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留美生

留美生

留美生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8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政治、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专利文献16354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广东社会科学、当代中国史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等; 留美生的相关文献由66位作者贡献,包括元青、李喜所、岳婷婷等。

留美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 占比:0.52%

专利文献>

论文:16354 占比:99.48%

总计:16440篇

留美生—发文趋势图

留美生

-研究学者

  • 元青
  • 李喜所
  • 岳婷婷
  • 赵燕玲
  • 张连义
  • 裴毅然
  • 何洪禄
  • 张晗彪
  • 张骥
  • 张鸣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金燕; 彭泽平
    • 摘要: 斐陶斐励学会是18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所创大学荣誉学会的中国构型,在20世纪20年代被引入中国。从留学期间入选美国各大学荣誉学会会员与其结缘,到归国后积极推进中国斐陶斐励学会及各分会的创建与运行,再到推动中国斐陶斐励学会去美国化特征和实现中国化改造,留美生在斐陶斐励学会的引入、发展和中国化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斐陶斐励学会注重选拔中国优秀毕业生、大学教师为会员,同时吸纳美国各荣誉学会会员和外籍教师入会,建构了一个包容中外学者、准学者的国际学术共同体。中国斐陶斐励学会推动了中美教育交流,促进了中国学术网络建设和学术发展,在中国学术国际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增强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提供了历史鉴镜。
    • 米惠华
    • 摘要: 论文以清末民初留美生的专业选择、培养方式和就业质量为切入点,考察清政府与北洋政府时期留学政策的实施与成效、留美生在美国的实习经历以及留美生专业选择及其对就业的影响。研究显示,从清政府到北洋政府,留学政策开始呈现出专业性、针对性与计划性的特点。留美生大多以社会需要作为自身专业选择的依据。随着国人对实学专业认识的逐渐深入,实学不再单纯局限于理工科,商科等文科专业同样受到留美生重视。留美生培养的计划性,学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才培养专业与就业的有效衔接,提高了留美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了留美生的就业能力,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田兆会
    • 摘要: 戴济其人2020年是国人难以绕开的庚子年,退回两甲子前的庚子年,是八国联军入侵和随后的《辛丑条约》,因“庚子赔款”延伸出的留学生中,戴济是1909年的首届留美生,其人对我国近代涂料工业乃至化学事业的影响,随着资料的不断收集和深挖,有了新的发现和判断:戴济先生在涂料教育、科研与技术、工厂实践与管理、涂料知识与应用普及、市场与战略、涂料刊物编辑出版、对外交流合作、行业组织等等方面,应该是近代开创性、综合性的专家。
    • 张连义; 苏进
    • 摘要: 在民国的社会运动高潮中,留美博士们在美国学术背景下,综合利用中美两国的文献资料,运用政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研究方法对五四运动展开研究,分析其内在政治属性.作为海外五四运动研究的滥觞之作,作为第一批按照西方学术理念分析五四运动的著述,这些学术成果既是美国中国问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五四运动学术研究史上的重要内容,对于展现民国时期五四运动的研究全貌及探讨民国时期中美学术交流具有重要的价值.
    • 陈岭; 张骥; 张晗彪
    • 摘要: 民国时期中国声乐留美生群体回国后在声乐演唱、教学、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为中国声乐事业尽心尽力,顽强拼搏,是中国声乐事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这一群学贯中西的声乐大家,在青少年时候的家庭背景、国内外学习状况、师承关系、演唱、教学贡献和学术成就上,都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特征和面貌?为什么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征?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比较鉴别,试图在这些方面给予一些说明和论证,以期待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特殊的群体.
    • 陈岭; 张骥; 张晗彪
    • 摘要: 民国时期中国声乐留美生群体回国后在声乐演唱、教学、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为中国声乐事业尽心尽力,顽强拼搏,是中国声乐事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这一群学贯中西的声乐大家,在青少年时候的家庭背景、国内外学习状况、师承关系、演唱、教学贡献和学术成就上,都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特征和面貌?为什么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征?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比较鉴别,试图在这些方面给予一些说明和论证,以期待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特殊的群体。
    • 张亚群; 庞瑶
    • 摘要: 清华学校作为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其招生考试与办学活动相互促进,会通中西文化,对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科学、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实行"养成—派选"的选拔模式,招生考试严格,招考途径和招生类别多样,招生来源、规模及层次呈阶段性发展,生源分布广泛.清华学校留美招生考试的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近代留美招生政策的要求,适应留学人才选拔的客观需要,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借鉴其招生考试实践经验,在当前留学人才选拔中,需要重视考试选才与学校教育的相互促进,加强中高等教育衔接,协调招生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关系,坚持中学与西学并重,正确把握出国留学与归国服务的政策导向,以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 董美英
    • 摘要: 民国初年,陶行知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师从杜威、斯特雷耶、孟禄等名师,受到系统的教育训练.在美国的学习奠定了他归国后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的基础.陶行知留美归国后即投身于教育改革,引介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力推新学制改革,倡行新的教学方法,推动中国近代教育转型,尽管这种转型带有“美国影响”的烙印,但使中国传统教育步入现代教育.
    • 刘晓琴
    • 摘要: 论文以南开大学发展初期的师资背景为研究视角,解读张伯苓与成志会这一留美兄弟会之间的关系,探究其对留美生校际聚合的影响.尤其对成志会是一个怎样的留美社团,张伯苓的成志会会员身份以及成志会社团网络在南开大学发展中的两面性做了重点研究.论文认为晚清民国时期留美社团非常活跃,形成了以社团为纽带的社会网络,并在留美生归国后的职业选择和学校聚合中有显著的影响.作为兄弟会之一的成志会是一个提倡互助和爱国的社团组织,以之为纽带,留美生相互扶助,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张伯苓成志会会员的身份成为张伯苓延揽南开大学教师过程中的重要媒介.成志会会员是张伯苓开拓南开系列学校的有力支持者,他们在南开大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 裴毅然
    • 摘要: 私人捐助“北大五大臣”留美辛亥革命之后,随着官费及私人资助的增加,留美生名额有所递增。工商业家穆藕初(1876-1943 ),“一战”中办纺织业发了大财,捐了一笔款给北京大学,指定送5位“五四”运动学生领袖留美。这笔私人捐助高于一般官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