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会通
中西会通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665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等;中西会通的相关文献由92位作者贡献,包括宋芝业、陈俊民、刘亚斌等。
中西会通
-研究学者
- 宋芝业
- 陈俊民
- 刘亚斌
- 孙世明
- 张周志
- 徐启彤
- 徐陶
- 李亮
- 李伯聪
- 李春娟
- 范正宇
- 郑强
- 陈文新
- 马佰莲
- DENG Jian-peng
- 丛坤赤
- 严加红
- 乔冠文
- 乔宗方
- 仇志琴
- 仇惠莺
- 何仁富
- 刘仲林
- 刘星
- 吴建国
- 周书灿
- 周子良
- 周荣
- 夏彪
- 孙占元
- 宋庄
- 宋德华
- 崔海峰
- 庞瑶
- 庞雪晨
- 张世亮1
- 张亚群
- 张建丰
- 张德让
- 张晓萌
- 张汝伦
- 张雪蓉
- 徐扬尚
- 时胜勋
- 易燕明
- 景天魁
- 朱守信
- 李庆华
- 李曙华
- 李海林
-
-
王雨笛
-
-
摘要:
虽自雍正禁教后中西交流受阻,然1775—1840这65年里,中西学的会通未曾停止,《镜镜詅痴》便是这一时期内秉持着中西会通思想的著作之一。本文从《镜镜詅痴》入手,分析《镜镜詅痴》体现的中西会通思想,并提炼出《镜镜詅痴》会通中西思想的两个特点:其一是以体验式的思维模式代替了观察式的思维模式,其二是在会通中西的过程中以气论为范式,这种气论范式也是明清之际所有科技类著作中西会通的特点。
-
-
宋庄
-
-
摘要:
能谈谈您正在读的书吗?顾之川:最近刚读完吕思勉《中国通史》,在读樊树志《国史十六讲》。这与我的工作有关:一是在做一套《中国语文教育理论大系(1840-2020)》,二是为中国语文教育博物馆做文案策划。吕著《中国通史》长于综合研究,融会贯通,条理清晰,见解独到,尤以中华民族整体历史观、对待中西文化态度以及史料丰富见长;《国史十六讲》视野开阔,中西会通,生动有趣,有不少最新的历史学、考古学及人类学研究成果,这对我重新认识和思考中国语文教育史有很大启发.
-
-
王静
-
-
摘要:
明朝风云变幻的二百多年,人才辈出,明朝的“那些事儿”数不胜数。本期特别关注通过几篇文章,管窥明朝的一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供各位读者欣赏。现代的学术研究多鼓励跨学科、全球视野,娱乐明星们在忙着跨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选择成为"斜杠青年"。如果让生活于晚明时期的徐光启穿越而来,他或许不会感到局促不安,毕竟,在他的时代,他已有了儒士、天主教徒、官员、科学家等多重身份。
-
-
陈大亮;
陈婉玉
-
-
摘要:
王宏印教授集学者、导师、翻译家和作家四种身份于一身,融研究、教学、翻译、创作于一体.翻译与研究相辅相成,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中西会通与古今贯通,自由出入于学科之间,这四种治学方法是他成就大学问的学术正道,值得深入研究.
-
-
刘亚斌
-
-
摘要:
明清时期,浙东学派在科技研究方面成就斐然,完成了其科学研究体系的建构.李之藻强调科学研究的形而上学基础,重视逻辑推理和哲学论证,寻找事物的数学原理和总则规律;陈荩谟等擅长数学研究,以西学阐释、演绎和增补传统算术,侧重其实用方便;黄宗羲在西学影响下开掘出"绝学"的研究内容,提倡学术的经世致用;黄百家始终坚持实证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亲自观察和研究农事生活现象,实录民间科技成果.其体系既有切合时代的研究内容,也有传统科学的继承和变革,兼具科学研究的逻辑规则和实证求真的方法,突显其学术特色.其中西文化观念注重中西会通基础上的吸纳、补益和创造,西学中源说的提出,排斥西学的时代潮流,坚持传统文化的立场和精神,在传统文化和科学研究的关系上具有启示性意义.
-
-
刘亚斌
-
-
摘要:
明清时期,浙东学派在科技研究方面成就斐然,完成了其科学研究体系的建构。李之藻强调科学研究的形而上学基础,重视逻辑推理和哲学论证,寻找事物的数学原理和总则规律;陈荩谟等擅长数学研究,以西学阐释、演绎和增补传统算术,侧重其实用方便;黄宗羲在西学影响下开掘出"绝学"的研究内容,提倡学术的经世致用;黄百家始终坚持实证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亲自观察和研究农事生活现象,实录民间科技成果。其体系既有切合时代的研究内容,也有传统科学的继承和变革,兼具科学研究的逻辑规则和实证求真的方法,突显其学术特色。其中西文化观念注重中西会通基础上的吸纳、补益和创造,西学中源说的提出,排斥西学的时代潮流,坚持传统文化的立场和精神,在传统文化和科学研究的关系上具有启示性意义。
-
-
黄仕坤
-
-
摘要:
中国哲学研究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西化的对象化学术话语难以很好地诠释儒释道的精义,故亟待创建新的中国哲学诠释话语体系.首先,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新创的基础在于对道的体证,因为唯有明悟儒释道之本体才能给出恰当的诠释.其次,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创设应秉持中西哲学比较会通的方向,即学者应深入把握中西哲学思想和话语的分际并会通彼此,从而既避免话语的误用又丰富中国哲学自身的思想与话语.最后,新创的中国哲学诠释话语,应当虽具有逻辑的区分但又相融相即而为"诗言",即应通过对"道"与"心物一体"存在的描绘而非简单的逻辑定义给出话语.
-
-
张亚群;
庞瑶
-
-
摘要:
清华学校作为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其招生考试与办学活动相互促进,会通中西文化,对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科学、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实行"养成—派选"的选拔模式,招生考试严格,招考途径和招生类别多样,招生来源、规模及层次呈阶段性发展,生源分布广泛.清华学校留美招生考试的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近代留美招生政策的要求,适应留学人才选拔的客观需要,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借鉴其招生考试实践经验,在当前留学人才选拔中,需要重视考试选才与学校教育的相互促进,加强中高等教育衔接,协调招生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关系,坚持中学与西学并重,正确把握出国留学与归国服务的政策导向,以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
-
景天魁
-
-
摘要:
中国社会学的“学科自信”具有五方面的含义,即学科起源、学科历史﹐学科性质学科道路和学科使命。在学科起源上,中国社会学自己的“元典”是荀子群学;在学科历史上,中国社会学有着自战国末期以来独立的绵延不断的学科史;在学科性质上,中国社会学是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相融合的学科;在学科道路上,中国社会学史不应被看作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史,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应该走古今贯通、中西会通的综合创新之路;在学科使命上,中国社会学应是承担回答21世纪创造“人类道义新秩序”历史使命的社会学。
-