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旅游人类学

旅游人类学

旅游人类学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90篇,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社会学、民族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6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6036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社会科学家、思想战线、贵州民族研究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三届旅游高峰论坛暨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14学术年会、2013年全国民族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第二届旅游高峰论坛等;旅游人类学的相关文献由201位作者贡献,包括彭兆荣、孙九霞、赵影等。

旅游人类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6 占比:0.67%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6036 占比:99.28%

总计:26226篇

旅游人类学—发文趋势图

旅游人类学

-研究学者

  • 彭兆荣
  • 孙九霞
  • 赵影
  • 钟小东
  • 张晓萍
  • 张祖群
  • 李静玮
  • 杨丽娟
  • 保继刚
  • 曹国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冯侃
    • 摘要: 旅游人类学尤其是中国话语的旅游人类学“宏大理论”建构,是当代中国旅游学人面临的重大、艰巨和前沿性理论课题。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首席专家兼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特聘教授高长江先生撰写的学术专著《人类纪的游牧与救赎:旅游人类学思想与场景》,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 杨丽娟; 赖斌
    • 摘要: 作为旅游人类学的一个核心理论“凝视”,文章尝试将其作为学术的一种“观看之道”,对旅游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化进行考量。在分析了本土化现状和成果后,指出现阶段本土化不足的表现:理论命题探讨视角的内卷、旅游关系结构三体系统研究的粗浅、中国文化特色分析的缺场和学术研究组成的单一。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学界的“惯性凝视”。借助“凝视”是流动的、多维的、互视的和发展的特点,提出本土化不足的解决对策:第一,向现实看:面向旅游产业发展实际的理论命题的拓展与深入;第二,向内部看:面向旅游关系结构三体系统的精细探讨;第三,向文化看:面向中国文化特色的话语体系的实践;第四,向跨学科看:面向学科合作的知识创新;第五,向世界看:面向世界的案例交流与知识输出。
    • 雷俊霞
    • 摘要: 大众旅游时代,旅游的感知和体验成为热门话题之一,旅游实践中的人与文化、文化与变迁、旅游与旅游空间、旅游体验等也逐渐成为旅游人类学的重要研究议题。遗产地通过官方层面、社会精英以及社会大众等的共同建构,从旅游空间打造、旅游吸引物再造和旅游体验建构等维度将历史、传统、民俗等元素纳入当地旅游共享的文化空间。在多方对话与共享的文化空间里,大众在自然与人文、地方性知识和传统文化的互动与意义体验中,不断建构与重构遗产地旅游空间。文章以遗产地洛阳为例,运用旅游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探讨遗产地旅游空间建构的社会主体和建构维度,空间建构如何影响意义体验,以及意义体验如何批判性地重构遗产地旅游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大众通过体验真实、感受差异、获取认同,形成动态、融入和互动的旅游体验,遗产地旅游发展过程中,多方的对话与理解为空间建构与意义体验提供了多元和交互的路径,以期通过人类学视角的关注和研究,拓展旅游体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 蒋乃鹏; 沈涵
    • 摘要: 近年来,心理学、社会学中的实验研究方法逐渐渗透到旅游学科中,旅游情境下的眼动实验、声音实验等研究的数量也在近年迅速增加,以感观营销(sensory marketing)为代表的营销理论被引入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大有同各类感官实验结合发展的趋势。感官营销的心理学基础是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论,在感观营销中引入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之前,具身性已是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等领域内的热门研究主题。
    • 孙九霞; 罗意林
    • 摘要: 本研究基于中西比较视角探讨中国旅游人类学的缘起、新发展与新趋势。自20世纪末,人类学者开始引介西方的学术成果并尝试开展本土化研究。同步于旅游大国和旅游强国的发展历程,研究者广泛吸纳国外新概念与新理论,结合中国国情,研究本土案例,多方进行中西对话,中国旅游人类学在研究议题、理论建构、学科融合和研究方法等实现诸多突破,为世界旅游人类学的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和新的理论。
    • 张健; 戴紫萱
    • 摘要: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创意旅游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而旅游活动作为一种人类的复杂活动,其发生过程离不开共情的参与。季隆作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多年来坚持创新,实现从传统旅游向创意旅游的自然过渡,其中,共情起到重要的凝聚与推动作用。文章从"共情"概念入手,对季隆结合共情的旅游业发展脉络、多向共情体验与旅游业态创新体系、共情体验促进的旅游产业创新赋能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释,以期为我国当下结合共情思维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可行性思路。
    • 朱鹏; 苏畅; 郭跃东
    • 摘要: 爱德华?布鲁诺半世纪以来在犹太圣地马萨达遗迹、非洲埃尔米纳城堡、印尼国家微缩景观公园、西双版纳傣族园、美国林肯故居等地开展研究,本书是布氏旅游人类学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布氏采用建构主义阐述研究旅游叙事、不同意识形态下肯尼亚马赛族(Maasai)的旅游文化生产、美籍黑人和加纳人对旧埃尔米纳城堡(Elmina Castle)的认知差异、巴厘岛和旅游边界区、对比视角下的民族村及印度尼西亚的微缩景观公园等核心概念.
    • 尹瑞杉; 杨建美; 陈格格; 刘悦
    • 摘要: 观鸟旅游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旅游类型之一,广泛流行于全球,但在我国处于发展探索阶段.云南是我国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其中滇西是观鸟爱好者前往最多的区域.旅游人类学重视研究旅游现象中的人和人性,以旅游人类学经典理论中的涵化与发展、仪式分析和阈限理论、旅游凝视和族群认同三个视角分析滇西观鸟旅游目的地居民、游客和东道主社会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证实了旅游人类学理论的的适用性,创新性地解释了滇西观鸟旅游现象和发展.
    • 张健; 戴紫萱
    • 摘要: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创意旅游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而旅游活动作为一种人类的复杂活动,其发生过程离不开共情的参与.季隆作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多年来坚持创新,实现从传统旅游向创意旅游的自然过渡,其中,共情起到重要的凝聚与推动作用.文章从"共情"概念入手,对季隆结合共情的旅游业发展脉络、多向共情体验与旅游业态创新体系、共情体验促进的旅游产业创新赋能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释,以期为我国当下结合共情思维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可行性思路.
    • 高长江
    • 摘要: 作为一个决定人类命运的问题,“人类纪”思考已成为近年来国际知识界的前沿性课题。“人类纪”非人类史之必然,其发生基源乃人类之力,即人类创造出来的“物理-文化熵”对地质的燃烧以及对人类心性的荒废。作为地表“生态足迹”的蛮横和人类“新游牧生活”的架构,旅游无疑被纳入学界的“人类纪”反思范畴。作为人类“自性熵”的体外化,旅游确与地表环境和人类心智的荒废相关联,但人地荒疏之根本却不在旅游活动本身,而在于旅游人地管理的非理性。人类旅游文化之基质是康德所说的人类学知性的拓展实践。人类已走入“游牧化”时代,旅游与“人类纪”亦密切关联。人类存在的去“人类纪”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发展乃至“文旅融合”人类学基质的回归。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