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日本汉学

日本汉学

日本汉学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专利文献1100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江汉论坛、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外文化交流等; 日本汉学的相关文献由12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东辉、张真、张西平等。

日本汉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 占比:9.91%

专利文献>

论文:1100 占比:90.09%

总计:1221篇

日本汉学—发文趋势图

日本汉学

-研究学者

  • 陈东辉
  • 张真
  • 张西平
  • 段江丽
  • 毛振华
  • 孙若圣
  • 孟庆跃
  • 巩曰国
  • 张冬阳
  • 彭喜双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凌菡
    • 摘要: 中国一代大儒沈曾植,从光绪六年考中进士、踏入仕途起,与日本学人往来密切,且从未断绝。本文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甲午战争之前,与早期访华的日本汉学家竹添光鸿、冈千仞结为异国知己,是相对纯粹的学术交流及私人交情;第二阶段是从甲午战后到清朝倾覆之前,将日本作为近代化改革的学习对象,在日本方面的人际关系亦服务于改革;第三阶段是民国建立之后,为了复辟清室与复兴儒教,积极接触在华的日本报人。从这条文化交流的线索出发,再回顾沈曾植硕学孤忠的一生,或可对于政治大变局下保守学者的境遇与抉择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 日斋藤贤; 郑伊凡(译); 王鑫(译)
    • 摘要: 在过去不久的2020年中,日本汉学界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全面搜集日文论著中战国秦汉史的最新研究成果,析分为文献研究、政治制度史、社会习俗、对外关系、学术思想以及考古与美术史等分支领域,逐一介绍其具体观点。文章在对研究内容进行概述的同时,措意于呈现研究方法及学界最新趋势与动态,并略述及日本汉学界与中国及欧美的学术交流意识,期待能为世界范围内的古代中国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 孙若圣
    • 摘要: 2019年至2021年,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界总计出版图书17部。研究主题从经典作家延绵至大众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样态。而少女中国、女作家的越境叙事等专题研究则展现了日本学界独有的问题意识。从作品性质来看,在文学史与文论两方面皆有重磅成果,且新发现的史料能够快速应用于研究中,显示出日本学界史与论学统间的有机结合。
    • 廖光发; 闫宁
    • 摘要: 藤井省三的鲁迅研究是日本第三代鲁迅研究的代表,在中国获得了“藤井鲁迅”的学术认可。作为为数不多的依旧活跃在中国文坛的日本知名学者,他的“鲁迅观”在很大程度上受中日学术对话影响。梳理1989—2021年藤井省三的鲁迅研究学术史能够发现,中国学者目前对“藤井鲁迅”展开了四个层面的研究:其一,以学术访谈的形式勾陈史料,探析“藤井鲁迅”的形成渊源及研究方法;其二,基于翻译理论对藤井省三翻译的鲁迅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其三,就《故乡》阅读史开展“现代中国的文学空间”的研究;其四,构筑“藤井鲁迅”与百年日本鲁迅研究谱系的关系,及对“东亚鲁迅”研究的意义。基于上述四个维度梳理,总结藤井省三的鲁迅研究之研究的现状及不足,以此观瞻“藤井鲁迅”对中国鲁迅研究的启示。
    • 段江丽; 李雅旬
    • 摘要: 日本学者实藤惠秀以研究中日关系史闻名国际,他在二战之后表现出来的真诚"反省与悔罪"的中国观更是具有典型意义.实藤惠秀曾与其长子实藤远合著出版《中国新文学发展略史》,在日本"中国新文学史"纂述谱系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意义.无论从日本"中国文学史"纂述史的角度,还是从中日关系的角度,实藤父子《中国新文学发展史》都是一部不可忽略的重要著作.
    • 陈妙丹
    • 摘要: 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早年主要着力于《老子王弼注》校勘,后来则醉心于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考论.从诸子学到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学,这个跨度颇大的学术转向与他的思想经历及在中国的交游息息相关.凭借多次来中国进行学术访问的机会,他积攒了大量材料,最终在木鱼书、子弟书等地方曲艺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成为战后日本研究中国俗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 王晓平
    • 摘要: 亚洲汉文学是国际汉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有必要对各国各地区的汉文学经典加以系统整理,传于后世。为使古代汉文写本更容易为现代人所阅读,有必要选择一些经典作品进行中文校注。日本汉文学写本的中文校注,在吸取日语校注本精义的同时,还可以吸取中国学者在敦煌写卷、碑铭、明清小说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中外文学交流提供新的基础研究资料。以平安时代《都氏文集》校注为例,阐明中文校注在推动汉文学文献方面的多重意义。
    • 王晓平
    • 摘要: 亚洲汉文学是国际汉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有必要对各国各地区的汉文学经典加以系统整理,传于后世.为使古代汉文写本更容易为现代人所阅读,有必要选择一些经典作品进行中文校注.日本汉文学写本的中文校注,在吸取日语校注本精义的同时,还可以吸取中国学者在敦煌写卷、碑铭、明清小说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中外文学交流提供新的基础研究资料.以平安时代《都氏文集》校注为例,阐明中文校注在推动汉文学文献方面的多重意义.
    • 金方廷
    • 摘要: 日本学者通常倾向于在一种全球化的比较视野中展开上海文学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更偏好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日本学者在将中国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时,其学术主体意识源于将日本视作近代中国和西方之间的"中介",但这种主体意识却未必形成了确定的文化价值立场;同时日本学者擅长的"知人论世"的实证研究也更多追求的是一个纯粹客观的、事实性的"历史".以日本汉学为镜鉴和启示,中国文学研究应追求本土价值取向和世界性视野的有机结合,缔造一种开放而有坚守、包容而有传承的本土学术话语.
    • 陈妙丹
    • 摘要: 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早年主要着力于《老子王弼注》校勘,后来则醉心于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考论。从诸子学到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学,这个跨度颇大的学术转向与他的思想经历及在中国的交游息息相关。凭借多次来中国进行学术访问的机会,他积攒了大量材料,最终在木鱼书、子弟书等地方曲艺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成为战后日本研究中国俗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