背景的高素质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但是,中国目前旅游休闲地产人才培养的高校不仅开设数量少,区域分布、学科结构也不合理.通过走访调研三所代表性高校,以旅游休闲地产作为专业特色的高校目前还没有.因此,在专业特色上要凸显旅游休闲地产经营管理.因为房地产企业开发后期的营销与运营管理是产业附加值高、关联性大、综合性强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市场营销、商业运作素质能力要求高,所以利用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优势,新开设专业突出旅游休闲特色,培养旅游休闲房地产开发后期市场营销与经营运作的专门人才.在培养特色上要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与高端地产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新机制.与知名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进行合作育人,充分利用知名房地产企业运营的优秀人才与其实战经验,使之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开展产教融合深层次人才培养合作.
  • 摘要:旅游饭店档次结构是否合理,对判定区域旅游饭店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起决定性作用.以马斯洛需求层次为理论切入点,根据不同的需求层次划分出五个消费者需求层次,针对消费者需求将旅游饭店行业市场划分为底层、中层及顶层三个不同层级;而后将三个不同层级的需求市场与非星级、星级旅游饭店进行一一对应,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作用路径;进而以丽江市为例,对旅游饭店行业“金字塔”结构进行剖析,探讨了丽江市旅游饭店行业发展现存主要问题及成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 摘要:视当前酒店的品牌营销策略与OTA的渠道政策,并通过系列实验探索品牌要素在消费者酒店预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关注决策环境变化导致的品牌重要性的改变,解析使得消费者从品牌敏感到品牌脱敏再到品牌敏感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文章首先将OTA相对于传统渠道的演化在信息总量、信息类别和酒店数量三个正交维度上进行分解,并分别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结构匹配理论和精细加工可能模型提出了相关研究假设.系列实验结果表明在酒店预定中,提供更为详细的酒店信息,尤其是提供酒店的感官属性信息能够有效地降低消费者的品牌敏感程度(H1、H2b),但只是增加非感官属性信息则不会产生显著影响(H2a);当酒店属性信息过载时,备选酒店数量的增加将会使消费者对品牌的敏感程度再次提高(H3a),而如若属性信息较少,无论酒店数量多少消费者均表现出对品牌的敏感(H3b).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分别为品牌酒店、非品牌酒店与OTA提供了营销建议.
  • 摘要:自中国中央政府狠刹奢侈之风以来,诸多媒体报道星级饭店仿佛难以为继,作者拟通过大数据分析描述星级饭店的真实情况.文章采用前后简单对比的方法,依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旅游局的公开数据,研究发现自2008年以来,星级饭店的绝对数量基本持平,数量占比呈下降趋势,星级饭店营业收入进入瓶颈期,其资产总额持续增加且资产配置发生变化,就业人数出现骤降,星级酒店的客房收入和餐饮收入出现分化.研究认为星级饭店在住宿业市场的仍然占据主体地位且竞争优势明显,要准确定位以谋求餐饮市场发展,适当调整星级饭店评审标准以促进行业发展.
  • 摘要:激发本科生的学习兴趣、端正本科生的学习态度,对于改进教学效果及教学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以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基于中国东中西部旅游院校本科生的调查,探讨了本科生学习兴趣和态度对教学效果及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本科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包括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习交流以及对教学方式的兴趣,学习态度主要包括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认真性;东中西部旅游院校本科生以及来自农村和城镇的本科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教学满意度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存在双向正向影响,学习态度对教学效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教学效果对于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学习态度对于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方法,以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带薪实习的学生为调查对象,统计了学生带薪实习留职率、挽留率、希望留职率、留职与否的影响因素等问题.发现: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行业认可度高,但留职率整体低;实习生对高尔夫俱乐部、旅行社、休闲会所认可度较高,但对酒店的认可度很低.实习单位地域经济文化与生活方式、就业需要、企业文化、发展空间与晋升机制以及薪资水平对实习生选择留职的影响较大;对选择不留职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实习期工作满意度、发展空间与晋升机制、薪资水平、家庭关系和就业定位;发展空间与晋升机制、薪资水平则对学生选择留职和不留职都影响较大.最后,建议从实习单位、旅游院校、个人和家庭三方面提升实习留职率.
  • 摘要:全国人看江苏省,一片和谐景象;江苏人看江苏省,一片建设景象.江苏省,一个备受争议的省份,拥有全国各省无法比拟的发达经济、稳固政治、繁荣文化,也是迫切需要区域协调发展的地区.一条长江,一道淮河,将江苏省分裂成苏南、苏中、苏北三区.苏中人看苏南人,可比肩欧美日;苏中人看苏北人,可视作东南亚.江苏省所贯彻的区域协调发展造成的影响是苏南、苏中、苏北发展差异愈加突出,经济水平差距越发拉大.南北差距,东西差别,微缩反映在江苏省的区域协调上,而“苏南>苏中>苏北”的规则正逐步恶化.《关于江苏省区域协调发展的调查研究——以苏南、苏中、苏北的农业和旅游业经济为例》旨在对江苏省的区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以苏南、苏中、苏北的农业和旅游业经济为例,分别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和旅游业进行调查,最终对其进行总结归纳.从利益上来说,苏南人愿意差距拉大,苏北人希望缩小差距,苏中人是希望能保证中间地位.
  • 摘要:近年来,伴随各地都在重视旅游业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区域旅游合作成为旅游转型发展中一个重要路径,继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旅游合作之后,京津冀以其独特的区域形态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中国又一个旅游区域合作开发的热点地区.论文对京津冀三地拥有的旅游资源信息进行整合,结合京津冀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旅游业发展的情况,利用Arcgis、Mapinfo软件特有的功能,从空间角度对京津冀三地共13个城市旅游资源进行排名,同时结合京津冀三地各个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数据,最终确定北京、天津、石家庄、承德、秦皇岛5个城市为京津冀三地旅游核心城市,在此基础上进行京津冀三地旅游空间布局的开发研究,并提出相关发展对策.
  •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给河北省旅游带来了莫大的发展契机,特别是为河北省旅游国际化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旅游话语作为目前旅游研究的一个崭新课题,能够为旅游国际化研究提供新颖的研究角度.本文拟从旅游话语的角度,探讨如何利用适当的话语策略来推动河北省旅游国际化进程.本研究利用话语分析理论对河北省涉外旅游话语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该省的旅游国际话语环境仍然有待改善.同时,相关话语研究也显示河北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高,国际形象不够良好.鉴于此,本文提出一些相应的话语策略,改善河北省国际旅游的话语环境,使其实现多元化、立体化和差异化.
  •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的“产业”、“行业”概念已无法解释旅游业的发展状态,也无法解决旅游业出现的瓶颈,因此,旅游业态便成为了研究旅游业的新切入点,旅游新业态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当前,临汾市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销售渠道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发展旅游新业态成为了临汾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法对临汾市旅游业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临汾市旅游业态的创新方式进行探讨,通过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完善销售渠道等措施发展旅游新业态,推动临汾市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
  • 摘要:本文基于对国内相关文献的回顾确定影响旅游景区绩效的主要因素,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浙江省A级旅游景区的统计数据开展实证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资源等级对于旅游景区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景区的A级等级越高,就越能创造更佳的经济效益;(2)资产规模与旅游景区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国内旅游景区呈现一定的规模效应;(3)景区盈利模式、经营模式和区位条件与旅游景区绩效无显著相关性.
  • 摘要:旅游驱动型城市的旅游城镇化效率是衡量旅游业对城镇化推动作用的重要标准.本文基于投入产出理论构建了旅游城镇化效率的DEA模型,分别测算了中国12个典型旅游驱动型城市2000-2013年间的旅游城镇化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显示12个城市旅游城镇化效率均值由2000年的0.437上升到2013年的0.452,效率均值为0.413,效率上升幅度较小,水平较低.12个城市旅游城镇化全要素生产率年均下降13.5%,其中技术效率年均增长1.8%,技术进步效率年均下降12.7%,技术效率增长缓慢与技术进步效率负增长是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中国目前旅游驱动型城市旅游城镇化效率普遍偏低,大部分城市旅游业发展处于要素投入阶段,未来发展中应该逐步提升旅游业的溢出效应来提高旅游驱动型城市的旅游城镇化效率.
  • 摘要:针对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分析的缺乏,基于2013年中国省域旅游业截面数据综合ESDA和GWR模型分析中国省域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关联与异质性估计.描述性分析和全域自相关分析表明,中国省域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与空间自相关性,呈现鲜明的局域集群格局;不考虑空间自相关性的全域常参数估计不能够很好分析省域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GWR拟合优度系数(0.8213)大于OLS估计时得到的拟合优度系数(0.7473),表明GWR模型优于OLS模型;GWR模型局域变参数估计结果显示,从业人员密度(lnDE)局域估计值在0.1059-0.2103之间,人均旅游企业资产原价(lnPTI)局域估计值在0.0525-0.1419之间,各个省域的劳动投入对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的贡献要大于资本投入的贡献,同时劳动投入的省域差异性要大于资本投入;人均消费支出和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对省域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影响一般,反映大众化的旅游消费不足、入境旅游发展一般.考虑空间异质性的GWR模型可以有效地分析省域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并据此推演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 摘要:现代旅游发展的理念中,注重当地人的因素,一方面通过旅游开发使当地人受益,另一方面,当地人参与能有效保持文化原真性,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小微商业+大社区”旅游发展模式正是以这样的理念为基础.本文以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为中心,探讨其周边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模式,对石山镇、海口市乃至琼北旅游圈的旅游发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通过田野作业、访谈、问卷等研究方法,对海口石山火山群周边各大火山口及村落地理分布的情况及关联进行资源评价与分析,对海口火山群周边村落进行小微商业和火山大社区的旅游开发基础分析.最后,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设计在海口火山群周边村落实施“小微商业+大社区”旅游发展模式的具体内容,探索全域旅游在景区与周边地区的实现路径.
  • 摘要:全域旅游也是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构建现代城市的需要提出的,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视角和新重点.本文从“旅游+”时代、休闲化时代和智慧化时代三个方面介绍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时代机遇,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从时间维、空间维和关系维三个方面对全域旅游进行解读,其中时间维主要包括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空间维主要包括旅游景点、旅游线路和旅游区域,关系维主要包括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最后,本文提出了全域旅游规划创新的具体措施,希望对全域旅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山地旅游逐步受到学界的关注,对中国山地旅游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山地旅游研究经历萌芽阶段、波动探索阶段,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理论研究成果较少、理论“范式”尚没形成;描述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很少;缺乏基于游客视角及山地旅游的动力机制、旅游效应等的深层次研究;研究地域过度集中,而且也缺乏对太行山、大别山等集中连片山地的研究等问题和不足.构建理论“范式”、提升研究水平、加强山地文化研究、注重多学科融合、主动对接顶层设计、气候变化对山地旅游的影响等方面加强研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山地是一个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叠加的综合体,山地旅游发展又涉及到山区开发、旅游扶贫、生态环境、社区发展、当地习俗等因素,需要综合、集成多学科的理论,才能逐步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此应加强多学科视野下山地旅游研究,融入体闲学、民俗学、民族学、生态学、地质学、地理学、经济学、市场学、气候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和理论。结合山区开发、旅游扶贫、精准扶贫、健康旅游、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山地旅游的深度研究;以及如何在发展旅游中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在发展旅游中守住“绿水青山”等思辨性内容研究。同时,以国家实施旅游扶贫、精准扶贫为契机,加强对燕山-太行山、大别山、秦巴山、乌蒙山、罗霄山、六盘山和武陵山等集中连片特困山区山地旅游及其旅游扶贫效应的研究。
  • 摘要:为提高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水平,有效满足深度化、休闲化发展的旅游公共服务需求,并加强多元供给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监督管理,文章辨析学术界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要素研究的“内容体系”、“服务需求”、“系统属性”的三种观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从游客感知视角出发,创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理论,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要素模型”,该模型包含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提供主体、供给模式和保障机制.同时文章也指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个动态化的体系,它的研究结论随着实践和时间的变化而不同,尤其体现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方面.
  • 摘要:随着青海湖旅游景区迅速发展以及景区开发层次不断的深入,牵扯到的各利益主体逐渐出现且其之间矛盾越来越尖锐,这阻碍着青海湖景区的开发.论文根据旅游景区管理及旅游规划与开发相关理论,对青海湖景区各利益主体进行分类,运用博弈论的思想分析了青海湖景区的核心利益主体及其关系,并对其关系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协调其关系的利益分配机制,提出了当地社区参与青海湖景区开发的途径,为青海湖旅游景区各利益主体关系协调提供了借鉴意义.
  • 摘要:全域旅游作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重要产物,自提出以来引发不同学者的思考与判断.本次研究检视了全域旅游现有的相关论点,分析了王兴斌先生的“反全域旅游观”的核心观点及有待商榷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全域旅游的理论认知,从社会经济由传统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重要时代背景出发,阐述了全域旅游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而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核心本质是“二元观”,最终目标是实现“主客共享”的综合旅游目的地建设.
  • 摘要:立足于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现状,从国家公园广义角度出发,通过对近20年来相关文献的回顾,从管理机制、经营机制、财政机制、法律环境、社区参与机制5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国家公园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学者对国外国家公园的管理体系、规划体系以及相关政策体系的综述.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建立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实现对国家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更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的政策号召.从宏观与微观2个层次,着重于“条”与“块”的体制构建,提出基于中国现有的风景名胜区体系以及保护区体系,设置发挥外部沟通交流,内部引导协调、监督等主要功能的国家公园中央垂直管理机构,并结合属地化管理的体制模式,实现“一地一牌一机构”;在相关利益主体协调方面,主张借鉴国外的公园咨询委员会(Park Advisory Committee,PAC)的协同共管模式.
  • 摘要:随着低碳旅游的发展,传统的旅游经济理论受到了强烈挑战.本文对何谓低碳旅游、旅游企业如何发展低碳旅游以及如何促使旅游企业发展低碳旅游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定的看法.其意义在于,从理论上建立研究低碳旅游问题的理论框架,以及从实践上促使旅游企业增强低碳旅游的意识,发展低碳旅游.要把低碳旅游纳入旅游企业的战略管理之中。旅游企业积极采用清洁能源和低碳材料技术,严格控制旅游进程中的碳排放量;性的管理制度,实行节能减排签约责任制,加强对旅游的碳管理;旅游企业制定具有可操作合理开发低碳旅游产品。
  • 摘要:最初的荒野曾是美国早期开拓者憎恶的荒地,自然资源保护者Thoreau树立了朴素的荒野观,发现荒野美学价值.文中梳理了美国荒野思想的诞生、发展与保护,以约瑟米蒂国家公园为例映射出荒野保护的漫长之路,以Muir为代表的自然主义者为荒野早期保护做了大量工作和努力,国家公园成立后国家公园管理局承担着保护荒野的重要角色.管理局制定详细的公园荒地管理计划、定期进行游客利用与荒野承载力评估、及时公布荒野现状和呼吁大众参与荒地管理等,为人类保护和恢复了荒野的面貌,提供人类无法估量的荒野价值.事实证明,国家公园管理局对美国荒地的管理是成功的,为人类保留了文明之外的自然,其经验值得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推行借鉴.
  • 摘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年龄、收入、性别、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区等5个方面对于对舟山群岛新区居民的社会心理承载力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ANOVA分析.外来旅游者对待当地居民的态度直接影响着目的地居民的好客程度和对旅游者的容忍程度.旅游者的态度与当地居民的社会心理承载力呈正相关关系,旅游者对当地居民的态度越友善,当地居民就越能够容忍旅游者的活动给他们的生活环境所造成的种种不便.研究结果表明,舟山群岛新区居民的旅游社会心理承载力较强,反映出旅游者的活动给舟山群岛新区的居民生活带来的效用大于后者为此而付出的成本.即舟山群岛新区的居民总体上能够容忍到访的旅游者给他们生活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能够与旅游者较好地相处.
  • 摘要:旅游业是甘南藏族自治州脱贫致富、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本文基于Rough集理论,通过构建感知模型,从中进行数据挖掘,发现隐含知识,以客观真实的反映目的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环境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旅游业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甘南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益.
  • 摘要:本文以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为研究的内容,从构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指标入手,采用文献参考法、频度统计法、专家咨询法等确立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并反复对指标进行了调整,按照经济、社会、环境、经营管理四个方面,通过综合运用上述方法,构建了评价指标集合,并对评价指标运用乘积方根法确定了权重.运用于王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评价,分析了王朗自然保护区目前开展生态旅游的情况及开展生态旅游所具备的资源条件,用照片研究法、实地踏勘法等探讨了王朗保护区所处地的白马藏族文化,根据前面确定的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得出王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得分为8.7161分,结果显示王朗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处于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基于自然景观与当地文化融合的王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 摘要:水不是江南独有的财富,却在社会的演变中成为南北发展差异的重要标杆.江南的多水也使苏中地区的水源文化处于尴尬的境地.当江河枯竭时,我们的灵魂是否也就此陷入了荒芜?中国经济在走上高速发展的大道后,其交通运输方式的日新月异进一步排挤古运河的发展,从而使其面临着水源短缺和污染的窘境.运河衰竭是其在时代发展中未能有效实现功能转型的必然结果,可苏中人民在老通扬运河的整治上显示了其对水资源保护的坚定决心.《“江河枯竭”引发的深思——以老通扬运河的衰竭与整治为例》旨在反思和展望“江河枯竭”这一全球现象,从老通扬运河的衰竭与整治出发,研究中国在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上需要贯彻的特色道路.这个世界变得太快了,变了也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变,肯定会失败的.在保证水资源污染有效控制和水源不存在枯竭状况下,综合考虑本地区各方面利益和因素,走出本地区具有特色的水资源利用发展道路。我们所提倡的制度建设在这件事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水资源危机处理的核心问题应当是如何将广大人民的核心利益牵扯到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上。这就迫切需要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与时代发展进程相吻合,与这个世界相接轨。
  • 摘要:旅游节庆作为一种重要而又特殊的旅游产品形式,但尚未关注旅游节庆意象对节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文章基于节庆依恋视角,引入节庆游客环境责任态度,以杭州西溪花朝节为例,构建了旅游节庆意象、节庆依恋、节庆游客环境责任态度及节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四者之间的概念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⑴花卉意象不仅直接影响节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且通过节庆依恋间接影响;活动意象与配套意象则对节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存在完全的中介作用.⑵花卉意象是旅游节庆意象各要素中驱动节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⑶相比旅游节庆意象各要素而言,节庆依恋是驱动节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更关键因素,节庆游客环境责任态度亦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 摘要:随着生态敏感区出现生态失调甚至是生态灾难现象,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声不断增强.旅游生态补偿制度作为生态补偿机制在旅游业上的应用,已经成为当前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通过对现有的国内外现有的生态补偿、旅游生态补偿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以三峡库区为例,从三峡库区旅游生态补偿依据、旅游生态补偿主体与受偿对象、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旅游生态补偿保障性建议四个方面开展全方位旅游生态补偿模式分析,以期对三峡库区未来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发展提供参考,提高三峡区域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效率,形成三峡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相互权衡关系,真正实现人地关系和谐.
  • 摘要:旅游伦理的建设,能够规范旅游者的相关行为,平衡旅游活动参与者的利益,促进旅游真实性的实现.旅游者对旅游真实性的追求,有利于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旅游伦理的建设.本文通过对旅游真实性和旅游伦理的内容进行探讨,对二者的互动作用进行了辨析.从理论上论证了旅游真实性的实现能够促进旅游伦理的建设,旅游伦理的建设能够促进旅游真实性的实现,并构建了二者互动作用的模型.
  • 摘要:本文在系统地梳理了近年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论文的基础上,总结出非遗研究的根本问题是非遗的保护问题,而非遗保护问题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对传承的保护.而在现代化进程中,非遗旅游开发成为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而鉴于非遗特性,社区参与非遗旅游变得尤为重要.因此,作者在进一步分析社区参与旅游措施争议的基础上,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背景下,社区增权实质上只是对把社区作为一个被动群体,以自上而下的视角,主要通过制度设计、收益分配、教育、信息等途径,对社区进行增权.而这种社区增权方式最终却导致了社区权力的分化:一是社区整体的权力分化,二是社区边缘群体的权力分化.故作者结合目前学术论文对社区增权问题的反思,提出了目前社区参与非遗旅游存在的主要矛盾.
  • 摘要:本文首先简述北京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分析近年来北京入境旅游发展特点.其次,在对北京雾霾天气及其治理、入境旅游业发展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北京市雾霾天气与入境旅游相关系数为-0.77.第三,以2004~2012年为时间序列选择北京8个主要客源国(地)构建面板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验证了雾霾天气对北京入境旅游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雾霾天气是显著影响北京市入境旅游规模变动的因素,在控制控制个体效应的情况下雾霾天气因素能够解释北京市入境旅游规模20%的变化;雾霾天气因素每变动1%,北京入境旅游相应地绝对地变动25.41万人次.雾霾天气对北京市入境旅游规模影响具有延期效应,并随时间推移影响效应呈现倒“U”型,滞后两年的大气污染对本年度入境旅游规模影响效果最大.
  •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业是节能减排的优势产业,而酒店作为旅游业的碳排放大户,其资源利用效率值得关注.本文以五台山景区28家酒店为例,以酒店建筑面积、客房数和从业人员数作为投入指标,以酒店的耗水量、耗电量和耗煤量作为产出指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其2014年的碳排放效率.结果表明:(1)9家酒店技术效率完全有效,15家酒店纯技术效率有效,9家酒店规模效率有效,两极分化现象严重.(2)9家酒店规模收益不变,10家酒店处于规模收益的递减阶段,9家酒店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3)从三种效率的分组特征来看,其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酒店的技术效率水平不高,呈现高-低-高的“双峰单谷”结构,但是各分解效率水平相对较高,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呈现出“单峰”和倒金字塔式的结构特征.
  • 摘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类专属于农业的注重人地和谐关系的复合型遗产.这类农业生产系统不仅满足区域人类生存需要,并且因其巧妙的水土利用方式和悠久的生产生态功能而区别于一般农业生产方式.本研究试图以系统论和人地关系论为理论基础,综合对中国部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的分析,解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结果显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基本要素由资源要素土地/气候、驱动要素人口和输出要素作物/牲畜组成.基本要素沿承载—改良—优化链内化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内隐子系统,表现出系统的生态环境调节功能,沿生长—适应—供养链外化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外显子系统,外显子系统在生长、适应和供养环节延长,表现出系统的农业产品输出功能、游憩空间供给功能和农耕文化传承功能.
  • 摘要:中国的梦想是想让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挥洒着汗水努力生活的人们无忧无虑地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真是让人向往的梦想,在耀眼的太阳下,闪耀着中国最美丽的梦想之光,这个梦就由来守护,现在就由中华民族人民来发扬,所以并未结束,也并没有停止.“才下舌尖,又上心间”是中国人对梦想味道的永恒追求,而文化也在梦想感召下产生共鸣与共融.也许,中华文化在未来会更加不容于这个世界,可为什么不可以从《舌尖上的中国出发》继续着传承与创新文化与梦想的事情.《“才下舌尖,又上心间”的文化共鸣探索——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旨在对其七集纪录片分别分析,分析中华民族在自然、人际、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而探索民族文化与梦想的共鸣.由舌尖传递到心间的民族记忆与展望,也印在了中国人的基因序列谱上.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具有传承性、活态性、无形性、民众性、地域性、多元性、脆弱性和文化艺术性的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的“根”与“魂”,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呼吁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社会各阶层也都在积极探寻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其中,旅游开发作为非遗与市场结合,以文化产业化实现非遗传承与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正在被实践检验.黑龙江省疆域辽阔,少数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分布广泛.但黑龙江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保护工作中保障经费不足、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薄弱、保护前景堪忧,在非遗旅游开发中存在重视程度不足、商业异化趋势严重、宣传促销方式单一、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缺乏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 摘要:工业遗产是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的见证,也是老百姓生活史、社会变迁史的真实写照.沈阳铁西工业区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工业产区,拥有丰富的工业资源和工业遗产,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潜力巨大.本研究从文化旅游视角,通过分析游客对工业遗产原真性的感知情况,探讨遗产原真性对工业遗产旅游活动的意义.本文首先剖析工业遗产的原真性之内涵,其次分析游客对沈阳铁西工业遗产原真性的感知.研究发现,在沈阳铁西工业遗产旅游中,各类主体对工业遗产原真性的忽视,导致工业遗产地在被改造再利用中呈现弱化原真性的倾向;工业遗产旅游活动中,游客体验原真的活动不足,而且工业遗产地社区居民生活的真实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干扰甚至消失.根据研究发现的问題,笔者提出获取工业遗产原真性感知的策略,以期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推进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更好地保护工业遗产.
  • 摘要:“节事”这一概念是外来语,其形式缤纷多样,内容广泛而富有活力,是现今地方政府、社群乃至企业都在大力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但是,“节事”的概念却从未有统一的认识,这成为节事的研究和自身发展的阻力.本文从节事的外来语源考察出发,以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为视角,详细考察了节事这一概念的景观本质,提出了节事是盛大的景观的主张,为节事活动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起点.在体闲、体憩和旅行市场上,需求的周期性造成了这些市场的商品和服务供应商在劳动生产率和投资回报率方面的低迷。应对这一“季节性问题”的一个战略选择就是标志性节事,这个战略选项在许多地方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这些节事活动往往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将旅游业和游憩行业的计划集中在一年中的特定时期呈现出来。
  • 摘要:在遗产旅游的真实性评判基础上,对于复原雷峰塔,学术界分为支持和反对两派,根据对各方观点的研究,认为:雷峰塔是中国遗产旅游案例中贯穿“文化遗产概念+遗产重建原真性+破碎学科与多种视角看待遗产修复运动+平衡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最好学术标本.这种重建对遗产重建原真性需要认真把握,要区分不同学科、不同利益主体在本案例中的不同表现和价值观,不要以自己的立场“主观”评判其他学科的取向.最后讨论原真性学理与文化遗产事业、体制问题.
  • 摘要:通过收集携程网旗下携程攻略社区中关于宏村的4104条游友在线评论,借助ROSTContent Mining软件提取高频词,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点评中有关游客凝视的信息展开详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游客凝视是一个包括动机、凝视和凝视后行为的完整行为过程,并非只是单纯的观看瞬间;游客对宏村的凝视包括时间性凝视和空间性凝视两个层面,其中空间性凝视不仅仅是对景观符号的收集,还包括对旅游地氛围、在场他者和服务的凝视;游客凝视的后续系列行为包括凝视的有形化、评价、建议和重购意向;不同出游类型的游客对宏村的凝视存在共性,亦存在差异性;共性主要表现在无论哪种类型的游客在对宏村的凝视都集中于对其园林情调空间体现的关注,而对宗法观念和文化的凝视不足;各类型游客的空间性凝视均以景观凝视为主,而对氛围的关注最弱;空间性凝视均具有显著的概括、笼统、模糊性;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仅关注旅游地,也会注意与旅游地地理接近或类型近似的其他旅游地并进行比较;游客凝视具有收缩性,聚焦于景区内部,是被规划的凝视;社区居民在游客凝视中缺位,写生学生却成为一道惹眼的风景;游客凝视具有追求差异的生活反向性和印证性特征;评价是各类游客在凝视后做出的最频繁、最常见的凝视后行为;差异性体现在家庭亲子出游、情侣出游和商务旅行的游客对在宏村内的游览时间长度十分关注,而单独出游和朋友出游的游客对此并不十分注意;单独出游、朋友出游和情侣出游的游客凝视倾向浪漫凝视,而家庭亲子出游的游客凝视更倾向集体凝视;对服务凝视最多的是家庭亲子出游和商务旅行游客,对氛围凝视最多的是单独出游和朋友出游的游客,而对他者凝视最多的是家庭亲子出游和朋友出游的旅游者;家庭亲子出游、情侣出游、商务旅行的游客出现对徽州文化的笼统性凝视,其中商务旅行游客对其最为关注;商务旅行的游客是唯一个关注遗产地“保存完整性”的群体;凝视后行为中,单独出游的游客十分在意拍照这一凝视有形化的行为,家庭亲子出游和商务出游的游客更乐意表达重购意向,而商务旅的游客却是唯一未作出建议性行为的类型;只有家庭亲子出游、朋友出游的游客在凝视后一定程度上作出对日常生活的反思.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初步构建了游客凝视行为模型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 摘要:探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激发相关主体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外部性予以内部化,是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地资源最优配置和社区居民经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各地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文章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了重构,揭示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经济补偿的内涵与实质,在此基础上,以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为例,运用意愿调查法(CVM),对农业文化遗产经济补偿的接受主体与给付主体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经济补偿的主要方式,确定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经济补偿的标准,初步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97.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给予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者以一定的经济补偿;(2)政府和开发商应成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经济补偿的主要给付主体,而农户则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经济补偿的接受主体;(3)作为一种最直接、最常见的补偿方式,资金补偿方式受到大多数农户的青睐,经测算,其可接受的平均最低补偿意愿值(即补偿标准)为671.29元/年?亩;(4)最低补偿意愿值的大小主要与农户的年龄和家庭年收入有关,农户的年龄越大、家庭年收入越低,其要求的最低补偿意愿值越大,反之亦然.
  • 摘要:也许,青楼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奢靡颓废、灯红酒绿.很多时候,它也是一个文化文化汇集之地.一步唐宋文学的发展史,同时就成为青楼文化的一个繁荣史.关于青楼文化与江苏文化,他们之间通过青楼联系在一起,也随之带来相应的影响.纵观青楼文化史,江苏自古为青楼文化繁荣地,最突出的名妓代表是明末清初南京秦淮河畔的八位才艺名妓——秦淮八艳,在江苏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文化地位,与江苏文化紧密联系,并且对后世江苏乃至全国文化都有很重大的影响.《论青楼文化与江苏文化的联系与影响》会从探讨青楼文化与江苏文化的联系与影响出发,以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为例深入探究联系与影响,进而论证江苏乃至中国对于青楼文化应当坚持的态度,并进而探索中国和江苏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应当坚持践行的道路.
  • 摘要: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和遗产保护是世界范围内难以回避的矛盾和难题.本文运用主流、较成熟的战略管理思想,构建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协同的战略管理理论框架,以战略管理视角指导崀山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协调,按照战略分析-战略制定和选择-战略实施-战略评价与控制的步骤进行实证研究,为中国丹霞和其他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协调的战略管理提供借鉴.
  • 摘要:充分挖掘和认识“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的多维价值,并以此作为申遗成功和后期旅游发展的基础.对于“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旅游的限制因素,启示要积极克服各种障碍.从政府规制的角度,积极进行不同国家、不同省区之间的协作与联合.从旅游要素(吃住行游购娱)6个方面对“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进行分析,认为“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只是起点,需要从三个方面实现遗产旅游跨越发展:(1)打造旅游精品+绝品,保持国际高端遗产旅游.(2)设计多样化的旅游产品.(3)逐步推进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对国民免费开放.
  • 摘要:文学旅游在线阅读时代具有非凡意义.现代阅读方式变革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审美模式和获取知识的路径,其对中国文学的现代生存提出挑战.通过文学旅游获取知识,并接受审美教育已成为鲜活的时代话题,具有新的时代意义.本研究选择《水浒传》故事发祥地水泊梁山为案例,通过访谈和网络博客获取研究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构建文学旅游者的审美消费模型,再次收集网络博客数据对本研究的理论饱和度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文学作品作为“前结构”或“前理解”存在,是文学旅游者的一种期待视界,对文学作品的熟识程度决定了文学审美的深度.文学旅游者的审美消费体现为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的有机融合,其中前者是后三者的起点,审美感知通过人物、往事、故事环境、小说情节等展开审美想象;审美感知借助景观、人物、环境达到审美理解;审美感知能够激发文学旅游者的审美情感,包含对作品、作者、人物、时事的评价以及自我励志.本研究理论上可以拓宽文学旅游的研究视角,实践上可以为文学资源的旅游开发和传统人文精神传承提供参考.
  • 摘要: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2000年至2015年的遗产旅游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于CiteSpace数据可视化软件,绘制出主要国家(地区)、研究机构分布、关键节点文献、关键词共现、作者共被引、学科共现等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遗产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核心文献,梳理出遗产旅游研究领域近十五年发展的整体脉络、主要研究议题和前沿研究领域.结果表明,遗产旅游研究的主要国家(地区)与其拥有的世界遗产名录拥有量具有一定的联系;“原真性”一直是遗产旅游的主要话题,围绕该话题出现了若干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果;J Urry J,Cohen E,McKercher B,Poria Y,Wang N,MacCanell D等学者在遗产旅游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之间的共被引频次较高;多个学科介入到遗产旅游研究之中,社会科学、旅游服务及环境科学与其他学科有较多的共现频次.
  • 摘要:工业遗产起源于20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工业考古学”,“工业考古”的概念是由英国伯明翰大学的Donald Dudley教授率先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工业遗产的概念引入国内,同时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巨大关注.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工业遗产的研究已经逐步的趋于成熟,研究成果则主要集中于对工业遗产的理论内涵研究和保护性再利用研究,工业遗产旅游是在此研究进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的开发模式,同时也是目前最经济和最科学的工业遗产开发保护模式.相比国外来说,中国对工业遗产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相对滞后,但是由于建国时期工业产业的急速发展,导致自高技术的工业生产模式取代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之后,中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工业遗存,为中国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提供了深厚的研究基础,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工业遗产保护性利用的开发实践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本文主要通过对以“工业遗产”为篇名的文献进行检索与分析,从年份、学科分类、文献内容等不同的角度对工业遗产的内涵、价值、开发模式与立法保护等方面做了统计与分析.并对部分重要的文献成果进行了概述,最后提出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性利用的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 摘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于北京传统村落社会经济活力恢复与乡愁文化重塑具有重要意义,鼓励社区参与旅游产品开发是推动北京乡村传统村落旅游快速发展的关键.本文选择北京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首先从传统村落发展现状、旅游发展现状、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开展系统分析,然后从社区参与的目标、主体、方式与内容、效度评价标准等方面构建北京传统村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果可推动北京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与社区居民增收致富.
  • 摘要:重庆将避暑刚需与旅游扶贫结合,开创了高山纳凉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该项目实施已近5年,是国内旅游精准扶贫的先行者.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以贫困户个体发展、纳凉村社区、产业发展及其区域影响3个层面、19个测评指标的旅游精准扶贫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以模糊综合评价法为基础的综合效应指数计量模型,为后续实证研究与政策研究打下基础.
  • 摘要: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产生的大数据已经深入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加亲近原生态的生活,乡村旅游的需求日渐上升,乡村旅游的信息化要求就越来越高.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研究逐渐深入,在大数据与旅游的研究也有大量的文献,但是对大数据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的具体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本文以莆田后黄村为例,先对大数据、乡村旅游概念进行分析,通过对大数据时代乡村旅游经营者行为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索分析,提出在大数据时代乡村旅游经营者行为建议.
  • 摘要:新形势下的旅游扶贫任务对旅游扶贫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广西贫困地区基本情况和旅游扶贫条件基础上,围绕重点突破和产业融合的扶贫原则,提出了特色旅游名镇建设模式和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特色旅游名镇发展模式可充分发挥旅游扶贫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可延长产业链,增加贫困人口收入,达到消除贫困的目的.
  • 摘要:乡村旅游是中国当前旅游发展的热点之一,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是合理规划、科学开发乡村旅游的基础.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根据乡村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构建了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包括8个主类,18个亚类,41个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与标准,并对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结构、等级、地域分布进行了评价,从而提出了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应策略.
  • 摘要:在国内,旅游扶贫受其扶贫方式的转变和“精准扶贫”的影响,呈现特征:由最初的仅仅关注宏观层面(区域旅游地、社区等)拓展到微观层面(贫困农户).立足农户视角,从影响农户参与旅游行为的因素、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农户参与旅游行为的感知与意愿(态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旅游扶贫的研究对象更趋于“微观”、扶贫绩效更趋于“全面”、研究方法更趋于“综合”、理论基础更趋于“多元”、扶贫研究更趋向“动态性”.未来,基于农户视角的旅游扶贫研究应更注重多学科理论的综合,拓展研究内容和深化质性研究方法.
  • 摘要:乡村旅游满足了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向往和放松身心的需求,近年来在国内旅游市场获得较快的发展.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可有效帮助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因此也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为乡村旅游市场进一步提供了良好的增长空间.本研究以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山东省万亩枣林游览区景区的乡村旅游者为调查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等实证研究方法,旨在探究其出游动机、满意度及忠诚度各自的变量维度,尝试从三个变量的角度出发,建构理论框架模型,意在全面的了解乡村旅游者的行为,最终为乡村旅游景区的未来营销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研究表明,推力与拉力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推力或拉力对于旅游者满意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满意度对于忠诚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推力或拉力与忠诚度并不显著相关.
  • 摘要:运用Theil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旅游经济水平指数和旅游经济差异影响因子模型,首次定量分析了2009-2012年四川藏区32个县旅游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四川藏区旅游经济总体上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逐步缩小;六大旅游圈之间的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六大旅游圈内,亚丁香格里拉旅游圈内差异最大;四川藏区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具有核心区域地位突出,总体上呈东高西低梯度分布特征;核心区域的相邻区域增速较高,欠发达的西北和西南部区域增速居中,相对成熟的核心区域和中部区域增速较低;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人力资源和服务业发达程度是四川藏区旅游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 摘要:陕西省具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交通等优势,经历了自主零散发展、数量扩张及规范提升三个阶段,是丰富陕西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载体.在发展进程中,陕西省始终坚持“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特色发展道路,注重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建设有效衔接,体现了“三位一体”战略指导思想;在空间结构上,陕西省乡村旅游主要体现“近城、近景、近路”的“三近”模式;从依托资源与要素来看,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景区依托模式、区域特色农业依托模式、品牌农家餐饮依托模式、传统民俗与历史文化依托模式、近郊休闲娱乐模式和新农村建设依托模式等六种.基于对上述模式的分析与研究,笔者提出了陕西省乡村旅游未来发展应积极培育休闲农庄或乡村主题酒店、开展与旅行社的合作互动等相关建议.
  • 摘要:乡村旅游的发展正在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且山东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旺盛.但乡村旅游的开发仍存在对传统文化挖掘不够深入、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单一、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创意等问题.以文化创意视角思考乡村旅游的开发,提出创意农业、创意民俗文化、乡村度假、民宿等开发模式以及提升的路径,以期对山东省乡村旅游优化升级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乡贤”是指在乡村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且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针对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一批批乡贤怀揣“乡愁”重返乡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成为地方“美丽乡村”建设中坚力量的现象,本研究选取福建省漳州市古山重村、龙岩市院田村、龙岩市培田村、宁德市小梨洋村作为都市郊区、景区边缘区、特色村寨、特色农业基地四种类型乡村旅游地代表,通过走访、实地调研选取8位乡贤代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分析乡贤参与乡村旅游的动机和模式.研究结果显示:(1)乡土情结是乡贤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推动因素;政府政策引导与支持是乡贤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拉引因素;宗族情感是乡贤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情感因素;土地及不动产是乡贤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本考量;(2)乡贤参与乡村旅游模式大体有“出租土地、不动产和声誉”、“作为协调人”和“作为投资的主体”三种模式;(3)知青乡贤是福建内陆乡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和特色力量;90后大学毕业生,在父母辈乡贤的引导下,通过农村淘宝等“互联网+”的新模式参与乡村旅游,在农村创业,成为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亮点.
  • 摘要:“三农”问题对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影响深远,切实加强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中国经济工作的核心.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结构优化、农民收入增加以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对满足城市居民旅游需求与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本文在分析发展乡村旅游对破解“三农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以推进“三农”问题解决的思路,即政府引导,规范管理;科学规划,力避盲目开发;塑造品牌,增强竞争力;挖掘内涵,突出特色;强化参与性,确保旅游者与乡村居民利益;培训人才,提升服务质量;加强环境保护,彰显生态性.
  •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旅游女性主义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并运用ROST软件提取研究的主题词后,发现国内旅游女性主义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开发、旅游行为、旅游经营和休闲活动等四个领域.旅游开发围绕少数民族旅游业对女性影响、旅游目的地宣传中的性别构建以及根据性别差异进行的市场开发等话题深入展开.而旅游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性别的差异性旅游行为分析、旅游消费动机与消费心理分析.性别差异也表现在旅游经营活动,旅游发展中少数民族女性参与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休闲活动中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闲的性别差异研究、体育休闲和休闲限制等内容.综合而言,国内旅游女性主义的研究呈现出视角拓宽、方法多样、内容丰富等特点.未来应该不断吸收西方新的研究方法,关注社会变迁以及旅游业发展的新动态,以极力推动中国旅游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
  • 摘要:国民旅游休闲需求增长和中国休假制度实施使环城游憩在国内旅游中占据日益重要地位.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提升游客体验价值是环城游憩地提升竞争力的有力途径.本文基于个性化体验、攻略导向、网络化出行等新的旅游行为背景下,网络信息平台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采用网络文本挖掘方法探索环城游憩体验价值感知结构及特征.在全面梳理前人研究体验价值维度指标和分析环城游憩特征基础上,选取上海、成都、广州、北京、武汉五大城市50个不同类型的环城游憩地,采集网络游客评论5950条,利用Rost Content Mining技术提取出109个高频词并进行编码,运用霍尔斯提系数分析,结合深度访谈分析验证获知环城游憩体验价值体现在功能性价值、情境性价值、情感性价值、认知性价值和经济性价值五维度及其26个指标,社会性价值维度无凸显.研究还发现,环城游憩体验价值各维度感知程度存在差异,其中情境性价值最受关注,认知性价值感知程度最低.
  • 摘要: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地环境问题屡见报端.唤醒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是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一项重要推手,值得深入研究.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分析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与游客满意度、游客忠诚、游客抱怨的结构关系,并从游前、游中阶段对游客满意度进行考察,构建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形成机制结构模型.以高校女大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得基础数据,研究表明:(1)景区形象、游客期望、感知质量、感知价值、游客满意度、游客抱怨和游客忠诚均构成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重要引致因素,其中,游客忠诚具有最大的影响效应.(2)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形成受到游前游中因素和情感体验因素的影响,可相应划分为游前游中因素作用过程和情感体验因素作用过程两个互为前提、循序渐进、相互渗透的过程,游前游中因素作用过程除通过游客满意度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实施影响外,还可借助景区形象直接作用游客忠诚对环境责任行为间接影响,其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形成的影响较小,仅起着辅助性作用,但能明显提升情感体验因素作用过程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解释力度,而情感体验因素作用过程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较大,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其对游客环责任行为形成的影响效应中,游客满意度间接影响,游客忠诚和游客抱怨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
  • 摘要:提升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培育其文明旅游行为已刻不容缓.文章基于TPB视角,引入道德规范与地方依恋,构建了出境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影响机制模型.以出境游客为研究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讨了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道德规范及地方依恋对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⑴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道德规范及地方依恋均通过行为态度间接影响出境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⑵主观规范不仅直接影响行为态度,且通过道德规范间接影响行为态度;⑶行为态度是驱动出境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最重要因素.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加深,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女性旅游市场已成为各地旅游业开发的一个重点.开发、研究和探索青海省女性旅游市场,并针对青海省女性旅游市场的现状及发展给出合适的对策已经成为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论文通过分析研究,归纳出青海省女性旅游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建议.
  • 摘要: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不知何时开始,越来越“快”.对旅游文化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餐式”的走马观花特点.也正因为传统旅游难以对称人们的需求,旅游文化逐渐由“快餐式”向“体验式”旅游过渡.《“快餐式”与“体验式”旅游文化解读——以鼋头渚景区和常州恐龙园为例》旨在通过对江苏省鼋头渚景区和常州恐龙园的发展现状与游客状态分析,深究“快餐式”与“体验式”这两种旅游文化的特征和原因,从而对中国旅游事业进行预测.人的价值是见证世间的美好,有的时候“慢慢走,欣赏啊”比“感官世界”更有噱头.鼋头诸景区与常州恐龙园在旅游竞争力上的重大差异也折射出我国旅游在发展面前所遭遇到的瓶颈,我国想通过旅游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愿景仍然是停留在起步阶段,我们尚未发掘如尾头诸之类景区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沉淀,更没有深刻认知似常州恐龙园中所涵盖的创新和时代精神,所以,我们需要将创新融入旅游产业的伟大实践中,更需要涵盖在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凝聚力中。
  • 摘要:旅游学界一直致力于探索出游行为的本质.通过分子遗传学对出游行为进行识别是旅游研究领域内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研究,这对认清旅游行为本质;对通过准确的大数据理解旅游行为本身意义重大.遗传学领域普遍认同DRD4基因Ⅲ外显子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多态性与探求新奇性状存在关联;旅游研究表明,“探求新奇”动机可有效的解释旅游行为的发生.以此依据,实验对通过动机进行分群的20名被试,以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进行DRD4等位基因测序;问卷调查法调查旅游“探求新奇”动机以及出游行为,获得数据并加以分析,发现DRD4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旅游动机、出游行为呈现相关.因此,本研究推测:DRD4基因多态性与旅游动机以及出游行为存在相关.本课题以遗传学、心理学、旅游学研究方法为基础;以旅游行为发生的基因驱动机制研究为主线;以“探求新奇”研究为桥梁;构建DRD4基因多态性与旅游动机以及行为的联系,为旅游行为研究方法以至行为发生本质探索奠定基础.
  • 摘要:重游意愿是游客忠诚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景区营销策略的依据和归宿,对于景区经营有着重要意义.而游客重游意愿往往随着时间产生变化.本文基于SEM和以往研究结果,构建了目的地形象、求新动机以及满意度对重游意愿的时效性影响模型,并以西塘古镇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短期重游意愿对于长期重游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游客的求新动机对短期重游意愿没有显著影响,但对长期重游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满意度对于短期和长期重游意愿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并通过短期重游意愿对长期重游意愿产生间接影响;而目的地形象,主要通过满意度对重游意愿产生间接影响;“体验动机”是游客前往古村镇类景区旅游的最主要动机,而游客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中“非物质文化景观”感知最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古村镇型旅游地营销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座谈的方法,针对成渝城市群准老年社区休闲研究发现:准老年人在惯常环境下的日常性活动,休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受;准老年休闲主要沿袭了中青年的休闲习惯,并进行一定的调适;准老年人有强烈的休闲运动需求,以及较强非居家休闲的欲望;健康、社交、消磨时间是准老年休闲的主要动机.建议:增强休闲的舆论导向,提升城市的休闲品质,强化社区的休闲支撑,为准老年休闲运动和幸福生活提供支撑.
  • 摘要:为了探索听障大学生休闲行为的特点,选取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听障大学生作为典型代表,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采用数理统计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了听障大学生休闲动机、休闲参与及休闲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及其产生原因.结果显示:(1)听障大学生的“休闲动机”→“社交类休闲活动参与”→“休闲满意度”呈显著正向影响,而路径“休闲动机”→“个人类休闲活动参与”→“休闲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2)在听障大学生群体中验证了休闲满意回馈模式,即听障大学生的“休闲满意度”→“休闲动机”呈正向反馈关系.说明休闲行为是循环往复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为进一步提升听障大学生休闲生活的满意度提供了支撑依据.
  • 摘要:徒步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旅游模式,在受到国人欢迎的同时也暴露出其粗放发展的不足.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徒步旅游者的情绪体验及其行为规律对于更好的发展徒步旅游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文构建了徒步旅游者行为模型,就情绪体验与满意度、行为意向(推荐意愿、忠诚度)、群体依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研究假设,并基于桂林地区的徒步旅游者调查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经历、年龄及个性(外倾性和神经质)影响了情绪体验;(2)情绪体验的四个维度对徒步旅游者的满意度及行为意向均存在显著影响;(3)在情绪对行为意向(推荐和忠诚)的影响关系中,满意度起到部分中介作用;(4)提出了群体依恋的概念并证实其具有重要作用,揭示了其调节作用.最后,讨论了研究结论对于徒步旅游业品牌营销、产品设计、服务改进等方面的管理涵义.
  • 摘要:本研究从游客参与的需求侧角度出发,引入计划行为理论(TPB)及模型,将“预期收益”作为新的中介变量,实地调查289名景区游客参与景区环境文明建设的行为意愿.通过运用SPSS及AMOS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游客的态度、主观规范通过“期望收益”变量对行为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游客的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预期收益”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旅游景区的管理者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提高游客参与景区环境治理的预期物质收益(奖品)和精神层面的收益(文明旅游者称号)等,来促进游客参与行为,从而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